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日常专题训练

阅读:100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日常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4]
2008级高考语文考点学习
  2008级高考语文考点学习(鉴赏评价)
一.考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E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E 
二.考点阐释:
1.高考考点:
①阐述鉴赏的范围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方面,
②提出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具体要求;要结合作品的自身学识经历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2.高考试题:几方面的内容又往往是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的。
三.高考试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四川高考题)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参考答案】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四川高考题)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四川高考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浏览完整试题2008级高考语文考点练习(鉴赏评价)
1、.细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本诗是怎样以“秋望”贯穿全篇的?结合全诗对此简要赏析。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2——3题                 
[越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 天净沙•秋  白朴[注]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注]:“元曲四大家”之一,在年幼时遭遇金亡变故,流亡山东。长大后,拒绝仕元,隐居终生。
2.“越调”是曲调,“天净沙”是________,两首小令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勾勒出秋天的画面。其中马致远紧扣“思”,通过“断肠人”的所见所感,刻画出秋天的特有的               景象;而白朴则紧扣秋天的远景、近景,尤其是“青、绿、白、红、黄”色彩的描写,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              之景融合在一起,突出了秋天的诗情画意。
3.《天净沙•秋》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作品内容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4——5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注]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
4.这首诗第一联两句中的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的?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6——7题。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6.诗的头两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7.前人评价三四句时说,一“侵”字,一“拂”字,“一字落下,境界全出”。请选一字说说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8——9题。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应如律,先发望春台。
梅 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8.两首诗都以寒冬时节梅花为意象,展示了梅花傲雪的英姿。然而原先两诗描写梅花的开放却都是“数枝开”,但后来为什么齐诗要改为“一枝开”而王诗却不这样改?请结合诗歌简要回答。                                                                                     
9.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梅”的形象?并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梅”所表现的诗人的不同情感。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1、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鉴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表现的主旨是什么?五六句写景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作者在曲中扣住哪些景物描绘出怎样的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双调]  沉醉东风(胡祗遹)
月底花间酒壶,水边林下茅庐。
避虎狼,盟鸥鹭,  是个识字的渔夫。
蓑笠纶竿钓古今,  一任它斜风细雨。
胡祗遹:元初做官,任翰林、太常博士等职,因触犯权贵而贬为地方官,任地方官敢于压制富豪,很有德望。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14、阅读王维的《酬张少府》,按要求鉴赏:
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
王维的“诗中有画”,“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在首句中说“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为何又欣赏“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
15、读下面这首唐诗,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6、阅读杜牧的《赤壁》,按要求鉴赏: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宋人许彦周认为本诗作者杜牧不关心社稷存亡、生灵涂炭,只害怕捉了二乔,是书生不识好恶。你同意的意见吗?为什么?
17、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按要求鉴赏: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在守边之时作《渔家傲》,每句均以“塞下秋来风景异”为起句,足见词人对本句偏爱之深,结合全词,谈谈这句词表现了怎样的内容?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8——19题
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8.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19.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20、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鉴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的第一首体现豪放词风的作品,请结合全词谈一谈本词的豪放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运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的目的何在?
21、阅读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按要求鉴赏: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历来多美评。它的好,在于创造出一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夜话》里,曾经把这首词最后四句所描写的意境,比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达到的第三种境界,也就是最后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在原文中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22、阅读柳永的《蝶恋花》,按要求鉴赏: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王国维将这两句作为追求学问的第二种境界,你读了之后,有何新的联想?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23——25题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23、诗中“雪衣公子”是什么?根据诗歌的意境说说“清意”指什么? 
24、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描绘的是怎样一个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25、这首诗歌托物言志,说说作者借这个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2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008级高考语文考点练习(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
1.答案:本诗以“秋望”贯穿全篇。首句“楼倚霜树外”,点明秋望的地点是在紧靠着霜树的高楼上;“霜树”二字已触及秋望所见,领起次句。第二句写秋望所见的景物。仰视秋日蓝天,如明镜般纤尘不染。第三、四句继续扣住秋望写南山所见之景,并融入了作者的感受。终南山高高耸立,与秋天天空之高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全诗始终扣住秋望,由秋望之地到秋望所见,再到秋望所感。
2.答案:曲牌(名)、萧瑟悲凉、明朗绚丽
3.答案:主要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以秋天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的萧瑟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明丽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愉悦。哀景与乐景的对比,刻画出作者情感由低沉到愉悦的过程。(如答成“对比映衬”或“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4.答案: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逾、欲”。“逾”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栩栩如生;而 “欲”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摇曳多姿的动态。“逾”“欲”二字将江、山、花、鸟四景,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有机融合,令人赏心悦目。
5.答案:作者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表达了思乡之情,即以景物的欢乐反衬出作者乡思之深厚。
6.答案:前两句写落日、松风和草露。夕阳西下、晚风初起,使读者仿佛看到夕阳倚着远山慢慢西沉的景象,听见晚风掠过松林的飒飒声;画出了作者游兴未尽、踩在干的山草(松风吹拂,落日照射,青草上的露水早已挥发殆尽,故“草露晞”)上,漫步下岗的悠然自得的形象。
7.答案:“侵”有逐渐浸染之意。“云光侵履迹”不仅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照下一步步下行的生动情景,也写出了夕阳余晖逐渐消散的过程,引导读者去想象那苍翠的松林在余晖点染下富于变化的奇景。
  用一“拂”字,增强了动感,使人想见那山色是如何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云光山色都有了生命。它们追逐着诗人的足迹,轻拂着诗人的衣衫,表现了对诗人眷恋不舍的深情。折射出作者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8.答案: “一枝”突出了梅花的开放之“早”,扣紧了标题《早梅》;而王安石的诗题为《梅花》,不重在突出梅花的开放之“早”,而重在歌颂梅花“凌寒独开”且“暗香来”的美德,所以不用改为“一枝开”。
9.答案:两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来刻画“梅花”形象。齐诗借“万木冻折”“积雪深深”“夜开幽香出”的梅花,以表现自己虽处逆境但仍充满自信的情怀;王诗寄情于梅,借梅花的“凌寒独自开”冰清玉洁暗香来的秉性,突出自己在恶劣环境下坚贞不屈的人格。
10答案:(1)“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11.答案:本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状观的气势,表明了作者的远大的志向。五、六句写近景,写动景,写出了云的情态,云给作者的感受以及作者观看归鸟的情景。以衬托出山的高大,以一个“入”字,写出了山腹之深。
12.答案:①作者扣住“明月、鲜花、美酒、绿水、树木、茅庐、鸥鹭”等景物,动静相宜,形色皆备,描绘出一幅恬淡、清远的生活画卷。②表达了作者急流勇退,厌恶官场生活,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3.答:(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14.答案:这两句诗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隐逸生活的画面:迎着松涛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奏下独坐弹琴。在这幅图画里,松风、山月似乎都善解人意,隐居者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表现了诗人在苦闷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并厌恶与否定这种生活的意思。
15.答案;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展开余下试题16.答案:(开放性答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赤壁之战,关系到孙氏政权的命运。或不同意,因为许彦周是望文生义,不了解诗人用词的委婉含蓄的特点,这实际上诗人是在作诗,不是写议论文,故要用形象的典型意义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二乔分别为孙权之嫂和周瑜之妻,只有在国家灭亡的情况下才有被捉的可能。
17.答案:写出了边塞不同于内地的荒凉景象。领起全词的内容,为下半首表达思归的感情打下了基础。
18.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得不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19.①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手法,用触觉来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20.答案:上片写出了作者“左牵黄,右擎苍”前去打猎的豪情以及“倾城随太守”的壮观场面。下片写出了作者愿意去西北抗敌的雄心壮志。作者运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把边事委托给自己。
21.答案:诗人写出了一个人由寻觅、追求,到终于发现这样的过程和这样的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极言诗人寻觅之苦,她在稠人广众之中找啊找,这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了。然而,笔挺一转,又创造出一种冷清的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她不在那照耀如心里的华灯之下,不在那欢乐的歌舞场中,却一个独自站在那远离喧嚣、隔绝繁华的灯火阑珊的角落,她不随波逐流,去追求繁华和欢乐,却自甘寂寞,孤芳高洁,在凄清冷落之中坚持着自己的人格。诗人所寻觅、所追求的人,在词里表现为一个女子,其实,这也只是一种处世态度,一种人格品质的形象化的体现而已。
22.答案:这两句话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提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联想略)
23.答案:白鹭 清高、高洁的志向 
24.答案:描绘了白鹭洁白美好、心存高洁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烘托(衬托):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拟人:次句, “雪衣公子” 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直抒胸臆:后两句尤其是末名的“独”、“叹”两字直抒心存高洁而无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25.答案: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26.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四川省广汉中学  王小槐  ) (124.173.212.16)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日常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08级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