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1117
标签:
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7]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重点训练
第四单元重点训练 班 姓名
16 社戏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撺duo( ) fú( )水 dài( )慢 飞jiàn( ) huì( )暗 jī( )绊
rǒng( )长 烧zhuó( ) 大chè( )大悟 叹为观zhǐ( ) jiá( )然而止
qiè( )意 口头chán( ) cēn( )cī( )不齐 水门tīng( ) qīng( )扬 静mù( ) càn( )然 变幻多zī( ) 低回wán( )转 chì( )zhà( )风云 hōu( )声
归省( ) 行辈( ) 惮( ) 踱步( ) 凫水( ) 橹( ) 撮( ) 怠慢( )
亢奋( ) 晦暗( ) 羁绊( ) 蓦然( ) 冗杂( ) 烧灼( ) 戛然而止( )
瞳仁( ) 恬静( ) 蘸( ) 颦蹙( )( ) 嗔视( ) 本色当行( ) 浑身解数( ) 尽态极妍( )褶裙( ) 惊鸿( ) 少顷( ) 呓语( ) 伸颈( ) 中间( ) 崩倒( ) 曳屋( )许许声( ) 几欲先走( )
二、课内重点阅读 16 社戏
(一)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出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
⑤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
⑥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
1、(1)《社戏》的体裁是 。
(2)请从第①段中找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 , 这些传神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少年朋友们 。
浏览完整试题
2.文中写了“我”看戏前的心理变化,试依次写出这种变化(每种变化限用两字)。
→ →
3、第②段中“跑”照应了第一段中的“ ” 字。这两个词都写出了 。
4、第②段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描写江南水乡的晚景,请分别举一例。
①视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嗅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触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段写景的作用是 。
5.“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其作用是 。“铁的”与 一词相呼应,写出了山的 。“踊跃”与 一词相呼应,写出了的 。作者用远山来陪衬 。
6.第⑥段中“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作用是① ② 。
7、结合上下文,第③段中的“自失”可以理解为 ,这种感受与“社戏”的关系如何?试说明。
8.你怎样理解“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9.第②段中写到“似乎听到歌吹了”, “我”真听见了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10.第②段写景侧重 角度,第③段侧重 角度。它们都是为了突出“我”去看戏时 的心情。
11.写出下面词语的同义词。
朦胧( )夹杂( )弥散( )自失( )
12.“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的原因
13.“然而又自失起来”中,“我”自失的原因是:
14..第②段中用“似乎”“也许”“料想”的作用_______________
15、填空。
⑴第①自然段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 ⑵第②自然段中的“赵庄”实际是:
⑶第③段中的“他”指代:
16、文中A、B两处是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请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我”当时的心情。
A、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B、然而又自失起来。 ( )
17、“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句中的“真”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8、第⑤段的“回望”一词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19、第⑥段中“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的作用是什么?
(二)(1)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文中 、 两个词语生动地描写出了“罗汉豆正旺相”。
2.“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出了怎样的情趣?
3.文中下列人物描写表现了他们的哪些特点?
(1)阿发:“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人物特点:
(2)双喜: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人物特点:
展开余下试题
(3)六一公公:“双喜,你们这般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人物特点:
4.为什么“我”吃了六一公公特意送来的豆感觉不如“昨夜的豆”好?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7安塞腰鼓
(一)“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第二个“好一个安塞腰鼓!”
1、选文写的是表演前的情况,背景是_____;人物是_____;性格是_____;神情是_____;而腰鼓此时是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解释词语
叹为观止:_______ ______ 戛然而止:_____________ ______
3.作者用“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这句话做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4、文中划波浪线的段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文中三个“使人想起”段,写的是人的联想。联想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6.观众的心能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吗?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7.“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8.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
9.“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画“ ”的形成三组反义词,有何作用?
10.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表现了什么?
11.“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中“壮阔”“豪放”“火烈”各是从哪个方面来说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阳光本来就是静态的,为什么说它“变得飞溅”了?
13.选文为什么要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又写他们的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14.“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5.在选文中找出表现这群后生的两个比喻句,并分别指出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16.你最喜欢选文中哪句话,把它抄下来,并说说其妙处是什么?
17.“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为什么?
(二)、“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好一个安塞腰鼓!”能否改为“安塞腰鼓好啊!”为什么?
3.第①段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词语形容后生们擂鼓的动作,突出的是后生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中运用了两个人称代词“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口技
1、作者 ,字 , (朝代)人。本文选自 (朝代) 编选的笔记小说
2、解释加点的词
会宾客大宴( ) 施八尺屏障( ) 满坐寂然( ) 妇抚儿乳( )
儿含乳啼( ) 宾客意少舒(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虽人有百手( )不能名其一处也( ) 奋袖出臂( ) 两股战战( ) 几欲先走( )
3.翻译下列句子。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译文: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译文:
4、口技艺人表演了三个场景: 、 、 。其中 是表演高潮。 突出了一个“ ”字。
5、下列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当是时 不知木兰是女郎 B.妇拍而呜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以为妙绝 自以为大有所益 D.撤屏视之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6、文章首尾都交代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起到什么作用?
7、文章对口技艺人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办法,你能说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吗?
以上每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内容?这些描写对表现口技者的技艺有什么效果?
8、本人之所以把表演写得这么传神,全在于作者的文字功底,他不但有具体细致的声音模拟,还有对声音的概括介绍。你能把概括描写的句子找出来吗?
这样写作起到了 作用。
9、表现人们在火场中惊恐万状的句子是:
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的句子是:
10、“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稍稍正坐 B.宾客意少舒 C.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忽然抚尺一下
12.第①节表现深夜一家四口人由睡到醒的过程,其中声音的顺序是怎样的?
13.“无不变色离席”中的“离席”与“几欲先走”在意思上是否搬弄是否重复?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第四单元重点训练 参考答案:
一、略
二、社戏(一)1、(1)小说(2)拔、点、磕、退、上、架 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的愉快心情 2、欣喜 急切 沉醉 3、飞 船行速度快 4 ①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③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④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看戏愉快和急切的心情,对农村秀丽风光的热爱 5..比喻,写船行之快,衬托出“我”想看戏的急切心情 淡黑,颜色。起伏,形状。船行之快。6、比喻 ①突出航行之快 ②表现孩子的欢快的心情 7.听得出神,忘了自我 写出了“社戏”在“我”心中的无穷魅力 8.“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修饰“山”连绵起伏的形状。9没有。这只是“我”急切的心理作用10.所闻 所见所感 急切11.模糊混杂发散忘我 12.“我”急于看戏。13.听得出神14.表推测,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15、⑴记叙 ⑵松柏林 ⑶宛转、悠扬的笛声16、A、急切、焦虑 B、忘我、陶醉17、不能,“真”字既表明前面判断是一种错误,更表现出“我”盼望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18照应前文,引出下文,表达对社戏的情意依依19、从侧面写归航之快,烘托孩子的驾船技术之高。
展开余下试题
(二)1.乌油油、结实。2.写出了孩子们夜里在飘浮的船中吃豆的无限情趣。3 、(1)憨厚老实、不自私、好客、豪爽 (2)替阿发着想、做事有分寸(3)淳朴本分的农民4.因为“我”和小伙伴们午夜归航,一起偷豆,煮豆,吃豆,别有一番情趣,令人难忘的不是豆,而是这段美好的回忆,所以“我”感觉“昨夜的豆好”。5、略
安塞腰鼓(一)1、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茂腾腾的后生;朴实的;沉稳而安静;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2.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3.突出后生们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4、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用排比句能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 4.阳光本是静态的,但阳光下那舞动的身影,挥动的手臂,蹦跳的脚步让人眼花缭乱,阳光也似乎被舞动得四处飞溅了,这句话写出打腰鼓时那热烈、灵动的场面。5.所联想到的事物都豪迈、壮烈、深沉,与浑厚的鼓声、深厚的高原相应,同时也给人以历史感,从更广阔的时空写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民族力量,以及作者对它无限神往。 6.这句话从人的感受的角度写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磅礴能量和对观众产生的奇特效应。它震撼人心,使观众受到感染,产生了心灵共鸣。 7.“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它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无限赞美的深情。(多次使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且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 8.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意思对即可)9.反义词突出腰鼓的力量。10.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犷、豪迈、开放的。11.①场面 ②风格 ③
上一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重点训练
下一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重点训练
标签:
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人教版/七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