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915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15]
潮阳区城郊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潮阳区城郊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2007.11
本试卷共7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狙击      沮丧      龃龉      含英咀华
B.竹竿      旗杆      攻讦      气宇轩昂
C.绯红      扉页      悱恻      流言蜚语
D.怅然      怆然      疮痍      为虎作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凤凰卫视与半岛电视台都是在1996年初诞生的,时间几乎是在同时。这两家电视台都在报道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之后声誉鹊起。
B.向外凸出的宽大的窗户朝港口广场开着,游乐场的噪音络绎不绝地传进来,其中三只旋转木马嘶哑的嘎吱声此起彼伏各不相同。
C.在饼干行业,广东饼干在全国居于无可非议的老大地位,而这其中,东莞饼干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昨日,省美协副主席周春芽告诉我们:“成都的画家,可以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他们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市场上,都非常红火。”
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国际互联网传递着世界的最新信息,它      了各国文化,使愈来愈多的人相互了解。
②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些有生活          ,但仍属虚构。
③高老师才四十多岁,比起退休了的老校长来说,自然是        多了。
A、沟通  原形  年轻        B、沟通  原型  年轻
C、勾通  原型  年青        D、勾通  原形  年青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斯诺克神奇人物丁俊晖虽然再次无缘世界锦标赛正赛,但他的防守控制能力和坚韧意志均有较大提高,相信他明年一定会梦想成真。   
   B.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C.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八荣八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内涵,我们能否将我国建设成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将直接取决于对这一标准的有效落实。   
   D.为方便广大学生及家长了解国家教育收费政策,接受广大群众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投诉、举报,教育部日前开通了教育乱收费举报电话。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浏览完整试题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日:“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①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三国志•魏书十一•裴注》)
注:①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 秉义:修养正义
B.道成德定,还归旧庐。   旧庐:破旧的房子
C.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幸无:幸亏没有
D.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不爱:不吝惜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人盗其骏马食之                     老父揽其袂。
B   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           欲置而去。
C   烈乃分釜庾之储                     乃赐之酒
D   顷之,老父复行                     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为务”的一组是(3分)
①诲之以道,使人从善远恶。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④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
⑤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⑥布衣蔬食,不改其乐。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①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 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
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
C.王烈德高望重,当时人闹纠纷打官司都找他评理或者断案,每遇这种情况,王烈都极力
调解,从而使这些人的矛盾得到缓和或解决。
D.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
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4分)
译文:                                                                   
(2)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2分)
译文:                                                                         
(3)把文中画线处句子用 / 断开。(3分)
我 邂 逅 迷 惑 从 今 已 后 将 为 改 过 子 既 已 赦 宥 幸 无 使 王 烈 闻 之 人有 以 告 烈 者 烈 以 布 一 端 遗 之 或 问 此 人 既 为 盗 畏 君 闻 之 反 与 之 布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⑴辛弃疾词中上下阕的“愁”具体含义有什么不同?(2分)
⑵这首词上下阕连用叠句,请说说叠用“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唐•杜牧《阿房宫赋》)
(2)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阿房宫赋》)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展开余下试题“城市文明”问题在当下的提出,我想有两个背景最值得关注:一是从全球范围看,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城市社会学家所谓的“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直接影响到当今世界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对中国来说,这既是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必然袁现,也是“城市文明”在当下备受关注的直接原因。但另一方面,我们在现实与理论上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
    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先行解决。首先,什么是文明,它有哪些具体的层面与内涵,这些具体层面与内涵的相互关系为何?这是建构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使城市文明和谐、健康地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一整套用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形式符号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中国古代的“文明”概念主要指“政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明”也多有论述,核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由此可知,“文明”的基本内涵决定了其功能相应有三:在“物质文明”层面,以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它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在“政治文明”层面,以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创造与运用为标志,它表现为一种与野蛮时代或野蛮民族有着本质差异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精神文明”层面,以伦理、艺术等人文精神的创造为最高目标与理想,它是一种在大自然、动物界及野蛮社会中不可想象的艺术生活方式与审美精神境界。
    其次,要弄清“文明”与“城市”的关系。在起源上讲,“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中西皆然。英语的“文明”(c i v il i za t i on)源于拉丁文的“c i vit i s”(城市),最初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荷兰学者彼德•李伯庚在研究欧洲文化史时就指出,在16、17世纪,欧洲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是“农村里没有城市里那么文雅”。早在中国的周代,人们就把祭祀与礼仪中心看作是“城市”建立的标志,这意味着,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同时也是最初的城市文明形态。
    尽管城市文明的内涵也主要有三层,但它的核心无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礼”与“乐”用今天的话说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文明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越往上追溯,城市的重心就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因为只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与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才能顶住野蛮人或外来文明的军事压力,以及维护好内部的安定团结。但随着城市在当代的发展,基础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最高理想。或者说,由于“文明病”、城市问题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态相关,因而中国古人最看重的“礼”与“乐”,在当下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还可以说,在“礼”与“乐”之间,由于“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目标是建设和谐城市,所以,“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代表了人类城市文明的最高目的。
                                 (选自《艺术与城市文明》刘士林  有删节)
1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6分)
A.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是“城市问题”人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B.“城市文明”在当下虽然备受关注,但我们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
C.文明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城市的重心越来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
D.“文明病”、城市问题的人量涌现使“礼乐制度”在当下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E.“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因此它是城市文明的核心。
F.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主要是解决什么是“文明”以及“文明”与“城市”的关系这两个问题。
13.下列关于“文明”的概念理解与原文不符的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丁《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具体是指先秦儒家沣沣乐道的“礼乐制度”。
B.中国古代的“文明”主要指“政治文明”,是因为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
C.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的核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
D.“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早在16、17世纪的欧洲,城市与农村就已在文明的科度上有了高下之分。
14.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文明”的三种功能。(5分)
                                                                           
15.请结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城市文明”这一问题的。(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酒   婆         冯骥才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泡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展开余下试题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16.通观全文,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7.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5分)
18.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
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它的艺术价值。(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感佩陈寅恪
宋振锐
①爱因斯坦在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中写到:“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的力量常常远胜于单纯的才智。”陈寅恪堪当此论!
②陈寅恪(1890-1969)家学渊源,又游学欧美十数年,他三十多岁便入主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国学四导师。陈寅恪一生治学涉及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方面,尤其精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学。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都对隋唐历史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每本书虽只有10万字,但其视野开阔、孕大含深;“研究之缜密、立论之严谨和说服力之强,前所未有”;“即此戋戋小册,亦岂今世学者所能为”?至于《柳如是别传》,虽是人物传记却是一本论述明末清初政治史的力作,对清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③以陈寅恪的道德、学问,要获得俗世的名声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但陈寅恪对此不屑一顾。他将身心全部沉浸在艺术与思辨的世界里。陈寅恪面对身体的残疾,在有书不能读,提笔不能写的境况里,他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又由于见识、学养、智慧的差距无人与他对谈,那种深层的孤独亦远非凡庸之人可解可慰的。然而,心有所属,兀兀独处而无悔;志向远大,冷清寂寞仍无怨。漫漫长夜里非凡的孤独反使得他更敏锐地捕捉到光明。孜孜矻矻,心无旁骛,陈寅恪在助手的协助下,以超人的毅力,引用典籍605种,完成了80万字的煌煌巨著——《柳如是别传》。
④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做学问就是为了当官,这种传统根深蒂固,在行政权力独尊的年代尤其突出。1953年,陈寅恪被任命为科学院中古研究所所长,但被他委婉地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的言论真可谓石破天惊骇人心目。北大教授刘浦江认为:“就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在1949年以后仍然固守自己的价值主张的,除了陈寅恪先生之外,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人了”。
⑤ “寅恪生平治学,不甘逐队随人,而为牛后。”陈寅恪从一个无名气、无著作、无学位的“三无”学人,而终成为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者,道德文章也。陈寅恪还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种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治学要求,是陈寅恪在学术研究中一以贯之的,表现出了一种纯粹的学者本色。
    ⑥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时代的阻隔,经历的差异,虽然使我们不能透彻地解读陈寅恪的学术精神、立场以及其人格魅力,但丝毫不能影响我们对陈寅恪的敬仰与爱戴。
19.请根据②③④⑤段的内容,每段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陈寅恪的特点。 (4分)
20.陈寅恪1911年就认真研读过德文版《资本论》,可他却在1953年要求“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对此,作者是怎样理解的?(5分)
21.“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的力量常常远胜于单纯的才智。”这句话本
是爱因斯坦写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但作者认为“陈寅恪堪当此论”。对此你是否赞同?请
具体阐述你的理由。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以“爱心”为陈述对象,分别以“泉水”、“歌谣”为喻体依照下面的句式再造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6分)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                                                 。 
23.读下面的漫画《这并不是胜利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潮阳区城郊”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1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