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85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58]
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冲刺宝典语文测试与评价8
  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冲刺宝典
语文测试与评价(八)
命题人:李陇耕(泉州一中,高级教师)
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式独特。近年,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王勇教授提出“书籍之路”概念,意欲突破“丝绸之路”的传统思路,构建东亚文化交流的新模式。那么,何谓“书籍之路”? 
据《经籍后传》记载,早在隋朝时,第一批遣隋使便为求书而来,“是时国家书籍未多,爰遣使臣于隋国,买求书籍。”据《旧唐书》中记载,日本使节曾经请求中国的皇帝将赏赐全部换成书籍.并将它们悉数带回国。公元654年,第二批遣唐使回国,大使吉士长丹因“多得文书宝物’’而获封户、晋位、赐姓,可见求书多寡还会影响仕途。通过书籍之路,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经过传抄、翻刻而流布世间,再经阐释、翻译而深入人心,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唐末五代,中原动乱,许多典籍散毁严重,甚至失传,在日本反而得以发现,“书籍之路”客观上起到了保护中国文化典藏的作用。唐代传奇小说《游仙窟》曾被遣唐使带回日本,但在中国却遗失了。近代有学者将其从日本抄回,鲁迅当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由此可知,“书籍之路”并非自西往东的单通道,而呈往返环流之状。尤其是清代黎庶昌、杨守敬等掀起的东瀛访书热.使大量域内失传已久的珍籍完璧西归。“书籍之路”以“佚书回归”的形式,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了汉文书籍的生存时空。 
古代输往西域的丝绸,现在即便从深埋沙漠的遗存中出土,大概也已经腐朽而不堪穿用:然而,当年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智慧的源泉。这些书籍是文明的种子。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凝聚着更多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创意,因而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可以超越时空惠及后代。 
(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10月11日)
1.下列对“‘书籍之路’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了汉文书籍的生存时空”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日本为加速文明进程,派遣使者到中国买求大量的“文书宝物”,客观上起到了保护中国文化典藏的作用。 
B.“书籍之路”使大量域内失传已久的珍籍完璧西归,有效地保证了汉文书籍的“佚书回归”。 
C.隋唐时期,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海上运载书籍,从根本上影响中日文明进程.是人们智慧的源泉。 
D.在中日两国之间的书籍,呈往返环流之状,从而使大量汉文典籍得以保全和延续,惠及日中双方文明发展。
答案:
2.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 
A.遣隋唐使重视从中国求书,甚至将中国皇帝的赏赐换成书籍,原因在于求书多寡会影响到仕途升降。 
B.汉文书籍凝聚着的中华文明的精神,不仅过去对日本产生巨大影响,即使在未来这个影响依然会存在。 
C.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年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将对中日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D.“书籍之路”是作者提出的新见解,突破“丝绸之路”的传统思路,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构建了新模式。
答案: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浏览完整试题知音①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夫麟凤与磨雉②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磨,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日易分?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③,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④,酌沧波以喻畎浍⑤。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迭。然而俗鉴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⑥,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不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选自《文心雕龙•知音》) 
[注]①知音:本意是指懂得音乐,对音乐能作正确的理解和评论,这里是借指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批评。②磨:獐,似鹿而小。雉:野鸡。③圆:周遍,全面;照:察看,理解;象:方法。④培塿:小土山。⑤畎浍:田间小沟。⑥《折扬》,俗曲名。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贱同而思古    贱:轻视 
B.形器易征,谬乃若是    征:收取 
C.酌沧波以喻畎浍    酌:酌量 
D.乐饵之止过客    止:使动用法,留住
答案: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进前而不御    B.会己则嗟讽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众不知余之异采    D.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答案: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借“知音”比喻文学批评,希望人们善于辨别、理解文学作品,做作品和作家的“知音”。 
B.由于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评论家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不可能的。 
C.作者认为做好文学批评,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 
D.从知音之难,到知音不难,从文情难鉴,到文情可鉴,最后揭开知音不难、文情可鉴的奥秘,结构完整,独具匠心。 
答案:
第Ⅱ卷(共135分)
三、(32分)6.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一)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选自《论语•子路》) 
(二)齐宣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焉知贤才而举之?(3分) 
译文: 
②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4分) 
译文: 
(2)以上两段文字,都提及到了治理国家中哪方面问题?有什么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 
答:
7.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①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②。
[注]①海门,江河的入海口。②散丝,形容细雨。 
(1)本诗写事绘景,分别紧扣哪两个词语发挥?(2分) 
答: 
(2)从诗中任选一联或两联,谈谈作者的送友之情是如何表达的。(4分) 
答: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谨庠序之教,            。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            !    (关汉卿《窦娥冤》) 
(3)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4)别有幽愁暗恨生,            。    (白居易《琵琶行》) 
(5)            ,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            ,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蝶恋花》)
答案:
9.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5分) 
A.他在棺材四周绕了一转。跟别人一样他也向梅说了告别的话。他不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的话是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来的:“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这是觉民在向钱梅芬的灵柩告别时的情景。封建的家长制和封建的礼教夺去了梅的青春,葬送了她的生命!(《家》) 
B.凤姐即命彩明钉造簿册。即时传来升媳妇,兼要家口花名册来查看,又限于明日一早传齐家人媳妇进来听差等语。 
这段文字选自《红楼梦》第十四回,凤姐答应来宁府理事,早就盘算清楚了宁府管理不善的五大病症,因此来到宁府便因人治事,因事治人,对症下药。荣宁二府的各种事务应酬虽然繁多,却被凤姐治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上下的一致赞誉。(《红楼梦》) 


展开余下试题C.堂吉诃德在林子里遇到一对正在游猎的公爵夫妇。公爵夫妇暗中令仆从妆扮成魔法师和堂吉诃德的意中人杜尔西内妮。魔法师对堂吉诃德说,杜尔西内妮已着魔了,唯一的解救办法是桑丘要承受三千三百鞭的鞭打。桑丘在主人恳求下只好答应了。不过,他提出一个条件:鞭打不能一下子兑现,这样他受不了,要在今后陆续偿清。(《堂吉诃德》) 
D.曹操依蔡瑁建议训练水军后,周瑜暗窥曹军水寨,大惊“此深得水军之妙也!”欲除蔡瑁、张允。此时恰逢蒋干为了邀功,主动往江东说降。周瑜将计就计,在群英会上故意做出狂态,假装醉酒泄露机密,诱使蒋干偷了假书信,除掉了蔡瑁、张允两位水军都督。(《三国演义》) 
E.于是他清清楚楚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在走廊里追上她,把钱塞在她手里,就跑掉了。“哦.那笔钱!”他回想当时的情景。心里也像当时一样又恐惧又嫌恶。 
这是聂赫留朵夫在回忆自己年轻时做过的荒唐事。在圣诞节之夜,他诱奸了姑妈的女佣玛丝洛娃,塞给她一百卢布后抛弃了她。而玛丝洛娃怀孕后,被赶出了庄园。(《复活》)
答案:
10.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有人说《围城》中的苏文纨是个“完美”女性,但却一点也不可爱。请结合她选择结婚对象 
的故事简要分析。 
(2)葛朗台风瘫后,他的性格并没有改。请结合细节描写分析说明。 
第(    )题
答:
第(    )题
答:
四、(17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 
无上荆棘路
绿叶子
“一个叫布鲁德的猎人得到了无上的光荣和尊严,但是他却长期遇到极大的困难。而且冒着生命危险。”故事中的主人公得到至高无上的荣誉,现实中却遭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挫折。历史像一部影片,在时间的荧幕上播放着或明或暗的色彩,而昏暗的现实中,那些造福人类的善人和天才的殉道者走在怎样的坎坷的荆棘路上。 
在满目苍凉的田野之上,一辆老牛车载着满脸憔悴的老者——孔子,两个疲惫不堪的弟子跟随在左右。在一条亘古的河流面前,他们找不到了渡口。诸侯国王对他十分冷落,在群雄逐鹿、一切以武力说话的春秋时期,他的仁义道德显得如此孱弱和不堪一击。执杖的隐者嘲笑他的迂腐,在田里耕作的农人讥笑他五谷不分。他惶惶如丧家的走狗,灰溜溜地走在回乡的路上。但他相信自己的主张,能为治国之明君所用。他在高高的杏坛之上,把儒家的思想传送给三千弟子。他凭着七尺的身躯,站立在先进思想的前列。无序的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统一。他成为千代乃至万代的老师,成为历代人心目中的至圣。不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管是清朝皇帝的顶礼膜拜,还是文革时的“打倒孔家店”。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他依然昂首走来,高高地站在世界人民的面前。你,常青的,挺拔的松树,民族文化的脊背不是泰山而是你! 
一个昏庸的国王,足可以让一个强国变成弱国以致于走向灭亡。楚怀王昏庸误国。竟然放逐了治国之能臣——屈原,最终身死人手,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屈原一个人走在汨罗江边,面色枯槁。五月的热风一阵阵吹来,他洁白的衣带如旗帜般在风中飘摆成一只美丽的白蝶。江水滔滔,他心中的波澜也一阵阵起伏。面对楚国的广阔土地,田野里操劳的是楚国的臣民。但是不久之后他们就会成为别国的奴隶,而他作为一个有能力帮助国王治理好国家的良臣,却遭受谗言被贬江边,捶首顿足,无能为力。为什么他的眼里含满泪水,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无法面对山河沦落、人民于水火之中的痛苦。混浊的汨罗江的水啊,虽然没有洞庭湖水的浩瀚,但同样是祖国的江河,投身在这混浊的江水之中,同这热爱着的黄土凝成一个整体。他,洁身自好的卿相,终于怀瑾握瑜、飞蛾扑火般葬身于江鱼腹中。你的身影消失在洪流中,而一个民族的精神旗帜却竖起在历史中高高地飘扬。 
镜头一个接着一个,坎坷的路途没有尽头。 
站在长江边上,看无边的落木萧萧飘落,不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为了民生的痛苦,他的眉头皱得太久了,已经深深地刻在他的脸上。杜甫杯中的浊酒和脚下的长江水是一个颜色.他的愁情也恰如这向东流的江水,却怎么也流不尽。老病的他,站在船头,也站在历史的浪尖上,在尖锐的苦痛和无边的孤独中挣扎。他几乎无力抬起双眼,遥望故乡的远方:当自己陷入纷繁的战乱之中。颠沛流离中小儿子因冻饿而死,在灵魂的极度痛苦中,却渴望实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他的生命在幽思中随江水一起消逝,他的形象却吹拂在永远的历史的风里.搔得更短的几乎不胜簪的稀疏白发,根根如银丝般成为画面中最闪光的特写镜头。 
黑白的镜头继续转换,在时间的延续中拉长又拉长。     
在外族的死囚牢里,一个衣衫褴楼却昂首挺胸的人,透过坚实厚重的墙壁,凝望着已经破碎的山河。他只要点点头,不仅可以保住生命,而且能够获得荣华富贵。人的生命是短暂而宝贵的,但“人生自古谁无死”.他要“留取丹心”炳照史册。面对死亡,他坦然视之,魔鬼的宫殿在他的爽朗的笑声里战栗!一个民族的气节从一个人身上闪亮,一个伟大的灵魂在卑微的身体上展现出来。你,文天祥,一个响亮的名字,震彻华夏万重山谷。在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的土地上,把民族气节的种子种在一个民族的内心深处。 
当人们懂得灵魂的使命时。清醒的片刻是否感到幸福?他们在坎坷的荆棘路上所遭遇的一切创伤——早已愈合,恢复健康,成为力量和新鲜的愉悦;荒芜落寞变成生机盎然;人们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上帝的仁慈,他们是传递上帝的这种仁慈的幸运的天使。 
历史滚动着沉重的车轮,轰隆隆碾过许多世纪,同时在坎坷的荆棘路上,映出一个个明朗的画面。他们来振奋我们的力量,鼓起我们的勇气,安慰我们的灵魂,推动我们向前。这条光荣的路途,并不是在任何人的脚边,不是在这个人间走向一个快乐的终点。但他跨越了时空,走向了永恒。 
(选自“红袖添香”网)11.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说“民族文化的脊背不是泰山而是你”?(3分) 
答:
12.(1)作者在文中说“但他跨越了时空,走向了永恒”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2)文章第一段以“布鲁德的猎人”的故事作为开头有何作用?(4分) 
答:
13.文中所举的孔子、屈原、杜甫、文天祥等人物都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请另举两个跟他们有共同特点的历史人物。(6分) 
答:
五、(16分)
14.阅读下文。根据要求答题。(6分) 
说到危及人类长寿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答案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莱因哈德•施廷德尔最近提出的“端粒损耗”答案,被科学界一致选中。 
近些年的研究揭示,人体染色体头部和尾部的DNA上存在的重复片断,即端粒,直接关系人的生老病死。原来。DNA上的“端粒”是一种保护性盖子。正是在端粒保护下,细胞才能稳定地复制出自己.才能按照生物钟的要求进行新陈代谢。细胞染色体中若是缺少了端粒庇护,或是端粒出了问题,细胞分裂复制工作不仅受阻,还可能导致细胞早早死亡,不再分裂,以致影响人的寿命。因为人体细胞每分裂一次,细胞中的端粒就会缩短一点,出现所谓“端粒损耗”现象。可见年轻细胞分裂次数少,端粒损耗也少,其长度也就长;年老的细胞损耗大,其端粒长度就要短些。 


展开余下试题科学家还发现,在人的一生中,由于细胞分裂次数有限,所以端粒长度一旦缩短到“临界点”后,细胞不再分裂,这时,不管你是否进入老年期,都很容易患癌症、心血管疾病、中风等。由此可见,“端粒损耗”的结果是,使我们提前进入老年期,提前出现未老先衰现象。 
奥地利科学家还指出,“端粒损耗”引发的危险远不止这些。因为端粒不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因细胞分裂而不断缩短,而且在整个人类的进化途中,每经过一代人,端粒的长度同样会出现微小损耗。经过若干代以后,端粒同样可能缩短到危险的临界值。显而易见,这种情况将导致整个人类的衰老期提前,使老年人易得的疾病趋向年轻化。并且将导致整个人类寿命缩短,世界人口锐减。 
(选自《知识窗》2007年03期)(1)给这则材料提取三个关键词:——、——、——(2分)(2)“端粒损耗”可能引发哪些危害?(4分) 
答:15.下面的语段在表述上有多处毛病,请找出其中的两处并提出修改意见。(4分) 
①今年一月中旬以来,一场五十年一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攻击了湖南。②全省十四个市州普遍受灾,受灾人数达三千九百多万,直接经济损失逾一百三十亿元左右。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社会各界的援助下,让湖南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抗冰救灾工作的决定性胜利。④目前,该省交通干线恢复正常运行,电力供应基本恢复,并妥善安置了受灾群众生活。 
(以上文字选自中国新闻网2008年2月16日新闻,有改动)
错误 改正
第一处
第二处
16.某城市最近正在参加全国魅力城市竞选,但“公用电话亭遭到大面积破坏”“广场草坪被人们肆意践踏”“市民随地吐痰”“电线杆、护栏、墙壁乱贴广告”等现象让相关部门非常头疼。于是决定向社会征集爱护公共设施的提示语。请你以一普通市民的身份参与这一活动。(4分) 
要求:①亲切友好,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②不要使用禁止性的语言。③任选两条。 
答:① 
② 
17.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2分) 
尽管人生旅途中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是那样不胜其烦。但是                        。这才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 
六、(7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人顿悟,这是让他惜纸逼自己写好字。 
记得还有这样一则谚语:“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在那边,你已经别无选择,要想方设法地翻过去。正是有了逼迫,才会尽力发挥自己。 
许多时候,我们总把希望寄托在明天。总觉得自己的人生草稿还有很多很多。其实,属于我们的草稿是极其有限的。对于人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怎样在有限的纸上写出最好的文章,而不是你花费了多少纸。 
请以“人生没有草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1.D(A项只谈日本来中国购书;B项只谈”佚书回归”中国;C项认为书籍之路只存在于隋唐时期,有片面性。)
2.B(A项原因片面,不全面;C项“书籍之路”从根本上影响的只是日本文明进程,对中国的文明进程并无根本影响;D项从原文看“新模式”尚未构建。)
二、3.B(征:查考,验证。)
4.A(A.连词,表转折关系。B.则: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C.之: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其:副词,表示希望;副词,难道。)
5.B(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译文] 
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批评是多么困难!评论固然难于正确,正确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要碰上正确的评论家,一千年也不过一两人吧!从古以来的评论家,常常轻视同时人而仰慕前代人,真像前人所说的:“天天在眼前的并不任用,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 
麒膦和獐,凤凰和野鸡,都有极大的差别;珠玉和碎石块也完全不同,阳光之下显得很清楚,肉眼能够辨别它们的形态。但是鲁国官吏竟把麒麟当做獐,楚国人竟把野鸡当做凤凰,魏国老百姓把美玉误当做怪异的石头,宋国人把燕国的碎石块误当做宝珠。这些具体的东西本不难查考,居然错误到这种地步;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本来不易看清楚,谁能说易于分辨优劣呢?文学作品十分复杂,内容与形式交织而多样化,欣赏评论者又常常各有偏爱,认识能力也不全面。凡是合于自己脾胃的作品就称赏,不合的就不理会;各人拿自己片面的理解,来衡量多种多样的文章,这真像一个人只知道向东望去。自然永远看不到西边的墙一样。 
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武器;所以全面评价作品的方法,就是必须广泛地观察。看了高峰就更明白小山,到过大海就更知道小沟。在或轻或重上没有私心,在或爱或憎上没有偏见,这样就能和秤一样公平,和镜子一样清楚了。 
弹琴的人如果内心想到山和水。尚可在琴声中表达出自己的心情.何况文章既用笔写出来,其中的道理怎能隐藏?所以读者内心对作品中道理的理解,就像眼睛能看清事物的外形一样;眼睛清楚的话,就没有什么形态不能辨别;内心聪慧的话,就没有什么道理不能明白。然而世俗上认识不清楚的人,深刻的作品常被抛弃,浅薄的作品反而有市场。因此,庄周就讥笑人们只爱听庸俗的《折扬》,而宋玉也慨叹高雅的《白雪》不被人欣赏。从前屈原说过:“我内心诚朴,而不善于表达,所以人们都不知道我的才华出众。”能认识出众的才能的,只有正确的评论家。扬雄曾说他自己“内心喜欢深刻的、博洽的、绝顶华丽的文章”,那么他不喜欢浅薄的作品,也就由此可知了。只要是见解深刻,能看到作品深意的人,就必然能在欣赏杰作时获得内心的享受;好像春天登台所见美景可以使众人心情舒畅,音乐与美味的食物可以留住过客一样。据说兰花是全国最香的花,人们喜爱而佩在身上,就可发出更多的芬芳;文学书籍则是国家的精华,要细细体味才懂得其中的妙处。一切愿意正确评论作品的人,还是特别注意这些吧。
三、6.(1)①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  ②(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  (2)举贤任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