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923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3]
泰和中学高三模拟考试(3)语文试卷[
泰和中学08届高三模拟考试(三)
08.4.26.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绒毛 葱茏 融会贯通 峥嵘岁月
B.棘手 蕴藉 嫉恶如仇 岌岌可危
C.梦寐 联袂 春光明媚 素昧平生
D.短褐 沟壑 鹤发童颜 溘然长逝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装钉 殊不知 民生凋敝 独占鳌头
B. 焊接 绿茵场 浮想联篇 班师回朝
C. 蝉联 佼佼者 义正词严 在所不惜
D. 磨厉 冠名权 和盘托出 志大材疏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美国要求伊朗依照《核不扩张条约》放弃核计划。最近一期《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称,尽管美国表面上称要通过外交途径迫使伊朗 ,但以副总统切尼为代表的鹰派已经迫不及待,认为“通过外交手段不能 伊朗的核野心”,因此美国媒体更频繁鼓吹对伊朗采取强硬 。
A.就范 遏制 措施 B.就范 控制 态度
C.屈服 遏制 态度 D.屈服 控制 措施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早春时节,桃李争荣,春意阑珊。在翠柳轻拂的湖堤上,游人三三两两地走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B.面对民俗展览会上展出的秦淮扎灯、桃花坞年画、惠山泥人、扬州漆器等民间艺术的瑰宝,很多参观者交口称赞,感慨相见恨晚。
C.从儿童画展和画册中,经常发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不少画缺少孩子气息,缺少天真浪漫的想象,失去了儿童画的意义。
D.“您认为目前我国校园安全的形势如何?应该怎样预防校园灾害事故?”肩扛摄像机、手持话筒采访“两会”的小记者煞有介事,提问很专业。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
浏览完整试题
A.90%以上未得过麻疹和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都会发病,因此这些人应及时接种疫苗,麻疹疫病流行期少去公共场所。
B. 3月14日,极少数分裂分子在拉萨猖狂进行反动活动,暴力实施打砸抢烧,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损失。
C.事故发生之后,当地政府马上成立了工作组,火速赶往现场;同时迅速调集人力物力,竭尽全力对事故进行救助。
D.新一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已经拉开帷幕,目前正向全社会征集候选人,候选人将由社会知名人士及媒体专业人士和普通百姓共同推选。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所谓问题就是对尚待解决或尚不明白的事实产生的疑问。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产生新的发现——创新。近代英国哲学家K•R•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事实上,真正的科学发现,真正的创新,往往发轫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问一个“为什么”,将有效地促使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或缘由的探索;提一个“怎么样”,常常引起对事物过程机理的思考。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须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涵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让人难以察觉的问题。所以,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归纳出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自由落体定理”的科学修正与创新,非常清晰而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比萨斜塔上的试验几乎人人可为,但是能意识并发现这一问题存在的仅有伽利略一人。就像时常有人坐在苹果树下,看到有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没有人像牛顿那样提问: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是飞上天?正是始于苹果树下的思索,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理论和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6.下列对“问题意识”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并因此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B.是指一种不仅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品质。
C.是一种思维动力,它促使人们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直至产生新的发现,而有所创新。
D.是指在人们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一种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性心理品质。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思维过程总是起始于对一个尚待解决或尚不明白的事实产生的疑问,这是现代思维科学经过研究而提出来的一个重要观点。
B.真正的科学发现,真正的科学创新,往往始于问题,又终于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有科学价值的问题。
C.心理学家们认为: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与创新,不是问题的解决者完成的,而是问题的寻求者完成的。
D.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牛顿和他的苹果的故事,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8.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也许正是一个创造者的心理常态,因此,一个创造者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应保持这种心态。
B.正是依靠善于提出“为什么”、勇于探究“怎么样”并作出自己的解答的人,谱写了人类科学发展史;“为什么”和“怎么样”仍将是科学发展史中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C.比萨斜塔上的试验人人可为,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伽利略,而对亚里斯多德“自由落体定理”作出科学的修正。
D.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每个人就能够成为一个创新者。
三、读下面文段,完成8-12题。(12分)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①。
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②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童仆如也,唯谨。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窃问侍者,取亲中裙,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取材于《史记 • 万石张叔列传》)
展开余下试题
注:①中戚里:京城皇室外戚居住的地方。
②路马:通“辂马”,天子所乘之马,此指天子的车驾。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过宫门阙,必下车趋 趋:趋向,表示追随于后。
B.见路马必式焉 式:同“轼”,手扶车轼表敬。
C.虽燕居必冠 燕:同“宴”,安逸、闲适。
D.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言语迟钝,寡言。
10.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子孙)来归谒,(奋)必朝服见之
B.不言而齐国大治,(齐人)为(万石君)立石相祠
C.子孙有过失,(则)不谯让,为便坐
D.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
11.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写石奋“行事恭谨”的一组是 ( )
①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 ②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③(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 ④归谒亲,窃问侍者,取亲中裙,身自浣涤 ⑤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 ⑥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万石君出身低微,十五岁初侍高祖,因为恭敬,虽无才能却颇受汉高祖信任并官至太中大夫。
B.汉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是一种褒扬。这是针对石奋父子五人所受恩宠及官阶俸禄说的。
C.文章表现石奋父子为官治家的恭敬孝谨,客观上也反映了朝臣们谨小慎微而又惶恐的心里。
D.司马迁认为石奋品行忠厚,善于教化而不苛刻,做到了孙子所说的“讷于言而敏于行”。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4分)
译文:
(2)其万石之谓邪?(2分)
译文:
(3)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4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恨 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写于上元元年(760年)诗人避安史之乱于成都。
(1)颈联(第三联)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通览全篇,简要分析全诗,并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
15.文学赏识与名篇填空。(第1、2题必做,3—4题任选1题)(8分)
(1)①巴金《 》(“激流三部曲”之一)中的“鸣凤之死”表现了鸣凤对爱情坚贞不渝。当得知自己将要被作为礼物送到冯家后,鸣凤暗暗下了殉情的决心,她相信“‘死’字便是薄命女子的唯一出路”。在一个静静的夜晚,失望无助的鸣凤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跳进了湖水,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②《项链》的作者莫泊桑、《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契诃夫、《守财奴》的作者巴尔扎克,还有《死魂灵》的作者 ,他们都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成就享誉世界文坛。
(2)老师引领我走进诗歌的殿堂,使我欣赏到了王维笔下大漠以及长河的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我懂得了陶渊明对“已往”与“来者”的思考(“ ,
”) (《归去来兮辞》);还使我明白了苏轼面对长江,发出对人类渺小的感叹(“ , ”)(《赤壁赋》)。
(3)“ , ”是白居易《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浪淘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五、(21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无形中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那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秫秸制成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后来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那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恶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展开余下试题
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阴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骄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坚决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尽量多划分出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具体的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取材于2007年9月15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6.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的感受不同。请分别概括“我”童年时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5分)
17.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作者这样写想表现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8.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倒数第二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一直想画一幅画,表达他对北京的热爱,但因生活经历的变化,一直没有画成这幅画。
B.作者心中前后两幅画的画面虽有变化,但大槐树不变,表明作者对北京的传统生活始终热爱。
C.作者在文中一再指出五十八年定居在北京,是为了强调北京与自己一生相伴,密不可分。
D.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之说,这显示老北京与古槐相依相存。
E.虽然作者对胡同四合院很有感情,但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20.读下面这则新闻.完成下列问题(3分)
实现可持续增长要跨三道门槛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专家根据系统学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和运算,初步完成了衡量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定量运算框架,提出 。
专家们指出,“人口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的战略。是成功迈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第一个台阶”,即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实现人口数量的零增长,这将拉动每年的GDP增长1.2—1.5个百分点,加速人文发展指数的提升速度0.13倍。
“第二个台阶”是到2040年,实现资源和能耗的零增长,即动态地达到土地资源的平衡、森林资源的采育平衡、水资源的消耗常量、能源的消耗常量和矿产资源的消耗常量。此后,在基本不增加实物形式的基础上,应当实现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迈上可持续发展的第二道门槛。
“第三个台阶”是在实现人口规模和能源消耗零增长后到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零增长,迈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三道门槛。
这则新闻的导语不够完整,请把导语补写完整。补写的部分要能概括下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个字)
22.介绍北京“第29届奥运会”安保标志并阐述其创意内涵。(不超过200字)(6分)
七、作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独”很常见,也很复杂。“一枝独秀”固然动人,似乎不及万紫千红美丽;“独当一面”诚然神勇,似乎不如众志成城牢固。人们需要团结合作,却也似乎离不开“独处”;世界需要沟通交融,却也少不得“特立独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寂寞,也是自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高风亮节,又何尝不是悲怆……
“独”有时不太完美,有时是一种需要,有时又是一种应该追求的境界。
你对“独”有怎样的体会或见解?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08届高三语文模拟(3)考试答案
1.C(加点字都读mèi; A“茏”读lóng,其余读róng ; B“藉”读jiè,其余读jí ;D “溘”读kè,其余读hè )
2.C (A.装订 B.浮想联翩  
上一篇:
泰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二)[
下一篇:
福建省福州八中2007—2008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泰和中学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