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30  
标签:鲁人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0]
山东省荷泽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荷泽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阶段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 36分)
一、(共15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难道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向:往昔
D.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奴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A.常以身翼蔽沛公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A.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B.李斯,相也,具于五刑
C.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D.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二、(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节:志向 
B.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 遁:隐居
C.余谪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 适:恰好
D.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从:跟从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8.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表现陈慥山间隐士性格与行为的一组是 (    )
   (1)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2)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3)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4)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5)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 (6)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浏览完整试题 A.(2)(3)(6) B.(1)(4)(5) C.(2)(3)(5) D.(1)(4)(6)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慥少年即有安邦治国的大志,但是不被朝廷重用,只好隐居光州和黄州的山间。
B.陈慥在隐居期间,住草屋,吃素食,家里什么都没有,清静冷落,但却生活得怡然自乐。
C.陈慥本来有条件做官,更有条件过富足享乐的生活,但他偏偏隐居山间。一般人对此很难理解。
D.本文为陈慥做传,颂扬他任侠隐居不仕,也委婉地传递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和人生态度。
三、(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信息知识的高速增长
工业时代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质投入,往往表现为高成本,其实质在于高成本社会化,而知识时代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信息与知识,它们是非消耗性的,而其中的物质消耗与工业时代相比则要低得多。知识时代的经济增长实质就在于低成本的社会化,因此可以实现低成本增长。高速发展的信息产业中的计算机软件业,网络通信业等领域,可以在10多年内达到或超过工业时代以消耗物质资源为主的产业近一个世纪才达到的资本水平。
从另一个方面说,一旦信息知识的应用进入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效益和资产水平也同样会得到大大提高,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信息知识增长使传统产业物质消耗大大降低的一个突出例子是美国的钢铁工业。美国1960年消耗1.2亿吨钢材,到1990年经济增长比30年前翻了几番,但钢材的消耗是8500吨,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0%左右。我国近年来钢铁、煤炭等行业也在限产,强调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在相同物质消耗的情况下,效益却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而在效益相同的情况下,物质消耗却大大降低了。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知识的增长将会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科学技术的创新活动也必然更为活跃。
物质价值和信息知识价值的差别,在软件业尤为突出。例如拿一张光盘来说,载体不变,内容的价值由于知识含量不同就会有巨大的差异。
信息知识增长的趋势还可以从技术贸易的发展变化中看出一斑。以美欧日为主的发达国家既是世界上研究开发支出和人员投入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基地和国际技术交易最为集中的国家群体。在1982年到1995年间美国所授予的1,276,351件专利中,美国发明家获得了其中的54%。1996年,美国总共发放了11万件专利,其中6.1万件授予了美国发明家,占总量的55%左右,其余5万件专利高度集中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加拿大。自80年代以来,经合组织的技术交易额增长了大约3倍以上,而且通过设备进口而获得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也虽不断增强的趋势。1986年,德国、日本和美国通过出售专利、版权和技术许可证而接受的技术转移收入只有99.35亿美元,而到1996年却增加到388.7亿美元。这从一个侧面更进一步反映出不同时代“物质增长”和“信息知识增长”鲜明的不同趋势。
10.对第一段中“它们是非消耗性”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息与知识在创造过程中,不需消耗物质财富,在使用过程中,更不会发生消耗。
B.知识时代的经济增长,由主要靠消耗物质转为主要依赖信息与知识,已不存在大的成本问题。
C.知识时代的经济增长对物质的消耗减少到非常低的程度,可以忽略不计。
D.信息与知识属于非物质形态,不存在因使用而减少或被消耗掉的问题。
11.关于“信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息知识的不断扩大应用,可以使传统产业中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日益降低,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B.信息知识的应用能使传统产业降低物质消耗,原因就是信息知识替代了传统产业的部分生产能力。
C.信息知识应用于传统产业,也可以促进传统产业本身的科技创新活动。
D.应用信息知识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大大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益,并使其资产大大增值。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包括信息产品在内的高科技产品由于主要靠知识投入,物质消耗很低,因而利润空间很大,可实现资产的超常积累。
B.知识时代的经济增长由于主要依靠信息与知识,从而物质投入大大减少,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也将逐步消失。
C.信息知识应用进入传统产业,将有力地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跨越发展。
D.以信息知识为主的技术贸易的统计数字表明,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以欧美日为主的发达国家,其信息知识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物质增长速度。

第Ⅱ卷(114分)
四、(18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5分)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
   (2)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3)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4)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              。(王勃《滕王阁序》)
五、(36分)
    现代文阅读(一)(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蒲松龄之道
张  炜
我看过蒲松龄的画像,彩色的,坐在大圈椅子上,穿了官服,一绺胡须。他希望留下一个官的形象,尽管一辈子求官不得。据说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就是刺向官府的,寓意极多。求官不得,又发现官坏,就刺官。
他离我们很近,所以关于他的行迹考证起来并不难。山东一带是他生活的地方,所以去的地方也比较多。他还曾到南方短期生活过。崂山上,太清宫面南大殿,左边的厢房就被指定为蒲先生当年写书的地方。这个厢房阴气甚重,方砖铺地,小桌卷边,很有些特色。


展开余下试题 我已经去了崂山许多次,每一次都小心地探着看那个小厢房。里面有浓烈的香味和烧纸味。这气味传达的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但非常熟悉。我并觉得有多么浓烈的宗教气息;相反,一种世俗的、底层的感觉,一种迷信状态,总是在烟火里环绕着。真正的宗教并不完全依靠迷信支撑,相反,它总是由求知的主体来确立。宗教离开了科学与思辨,也就开始变质。
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的那么简单和纯粹。他们说他是借说鬼道妖来刺贪刺腐。其实他的兴趣分散得多,思想也芜杂得多。思想芜杂得多。比如对待官场,他的态度就有羡与嫉,有恨有鄙,更有些不可割舍的情结在。他是一个迷信的人;而迷信,与我们现在讲的“宿命感”又有不同。迷信是一种更简单的、更浅直的思维。总之他是一个非常民间化、底层化,非常世俗化的文人。他是个文章高手,但又仅仅是个乡下秀才。他的境界还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这又与他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不太相符。
其实这现象古今皆同。当今文场也是这样。不少人在走“大俗大雅”的文路。这样做不是深得文章之道的结果,而是囿于各种条件走不出自身屏障的缘故。这样的道路也只能“大俗”,并由此获得自身的生命力。但这样做到了极致,往往也只是第二流境界。因为这样做其实只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混合物。而第一境界常常由“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才能到达。因为手法本身也需要一种纯粹性。
蒲松龄之道,是松驰就便之道。
我从浓浓的烟火气中,真实地感到了这位说狐的高手。小桌冷清,冬天会格外艰苦。想一想这里的寒夜,烛光跳跃,老先生勉强握住一支毛笔,写出自娱的文字。一个失意的秀才如果没有自娱,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
从崂山的写作厢房再回头看淄博故居。那里的陈设也像一个庙,那里面供的是蒲先生。
有这样的屋与人,才有那样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有别一种色彩。乡间隐秘都从他的笔底透露,各等传闻也都由他转述。他是一个民间故事的搜集者,也是一位整理者。他在记录和整理的时候并不那么忠实。因为他总顺着自己的心愿改写一二或大部。好在那些传说的精神仍然完好地保留了,这又构成了他的文章之魂。他的全部文字,其实正是以这样的民间魂魄来传世,来不灭。
中国民间喜欢迷信。如果想在民间畅通,一个文人就要装神弄鬼。蒲松龄的可贵处是他并不太装,而是真信鬼神。这又有了一份纯洁和简单。他的故事的魅力,自此也就滋生出来。这样,他既有了平凡的一面,同时又有了民众喜欢的一面,二者得到了相当好的统一。
《崂山道士》一篇流传甚广,也是他的作品中较易诠释的一篇。故事生动,新鲜,而且发生在一个道教圣地,人们可以具体地指点言说,进一步地生动。还有一篇《香玉》,就是写太清宫的白牡丹和耐冬——它们变化的仙女。
我在崂山上看到了仙风道骨的人。他们就是道士。蓝衣、黑冠、白袜,裹腿。走路时双手轻甩,灵动生风,有些爽气。看着看着想起了蒲松龄笔下那个又荒唐又不起运的年轻道士,心中一笑。当年蒲翁真的在此定下了这个奇妙的传说吗?不敢轻信。不过他来过崂山,并多有流连,这大概是可以肯定的。
15.文中说“蒲松龄的书总是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的那么简单和纯粹”。从文中看,蒲松龄的书有哪些矛盾处?(6分)


16.作者为什么说他“从浓浓的烟火气中,真实地感到了这位说狐的高手?”(4分)


17.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据说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就是刺向官府的,寓意极多。(2分)

   (2)老先生勉强握住一支毛笔,写出自娱的文字。(2分)
18.文章名为“蒲松龄之道”,请根据本文内容,具体阐释“道”的含义。(4分)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远来的和尚……
冰心
我叫钱清,他叫钱宓,我们是三十多年前在美国认识的。
如今他就坐在我的对面,一身笔挺的藏青色西装,皮鞋擦得锃亮,却戴着一条黄色绣着金龙的缎子领带,似乎显得俗气,这就是钱宓。他也许看着我这一身褪了色的蓝布中山装觉得寒伧呢。
我是四十年代末期在国内一所名牌大学得了生物学的学士学位,又得了美国东部一所名牌大学的奖学金去进修的。因为成绩还不错,得到了系主任威尔逊博士的欣赏,我跟他写了硕士和博士论文。得到博士学位后,他又留我在系里当了他的助手。
也就在这时,我认识了我的妻子艾帼。她是台湾人,可是对于大陆祖国的一切,十分向往。她学的也是生物,和我接触很多,又知道我是从北京来的,总是追着我问关于北京的名胜古迹,说是“要能回去看一看多好!”她还说:她的名字本来叫“帼英”,因为热爱祖国,自己把“英”字去掉了,因为“艾帼”,叫上去就是“爱国”。那时台湾和大陆还绝对不能来往,我本来就从心里喜欢她,就和她开玩笑说:“除非你和我结婚,我就能把你带回去。”她红着脸打了我胳臂一下,她一向很拘谨,这种表示是她从来没有过的。我就大着胆子,拉着她的手说:“你如和我结婚,回到大陆,就不能回台湾去了。”她还是红着脸,低下头去说:“我台湾家里,上有兄姐,下有弟妹,我的父母是不会太想我的。”就这样,我们在美国结了婚,一年后我们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一个叫“纪中”,一个叫“念华”,也是艾帼给她们起的名字。 
也就是这时,钱宓从国内来了,他是自费留学的,也想学生物,知道系里有中国老师,便来找我,拉起同胞的关系来,亲热得了不得!但是他的英文程度很差,我就推荐一个急于找工作的女生,帮他补习。这个女生叫琳达(她的母亲是个黑人,她长得却完全是白种人的样子,白皮肤,蓝眼睛,一头浅黄的卷发,因为她从来没有见过父亲,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她便姓了母亲的姓),钱宓和她不久就恋爱上了,钱宓家里大概很有钱,因为我们看见琳达戴上了一只很大的钻石戒指。(他们结婚后,钱宓还花了一大笔钱,把琳达的母亲送到芝加哥她的兄弟处去,因为他怕朋友看见他有个黑人的“丈母娘”。) 
钱宓结婚后,两年中间也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琳达,一个叫露西,她们常到我们家来玩。我们在家里都说中国话,琳达和露西都听不懂,因为她们的父亲,从来不教她们说中国话,哪怕是简单的一两个字!但是纪中和念华上的都是美国小学,她们可以用英语交谈。 
在美国的十几年,匆匆过去了,在威尔逊博士的苦留和祖国母校的敦促下,我还是选择了回国的道路。这时钱宓又来找我,问我能不能在我任教的这所大学里替他找个位置,他笑着说:“我听他们都亲昵地叫你‘钱’、‘钱’的,也许他们会让我这个姓‘钱’的顶了你的缺。” 
我腻烦地看了他一眼,说:“你自己去同威尔逊主任说说看。”我们一家就忙着收拾回国了。 
这都是许多年前的事了。这二十年来,他回国来了好几次,在蒋介石未死之前,他是回大陆一次,也必到台湾一次,也都说是探亲访友,也想法到各大学去演讲。蒋介石死后,他就不去台湾了,专跑大陆。据我在美国的中国朋友信中说,他自称是国内大学请他回去讲学的。他每次回来总要通过外事部门以美籍华人教授的身分请见政府领导,于是报纸和电视上,也有政府领导接见他的短短报道和镜头…… 
他对我倒是很殷勤的,这时正问着我们的近况,我说:“我还是教我的书,艾帼在生物试验室里当了个副教授。纪中是个北师大的毕业生,现在正教着中学。念华是医科大学毕业了,正在大学的附属医院里实习。”同时我也问他,他笑说:“琳达是个地道的美国式的贤妻良母,我的两个女儿都和美国人结了婚,对方都是商业界人士,至于他们做什么买卖,我也没有细问,反正她们都过得不错,因为她们都不必出去工作。” 


展开余下试题 艾帼把整治好的茶点端了出来,放在茶几上,我们正要开始吃茶,外面的汽车喇叭响了,钱宓赶紧扔下茶巾,站了起来说:“对不起,我要去受领导的接见了……你见过这几位领导没有?” 
我也笑着站起来,说:“我一个普通的教授会有被召见的荣幸?只不过在开政协会议的时候,在台下静听他们的报告……”钱宓也不知听见没有,脚步早已跨出了门外。 
我们把他送上了车,艾帼关上了院门,回头撇着嘴对我笑,“这真是远来的和尚好念经!”
19.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具体说明小说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描写的。(6分)


20.除了对比外,小说还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请分析下面4处细节描写各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思想性格。(4分)
   (1)他与妻子结婚后就把黑人丈母娘送到芝加哥她的兄弟处去。

   (2)给孩子起的全是外国名字,并且“从来不教他们说中国话”。


   (3)他回大陆一次,也必到台湾一次。每次回来总要通过外事部门以美籍华人教授的身分请见政府领导。


   (4)正要吃茶,……赶紧站起来说:“……你见过这几位领导没有?”


21.小说结尾可谓戛然而止,意味深长,请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和含义。(4分)


22.请分析这篇小说的主旨。(4分)

六、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年,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上,一支探险队在那里负重跋涉。
        阳光很剧烈,干燥的风沙漫天飞舞。而口渴如焚的探险队员们没有了水。
        水是队员们穿越沙漠的信心和源泉,甚至是苦苦搜寻的求生目标。
        这时候,探险队的队长从腰间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在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一壶水。
        那水壶从探险队员的手里依次传递开来,沉沉的,一种充满生机的幸福和喜悦在每个队员濒临绝望的脸上弥漫开来。
        终于,队员们一步步挣脱死亡线,顽强地穿越了茫茫沙漠。他们喜极而泣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那壶给了他们精神的信念以支撑的水。
        拧开壶盖。汩汩流出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在沙漠里,干枯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冽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
    请以“信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
1.B(B都是用于主谓之间结构助词;A第一个“乃”意思是“才”,第二个是“竞、却”;C第一个“且”意思是“况且”,第二个是“并且”;D第一个“与”意思是“和”,第二个是“帮助”。)
2.D(名词用作状语,意思是“像对待奴隶那样”)
3.A(都是表示战争)
4.B(名词用作动词,A名词用作状语,C名词用作状语,。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C(C为一般陈述句,其他与例句一样都是判断句。)
二、
6.D(使动用法,可译作“带领”)
7.C(都是“已经、之后”的意思;A第一个“而”表修饰关系,第二个表因果关系;B第一个“焉”是人称代词,第二个是助词;D第一个“因”意思是“于是”,第二个是“通过”。)
8.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写隐居生活,“其所著帽,方屋而高”写隐士的穿戴,“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写听到朋友被贬而不表态评论,表现其隐士性格。)
9.A(“少年即有安邦治国的大志”错,“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意思是少年时仰慕侠客的行为,做豪侠之事。从下文“闾里之侠皆宗之”可推测。)
三、
10.D(“它们是非消耗性的”一句中的“它们”指“信息与知识”,A句说“信息与知识在创造过程中,不需要消耗物质财富”不当;BC都转移了话题,不是解说的这个概念。)
11.B(物质消耗降低的原因是信息知识的应用使得产品质量提高。)
12.B(“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也将逐步消失”说法有误,原文是说“知识时代的经济增长实质就在于低成本的社会化。”)
四、
13.(1)但是最终没有得到朝廷礼遇,晚年就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一个叫歧亭的地方。
   (2)(这些)都抛弃不要,独自来到偏僻穷困的山中,这难道是(他)因为不得志(才)这样的吗?
14.(1)秋月春风等闲度
   (2)日月忽其不淹兮
   (3)放浪形骸之外
   (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五、
15.要点:(每点2分)
   (1)对待官场,态度有嫉恨、鄙视,也有羡慕与不可割舍的情结;
   (2)思想境界只是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却有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
   (3)作品里既有迎合民众阅读兴趣的迷信内容,却又有不平凡的艺术境界。
16.要点:(每点2分)
   (1)房间里这“浓浓的烟火气”是民众烧香、烧纸造成的,这正是民众精神和民间色彩的象征。
   (2)而民众精神和民间色彩正是蒲松龄的文章之魂,作者从这里深刻感受到了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本质所在。
17.(1)“据说”一词说明本文作者并不同意“《聊斋志异》就是刺向官府的”说法。
   (2)“自娱”在这里指蒲松龄借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慰藉自己痛苦的心灵。
18.①指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2分)。②具体来说,他的作品思想复杂,内容多是对民
标签:鲁人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荷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