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038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8]
2007年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湘乡一中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沈阳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矛戟(jǐ)    潺湲(yuán)     钟磬(qìng)    夙兴夜寐(sù)
B、踟蹰(zhí)    噌吰(hóng)    虾蟆(xiā)    否极泰来(pǐ)
C、伶俜(pīng)    暮霭(ǎi)    栏楯(shǔn)    青青子衿(jīn)
D、踯躅(zhí)    庐冢(zhǒng)    逡巡(qūn)     羽扇纶巾(guā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缙绅 婀娜   信誓旦旦   偃仰啸歌
B、驰骋 徘徊   契阔谈讌   桴止响腾
C、缇骑 骐骥   抱薪救火   钿头银篦
D、修葺 磐石   转轴拔弦   与子谐作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章子怡、徐静蕾、赵薇、周迅几位青年女演员现在是影视圈炙手可
    热的人物。
B、生命就是一种奋斗,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遇到曲折,决不
    能灰心丧气。
C、这台有“三个才女一台戏”之称的话剧作品能否不同凡响,观众将
    拭目以待。
D、语文考试能得高分的学生大都思维敏捷,博闻强识,并且综合能力
    较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前一段时间,各国政界对日本、印度、德国和巴西为了争取联合国
    常任理事席位而不择手段的做法作尖锐批评的报道,屡屡见诸于报端。
B、因特网的诱惑无法令现代人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人难以接受。
C、“今年下半年市场是冷是热,楼市会不会降温,九月将能见分晓。”
    在近日举行的“纳凉淘房会”上,多位售楼部负责人如是说。
D、继神舟六号上天后,中国在今年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
    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为月球制作“月图”,并
    为2017年发射月球软着陆器打下基础。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读书是现实,是扩大我们的精神境界。不读书的人逃避现实,他只生活
在一种空间。英国文豪约翰生说:“写作的唯一目的,是帮助读者更能
享受或忍受人生。”倒过来说,                               。
A、读书的目的也在加强对人生的享受,如果你得意;或是对人生的忍
    受,如果你失意。
B、读书的目的也在加强对人生的忍受,如果你失意;或是对人生的享
    受,如果你得意。
C、读书的目的也在加强你得意时对人生的享受,或是你失意时对人生
    的忍受。
D、读书的目的也在加强你失意时对人生的忍受,或是你得意时对人生
    的享受。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 


浏览完整试题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一度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地涉及作为执政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渡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6、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社会是指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
    同体。 
B、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构成有序
    和谐的状态。 
C、和谐社会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
    的状态。 
D、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兼顾各方,运筹
    得当,协调发展。 
7、下列对我国目前“社会风险”的成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
    风险,我国也不例外。 
B、我国正处在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
    会风险易发的时期。 
C、随着我国社会矛盾的逐步蓄积,对社会结构的巨大冲击,无序的社
    会力量必然爆发出来。 
D、十几年来,我国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而忽略各种社会问题;
    只讲效率而忽视公平。 
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稳定的持久的独立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 
B、经济发展快速迅猛,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整个社会必然发展和谐。
C、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
D、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阵痛是每个社会必然要经历的,是任何人都不能
    改变的,也是无能为力的。 
9、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小康社会”相比,“和谐社会”更应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小
    康社会”强化的往往是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则是综合社会各要
    素而提出的目标。 
B、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物质贫乏的世界绝对不是我
    们当今“和谐社会”的理想。 
C、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及时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避免各种
    社会矛盾的产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运行。 
D、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必须整合各类社会
    资源,使之回到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三、文言文阅读(共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
移树说
(明)李东阳
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①其坎之棱,絙②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孙嘉敬举乡贡而来,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③有司,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选自岳麓书社排印本《李东阳集》  
[注]①陊:duò 塌,落。 ②絙:gēng 大绳,粗索。


展开余下试题  ③诎:qū 弯曲,屈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辟地东邻 比:近来
B、规其根围数尺 规:规定
C、而行之也有序尔 序:条理
D、阅岁而视之 阅:经历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我能为公移之 B、予惜其生不得所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焦仲卿妻,为仲卿母所遗
C、乃移其三之一 D、且见之用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不出,火且尽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的族孙在京师学习了三年,有很大的进步,但还只是委屈地做
    了个小官。
B、作者写这篇赠文,是想请他的族孙再次出山来继续深造,以期做个
    更大的官。
C、作者花了三年时间才请种树人把自家城西的坟地改变得像古墓一样
    气象庄严。
D、本文因事悟理,通过叙述移树的事例,联想到人才的培养也应得其
    道而治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⑴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译文:                                                。
⑵复卧而北,树为攘所垫,渐高以起。
译文:                                                。
⑶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
译文:                                                。
14、文中说“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请问,“道”的含义是什么?试简要归纳。(3分)
答:                                                  。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分)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5分)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
⑴简答:颌联两句展现了江村夏天什么样的画面?颈联两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3分)
答:                                                   。
⑵简答:本诗构思上有什么特色?(2分)
答:                                                   。
16、古诗文默写。(6分)
⑴“月”是古代诗文中常见意象,吟“月”之句比比皆是。例如:
①曹操《短歌行》:            ,                      。
②王维《山居秋螟》:                 ,                 。
③李商隐《锦瑟》:                 ,                 。
⑵屈原《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恐美
  人之迟暮。
⑶《卫风·氓》: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⑷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             ,            ,以有
  尺寸之地。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父亲的新年
傅东华
①中学生杂志社邀我谈话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故乡到上海。女儿娟,儿子浩,都特地向学校告了假,和我一起到车站迎接。
②母亲接到了,在别后的琐屑家庭谈话中,提到明年是父亲的七十阴寿。那时我心里正被《中学生》编辑出给我的题目“新年”占据着,及至提到父亲,这才像通了电似的突然把新年的观念和父亲的影像融合了起来。
③是的,自从我能记忆的时候起直到我童年的终了,每个新年的回忆里总是父亲的影像居于最前列。一到腊月初头,父亲的面容就变严肃了,账目要清理,年事要备办,一切都得父亲独个人担当。有时候,父亲紧皱着眉头,双手互相笼在袖筒里,默不作声地在房里整日地往来踱着,我们都知道他正过着难关,于是新年将到的期望就不觉被对父亲的同情所消失。
④但是到了新年的晚上,年夜饭照例是十大碗,照例一到上灯就开始。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往来如鲫,我们却已安然团坐吃喝了。因为这,父亲总是很郑重地对我们说:“我们能够这样也就不容易啦。”
⑤元日早起,父亲就穿着廪生的衣冠开始请神供祖。正厅中心的方桌上这时挂上红桌帏,朝南一张椅子上披上红椅罩,上面竖着一个纸神马,桌上供着纸神盒:这就是过新年的主要背景了。在这背景上演着过新年的节目的就只父亲一个人。我们都是看客。我们看过他毕恭毕敬的跪拜祖先容,看着他送往迎来地招待贺年客。这些,在我们都是过新年的有趣的节目,在父亲却是严肃的义务。啊,我是直到现在才了解这种义务的意义的。
⑥到了灯节,每夜,父亲总先领我们到别处看过一遍,这才回家等着,等到灯行过我家门口,我们全家人就都站在门口看。行列的末节是关圣帝君的香亭,前面有个灯伞仪仗,伴有细乐,后面四面尖角旗,一面大帅旗,都挂着灯笼,也有一副锣鼓伴着,总是冬仓冬仓地敲得那么单调。我们听见这声音,总感着一种兴会完尽的不快,而父亲每夜又必加上一句结束词:“好啦好啦,明天再看啦!”这使我们愈加觉得难过。最后一夜他只换了一个字,音调却悲怆得多:“好啦好啦,明年再看啦!”我们听见这话时的感触是难以形容的,但也直到现在,我才十分了解这话的意义。
⑦父亲去世已经27年了,故乡废止行灯也已有好几年了,即使他活到现在,也已不复得“明年再看啦”。
⑧娟和浩都不曾见过祖父,不知祖父怎么个样子。他们自己的父亲不会像祖父那样过新年给他们看,这是他们的不幸。但是每年新年终了时的那种悲怆情调他们却也尝不着,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幸福?而且当他们的父亲过着这样的新年的时候,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
17、文中先后出现“明年再看啦”这句话。


展开余下试题 ⑴在第⑥段中,“我们”和“父亲”对这句话的感触各是什么?(4分)
答:“我们”:                                           。
    “父亲”:                                           。
⑵联系全文,第⑦段中的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
答:                                                    。
18、请归纳出“父亲”这形象的特点。(4分)
答:⑴                         ⑵                         
    ⑶                         ⑷                         
19、“他们自己的父亲不会像祖父那样过新年给他们看,这是他们的不幸”是什么意思?(4分)
答:                                                   。
20、作品将“父亲”放在“新年”中描写,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5分)
答:                                                   。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⑴简析《父亲的新年》的主题
⑵简析《父亲的新年》的语言描写
⑶简析《父亲的新年》的语言风格
七、写作(60分)
22、请以“合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参 考 答 案
1、B(踟chí  虾há) 2、D(拨  偕)
3、A 4、C(A,见诸于  B,词序不当,“无法拒绝”  D,重复,目的是为了)
5、B(整个语段是议论性语段,中心是写作的目的问题,表达的内部是对“写作的唯一目的,是帮助读者更能享受或忍受人生”。从“倒过头说”看,应选先“忍受”再“享受”的顺序,排除A、C,D项用长句,与原文语言风格不一)
6、A(理解的是“社会”的概念)
7、D(具体而明确地阐述了成因)
8、C(A,忽略了社会结构诸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  B,注意与第四段第一句对比  D,与最后一段的观点矛盾)
9、C(“避免……产生”有误,应为“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10、B(规:环绕)
11、A(均作介词,解释为“替、给”。B名词,地方,介词,表被动。  C代词,其中;代词,那。D连词,并且;副词,将要)
12、D(A、B无中生有,均错在“做官”上。由“再诎有司,”“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可知,作者的族孙未被主考官录取,因而未当官。C错在曲解文意。“三年”应改为“二年”)
13、⑴“你真能做到这样么?”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知识点:“是”,这样;省略句式,补充主语)
⑵再朝北平放,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逐渐升高。(知识点:“北”名词作动词;“为……所”被动句式;“以”作“而”,表修饰)
⑶取之非在旦夕之间不可,而巧妙却能超越于二十余年之前。(知识点:“夺”,超过;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比)
14、“道”的含义是:留宿土,根不离,保留树木的元气(意思大致相同或适当拓展均可)
15、⑴写物之“幽”,燕子自由、悠闲地飞翔,鸥鸟追逐嬉戏,都给江村增添了无限的情趣。(2分)自得其乐。(1分)⑵以表面的幽闲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忧虑。
16、⑴①月明星稀,鸟鹊南飞(或“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②明月松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2007年高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