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833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必修一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33]
2008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山东卷)新人教[1]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语言知识积累及应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信笺 歼灭 缄默 渐染 草菅人命
B.胭脂 殷红 湮没 荫庇 万马齐喑
C.伛偻 囹圄 瘐毙 与会 气宇轩昂
D.箴言 缜密 斟酌 装帧 渐臻佳境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揩试 装帧 一筹莫展 愤世嫉俗
B.树阴 针砭 荜路蓝缕 惘然若失
C.赝品 沉缅 正襟危坐 坐收渔利
D.湮灭 炽烈 别出新裁 长年累月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些科学家 这样一句格言:“使已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②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 的。
③吉卜赛人面朝着闪耀着金属光芒的窗户坐着,用他风琴般深沉的嗓音 着人们脑海深处最愚昧的角落。
A.信奉 流传 启发 B.崇奉 留传 启示
C.崇奉 流传 启示 D.信奉 留传 启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不少小区和家庭疏于防范,使得一些梁上君子能够轻而易举地登堂入室,窃取财物。
B.全球各地大规模的反战浪潮,给美英当局造成强大的压力,如美英联军不惜一切敢于投鼠忌器,将有众叛亲离的可能。
C.从事美术、作曲等艺术创作的人才需要多方面的文化滋养,艺术造诣的高低往往与文化修养休戚相关。
D.随着三甲短信票选的揭晓,历时半年之久,被外界称为“媒体盛宴、全民狂欢”的“超女”大赛终于曲终人散。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易中天现在有多火?不亲眼见识一下,恐怕你是想象不出来。在2006年上海书展拉开帷幕的当天,易中天的《品三国》单本销售达到6349本。
B.车入县城后,小魏说:“小孙,开到‘红楼’去,我请你们撮一顿!”
C.白话文(又叫语体文,就是用现代语写录的文章)从什么时候起用做小学教材,我记不真切了,大概在七、八十年前。
D.近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和红豆集团共同推出“七夕东方情人节”系列活动之一的《红豆•绝对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浏览完整试题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这家网球馆设施齐全,可为网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拍、网球、球场、球衣等网球器材。
B.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20世纪中国文化命运的见证人,中国社会命运的见证人,一个寻梦者、醒来者、反思者、批判者——巴金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蘸着自己的心血”去写作,他的笔耕不辍的一生是他这句格言的真实写照。
C.新疆广汇队竟然战败江苏同曦队进入了半决赛,这是两队的绝大多数球迷难以相信的事实。
D.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昨天在北京结束,在深受各界期待的2006年全国报业竞争力监测报告中,《齐鲁晚报》在监测的263 家晚报都市报中脱颖而出,荣列综合竞争力第3位。
2007年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山东卷)现代文阅读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做13—16题。(20分)
知 了
吴长忠
一个多雨夏季的晴日,我在一处叫做重渡沟的深山溪流旁独坐。溪水径自流淌,水边的矢叶菊在斑驳的日影中绽放。青青的石竹草从岩缝中伸出茎叶,一丛丛地蔓延到溪水中。山风吹过竹枝,擦出散珠般的瑟瑟声。除此,就只有知了的嗡鸣了。
在这层峦叠翠的山野间,知了这不起眼的生灵,似乎成了万象的主宰。它们叫着,个个都很努力,似乎用了整个生命的力量,弹丸似的小躯壳抖动着,鸣奏出强大的音响,这音响交汇起来,此起彼伏,弥漫在整个山谷。它们叫着,个个都很专注,在溪水边跳跃的鸟雀和过往的行人似乎都与它们不相干。你若晃动树枝,它们就飞去另寻一处树枝落下,接着鸣叫下去。它们叫着,都很自觉,似乎不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什么,不管别的知了叫没叫,怎么叫,它们都自顾自地叫着,也没有哪一只去和别的知了争抢更为有利的位置。它们叫着,叫的单纯,没有高低转换,没有节奏变化,甚至没有音调,音质和音色的区分。这种单纯的音响,令人想起风声、雨声,想起海涛的轰鸣,想起记录着远古沧桑变化信息的化石,想起浑沌未开时的人类自身。
据文献记载,在古代,中国人历来是把知了作为具有灵性的生物去赞美的。唐代诗人李商隐、骆宾王皆有咏蝉名篇传世,卢同《新蝉》清新隽永,让人一咏三叹,“泉水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古时认为蝉生于泥土洁净无污,蜕变于朝阳,啜晨露,鸣高枝,不争不贪,安和恬淡,这些与生俱来的习性,正暗合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许多文人都有咏蝉名篇传世,或对己以蝉为喻,或对友已蝉相勉,在古老的祭奠中,亲友同道,以玉石雕凿成蝉形,放在逝者口中,既表示对逝者一生操守德行的褒誉,更寄托对逝者来生也能坚守清廉纯洁之则的祈愿。此风初见于西周,盛行于汉魏。在近年发掘的许多古墓葬中,便屡屡发现这样的玉蝉。由此可见,这种独特的祭奠仪式曾为古之时尚,而这种时尚所标识的是一种空灵的精神,是一种高洁的诣趣,是作为人的高尚和尊严。这种古老的祭奠仪式,在许多地方至今仍有流传,只是那玉质的蝉逐渐变作金质的器物、银质的器物了,而含在逝去的平民百姓口中的,就是一枚方孔铜钱了!省察这种变化,会给我们带来几多惆怅,可细细想来,这种变化似乎也无可厚非,也自有道理在其中。是啊,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时尚也在变,人世间的许多东西都在变。西哲恩格斯说得精辟:“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然而这种变化,这种变化的规律是放到相对论所表述对象的无限时空条件下去论说的,在相对于无限的有限时空、有限条件下,也有一些东西似乎是不变的,比如还在我耳边嗡鸣着的蝉声,比如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和谐社会的不懈努力!
苏东坡考石钟山名谓来历后曾叹道:古之人未余欺也。此时此刻,念及“知了”之称谓,更感叹古人参禅悟道,意蕴之远,不可企及。人生之大道,造化之至理,可知否?知了,即得道,即真知。此等境界,我等凡浊之辈,怕是用尽毕生心力去修为,去参悟,也是难以达到的。于是,我又想到“知了”的又一称谓:蝉。知了,蝉也!能悟此道至此境者,禅也!
(选自2006年3月26日《大河报》)
13.文章第三段说:“据文献记载,在古代,中国人历来是把知了作为具有灵性的生物去赞美的。”请根据文意,概括一下蝉被古人赋予哪些灵性?(6分)
14.文章结尾处说:“此时此刻,念及”知之”之称谓,更感叹古人参禅悟道,意寓之远,不可企及。”“知之”这一称谓,包含古人怎样深远的意蕴呢?请根据文意回答。(4分)
15.文章最后一句说:“我又想到“知了”的又一称谓:蝉。知了,蝉也!能悟此道至此境者,禅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的含义。(4分)
16.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6分)
五、选做内容(考生从以下四个题组中任选两组作答,共24分)
(一).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12分)
浣溪沙 苏 轼
游薪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l①蕲水,在今湖北黄州东面。元封五年三月,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游此地得此词。
展开余下试题
②白发、黄鸡,即“黄鸡催晓”、“白日催年”,语出白居易《醉歌》诗。
17.词的上阕描写了暮春兰溪的雨后景色。“松间”句脱胎于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本词换“润”为“净”。请结合上下句,从写景艺术角度赏析这一“净”字的表达作用。(5分)
答:
18.词的上阕写景,词的下阕,抒情。请说说,上阕写了什么景,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情,词的上下阕有什么联系?(6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19——21题
(12分)
窗 口
青铜
公司迁址,新办公室有两扇窗,一南一北,正对着。南窗外是高楼,遮了阳光,投下阴影;又有一株老榆,遮了窗口,像巴掌捂住眼睛。北窗正对着街道,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喧嚣繁杂,昼夜不息。两扇窗都积满了灰尘,无人过问。
五月,冗长而单调的下午,南窗的蝉鸣、北窗的市声,扰闹不休。人心,都是躁的。喝茶、看报、上网、聊天儿,还是打不起精神,个个像被毒日头晒蔫了的树叶子,耷拉着。
就有人抱怨,说,怎么搬到这么个破地方?又说,两扇窗都封了才好!
可是,不几天,有人发现北窗竟是个观景的好场所,视角极佳,过客行人、世象百态,尽收眼底。于是,就有人拂去了北窗的积尘。冗长而单调的下午,就有人趴在北窗边,饶有兴致地观望。办公室就常常响起一声呼唤:“快看快看,小偷偷包—”有时,是一声惊呼:“呀!撞了撞了!”于是,众人呼啦围到窗边,争着挤着,伸着脑袋去看。窗口窄小,快一步的,抢到好位置,慢一步的,就踮着脚,或者干脆搬个椅子踩上去看。
北窗外,事常有。办公室里就常有谈资。冗长的下午,也就不再单调。
这天,北窗下停着的一辆轿车突然起火。起初只是一个小火头,因无人扑救,火越烧越旺,不一会儿,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眼见着火舌越舔越高,将路旁的柳树叶都烤焦了。
办公室里,兴奋是空前的。第一时间,目击事件的发生,并将目睹其发展、变化、高潮及尾声,所有人都亢奋起来。北窗,成了一处绝佳的观察哨,所有人都成了观察员,纷纷询问着、分析着、争论着,问号、叹号满室飞舞:自燃?人为纵火?快打110!笨,应该打119!还是打报社热线,奖金非我们莫属!相机呢?快拍!车主呢?躲边上哭去了吧?能不哭吗?十几万没啦!
观察家们群情激奋,充分发挥着想象力,施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事故处理协调能力。如果是自燃,是因为天热,还是油路老化所致?如果是人为纵火,是仇?是债?是情?
火借风势,烈焰翻卷。路人、记者、警察,都只能远观,不敢近前。眼见扑救无望,车报废在所难免。办公室里,兴奋度忽然就降了几个百分点——结局已知,索然无味。只是,仍不肯丢开窗口——总算聊胜于无吧。
忽然,身后响起一个胆怯细小的声音:不会爆炸吧?
哗,众人齐齐后退数尺。有人说:会!电影里不都是这样的?
立马又兴奋起来。便有人关上窗,拿硬物护住头面,仍旧贴到玻璃上,挤扁了鼻子,期待着预料中的爆炸声。
然而,终于没等来那声期待中的爆炸。消防车赶到,高压水龙头射出雪亮的水柱,浇灭火头。车,只剩个骨架。人渐散去。办公室里,众人终于离开窗口,一一归座。剩下的事情只有一个,打电话,向所有熟悉的人述说刚才发生的整个事件的进程。
次日晨报以头条新闻报道了这次事件,标题为《气温过高汽车自燃,众人围观难施救援》。报纸送到办公室,看到标题,有人不屑,说傻瓜才去救火呢!众人仍在持续兴奋中。那兴奋仿佛是口香糖,一定要嚼到没了味儿才肯罢休。
这天,办公室来了个新人。新人初来,勤快,拖地抹桌,将南窗北窗擦的雪亮。众人熟视无睹。
午后,众人昏昏欲睡,忽听窗边一声呼唤。齐围上去,见马路正中躺着位老人,肇事车绝尘而去。众人急呼新人,快来!你小子刚来第一天就赶上了。唤罢,回身不见新人。再看窗外,新人已飞步跑上马路,排开观者,将老人背起,拦车送往医院。
围观者散去,马路恢复了车流喧嚷。办公室里,众人各自回座,议论纷纷,谴责肇事者,担心老人,感叹世风日下、路人围观无人施救。也有人说新人,傻!万一老人醒不过来,岂不被讹上了?
忽然,有个声音说,没想到,这小子挺有良心的。
话出口,说话者忽然收声。所有人沉默。办公室里,气氛陡然多出些尴尬。便有人起身,走到南窗边,低头抽烟。再抬头,忽然一声惊呼。众人闻声过去,见南窗边被新人擦得干净透明。南窗下,竟是个小花坛,种了一株玉兰、两株芭蕉和几丛鸢尾。玉兰如雪,芭蕉火红,鸢尾花开蓝中夹紫,如蝶翩。
众人齐叹:好风景!以前怎么就没看到呢?
(2006年第15期《小小说选刊》)
19.请联系全文,谈谈小说以“窗口“为题,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4分)
20.小说中“新人”这个人物形象有何性格特点,塑造这个形象有何意义?(4分)
21.联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旨。(4分)
(三)阅读下面一篇传记,回答22——24题。 (12分)
“老报童”罗伊去世了
[美]尼尔•夏恩
罗伊•迈尔斯的追悼会将于星期一举行。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他是《自由新闻》大楼左近的一个近乎传奇式的人物,也是不管年岁多大都被人叫做报童的那号人当中的仅存者之一。
《自由新闻》的一整代记者、编辑和其他职员都只知道他的名字叫“罗伊”的迈尔斯先生,本星期早些时候在他度过一生最后几年的疗养所中死去,终年六十七岁。
直到几个月以前,由于健康状况恶化而终于无法撑持下去为止,他一直把《纽约时报》和其他外埠报纸送到订户桌上,并且在《自由新闻》大楼外的人行道上叫卖上述报纸和《底特律新闻》。
去年有一个月他尝试了一下退休的滋味,但不久又重操卖报的旧业。
他双目几乎失明,戴着一副像定量酒杯的底那样厚的眼镜,要把头往后仰起才能看得见东西。
他形容枯槁,白发苍苍,体弱多病,吃力地背着笨重的帆布报兜,背带深深勒进瘦削的肩头。然而,在他衰弱的外貌下,却隐藏着强烈的自立精神。他对工作极为认真,也能滔滔不绝地神聊一气。“罗伊,你今天干得怎么样啊?”一位打算买报的顾客会这样招呼他。
展开余下试题
“要买份时报?”他会这样回答,声音粗得像是从沙石上崩出来的一样刮耳。
有一次,罗伊从《自由新闻》的电梯上走下来,正好赶上采编人员在那里开会。也许是由于他视力不佳,也许是由于他脾气倔强,反正他把报纸都分发给了在场的记者。会议只好中断,直到罗伊把报纸分完。
“两毛五?”一个记者有一次在罗伊对他说了《芝加哥论坛报》的价钱以后提出了抗议。“见鬼,罗伊,我花一毛五就能买到一份。”
“是喽,不过你得上芝加哥去。”
有些记者在收报费的日子没有钱付款就躲着罗伊,这是大伙都知道的。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罗伊瞎得很厉害。只要订户的位子上有人坐着,他就去催讨,不管那人是谁。有一次罗伊误把一个女记者当作一个长着胡子的男记者,因为他往常就是坐在那张桌子后边的。
还有一个记者在刚参加《自由新闻》工作的时候,发现他桌上每天都有一份《纽约时报》,感到很诧异,但他以为这是由于工作需要而发给他的。然而到了月底,他终于发现这是怎么回事。“一共六块二毛五。”罗伊粗声粗气地对他说。
罗伊死后留下一个女儿,德乐勒斯•塔尔曼夫人,还有一个姊妹和一个孙儿。追悼会将于星期一午后二时在红河区西杰弗逊街一○七八三号格尔巴赫殡仪馆举行。他将安葬在河景区费恩代尔公墓。
22、这篇人物通讯中的主人公“老报童”罗伊极具个性特征,请加以概括。 (3分)
23.文中三次运用人物对话,极具人物个性,请找出来,加以分析。(3分)
24.请将这篇人物通讯改写成一篇100字左右的新闻。(6分)
2007年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山东卷)古诗文部分
二、文言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徙家庐江之寻阳。侃早孤贫,为县吏。庐江太守张夔召为督邮,有能名,迁主簿。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①皆难之,侃乃请行,众服其义。
迁武昌太守,左转广州刺史。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②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间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
迁都督荆、雍、盖、梁州诸军事。侃性聪敏,勤于吏职。终日敛膝危坐,阃外③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 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④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⑤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呵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⑥,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侃性纤密好问,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之于己门。侃后见,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时武昌号为多士,侃每次酒有定限,常欢有余而限已竭,或劝更少进,侃凄怀良久曰:“年少曾有酒失,亡亲见约,故不敢逾。”
注:①纲纪,指管理一家事务的仆人。 ②甓,砖。 ③阃外,统兵在外。
④樗 ,中国古代的一种博戏。 ⑤乱头养望,披头散发,故意做作以博取声名。
⑥正会,皇帝元旦朝会群臣。
7.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当正衣冠 正:使……正
B.尝课诸营种柳 课:督促
C.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贼:盗窃
D.终日敛膝危坐 危:端正
8.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n
上一篇: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质量调研(常州市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下一篇:
江苏省南京一中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必修一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08语文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3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