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12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2]
四川省成都七中2008级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四川省成都七中2008级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第一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    )
A.辟谣/复辟       荟萃/精粹       诋毁/砥砺
B.点缀/啜泣       通牒/间谍       开拓/拓片       
C.干瘪/瘪三       挑剔/警惕       旗帜/炽热
D.蹊径/奚落       干劲/劲敌       记载/载体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脉搏    为虎作伥    蛊惑    脍灸人口
B.暮蔼    循规蹈矩    蹉跎    未雨绸缪
C.编纂    断壁残垣    船舷    汗流夹背
D.松弛    门可罗雀    畸形    一鳞半爪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小时侯,父亲对我们兄弟三人从没有过好脸色,有时耳提面命,甚至棍棒相加。
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
      悉了。
C.每当夜幕降临,街市上霓虹闪烁,歌厅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他多次在千钧一发之际逃过仇敌追杀,但百密一疏,一年前不慎泄露行踪,最终未能
      幸免于难。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
      使他们离观众越来越远。
B.作者着力刻画了两位主要人物,这两位主要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了作
      者对这两类不同女性的深刻理解和深切同情。
C.一些重点中学不但开设了多媒体教学实验课,而且有的普通中学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尝
       试。
D.《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二、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徽 州 文 化
徽州文化主要是指以徽州(古又称新安郡)为地域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同任何文化一样,它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并且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辉煌的富于鲜明特色的成果,影响播及全国各地。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崇山峻岭的屏闭翼护又使徽州地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区域,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包括汇聚于此的南北各地多种文化因此互相碰撞,互相选择,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   


浏览完整试题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二程与朱熹皆与徽州有极深渊源;儒学观念和儒学礼义对徽州社会各阶层影响至深,所谓“道学渊源在新安久矣”,并且逐步发展成新安理学等体系和流派。    
儒学兴盛,加上徽州相对隔绝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的家庭文化十分凝重,“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擅入者。其风最为近古……虽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家庭、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其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基本建筑于家族本位上,是传统文化家国同构原则的典型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排斥商业精神的,但徽州山多田少地瘠,因此,外出经商是谋生的重要手段。“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著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他们在长期商业经营实践中创造出股份式、承揽式等经营方式,并在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利润分配等各方面有所创新与发展。徽商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还直接刺激了数学、地理水文学的发展,如程大位(算法统宗)、黄汴《一统路程图记》等。这些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与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萌现了早期科学精神与近现代化因素质某些端倪。    
徽州文化正是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三大基本内核,在正统中原文化基础上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发展成为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并演化为当地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广博精深的诸种具象文化风采。
5.对“徽州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徽州文化是源于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独具特色、影响
       广泛的地域文化。
B.徽州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心理状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
       理结构的文化体系。
C.徽州文化是一种家庭文化十分凝重、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的封闭性的文
       化系统。
D.徽州文化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基本内核,是具备特有的社会关系、
        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的文化系统。
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徽州文化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这与徽州地区的地理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B.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并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果。
C.徽州文化中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建立于家族本位之上,家族色彩浓郁而国家
       观念淡薄。
D.徽州商人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现代化。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徽州文化突破了中国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精神。
B.徽州文化初步协调了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
C.徽州文化博采众长,吸收四方文化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突破。
D.徽州文化不排斥商业精神,致使徽州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景字仲通,乐浪冉邯人也。景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辟司空伏恭府。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作浚仪渠。吴用景堰流法,水乃不复为害。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书奏,光武即为发卒。方营河功,而浚仪令乐俊复上言:“昔元光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①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今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光武得此遂止。后汴渠动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②,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明年夏,渠成。景由是知名。建安八年,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③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皆著于乡亭,庐江传其文词。卒于官。                                                                
《后汉书•王景传》
注:①瓠子:黄河一段堤岸名,在河南滑县境内。②绩:应作“碛”,砥碛:指河中的沙堆、石头。③芍陂:蓄水池名,在今安徽寿县安丰塘以东。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虽未修理,其患犹可。      B.宜须平静,更宜其事。
C.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    D.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  樊哙侧其盾以撞
B.而瓠子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书奏,光武即为发卒。/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王景年少学《易》,后又博览群书,并喜好天文术数一类的知识。王景性格沉稳,
       多才多艺,被征召到司空府任职。
B.阳武县令张汜上书认为,应拿出必要的花费和工夫改筑和修理堤防。而浚仪县令乐
       俊则认为目前修筑堤防不合时宜,光武最终采用了乐俊的建议。


展开余下试题 C.明帝对王景的陈述大为赞赏,于是这年夏天,征发民工数十万,派王景与王吴负责
       从荥阳以东到千乘海口一千多里的修渠筑堤的工程。
D.王景任庐江太守时,郡内有从前楚相孙叔敖所开辟的芍陂稻田,百姓又善用犁耕。
王景便率领官吏百姓,重新修整农田。从此,庐江境内富饶充足。
                             第二卷(共120分)
四、(23分) 
1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分)
                                                                                   
                                                                                  
   (2)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3分)
                                                                                   
                                                                               
   (3)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不足。(4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三日寻李九庄
常  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1)请细味作品中的“寻”字,结合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的观点,谈谈这首小诗虚实相生所形成的艺术美。(4分)
                                                                                   
                                                                               
                                                                                    
   (2)你觉得诗中没有出场的李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昔闻洞庭水,                   。                    ,                   。
亲朋无一字,                   。戎马关山北,                        。


展开余下试题(杜甫《登岳阳楼》)
   (2)钟鼓馔玉不足贵,                                。     ( 李白《将进酒》)
山围故国周遭在,                    。             ,夜深还过女墙来。
( 刘禹锡《石头城》)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                ,一晌贪欢。
( 李煜《浪淘沙》)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22分)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在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燿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句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