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99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9]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
                                           2007、11、29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隽永/隽美     超载/下载          症结/对症下药
B、唠叨/叨扰     当真/螳臂当车      露马脚/原形毕露
C、勾当/勾结     监考/太监          角力/角色
D、埋怨/埋伏     呜咽/咽不成声      罪行累累/果实累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傍晚的大山中空无一人,非常寂静,他感到恐慌,空谷足音格外地响,更增添了几分恐怖。
B、 惨绝人寰的法轮功练习者关淑云亲手将自己不满9岁的女儿活活掐死,其行径令人发指。
C、 我国历史上众多的知识分子尽管一生之中在宦海几经沉浮,但大多都能安之若素。
D、 为了写好博士论文,李刚遍查文献,寻章摘句,费尽了心思,最终使论文的观点新颖并有一定的创见,论文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少毕业生认为,一些单位只认“证书”不认“能力”的做法是“虚假简历”产生的催化剂,毕业生简历造假也是迫于无奈。
B、平日悬挂培根、鲁迅等名人头像的紫竹厅,如今被读书标兵所取代。
C、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她毅然决然地在下岗协议书上签了字。许多同事、工友都纷纷议论着她的“壮举”,一时间成了厂里的新闻人物。
D、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费。
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浏览完整试题【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右之器以欹               欹:倾斜    
B、或以之比德而自励           比: 比拟
C、信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的确  
D、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宜:似乎,大概
5、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特卉木也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B、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樊哙侧其盾以撞
D、岂徒为玩好而已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6、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取其所蕴涵的精神,并不是只为了好玩、喜好。同样别的一些物什也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会稽的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修了一座“尚节亭”。作者刘基看到了以后很喜欢。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则体现为极难做到的中庸之道。
D、文中,作者认为,尽管世风衰败,道德沦丧,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还是比较多的,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7、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第一》)[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3分)
译文:
(2)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译文: 
 (3)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3分)
译文: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题目中的“事”在全诗中指的是什么?(2分)
答:                                          
(2)请简述这首诗歌营造了这样的意境。(2分)
答:                                                
(3)有人说“不系船”是全诗关键,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                                         
9、名句默写(8分)
(1)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忙改此度?     ,      。(屈原《离骚》)
(4)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白居易《琵琶行》)
(5)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夏
荧屏闪电的时代刺激着我们的感观。可是我们依然爱恋梦境这个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妙遐想。在美丽和感动愈走愈远的时代,我们在梦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
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
阳光像梦一样,安静的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的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人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展开余下试题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的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10、文章第二节“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一句中的“近”和“远”的含义与题目“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中的“近”和“远”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4分)
11、文章第七段,作者描写了“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怎样的生活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2、结合全文,针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2分)
(2)"心灵是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作者认为怎样使现在的人们心灵与心灵相遇?(2分)
13、作者捧读《瓦尔登湖》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请参照原文,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试举两例谈谈你阅读经典(包括课文中的文学作品)的愉悦感。(6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的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下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份。梅妻鹤子有点繁难,其实也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做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完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答一般,央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14、下列对作者举林和靖例子的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择中国知识分子远避官场和市嚣的大彻大悟。
B、赞扬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公平的现实社会中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安贫乐道的机智。
C、批评那些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的知识分子。
D、批评那些自卫和自慰,具有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却在民族文化的高坡前把才华埋没掉的知识分子。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白堤和苏堤之所以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是因为它们的建造不是为了风雅和文化上的目的,而是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
B、林和靖的隐居孤山,使得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C、.与统领一代民族精神的意义相比,建造白堤与苏堤的意义就小得多了。
D、用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掩盖志向的泯灭,必然会使民族精神颓废,妨害文明的突进.
16、第2段中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6分)
17、针对文中所说的“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的状况,你开出疗救的药方是什么?(6分)
18、依据下面语句,在其下的横线上仿写两句,要求三句话语意互相关联。(4分)
种子如果害怕遭遇泥土埋没,就可能永远难以体味嫩芽破土而出时的那一种惊心动魄。
                                             
                                        
19、揣摩下面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以”山行”为话题,扩写前两句,表达出一种趣味。不少于30个字。(5分)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20、作文(70分)
人生在世,要承受的东西太多:诸多压力、一份责任、许多磨难,还有痛苦、打击、指责、误解等等。我们要学会承受,勇于承受。对于人生而言,承受是一种体验,承受是一种积累,承受是成熟的必经之路。请以“承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答题纸
7、
(1)                                                                     
                                                                                     


展开余下试题(2)                                                                                
                                                                                
(3)                                                                            
8、
(1)                                                                                  
                                                                                        
(2)                                                                                 
                                                                                  
(3)                                                                                 
                                                                                                             
                     &nbs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泰兴市第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