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127
标签:
沪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7]
2008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2008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①在文化的传承中,历代积累的经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经典由于文字和时代的暌隔,往往不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为了使经典成为一般读者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前辈学者做出了卓越的努力。
②1938年,朱自清受杨振声的嘱托,开始写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教科书。此后几年,在昆明和成都以及来往于两地的旅途中朱自清一直没有停下这本书的写作,1942年以《经典常谈》为题终于出版,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季镇淮称赞它“言之有据,深入浅出,意无不达,雅俗共赏,运用现代语言,讲述古史内容,令人读之不厌”。
③同样致力于经典普及工作的还有钱穆。上世纪50年代,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讲学时,即有意写一部通俗的《论语》注解,使初中以上学生人人能读。钱穆早年就著有《论语文解》、《论语要略》,对先秦诸子特别是《论语》浸淫日久,用力甚深,写这样一部书本来并不是难事。然而钱穆反复斟酌体例和文体,数易其稿,直到1963年才最后写定,题为《论语新解》。对于一部通俗著作如此用心经营,不能不让人感慨于前辈学者的严谨与认真。
④这样一种严谨与认真的态度,归根结底,仍是出于对经典怀有的敬意。钱穆在《论语新解》的序言中谦逊地表示:“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换句话说,钱穆并非要在《论语新解》中贩卖一己的“心得”,而是备采前人的各家学说,加以申述,给读者以最为通达简要的知识,目的仍是让读者“直明《论语》本义”。
⑤在后来撰著的《孔子传》中,钱穆更是明确地希望读者借助此书,继而“进读《论语》以及其他先秦古籍”,不要认为读了此书,就以为“对孔子了解尽其能事”。其实朱自清写《经典常谈》,也是同样的用意,他希望读者把这本书当做一条船,借它“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孤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⑥钱穆和朱自清都认识到,经典普及工作并不能代替经典本身,它们的意义是让读者亲近经典,接触经典。经典的普及不是把经典通俗化甚至庸俗化为当下实用的知识,而是充当灯塔和航船,把读者的心灵引入到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中去。这就是朱自清所说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怀抱着如此庄严崇高的宗旨,下笔临文时自然不会苟且轻慢。
⑦也正因为此,他们也就不会随便迁就和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不会为了书的好卖而牺牲了经典的尊严。钱穆在写《论语新解》的时候,本来为了通俗,打算全部用白话,然而写了四分之一就后悔了,推倒重来。因为《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如果全用白话来阐释宏深的义理,一味追求浅显,就像“嚼饭哺人,滋味既失,营养亦减”,所以最终改成了浅易的文言,只是在每一章的结尾,用白话对全文做一个翻译。
⑧自然,这一切都要求作者本人对经典要了然于心,了然于手与口。有如此的热忱,又有如此的学力,《经典常谈》和《论语新解》才成了新的经典。只是如今,有心、也有能力做这样工作的学者,已经很难见到了。
(季剑青《中国青年报》2007.10.10)
1.结合语意,推断第①段加点词语“暌隔”文中的含义: 。(2分)
浏览完整试题
2.文中提到的书籍,不能为本文中心意思作例证的是:( )(2分)
A.《论语新解》 B.《孔子传》
C.《经典常谈》 D.《论语要略》
3.朱自清写《经典常谈》的用意是希望读者□□□□□□□□□□□□□□□□□□□□。(3分)
4.根据文意,经典普及工作者自身要具备 和 这两方面条件。他们对待经典,要能做到不 经典;对待读者,要能做到不
读者。(4分)
5.本文谈经典普及问题,极力称赞前辈学者做出了卓越的努力,但字里行间又有现实针对性。请在文中找出一处依据,结合当下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夹 竹 桃
季羡林
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⑵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⑶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故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⑷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⑸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⑹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⑺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⑻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⑼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⑽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
⑾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⑿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同胞般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逐渐隐入暮霭中,近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展开余下试题
⒀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6.文章题目是“夹竹桃”,开篇却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这是用了□□□□的手法,这样写有 的作用。(3分)
7.第⑷段极力铺陈“我们家里各色的花”却不提夹竹桃,有人认为此段是节外生枝。你怎么看?(4分)
8.文章第⑸段提到了夹竹桃的“韧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9.请把第⑸段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2分)
原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改句: 。
10.“月光下的夹竹桃”一段作者先写了□□感受,然后在写□□感受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2分)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依照作者思路,全文分三个层次,其中第⑼段应归为第三层。
B.“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增强了音乐感。
C.本文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的方式表达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
D.“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E.文章借物咏怀,表现了赞美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品格的主题。
F.这篇散文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们带入美的境界。
12.文章末尾说“我从此更爱夹竹桃”,其原因是
。(2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注】考生答题超过5空,按前5空顺序评分。
①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
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苏洵《六国论》)
③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④ ,一把辛酸泪。(曹雪芹《红楼梦》)
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 !(关汉卿《窦娥冤》)
⑥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6题。(8分)
新 晴 野 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雾气和尘埃。
14.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 ,从诗歌的流派看这是一首 诗。(2分)
15.这首诗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 的特色。颈联分别用“□”、“□”两字来显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之景,最为精炼传神。(2分)
16.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霍)光为人沉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①,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②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长公主,内安女后宫为婕妤③,数月立为皇后。父安为骠骑将军,封桑乐侯。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幸依国家故事以列侯尚主④者,光不许。
【注】①七尺三寸,约合1.68米;②“谊”通“义”;③婕妤,宫中女官名。④尚主:娶公主为妻。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止进有常处( )
②郎仆射窃识视之( )
③众庶莫不多光( )
④而德长公主( )
18.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桀、安欲为外人求封 为:介词,替
B.天下想闻其风采 其:代词,他的,指霍光
展开余下试题
C.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相:副词,互相
D.桀父子既尊盛 既:连词,既然
19.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初辅幼主,政自己出
B.天下想闻其风采
C.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D.幸依国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
②桀因帝姊长公主,内安女后宫为婕妤。
21.文中能够表现霍光“资性端正”的事情分别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其一:
其二: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醒 心 亭 记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2.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本文作者是 ,他和韩子、欧阳公等人在文学史上被称为“ ”。(2分)
23.在本文的第二段中,能与《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呼应的语句是:“ ”。(2分)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1分)
25.下列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3分)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⑥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26.根据
上一篇:
2008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安徽省“江南十校”2007—2008学年度高三素质测试
标签:
沪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08上海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