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848
标签:
鄂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48]
2008届湖北省荆门市一中第三次语文月考题
2008届湖北省荆门市一中第三次语文月考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稗官 卑鄙 碑拓 纵横捭阖 B 饿殍 浮雕 蚍蜉 桴鼓相应
C 妲己 横亘 担忧 断壁残垣 D国粹 猝然 粉碎 群英荟萃
答案:C(C项读音分别为dá/gèn/dān/yuán..A项读音分别为bài/bēi/bēi/bǎi;B项读音分别为piǎo/fú/fú/fú;D项的读音分别为cuì/cù/suì/cu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简练 部署 揆情度理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B 接恰 沮丧 披星戴月 众口铄金,积毁消骨 C 狡黠 搭档 察颜观色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D 宣泄 商榷 精兵减政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答案:A(B项 接洽;C项 察言观色;D项 精兵简政)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印度访问时,谈及中国对日本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态度时指出,日本想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的前提是正确对待历史问题,赢得邻国的——。
②中西方文化的会合与交流,不断地给我们制造着新的发展契机,但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西方文化的糟粕。
③上海交大把发展校办产业作为振兴学校的重要策略,突破难点,形成自我积累的——,有力的支持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④要创造一个独特的你的形象,就应该——追随流行色,——试图“引领”流行色,这样的生存态度是独一无二的承认自我、张扬自我的生存态度。
A 信赖 摒弃 机制 既不/也不 B 信任 摒弃 体制 不仅/而且
C 信赖 抛弃 机制 既不/也不 D信任 抛弃 体制 不仅/而且
答案:A(“信赖”含有信任并依赖之意,词义较重。“抛弃”和“摒弃”都有“扔掉”的意思,但“摒弃”还有拒不接纳的意思,且多用于书面语。“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此处“上海交大校办企业”用“机制”恰当;“体制”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机构。“既不/也不”表并列关系,符合句意;“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
4.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赞美》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抒发了意象的表现力和诗的感染力。
B.岛内媒体评论指出,台湾的“倒扁”行动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决战。
浏览完整试题
C.毛泽东与张闻天、王稼祥一路行军,这给他们三人提供了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机会。期间他们在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的认识上取得了共识。
D.祖海的一首《和谐中国》被业界人士一致认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破题之作,唱出了文艺界的和谐第一声,堪称继《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之后,新时代主旋律歌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
答案:D(A项“抒发……感染力”搭配不当;B项缺宾语,应在“决战”后面加上“阶段”;C项“认识上”与“共识”重复累赘,应改为“他们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有了共识。”)
5.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随着欧盟的不断“扩编”,各成员国用一个声音说话的难度随之增大,除了貌合神离的英国,接替施罗德的默克尔,使德美关系升温,让希拉克感到“孤掌难鸣”。
B一年之后,2003年初,已届花甲的龙永图卸任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心甘情愿地选择了一个非政府组织,兼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C.尽管北京奥组会的一纸声明使得人们对2008奥运赛事网络直播的期待似乎落空,却并没有阻止由MYSEE直播网,PPSsteam、CoolStreaming等公司带动的网络视频直播如火如荼地进行。
D.一些商家利用大家对古典名著的认知度,随意编一些供人调侃和娱乐的畅销书,一些年轻人就是从这种不负责的作品中认识了贾宝玉、孙悟空、武松等文学人物,他们所看到的这些人物,与名著中的人物风马牛不相及。
答案:B(“心甘情愿”与语境不符,应为“出人意料”。)
附加题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昔人的两句诗“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可以包括这两种美的胜境。
B.这也是 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想到了距庄子七百多年前的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周文王。
C.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之间会有这样一段距离?为什么春秋阶段与战国阶段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
D.唯美、情趣、怀旧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经典”书系的特色,其中有冰心的《春水》、凌叔华的《酒后》、苏雪林的《绿天》、石评梅的《烟霞余影》……等作品。
答案;D(“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经典”是书名,应用书名号,后面省略号与“等”重复,应保留其中一种。)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台湾文化本质上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地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台湾文化的第一块基石是由原住民奠定的。考古证据表明,在史前时期,台湾曾出现过长滨、圆山、卑南、阿美等原始部族,他们创造了长滨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阿美文化等。然而这些史前时期由南洋群岛、中南半岛和中国大陆等地迁入的远古移民所形成的原始部落散居在台湾各地,彼此间很少联系,所以他们的文化也未得以充分发育,未能形成统一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和宗教信仰,缺乏能够凝聚各部族的核心文化要素。因此学者认为,史前时期台湾有文化,但却没有能够涵盖所有部族、占主导优势的台湾文化。
16世纪时,来自闽南、岭东的汉族移民大量涌入台湾。虽然当时大陆移民的人数尚未超过原住民,但其带来的闽粤文化却远比原住民的部族文化先进,闽粤文化因此显现出替代部族文化整合原住民的态势。紧接着,荷兰、西班牙侵略者相继攻入台湾,给台湾带来了西方海权文化。但荷、西殖民者人不过数千,在台统治仅38年,相较于10万原住民、数万汉族移民,西方海权文化并未能在台湾扎下根来。除留下“红毛巷”、“红毛井”等几个地名和一套除个别传教士外没人会用的“罗马拼音”之外,荷兰和西班牙文化对台湾的影响极为有限。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他带来数万军民官吏,在台湾“复制”出完整的明代行政体制、经济模式、教育机构、军事编制、民俗宗教,初步确立了汉人在台湾的人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优势地位。清朝统一台湾后,闽粤移民大量移居台湾,台湾变成以汉族人口为主体的移民社会,这连带使中华文化成为台湾的主导文化。至此,岛内第一次具有了能够最大程度涵盖台湾人口的、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台湾文化。同时,在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同化性面前,原住民文化逐渐被融合、吸纳为台湾文化的一部分。不甘心被同化的原住民则避走深山,原住民文化走向式微。
日本侵占台湾后竭力推行以灭绝台湾文化为目的的同化政策——“皇民化教育”。强制台湾民众改日本姓名,信仰日本神明,穿和服,写日文,讲日语,唱日本歌曲。但日本的“皇民化教育”和同化政策并没有深入人心,台湾人民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宗教信仰等文化习俗仍“以中国为正朔”。台湾光复后,日本强加给台湾的大和文化被扫荡一空,但大和文化中的雕塑、建筑、绘画、音乐被吸纳,成为台湾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国民党仓皇败退台湾带去了200多万军民,也再次把中国文化全盘移植到台湾。为了与大陆争夺中国政府的代表权,国民党当局掀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台湾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也愈益鲜明。同时,欧美学术思想、科学技术、管理方式、经济模式不断被引入台湾,成为台湾文化的一部分。
9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政经形势的深刻变革,台湾文化吸纳了更多的外来文化元素,内容更为丰富:一是源自美、日的大众消费文化传入台湾。这种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满足个人感官需要为核心要素的“速食”文化迅速流行起来,蔚为风气。二是以民主选举、政党制度、议会政府为核心要素的美国政治文化,代替注重权威、强调服从、轻视个人的传统政治文化,成为台湾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从以上对台湾文化渊源流变的考察可以看出,台湾文化具有多元性。原住民文化、近代西方海权文化、闽粤文化、日本殖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欧美政治文化和大众消费文化,都是台湾文化的源头,都曾被接纳到台湾文化之中,都对台湾文化的形成发展起到过一定作用。结果,在台湾政治文化层面,西方政党政治理念和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道德观念并存;在经济文化层面,以优胜劣汰为内核的市场竞争原则和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观念并存;在社会文化层面,西方的个人主义和东方的纲常伦理并存;在宗教文化层面,东方的道教、佛教、妈祖与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并存;在文学艺术层面,基督教、天主教并存;在文学层面,西洋艺术表现手法与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并存;在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层面,台湾更是东西文化的大拼盘。
展开余下试题
但总的来看,台湾文化仍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仍是中国文化下的一种地方文化。这是因为,台湾的语言、文字、艺术、伦理、哲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文化“深层结构”,以及饮食习惯、节日习俗、婚丧嫁娶、各种礼仪等“表层结构”,均沿袭中国传统,并未因其他文化的浸染而出现质变。
一些“独”派政治人物想把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撇清,恨不得把二者切割得一干二净。但是,文化毕竟不是蛋糕,不喜欢吃的可以切下来扔掉。文化是无法割裂的,中国文化已经内化为台湾文化的核心要素,强行剥离台湾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无疑是痴人说梦。那些“独”派政治人物无视中国文化对台湾无处不在的浸染,矢口否认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血肉联系,妄言要剥离中国文化,只能贻笑大方。
6.下列对“台湾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中国文化为内核的一种地方文化。
B.台湾文化在形成过程中,闽粤汉族移民的大量移居台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台湾文化是一种多元性文化,作为主导文化的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同化性已完全融合了当地的原住民文化。
D.台湾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元素例如西方海权文化、日本殖民文化的影响远远不如现代欧美政治文化、大众消费文化。
答案:C(C项中“已完全融合了当地的原住民文化”有误,原文中有文字说“原住民文化走向式微”,可见,原住民文化并未被中华文化完全、彻底地融合,至少目前仍然存在)
7.下列句子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前时期台湾的原始部族创造的原住民文化缺乏能够凝聚各部族的核心文化要素。
B.荷兰、西班牙侵略者给台湾带来的西方海权文化并未能在台湾扎下根来。
C.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在语言上一致、习俗上同根、艺术上同源、宗教上同质。
D.台湾文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始终沿袭着中国传统,并未因其他文化的浸染而出现质变。
答案;A(A项说明史前时期台湾有文化,但却没有能够涵盖所有部族、占主导优势的台湾文化,与画线部分没有直接关系)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台湾最早的文化是由原住民奠基的,原住民创造了长滨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阿美文化等。
B.16世纪时,先进的闽粤文化随着闽南、岭东汉族移民的大量涌入台湾而成为台湾文化的主流。
C.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文化吸纳了一些欧美国家的政治文化和大众消费文化,外来文化元素的影响使台湾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
D.文化是无法割裂的,中国文化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台湾文化的核心要素,强行剥离台湾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是行不通的。
答案:B(B项中说“16世纪时,先进的闽粤文化成为台湾文化的主流”有误,原文是说“闽粤文化因此显现出替代部族文化整合原住民的态势”)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湾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地方文化,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台湾文化呈现出多元性是由台湾复杂的历史进程铸造形成的。但台湾文化的本质仍是中华文化,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枝叶花朵与根的关系。
C.汉文化有组织、系统的进入台湾是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清治台湾期间,更为中华传统文化广植台湾人民中间起到历史性的作用。
D.台湾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元素既有来自近代的西方海权文化、闽粤文化、日本殖民文化,更有来自现代欧美的政治文化和大众消费文化。
答案:D(D项中“闽粤文化”不属于外来文化元素)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 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適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解印绶间行归家 间:(得)机会。
B.欲徼福齐桓,拟適高祖 拟:比,比拟。
C.若苟僭拟,干时而动 干:冒犯,背离
D.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 逆:迎接。
答案;C (A项“间”,秘密地,悄悄地。间行,从小路走;B项“拟”意为“效法”之意;D项“逆”意为“违背公理”。)
附加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起一朝之谋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B.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D.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
赵氏求救于齐
答案.C (A中前句“且”为连词,为“而且”。后句中“且”为副词,为“暂且”;B项前“则”为连词,意为“才”;后“则”为“就是”之意,副词;C项,两个“虽”,都是表假设的连词,即使;D项,前句“于”为“在”之意,副词;后句为“向”之意,介词。)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范“忽于荣利”的一组是( )
①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②征命无所就
③乃解印绶间行归家
④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
⑤范以疾留彭城
⑥救恤穷乏,家无所余
展开余下试题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答案:C (考查内容的概括与把握能力。②是概说③是不依附董卓⑤是因病而留,都不能表现他“忽于荣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董卓作乱时,张范与张承想要集合徒众与天下豪杰一起讨伐董卓,后在其弟张昭的劝阻下作罢。
B. 张范让张承见袁术,由于张承在言谈之中没有曲意逢迎袁术,致使见面不欢而散。从中可以看出张承“方正”的性格。
C.张范与张承两人的儿子同被盗贼劫持,张范前往贼穴营救,最终盗贼被他的仁义之言所感动,把两个孩子都还给了他。
D太祖每当出兵征战,常常让张范和邴原辅助世子曹丕一同留守,并告诫曹丕若有所行动一定要向两人咨询,足见张范深得太祖器重。
答案:A (考查对整体内容与主题的理解、把握分析能力。A项“张范与张承想要集合徒众”错误,原文只提到张承。)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译文:——————————————————————————————————————————————————————————————————
(2)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
译文:——————————————————————————————————————————————————————————————————
答案:
(1)太傅袁隗想要把女儿嫁给张范,张范推辞没有接受。
(2)张范救济抚恤贫困的人,以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本地和外地的孤儿寡母都来投靠他。
【参考译文】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太傅袁隗想把女儿嫁给张范,范推辞不接受。他性格恬静,乐于道义,淡泊名利,从不接受公荐。其弟名承,字公先,也是知名人士,由于做人方正而被征召,任命为议郎,又升任伊阙都尉。
董卓作乱,承想聚合亲信与天下共起讨伐董卓。承之弟昭时任议郎,恰从长安来,对承说:“现在想讨伐董卓,寡不敌众,而且又只有一些大臣的计谋和百姓,士子没有经常安抚,兵士没有训练,难以成功。董卓如果抵挡天下的讨伐,得不到道义上的支持,其统治本来就不稳固、长久;不如先呆在一个地方等待时机行动,然后才能实现志向。”承同意了张昭的建议,于是他解下印绶,辞官不做,从小路回到家乡,与张范一同在扬州隐居。袁术准备好厚礼招请他们,张范假称有病而不能前往,袁术没有强逼他。然后派人请张承与他相见,袁术问他:“往昔周朝衰落,于是有了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秦国丧失法度,汉朝把天下接管过来而以法度治理。现在我拥有了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想效法汉高祖之事,称霸天下,你有何意见?”张承回答说:“称霸之资在于道义而不在强大。假如以道义而取天下,即使只有一个人的力量,要成就王业,也不足为难。但是如果过分模仿,逆时而行,为人民所弃,谁能使他兴旺发达起来?”于是袁术很不高兴。在这时,太祖将要进军冀州,袁术又问他:“如今曹操要以弱兵三千抗拒十万大兵,真可谓不自量力。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呢?”张承于是说:“汉朝虽然不修文德,但是天命没有改变,而今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即使抵抗百万之众也可以了。”袁术于是脸现怒色不高兴,张承就离开袁术回到扬州。
太祖平定冀州,派使者迎请张范。张范因为得病而留在彭城,他让张承去见太祖,太祖表奏他为谏议大夫。范之子陵和承之子戬被山东强盗抓住,张范直接到强盗住所去要还二子侄。强盗只把张陵放回。范谢道:“诸君把儿子相还,已经十分厚道了。但是以人之常情,虽然爱怜自己的孩子,然而我却可怜幼小的张戬,请把张陵换回张戬。”强盗被他大义所感动,把两个都还给了张范。太祖从荆州回来,张范得以在陈州见到他,任张范为议郎,参谋丞相军事,范非常得太祖的敬重。每当太祖征伐之时,常让范和邴原留在许都,辅佐太子。太祖对文帝说:“如有什么行动,一定要向这二人咨询。”世子以子孙之礼相待他们。他经常救济穷困人家,家中无多余的资财,远近孤寡都归附到他那里。别人对他的赠遗他从不反对,但也不用它们,等到他们走的时候,都把它们还回,张范在建安十七年去世。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答: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3分)
答:
答案:
(1)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
上一篇:
2008初三语文练习卷(一)
下一篇: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
标签:
鄂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08届湖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4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