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85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50]
2008年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2008年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填涂样例和“注意事项。
第Ⅰ卷(选择题共 15分)
一、(6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增加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民俗节日为法定假日,各放一天假。这是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亮点,即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放假办法调整后,放假天数基本不变(只增加了一天),而将五一黄金周放假三天恢复为一天,加上上调或下调双休曰就形成了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个3天假日和国庆、春节两个7天黄金周。这样,增加了全体公民放假节且,使节日结构较为合理,公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可以说是元典文化的一次胜利。
之所以将此次增加的三个民俗节日称之为元典文化,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主要在于,现在一般是将文化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邵分。长期以来一种错误观念就是,俗文化是粗俗的、不能全大雅之堂,因而一直受到歧视和排斥。与之相对,笔者赞成另外一种文化分类,即经典文化和普通(或一般)文化。这是基于文化的功能和价值的分类。当然,文化如果按时间来看,还有古代、近代和现代之分;按文化树形理论,则有根本、主干和枝叶之分,按照以上几种分类,元典文化则指从时间上看居于文化的源头,属于文化的根本;从功能和价值来看,则是对一个民族产生重大影响、体现民族性格和地域特色的经典文化。总之,元典文化具有两个根本特征:一是它的源头根本性,二是它的重大价值和经典品性(有的经典文化是后起的,就不能称之为元典文化)、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民俗节日,其中起源最迟的中秋节最少也有千余年的历史,并且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时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长达千年的文明中一直没有中断,就足以体现它们的顽强生命力和重大价值品性。
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从酝酿、调查到启动研究和征求意见,直到最后颁布,历时三四年之久,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多次领衔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议案。去年12月文化部委托中国民俗学会研究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课题组得出结论: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应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
调整前的《放假办法》结构不太合理,对优秀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它重现代,轻传统;重官方,轻民间。只有春节被列入假日,而中国各民族节日加起来不会少于800个,其中许多民俗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大功能价值。因此,以前的放假办法,对公民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优良民族性格和培养健全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和妨碍。一个节日只有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并且能身体力行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才能体现共价值。
包括春节在内的四大民俗节日具有巨大功能和价值。它们是一种价值现,所有中华儿女都认同这种崇祖孝亲、尊老爱幼、团结协作、爱国奉献的价值观念;它们是一种凝聚力,所有中华儿女都拥有这种价值观后,就能凝聚戊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还会转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两者会产生强大的互动作用,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腾飞,此次增加民俗节日为法定假日的里程碑意义,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更加显现出来!(《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5日)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增加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民俗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修订后的《放假办法》的重要特点和亮点,是元典文化的一次胜利。
B、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民俗节日,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并且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C、四大传统节日应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议案是受文化部委托的中国民俗学会研究“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组在人大会议上提出的。
D、所有中华儿女都认同包括春节在内的四大民俗节日的这种崇祖孝亲、尊老爱幼、团结协作、爱国奉献的价值观。
答案:C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多次领衔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案
2.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文化分为经典文化和普通(或一般)文化,清明、端午、中秋时间上居于文化的源头,功能和价值上则体现了民族性格和地域特色。因此,这三个民俗节日为经典文化。
B、元典文化具有两个根本特征:一是它的源头根本性,二是它的重大价值和经典品性。但国庆节不完全具备上述特征,因此不能称之为元典文化。
C、以前的放假办法,对公民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优良民族性格和培养健全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和妨碍,因此现在的放假办法是一种比较完美的回归。
D、增加民俗节日为法定假日的里程碑意义,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更加显现出来!因此,一两年后这种价值观和凝聚力形成的精神力量就会转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答案:D“一两年”误。注意原文“它们是一种凝聚力,所有中华儿女都拥有这种价值观念后,就能凝聚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还会转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吏道
[宋]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①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为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注]厥jué
【译文】
与人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之内(即中央政权机构)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州一级的长官)、县令,其次为佐(州县长官的辅佐)、史(掌管文书的官吏)、胥徒(胥是承办书读的僚属,徒是官署中的差役)。像这样的人,级别刊不同,但都属于官员。
古代君民之间相安无事,所以不紧缺官吏,人员不多。陶唐氏(远古部落名,其首领为尧)、虞氏(远古部落,首领为舜)设置官制,这是可以考查的,这是他们距离百姓很近的缘故(贴近百姓的需要)。选择有才学并且高尚的人,但贤士又不愿意做官,上古之世的志士远避尘世而隐居大山深谷,国君求访他们,诚恳相待恐怕他们不肯出来做官,所以为官的人常迫不得已(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
 后世以危害人民的人治理人民,因为惧怕(百姓)作乱,严密的防范不得不周备,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发不堪了。如今一名官员,大到封邑数万户,小的虽无采邑的奉养,却也依靠(在衙门里的差事)混口饭吃以代替耕作。数十名农夫的劳动不够奉养他们,致使不贤之人和游手好闲之人混入官吏的行列。让虎狼来放牧猪羊,而希望它们繁衍滋生,怎么能够得到呢?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忧惧安乐而渴望危难啊?(这样一来)好像压该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夺取他们的食物,不得不使之发怒;耗尽他们的气力,不能不使之怨限。人民的作乱,是由于夺取了他们的食物;人民的危难,是由于耗尽他们的气力。而号称治理百姓的人,耗尽人民的气力而使他们危难,夺取他们的食物而使他们作乱。二帝三王(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
上天诞生了这些民众,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皆能够自食其力。如今治理百姓的人不能够自食其力,日夜窃取人民的财物,搜刮而得到它们,不也同盗贼之心吗?盗贼危害百姓,一有盗贼就予以消灭(刚站起来就倒下),(因此盗贼)没有达到很厉害的地步,是存有害怕顾忌的缘故。官吏没有害怕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百姓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杀。难道是上天不仁义,鼓励、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豹蛇虺(一种毒蛇)一起危害百姓吗?
 然而拿它怎么办呢?说:得到有才学且高尚的人启用他们;如果(一时)还办不到,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安危,不是还要好一些吗?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主共理天下者 理:治理
B、而天下阴受其赐阴:暗地里
C、禁制不得不详 制:禁止、遏制
D、盗贼害民随起随仆 仆:倒下去。这里有“消灭”的意思
答案:C(法令)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而望其蕃息,岂可得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乃至有乱与危,何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展开余下试题D、今之为民不能自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答案:C(竟然,副词,A“……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干“的”。B却,表转折的连词:并且,表递进的连词。D.衬音,不译,助词;不译,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助词)
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讲的是任用官吏之道,揭露了封建时代官吏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B、文中指出,有些官吏仁义上是“理民”,实际上是夺民之食、竭民之力,无异于虎豹。
C、作者认为上古的官吏和后世的官吏都一样剥削和压迫人民。
D、如何革除官吏害民之弊,作者主张“得才且贤者用之”“废有司,去县令”。
答案:C(“上古的官吏和后世的官吏部一样”错,古代君民之间相安无事,官吏能贴近百姓的需要)
第Ⅱ卷(135分)
三、(32分)
6、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②,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 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注]燧:古代取人的器具。改火:古代腿百钻木取火,所用的木头四季不同,一年轮一遍。
【译文】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有德行的人守孝期间,吃美食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捍愉快,闲居在家也不觉得安适,因此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子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我不也有在也父母的怀抱里得到三年爱抚吗?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译: 有德行的人守孝期间(1分),吃美食(1分),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愉快,闲居在家(1分),也不觉得安适,因此不那样做。(语言通顺1分)
②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译: 宰我不也有在他父母的怀抱里得到三年爱抚吗?(句式1分,语言通顺1分)
(2)上述对话中孔子和宰我争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案:孔于和宰我之间关于丧服问题的争论(2分)。孔子认为了该为父母守丧三年,宰我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了,一年就可以。(2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奉济驿重送严公①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 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列郡②讴歌惜,三朝③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注】①严公:严武,诗人曾任严武幕僚,深得严武关怀。②列郡 指东西两川属邑。③三朝:指玄宗、肃宗、代宗三朝。
[鉴赏]
奉济驿,在成都东北的绵阳县。严公,即严武,曾两度为剑南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四月,肃宗死,代宗即位,六月,召严武入朝,杜甫送别赠诗,因前已写过《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故称“重送”。律诗双句押韵,八句诗四个韵脚,故称“四韵”。
严武有文才武略,品性与杜甫相投。镇蜀期间,亲到草堂探视杜甫,并在经济上给予接济;彼此赠诗,相互敬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诗一开头,点明“远送”,可见意深而情长。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了一站又一站,一直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济驿,真有说不尽的知心话。“青山空复情”一句,饶有深意。苏轼《南乡子•送述古》说:“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山也当是这样。青峰伫立,也似含情送客;途程几转,那山仍若恋恋不舍,目送行人。然而送君千里,也终须一别了。借山言人,情致婉曲,表现了诗人那种不忍相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无可奈何之情。
伤别之余,自然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皎洁的月亮曾和自己一起“同行”送别,在月下同饮共醉,行吟叙情,而今一别,后会难期,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于是诗人发问道:“几时杯重把?”“杯重把”,把诗人憧憬中重逢的情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里用问句,是问自己,也是问友人。社会动荡,生死未卜,能否再会还是个未知数。诗人此时此刻极端复杂的感情,凝聚在一个寻常的问语中。
以上这四句倒装,增添了诗的情趣韵致。前人有云:“诗用倒挽,方见曲折。”首联若提“青山”句在前,就会显得感情唐突,使人不知所云;颔联若“昨夜”句在前,便会直而少致,现在次序一倒,就奇曲多趣了。这是此诗平中见奇之处。
诗人想到,象严武这样知遇至深的官员恐怕将来也难得遇到,于是离愁之中又添一层凄楚。关于严武,诗人没有正面颂其政绩,而说“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说他于玄、肃、代三朝出守外郡或入处朝廷,都荣居高位。离任时东西两川属邑的人们讴歌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言简意赅,雍雅得体。
最后两句抒写诗人自己送别后的心境。“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江村”指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独”字见离别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含风烛余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道出知遇远去的冷落和惆怅。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和深挚友谊,依恋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语言质朴含情,章法谨严有度,平直中有奇致,浅易中见沉郁,情真意挚,凄楚感人。
(1)首联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3分,
答:“空”字用得好。,是徒然之意,这里借山言人,情致婉曲(1分)表现了诗人那种不忍相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无可奈何之情。(1分)
(2)尾联一般是让情感有所归结。归结情感有多种方式,有以写景结情、以议论结情、以叙事结情等,本诗属哪一类。试简析之。(3分)
答: 本诗用叙事方式结情(l分),是设想送别产武之后,独自回到江村(成都草堂)孤单无依地度过风烛残年的生活情形,表达了寂寞和惆怅之情。(2分)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4)盘飧市远无兼味,                。(杜甫《客至》)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慢》)
(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屈原列传》)
答案:(1)蟹六跪而二螯(2)清流激湍,映带左右(3)镜中衰鬓已先斑(;4)樽酒家贫只旧醅 (5)凄凄惨惨戚戚 (6)举类迩而见义远
9.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展开余下试题A.他顽强、严酷、冰冷,像一座石头。
这一句话的背景是:葛朗台每逢新年都有把玩女儿积蓄的习惯,他见女儿的积蓄不翼而飞,便严加追问,欧也妮只好承认她把饯迭给了堂弟,于是葛朗台大发雷霆。他把女儿锁在房里,只给她面包和冷水,无论谁来讲情,他都置之不理。《欧也妮•葛朗台》
B、“这独眼巨人放眼一看,畸形脚底下尽是人头,个个眉清目秀,昂首挺拔,五官端正,他那忧郁的脸上顿时眉开眼笑,流露出一种苦楚而又轻蔑的喜悦表情。”
这是全马赛民众最激奋的一天,进行选举愚人王的怪相竞赛。笑声,快活的跺脚声,始终不绝于耳,并且一阵高过一阵。这情景给人某种飘飘然的特殊感觉,具有一种令人陶醉和迷惑的力量。最终选出了独眼巨人卡西莫多。《巴黎圣母院》 
C、宝玉的一件用孔雀毛线织成的毛氅被饶了一个洞,但第二天要穿,丫头连夜叫嫲嫲拿去补,嫲嫲去了半天回来说:“工匠们不认识这是什么,不敢揽这活。”大家都很着急。晴雯很聪明,一看就知道要怎么办,但她己卧病三天,然而还是咬牙撑着,直到后半夜才补完。大家拿过来一看,简直和原来的一模一样。《红楼梦》
D、他说:我应当由我自己作主。现在我还年轻,正是应该读书的时候,我不愿意成家。
这是觉民抗婚的经典语言,觉民和弟弟觉慧在外开展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在家里要决定他的亲事时,他冲破来自高老大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从此离家出走,去了上海。《家》
E、学着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接见小国外交代表叶的态度,他想用这种独裁者的成风,压倒和吓退鸿浙。
说的是留美学生赵辛楣,他爱着苏文纨,但苏却不爱他。由于他误把万鸿渐当作 “情敌”,于是就醋意大发,两人初次见面,赵辛媚就摆出一副傲慢无礼的样子。《围城》
答案:B 马赛应为巴黎。D 觉民还是没走出这个家,在高老太爷病危答应解除婚约时,从同学家回来。“从此离家出走,去了上海”的是觉慧。
10、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载:“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飘流,塞江而下。”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一次战役?请概述此次战役的经过。
答案:夷陵之战,刘备为重新夺取荆州、替关羽报仇,对孙吴大举进攻。开战之初,蜀年步步进逼,吴军节节败退。后来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指挥战事。陆逊胸有成竹,先是坚守关隘,后及时抓住战机,采用火攻,蜀军的40多座军营,顷刻之间变成一片火海,全线崩溃。这次大战以蜀军彻底大败而告终。
(2)托尔斯泰在写到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中去探望沦为妓女的卡秋莎(玛丝洛娃)时,玛丝洛娃是否马上认出他?她是否同意他的求婚?请你叙述这一情节。
答案:玛丝洛娃并没有马上认出自己的往日的情人,但是她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地,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在认出了他之后,对于他的求婚,她银本没有听进去仍然把他当为一个顾客,最本能的反应是先利用他一下,弄点钱买烟抽,说到不要向看守长白花线时间,居然哈哈大笑起来。
四、(11,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
孩子与海
曹文轩
一道道白浪向岸边推来,一个裸体的男孩面对着无挂的大海他只是一个黑色的小小的影子,像还在母亲子宫中的一个胎儿。他独自站立于天地之间,他与大海均成了一幅人世间永恒的图画。
《孩子与海》这是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化来的一个题目,但两者的情形很不一样,老人是即将熄灭的生命,而孩子却正走向生命的辉煌。前者让人看到了生命在最后时刻所具有的分量,后者却向人预示着一颗尚未成热的生命所具有的博大的欲望。他们一个已成为胜利者——衰老的古巴老人桑捉亚哥独自出海,与风浪搏斗,与鲨鱼搏斗,最后,他终于拖看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回到海港,尽管那只是被鲨鱼撕咬剩下的一袭骨架,但,向世人漂亮地显示了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一个将要成为胜利者——我们的这个铜像一般的裸体的孩子身上完全可以看出这一点。老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生命的句号。而这孩子,将在这句号之后开始漫长的叙事与抒情,从而把生命的篇章似乎无休止地写下去。
世界上的文学艺术,有许多是围绕海做文章的。海本身就是文章,最大的文章,是由造物主写就的,是他的若干的创造中的最得意之笔,人类自然要由衷地感谢造物主的这篇大文章。这篇大文章使人类阅读不已,子子孙孙享受不尽。现如今的人类,其品质,有诸多是大海给予的。人类喜欢大海是绝对有理由的。
除了天,海是人类见到的最大的物象。人们用浩森无涯、茫无涯际、辽间无根等词去形容它,但依然觉得没有能够呈现它所给予人的那种巨大的感觉。这种巨大,使在有限的陆地上生活着的如蚁群一样紧密的人类,深为自己的视野与心胸的狭隘而自愧。它的无边的坦荡,使人无法不受到感染。一个人经常驻足海岸,望着这流自天际又流向无际的大海,对开阔他的胸怀,一定是件有益的事情。它能给人豪放,给人开朗,给人一种自由奔放的精神。
海又是最禁得起审美的。荒古的天边驶农的白帆,一轮太阳在海的东方如婴儿脱落母体般地升起、从海的中央向岸边推动而来的一道又一道白色的水线,几天海鸥在浪尖上如剪纸一样的忽闪、夜幕下的几点渔火……它有着多种多样的情调与意味。而当它平息下来,天空下除了一片纯蓝的海水,无任何一样物象时,也是一种情调和意味。海是百看不厌的,并且走越看越有看头的。因此,便有了那样一篇使孩子们着迷和兴奋的课文:看海去,看海去……
而我以为,海最伟大的意义在于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锻炼和检验自己的意志的无以伦比的场所。它既能培养人的精神,又可使人的征服精神得到实现。它以磅礴的气势、暴烈的脾性吸引和刺激昔人们去征服它,就如同一个斗牛士挥舞者猩红的披风,在征服它的过程中,只有它才能向我们提供那样惊心动魄的场面和使我们的胜利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机会,所以海明威选择了大海。他笔下的老人,是否具有那种他向往的精神和风度,别无其它显示的所在,也别无检验它的手段,惟有大海。并且,大海能使我们叶这种显示与检验充满情感与快意。因为,大海
也是生命,它是活着的,有着一颗经久不息的灵魂。人们一代一代地走向大海。现在该轮到他了——这个孩子。他赤着身子,把历史留在了他小小的身影的背后,望着先辈们曾经战胜过也被它折磨过甚至是战败过的大海。他面对的大海是那样阔荡,那样无穷无尽、无极可达。大海之大,与这孩子的身影之小,形成了大大的反差。也许,这孩子凭他现有的稚嫩的肉体与还不足够雄壮的力量和还不足够坚强的意志,尚不能去征服大海,但,他身后的历史将会支撑着他长大,而他面前的大海本身,也将给他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孩子已看到了以后的自己。
人们喜欢大海,几乎起一种本能。一位科学家通过他个人的别出心裁的研究,竟然得出一个结论:人类来自于大海。他否定了人与猩猩为近亲之类的说法。他一口气历数了无数条根据。比如:婴儿一出世就喜欢水,并能游泳,而小猩猩一丢进水里则会被淹死。这位科学家的结论比以前那些大家公认不疑的结论来得荒唐。但,我宁愿相信他的结论:我们来自大海。我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8年三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