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10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4]
高中语文第五册随堂练习之《庄暴见孟子》
  随 堂 练 习 (11 )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同步阅读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语(yǔ)暴以好(hào)乐            B.则齐国其庶(shù)几(jī)乎
  C.举疾首蹙(cù)頞(è)而相告曰        D.百姓闻王官箭(yuè)之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A.臣请为王言乐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可得闻与?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D.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天之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    赴:去,到。
  B.王语暴以好乐,有诸?    语:告诉。
  C.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少:年轻。
  D.举欣欣有喜色而相告曰     举:都。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寡人直好世俗之乐耳        世俗之乐:时下流行的音乐。
  B.举疾首蹙颊而相告曰       疾首:头疼。
  C闻钟鼓之音,见羽旄之美    羽旄:代旌旗。
  D.今王田猎于此              田猎:种田打猎。
6.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语暴以好乐          ②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④则齐国其庶几乎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B.古之学者必有师


浏览完整试题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寡固不可以敌众
8.下列各句中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通“只”。
    B.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田:通“畋”,打猎。
    C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頞:通“额”,额头。
D.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多少穷人被迫离乡背井,多少穷人无奈妻离子散,多少穷人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B..张校长迈着矫健的步履走进教室,全班同学们立即不谋而合地站了起来。
    C元旦晚会上,学校领导来到教室与同学一起唱歌跳舞与民同乐,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D.您放心,您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这件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5题。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平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簧之音,举疾首蹙领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荚,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B.①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①今王田猎于此  /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①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1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独自喜欢音乐,和别人喜欢音乐,喜欢哪一种呢?
  B..独自欣赏音乐,很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很快乐,还有谁不快乐呢?
  C独自乐一乐,再和别人乐一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D.独自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12.选出对“王变乎色”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
  B.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齐王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C.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世俗之乐。
  D.齐王显出愉悦之色,认为孟子提到好乐的事,令人高兴。
13.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其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恰当的一项…(    )
  A.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很敬仰他。
  B.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
  C孟子在论证中善用比喻,以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增强了说服力。14.关于这篇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借“好乐”的话题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可以看出孟子散文善设机巧、引人入彀的论辩艺术。
  B.齐王“鼓乐”“田猎”带来的灾难是“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C百姓“欣欣然有喜色”与“疾首蹙颏”是齐王是否施仁政的具体反应。
  D.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孟子与齐宣王谈话的引子,其作用是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题。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22题。
    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
    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①。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厂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苹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②,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域,不果立也。
    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险夷,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集》若干卷,传于世。


展开余下试题                                                              (《金史•王若虚传》)
【注】:①崔立变:天兴年间,金王朝摇摇欲倾,处在灭亡的边缘。外有蒙古兵大军压境,内部奸党林立,朝政混乱。天兴元年,金朝末代君主哀宗在汴京粮尽,弃城而逃。朝中由完颜奴申等人管理政事。天兴二年,安平都尉、京城西面元帅崔立与其党羽举兵为乱,杀死完颜奴申,另立梁王,自封为左丞相、都元帅、尚书令、郑王。不久,崔又将整个汴京城拱手赠与蒙古兵,卖国求荣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汴京城里崔立淫威泛滥,无人敢逆。②惬:恰当,合适。
15.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虚自分必死    分:分析。         B.祁等固辞而别    固:通“故”,所以。
C不果立也        果;终于。         D.不意晚年乃造仙府    造:建造。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春,崔立变           B.群小附和
    C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D.汩没尘土中一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从则死  /  ②作之则名节扫地        B.①且丞相既以城降  /  ②既成以示若虚
  C.①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  /  ②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
  D.①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  /  ②乃令子忠先归
1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若虚保持文人名节的一组是………………(    )
  ①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        ②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
  ③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④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
⑤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    ⑥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②③⑥
19.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若虚很重文人的名节,他认为与其“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因此,没有为崔立撰写碑文。
    B.王若虚擅辞令,一席雄辩终于使翟奕等人改变了为崔立建功德碑的主意,从而保全了自己的名声。
    C.王若虚年届七十,仍保持着文人的禀性气质和浪漫情怀,希望能终老于自然美景之中。
D.王若虚这个形象并非完美无缺,在立功德碑一事中,他虽然保全了自己,却把这件让人“名节扫地”的事情推给了其他人,而且最后也参与了定稿。不过,惟其如此,才能使他的性格展示得更淋漓尽致,也才更真实可信。
20.把文言文阅读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
                                                                              
(2)奕辈不能夺。
                                                                              
(3)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
                                                                             21.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臣请为王言乐。
                                                                              
(2)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22.完成下列名言名句。(3分)
    (1)不以规矩,                           。     (《孟子》)
    (2)                  ,寡助之至,亲戚叛之。    (《孟子》)
    (3)                           ,威武不能屈。   (《孟子》)
【参考答案】
1. 解析:A.“语”应读为“yù”。答案:A
2. 解析:例句中的“乐”作“好”的宾语,是“音乐”的意思。B项中的“乐”正好与其相同。答案:B
3.  解析:A.使……听到。B.懂得。C听到。D.听说。 答案:A
4. 解析:C.“少”在句中相当于“少数人”。答案:C
5. 解析:D.“田猎”:打猎。答案:D
6.解析:①介词,相当于“把”。②连词,同“而”。③代词,相当于“他的”。④句中语气助词。答案:D


展开余下试题7. 解析:A.“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只指妻子,不包括儿女。B.“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学问的人。C.“智力”:古,智谋和势力;今,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D
8.解析:C.“颓”指鼻梁,无此通假现象。答案:C
9. 解析:B.不存在“谋”的问题,应为“不约而同”。C.“与民同乐”只适用于天子。D.“鼎力相助”只能用于别人,不能用于自己。    答案:A
10. 解析:A.“其”:大概/如果;B.“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于”“乎”均为介词,相当于“在”;D.“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答案:A
11.  解析:整个句子是一个选择判断句,“乐乐”中第一个“乐”是动词,欣赏音乐;第二个“乐”是形容词,快乐。答案:D
12. 解析:A、B、C三项的理解都不合文意。答案:D
13. 解析:A.文中没有这方面的意思;B.“顺水推舟”理解不当;D.“对比”说法不当。
答案:C
14. 解析:且灾难是不“与民同乐”造成的。答案:B
15. 解析:A.“分”:料想。且“固”:坚决。D.“造”:造访,到……去。答案:C
16.  解析:A.“明年”文中指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C.“虽然”文中为固定结构,相当于“即使这样”或“既然这样”;今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D.“尘土”文中是“尘世”的意思,即现实世界;今为“附在器物上或飞扬着的细土”。答案:B
17. 解析:B组前“既”,连词,提出前提引起推论,可译为“既然”;后“既”是副词,表示事情完成,可译为“已经”“……以后”。A组两个“则”均为连词,表示两件事是结果与条件的相因,可译为“就”。C组两个“以”均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D组两个“乃”均为副词,表示两事相承、相因,可译为“就”“于是”等。答案:B
18. 解析:①只是一种假设。④说的是“奕辈”的事。⑤若虚毕竟参与了定稿,没有坚持始终。答案:D
19. 解析:且翟奕等人并未改变建功德碑的打算。答案:B
20.  解析:(1)本小题重点考查对句子隐含意义的理解。该句的难点在于主语的两次变换。前一分句“有的人”是“少忤”的主语,也是后一分句“构”的对象,所以“谗构”的施动者即主语是“奕辈”。“见”是一个表被动的词,显然此处的主语又变为了“有的人”。(2)本小题重点考查结合上下文语境对具体句子的意思的理解。“夺”是“改变”的意思。对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奕辈不能改变(王若虚的意志);其二,奕辈(的意志)不能被王若虚改变。从语法上分析,这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我们就只能根据文意来取舍。从上文看,是王若虚主动找奕辈欲“以理谕之”,可见是王若虚没能说服奕辈放弃立碑的主意。所以,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是第二种。(3)本小题重点考查对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属”作为动词出现时最常用的义项是“嘱托、委托”,如《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本句中的用法与此相同。“其”在这个祈使句中是一个表商量、期望语气的副词,可译为“还是”“可”之类。“让”在文言文中常释为“责备”,而此处却可简单地译为“推让,推辞”。理解了这些关键词语的意义,该句的翻译就容易了。
  答案:(1)只要有人稍有抵触,他们(奕辈)就谗言陷构,使那人立刻被杀害。
        (2)翟奕等人不打算改变(立碑的)主意。
        (3)大家商定把这件事交付给两位,而且已经上报给郑王了,两位还是不要推辞了吧。
21. 答案:(1)请允许我给您讲一讲什么才是真正的欢乐吧。
    (2)为什么使我们到了这样极端困窘的境地呢。
(3)我们的君王大概很健康吧。
22. 答案:(1)不能成方圆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高中语文第”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