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907  
标签:鲁人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7]
山东省聊城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聊城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统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案不能在试题纸上。 
3.第II卷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II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的(一)(二)两个不同的阅读文本中任选一个文本作答,把所选文本的序号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不能全选。
一、(12分,1—3题每题2分,4—5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嶙峋    查询    徇私    以身殉职    年过七旬
B.拮据    狙击    拘泥    鞠躬尽瘁    囤积居奇
C.颐养    旖旎    绮丽    倚马可待    虚与委蛇
D.阿谀    娱乐    瘐毙    一隅之地    喁喁私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 (    )
A.夙愿    增幅    酩酊大醉     阴庇后代
B.静谧    贯例    迫不急待    莫衷一是
C.阵脚    赌博    贸然从事    心浮气躁
D.羞赧    坐镇    以德抱怨    形迹可疑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从现在起到2008年,北京形象电视专题片“现代北京,辉煌北京,科技北京,艺术北京,人文北京”将在美国CNN本土频道          四年。
   (2)尚文婕凭着自己的实力和较高的         ,终于战胜对手,夺得了2006年“超级女声”总决赛冠军。
   (3)在今年的“审计风暴”中,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首次公开         了部分国家机关的“财务黑洞。”
A.联播    人脉    披露 B.连播    人脉    透露
C.联播    人气    透露 D.连播    人气    披露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近年来,世界各地局部地区的战争连续不断,造成大量的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浏览完整试题 B.《华西都市报》在中国报业创下的很多第一,使它无可厚非地跻身于全球日报发行百强之列。
C.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有人便说房价会涨;政府调控政策要出台,有人便说房价会跌。随着市场的波动,两种说法此消彼长,不一而足。
D.张家辉近来在杜琪峰的作品中频频亮相,展露了自己的表演才华,尤其是在《黑社会》系列剧中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满城尽带黄金甲》剧组完成了在重庆武隆天坑的全部拍摄后回到北京,张艺谋接受采访时说:“最难忘怀的是演员们严谨的工作态度使人钦佩,特别是周润发。”
B.美国一研究机构日前无端攻击说,中国军方可能指使黑客对美国政府网络进行了有组织的攻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说,中国政府一贯坚决反对禁止任何破坏计算机网络的行为。
C.网络婚礼虽然满足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但是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远离虚拟世界。
D.伊朗外交部长表示,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如果在2月2日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伊朗将于同月4日停止允许核查人员对其核设施进行突击检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
                                  叶廷芳
我们的木构建筑——这里指达到辉煌程度的木构建筑——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从形式到风格都只是单一的发展,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可谓“两千年一贯制”。而欧洲人的石构建筑,仅自古希腊罗马起,其风格上的更新换代至少在一打以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总爱向前人看齐:以前人的水平为
坐标,一味以前人的成就为荣耀,为自满。而欧洲人不管前人有多大成就,都不满足,敢于向前人挑战,设法超越他们。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着重在前人基础上渐进发展,少有革新;一个则不断推陈出新,向前跨越。
    建筑作为艺术的一门和审美的载体,它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因为人的审美意识是不断
变迁的,而且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从19世纪下半叶起,从世界范围看,由于新的建筑学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的诞生,建筑开始了一场崭新的革命。中国的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也它的历史进程已接近尾声,面临着蜕变。近代西方思潮作为强势文化迅猛地涌入我国,这意味着客观形势已不允许中国建筑从自己的娘胎里孕育出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胎,我们一边招架,一边接受;来不及细嚼,难免囫囵吞枣。整个20世纪我们在总体上就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大窠臼,既没有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胎,也没有在世界新思潮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地位。到世纪末一看缺少自己的东西,没有进行必要的反思,马上又求助于老祖宗,把前人留下的那些遗产,即把“大屋顶”风格当作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建筑美学法则和艺术模式,到处用钢筋水泥搞复古。传统是必须继承的,怎么能割断历史的延续性呢?但是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物质条件很简单、相关的理论很缺乏的条件下,在艺术和建筑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我们今天在更优越的条件下,还只知去重复它们,那确实是太“没有出息”了!任何民族只有重视今天的创造才有利于推动历史的发展。
    另外,罗马人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有了《十建筑书》,不仅对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作了详尽的记栽,而且作了理论提升,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建筑理论著作。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四书》等对欧洲建筑理论作了认真而详尽的梳理和阐发,对尔后的欧美建筑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相比之下,作为木构建筑水平最高、经验最丰富的国家,我们在这方面的建树就要逊色得多。直到汉代我们才有了一部《考工记》,还属于政策、法规一类。之后过了上千年,到五代至北宋才有了一部《木经》,之后元代的《经世大典》《梓人遗制》,又多半失传。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只着重在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记述,理论升华和探索仍较缺乏。
                                           (节选自2006年6月9日《光明日报》)
6.下列对作者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习惯于向前人看齐,而不习惯于超越前人。
    B.20世纪我们的建筑由于客观形势的制约,在总体上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大窠臼。
    C.传统建筑理论总结和理论建设的滞后性,制约着我们传统建筑的发展。
    D.创造意识淡薄,建筑形式与风格的“两千年一贯制”,需要我们认真深刻反省。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大屋顶”风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美学法则和艺术模式。
    B.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C.“继承传统”其实是对前人的形式和风格的模仿和重复。
    D.作为我们的民族遗产,扎扎实实地搞好木构建筑是无可厚非的。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建筑文化心态上,我们中国人总习惯于模仿前人,而不善于探讨未知。
    B.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仍是我国建筑遗产的精华。
    C.我们的相当多的建筑师都在试图摆脱“工匠心态”的束缚,力图在建筑理论方面有
所建树。
    D.热衷于“重修圆明园”的呼声,其实就是承袭思维的一种极端表现。
三、(9分,第12小题3分,其他2分)


展开余下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媭①砧课诵图序
                               王拯
《媭砧课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蓄志南归,以迄于今,颠顿荒忽,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念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②,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③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塾于他童。或夜读卷,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④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
    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日惴惴于悲思忧戚,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后出门,行身居业,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也。
注:①媭(xū):指姐姐 ②椽:引申为“屋”。  ③篝(gōu):用灯罩罩着。
④劬(qú)劳:过渡劳累。
9.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      不材:作者自谦之词。                     
B.蓄志南归,以迄于今              迄:直到。
C.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       适:古时指女子出嫁。
D.比夜,则姊恒执女红             比:等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日出,乃遣入塾                 良乃入,具告沛公
C.故为图以自警                  剑赀财以送其行
D.日惴惴于悲思忧戚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姐姐督促作者学业的一组是       (    )
①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
②此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
③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④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⑤稍逐于嬉,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瘁死之状
⑥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年幼丧母,童年生活和学业主要由姐姐教导与督促,因此,姐弟间就有了一种特别亲密的感情。
B.作者在京城做官后不久,姐姐不幸亡故,作者为没能接姐姐到自己边赡养而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愧疚。
C.《媭砧课诵图》是作者请自己的同科生陈铄制作,作画为的是让姐姐时刻伴在自己身边,鞭策自己不荒废学业。
D.这篇文章语言朴素精炼,叙事言浅情浓,写作主旨明确,不仅可以警示自己,也可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感染和教益。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结束后,只交回第II卷答卷。
四、(1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1)念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3分)
   (2)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绝句
                               石柔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②飞球:杨树籽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2分)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2个小题)(4分)
   (1)明月松间照,             ;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子曰:“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五、(9分)
16.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序号)(2分)
①读书,是智慧的行为。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墩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正确排序是:                                
17.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许,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她像一支“飞天之箭”带着中华民族美丽的梦想和良好的祝愿奔向广寒宫,她展示和见证了一个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坚定脚步,托起中华民族腾飞的梦想,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请你写一副对联表达祝贺和赞美。(3分)
    举例:
    ①嫦娥带笑飞天去;华夏挟威傲世来。


展开余下试题 ②寰宇无云,为嫦娥让路;苍天有月,给华夏执灯。
18.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这幅漫画的含义(30字以内)。(4分)
    要求:思想健康,表意明确,语句连贯得体。


    漫画的标题:(2分)                            
    漫画的含义:(2分)                            
六、(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必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5分)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神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器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
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令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19.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3分)
20.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作答。
   (1)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2分)
答:
   (2)作者把这二者对举有什么用意?(2分)
答:
21.“精神的现代人”在读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答:
22.作者认为在“灯红酒绿的繁华”中该怎样“诗意栖居”?(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5分
标签:鲁人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聊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