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93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必修一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1]
江苏省南京一中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江苏省南京一中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藏书楼,是对我国古代官方机构、宗教寺院、民间团体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建筑物的统称,也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勘图书的处所。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史上相继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其中有一定影响的达1000多座。藏书楼是中华学子的精神家园,它们哺育了一代代读书人,传播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同时承担着对古代典籍收藏、保护的重任。在古文献的研究、校勘、刊布发行等方面,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广义而言,它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严格说来,“楼”应是构架为二层或二层以上之建筑。藏书楼中,符合其制者不少,但多又不以“楼”名之。“藏书楼”之名,实为泛指。无论是早期用于藏书的山洞、石室、仓房、地窖,还是后来的厅室、平房、经堂、书院,只要是藏书之所,皆可统称为藏书楼。除以楼命名者外,斋、阁、堂、室、居、轩、馆、亭、房、洞等,皆可名之。
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先秦时期,官方藏书便已很有规模,有商王室藏书、周王室藏书、诸侯藏书等。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殷墟甲骨。甲骨文献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我国最早的典籍史料。它的集中安放地,可以称之为我国藏书楼之雏形。时至周代,“图书”种类大增。除甲骨文献外,竹木简册、玉版和早期的丝绸类帛书等开始现身,并收藏于“图室”之中。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室图书典籍甚丰,“周礼尽在鲁矣”。而私人藏书,作为藏书事业的一个新类型也初见端倪并很快形成规模。
汉代,藏书事业得到极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烽烟四起,官府藏书屡遭毁损,但各朝统治者都热心搜集图书,梁武帝还特辟“文德殿”和“华林园”典藏书籍。隋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为印书和藏书事业兴旺提供了技术保障,民间藏书家的人数大幅增长。到唐代,万卷以上的藏书家超过以往历代之和。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兴盛,宗教经籍数量扩大,佛道寺观藏书数量亦大增。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也有过辉煌的一页,藏书家人数之多,分布之广,藏书数量之大,均超过宋以前历代总和。明王朝统治近300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迄今所存明代藏书楼虽数量不多,然极具代表性。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清代编辑《四库全书》,分七处贮之,官家藏书在我国古代藏书事业上达到了巅峰。
古代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同时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1.下列关于“藏书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藏书楼,是我国古代民间、寺院、官方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地方。
浏览完整试题
B.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是其他国家比不上的。
C.藏书楼,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勘图书的楼阁。
D.藏书楼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挥过重要作用。
2.下列不可作为“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论据的一项是 ( )
A.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甲骨。
B.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王室的图书典籍非常丰富。
C.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
D.从先秦到清代,古代藏书楼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取代了藏书楼,藏书楼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
B.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
C.私人藏书作为我国藏书类型中的一种,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
D.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兴盛,宗教经籍数量扩大,推动了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8题(19分)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①,少以荫补②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四部丛刊》)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穷人:困顿的人
B.犹从辟书 辟书:招聘的文书。
C.作为雅、颂 作为:当做
D.不自收拾 收拾:整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B.少以荫补为吏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辄抑于有司 D.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一生怀才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B.《梅圣俞诗集序》从议入手,提出“穷而后工”的论点,然后择要介绍梅尧臣的生平,进而引发作者感慨。行文先议后叙,转换自然。
C.第二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尧臣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肯定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很高成就。
D.作者认为,如果梅尧臣能被朝廷任用,作雅、颂,歌颂大宋朝的功德,将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这中间多少显露了作者的思想局限。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2)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3)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
8.请用“/”线给下列句子断句。(2分)
奈 何 使 其 老 不 得 志 而 为 穷 者 之 诗 乃 徒 发 于 虫 鱼 物 类 羁 愁 感 叹 之 言 世 徒 喜 其 工 不 知 其 穷 之 久 而 将 老 也 可 不 惜 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9.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3分)
展开余下试题
10.“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1.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2.补出下列各句空缺处的内容。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___________”,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露从今夜白, ____________”,时令、月色,触景生情,伤心折肠,这是因果联想;《琵琶行》中的一句“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3) ,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背在背上的井
谢云
在俯首弯腰、面向井口时 , 倏地想起故园那口睽违已久也淡忘已久的井来。
在汉语里 , “井 ” 实在是个美丽的字眼儿。对井的系念和牵挂 , 也是农业中国的一份朴素、挚切而恤久的感情。井田制、庭院经济乃至村落文化 , 莫不得益于井水的沾濡和滋润。 也许正因如此, 汉语里才有 “饮水思源”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之类说法 ; 也许正因如此 , 人们才把迫不得已到外地谋生叫做“离乡背井 ” 。而那些漂泊海外、流落异域的人 , 在远行前 , 也总要包藏一撮 “ 乡井土” 带在身边。在游子心中 , 一口故国的井 , 甚或只是故国井中的一点泥 土 , 庶几便是故国的全部 , 是别井去乡前所有悲欢苦乐生活的全部。
在诗人墨客笔下 , “井 ” 也一直是个惯常的意象 , 沉重、凄寂而哀怨。因为它总与乡愁和怀旧有关 , 与故国的纷纭人事和已然远逝的岁月有关。台岛诗人有诗《乡愁》,起笔便是 “ 故国那口井 / 竟住到我的心中来了 ” 。井 , 实在是乡愁的最恰切的象征。故国的那口井 , 在滋润 了游子的往昔生活时 , 也一定在他心底孕下了怀念的根须。那根须 , 柔弱而坚韧 , 撩拨得他一夜夜做梦: 梦见那幽邃的井水 , 梦见那缠绕在井旁的丝丝缕缕。那时侯 , 天涯夜凉 , 家国路遥 , 而一滴故国井水的温意 , 便仿佛一剂灵丹妙药 , 能释解他沉病痛疾般的乡愁 , 也能慰藉、安妥他焦渴烦躁的灵魂。
这真是再美好不过的理念 , 纯粹中国式的理念。
我便是在这样的理念中 , 梦幻般回到那井边的。它就在故园屋后 , 沉稳、静谧 , 一如许多年前那样。井旁也照例是一圈树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灌丛、藤蔓 , 牵牵绊绊地拥簇着那井。井是深幽的 , 四壁用大小不一的石块砌了 , 零乱中显出整饬。石间罅隙里 , 还浸生着喜湿爱水的苔萍、青草 , 一年四季都绿茵茵的。或许便是因了这井边的竹树灌藤和井壁的葱郁苍翠 , 那水格外清澈甘冽 , 入口还有微微的回甜。
和北方不同 , 故园的井没有护栏 , 水便长年累月地敞豁着、明朗着 , 映照着日月、天空、树木和汲水人的倒影。也没有辘轳 , 只一根竹竿 , 或带了桠杈的树枝 , 随意地斜倚在井旁竹树上 , 乡人谓之 井竿 。汲水时 , 便拿它套了桶绳 , 或勾了桶梁 , 直放入井中。空桶吸满水后 , 会发出咕咚的声响 , 像人们吃罢饭时的愉快饱嗝。汲水人便面朝井底 , 躬俯了腰脊 , 交错着用双手去拔动井竿 , 水桶便一点点地走上来了。汲水人的身子随了手上的节奏 , 高高低低地起伏着 , 仿佛是虔诚地对着水井致意。
有时挑水的人多 , 便需等待。倘非锅里急着用 , 便都会谦和地你推我让。实在推让不过 , 那率先汲水的人便会自觉地将井边所有的水桶一一盛满。这当儿 , 那些一旁等着的,便会鸡毛蒜皮地随意拉呱几句,信口开开或荤或素的玩笑,没遮没拦的声音,在井口荡来撞去 ,鸟儿一般 , 也就会有几滴诗意,或一截故事,洒落在井边或井里。事隔多年 , 正是这些朴素零星的诗意 , 这些一鳞半爪的故事 , 构成了我对那口井的所有怀念中最温馨、也最动情的部分。
展开余下试题
也还有枯水的时节。我们这些孩子,便要早早去井边“守水”。那往往是冬天。风大而硬 , 凛冽砭骨。我们便会沿了井壁的石间罅隙, 一节节缩到井底 , 虔诚地守望着 , 厮候着那细细弱弱的涓涓水滴渗漉出来。到积得多了 , 再一瓢瓢舀入桶里。那时 , 凄厉的冷风在头顶尖啸而过 , 井便像一只硕大的竖笛 , 含混地奏出些断断续续的乐音 , 沉闷而雄浑 , 极具共鸣感……
我也曾喝着那井里的水活着 , 我生命的那段时光 , 也缠绕在那口井的周围。在这远离故园的地方 , 我像所有漂泊异乡的游子一样 , 执拗地怀念着那样的一口井 , 怀念着那纯净透明的水,怀念着与那井水有关的纷纭往事。
离开故园的人 , 心里都实实在在地 “ 背” 着一口故园的井。虽然沉滞苦重、疲惫不堪 , 却终究不愿放下。因为异乡没有故国的井水 , 而他们的灵魂 , 有着永远的渴意。
13.作者为什么怀念故园的井?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
14.文中说:“这真是再美好不过的理念,纯粹中国式的理念。”请简析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7分)
15.文章通过哪些场景写 “ 故园屋后” 那口井 ?(6分)
 
上一篇:
2008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山东卷)新人教[1]
下一篇:
江苏省无锡地区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必修一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南京”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3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