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165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5]
启东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启东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湖泊bó   罡风ɡānɡ  媲美pì    沁人脾胃qìn
B.攻讦jié   自诩xǔ   执著zhù   命途多舛chuǎn
C.赊账shē   孱头càn  愧怍zuò   昙花一现tán
D.诅咒zǔ   冰雹báo   缱绻quǎn  垂头耷脑t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
A.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心会大失所望。
B.峡中,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起,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莫名其妙。
C.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D.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上,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证监会将按照市场实际需要情况,适时、有步骤地推进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节奏上有个试点到逐步推开的过程。
B.有的出国留学,有的离乡务农,而他们年轻的身影后面留下的,是他们日渐老去的白发爹娘和被学者们称为“空巢”的家庭。
C.五十余年前,大马归侨邬观水从广州前往琼岛兴隆华侨农场花费了半个多月,现在这一时间已缩减数十倍之多。
D.我省不仅将继续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而且还将确立水库、水电站、主要江河、重点城镇、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部位的防汛预案。
4.有位年轻教师写了一篇《和名师联网》的文章,叙述了他向那位名师学习的过程,文中的三个小标题都使用了上网术语,请根据对小标题内容的提示,写出那三个术语。(3分)
(1)终于在某杂志上找到了使他受益匪浅的那位名师的课堂实录——(    )
(2)年轻教师用电子邮件互动的方式,和那位名师联系上了——(    )
(3)那位名师此后对年轻教师的指点,年轻教师都一一记在了心里——(    )
5.有一位来自名牌大学的女大学生到西北乡村一个小学支教。有一次,上级领导到该校参观检查,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普通话都“土得掉渣”,于是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那位支教老师,让她在检查组来之前先读一下扇面上的一首小诗。请从听她朗读的众教师的角度,在横线上写2句他们听后的感受,要求准确、生动、形象。每句不超过25字。(6分)
(1)她的声音甜润而响亮,                       ▲                         。
(2)办公室里的人无不觉得她                    ▲                        。


浏览完整试题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
赵郡苏轼①,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②。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③。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④,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⑤?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⑥。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注释:① 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北宋末年升为庆源府。苏轼是四川眉山人,由于他的远祖——唐代文学家苏味道﹝公元648—705年﹞是赵州栾城人,所以苏轼除署“眉山苏轼”外,又称“赵郡苏轼”。② 江陵府:今湖北省荆沙。司法参军,官名,置于各州,掌议法断刑。③ 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④ 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学说。⑤ 庸讵:也作“庸遽”,岂,难道。⑥: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B、 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C、 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D、 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7.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B、孰有甚于予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特以文不近俗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8.下面是对这篇赠序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1段叙述好友苏轼向他推荐蜀之士黎安二生,不久,二生携文求见,详读二生之文后,作者觉得黎安二生堪称“魁奇特起”之士。第2段叙述黎生在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
    B.第3、4段为议论,就黎生所谓里之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发。作者明确指出自己的“迂阔”在于信古志道,不与世俗同流,不怕世人讥笑,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这篇文章的“文眼”是“迂阔”二字。从行文上来看,全文紧紧围绕“迂阔”二字来写;文章议论的唯一中心,也在于“迂阔”二字;文章的主旨,也是为了表达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作者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此文本来就是为自己不合世俗、怀才不遇而写的,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咄咄逼人,把自己心中郁积的不平和愤懑一泻无余,与韩愈、苏轼那些痛快淋漓、气势不凡的古文有相似之处。
9.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3分)
译文:                                     ▲                                 
   (2)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3分)
    译文:                                     ▲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分)
    译文:                                     ▲                                 
三、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夜雪”的。(4分)
答:                                         ▲                                      


展开余下试题(2)诗中的“时闻”二字有哪些深刻含义?(4分)
答: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         ,         ▲       。 (屈原《离骚》)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      ▲       。(苏轼《前赤壁赋》)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        ▲        。(白居易《琵琶行》)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       ,          ▲         .
(李白《蜀道难》)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2—15题。
思念在土布上流动
耿 翔
我是穿土布长大的。
在我身体成长的简史中,感恩地记着几种粮食、几样野菜和几棵果树,再就是几件土布做的衣裳。而在这些属于贫穷人家的物质中,几件土布衣裳,给了我一定的体面,使我在青春期来临之前,一直快活地走动在乡野上。因此,一提起故乡的土布,我就想起那些玄妙的织机声,怎样穿透乡村的夜色?怎样穿梭出日子的黑白?怎样穿越一位少年的想象?而母亲,准会在这个时候,隐去一头白发,隐去一脸皱纹,隐去一身枯瘦,回到她年轻的日子里,给我们织染土布,给我们裁剪衣裳。那时的乡村,应该活在一群会用手工,织出土布的女人的尊严里。
其实,从一缕棉花到一块土布,再到我们身上的一件衣裳,这个过程是很漫长和艰辛的。一茬庄稼的成熟,也就几个月时间,麦子的成熟期最长,经过秋播、冬埋、春发,到了夏天,把一片黄灿灿的穗子递给镰刀,一种粮食的身世,又一次被大地完成了。而一块土布呢?我记着母亲先是用好长的时间,一斤一两地积攒棉花,由棉花到棉线,又要经过纺车一夜一夜地摇动。那些纺好的线,像一家人过日子时的大部分喜悦,被小心地包在一个包袱里。我经常看见母亲,选在阳光灿烂的时候,一个人静悄悄地打开包袱,在太阳下反复地比对每把线的成色、粗细和韧性,分得一清二楚。浆线的过程、打筒的过程、经布的过程,在织布这个手工工艺中,这些很讲精细的程序,确实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如果把它按工序写出来,就是一部讲述织布的乡土读物。如果把织布机子、纺车、缯绳、绞棍、育筒、木梭这些与织布有关的物件,从一个偏僻的村子里取出来,再看看打造这些物件的木匠,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而母亲每花两三年的时间,织出来的一匹土布,我不敢说它一定就像云锦,但后来对诗的许多感觉,或许在那时,就被母亲无意地织在她的土布里。
也想,母亲织的土布有多长,我对乡土的感觉就有多长。
事实上,许多织布的细节,比如拐线、纶绳、浆线,我都作为母亲的帮手参与过。特别是浆线,让我欣赏了乡土生活既朴素、又很神秘的另一面。这些乡村女人,在用粮食喂养每一个生命的过程中,又智慧地发现了它们在织布中,会把柔软的棉线,一根根浆得硬锃锃地,便于手工操作。
村里人说,母亲的手底下会出活,忙完织布机上的活,那双很会裁剪的手,又要忙碌我们的衣裳了。
这样的日子,在我心里充满了幻想:土布,剪子,母亲的手,三种不同的物象,都在母亲的目光下,变幻出一件件遮蔽我们身体的衣裳。现在,如果我说她那时就像裁剪着云朵,就像缝补着马坊的一块土地,也不会有人说我这是矫情。但母亲那时最真实的心态,是让我们穿得体面一点,用她织出来的土布,弥补日子的艰辛,带给一家人欢乐。
看着她飞针走线的样子,心还没有长到能用善良、柔情观看世界的我,直接觉得阳光有多细密,这时母亲的心,就有多细密。她知道父亲一生是下负的人,常年把柴捆背在身上,要不是那一层衣裳,脊梁上都会磨出茧子来。因此,要把织得粗厚的布留给父亲,要一律染成黑色的,要裁剪得宽大一些,这样结实的衣裳,耐磨也耐脏。乡村人穿衣,也有乡村人的审美标准,就是方便劳动。至于身体本身,那时的生活状况,还顾不了多少,只要一年四时觉着不饥、不冷,就是大地上最幸福的人了。可以说,我的父母一辈,就是为此劳累困顿了一生。直到裹着一身土布,回到泥土里去。
那些土布衣服上面,存在着那个年代里,阳光的气息,泥土的气息,更多的是母亲的气息。作为一件单纯的衣裳,它真实地记录着母亲给予我的那份爱,像棉花一样,像土布一样,透明在那个年代的阳光下。
可惜的是,我在这个世界上,不再拥有这些衣裳了。我想,如果还有一件的话,今天吹过乡野的风,会绕过母亲留下的一些织布用的物件,从那件土布衣裳细密的针脚里,帮我吹出她的一些秀发。
要是我早年,贴身穿过的那一件呢?
              ——《人民日报》 ( 2008-03-31 第16版 )
12.第三段写“麦子的成熟”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13.说说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划线句的丰富含义和艺术表现力。(4分)
答:                                    ▲                                             
14.作者通过对土布形成的过程的描写,展示了母亲优秀品质的哪些方面?(6分)
答:                                     ▲                                            
15.作者写母亲“忙碌我们的衣裳”时,是以什么为重点的?又是怎样描写的?(6分)


展开余下试题答:                                    ▲                                             
以下四、五两大题中选择一道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从偏见到卑劣
 温 宪
在西藏发生暴力犯罪事件之后,国际上某些自以为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人颇为失态,很有点幸灾乐祸的怪劲儿。然而,当偏见膨胀得“越了线”,便走向了卑劣。
试举一例:某英国专栏作家日前撰文,除了极为荒谬地将北京奥运会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相提并论外,还声称“当西藏形势恶化后,以奥运会为武器针对北京的压力将增大”,中国对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深切关注为全球反华势力提供了“机遇之窗”,继而煽动包括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希拉里在内的各方人士,随着奥运圣火的传递,应参与“一个滚动的全球范围的反华抗议”。不仅如此,这位曾有从政经历的人士还极力鼓动说:“当西方政治家面临无力扭转经济颓势和人们在伊拉克及阿富汗问题上的愤怒郁积之际,将辱骂倾泻于中国,为这些政治家从其他灾难中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机会。”
荒谬吗?就是如此荒谬!如同经过热炒后,远在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被荒诞地与北京奥运会联系起来一样,如今借着西藏问题,西方经济颓势、伊拉克及阿富汗问题等“灾难”与奥运会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竟被联系到了一起,真是一语泄了天机!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个合适的机会”,它还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反华势力无知而狂妄、狭隘而傲慢、起哄而无理的嘴脸。
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成为全人类的盛会,是因为这个世界实在需要一种借奥运会得以承载、传扬的高尚精神。正如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所言,奥林匹克运动是“超越了人类一切宗教的‘宗教’”,这个“宗教”所宣扬的终极追求其实就是那些人类所推崇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奥林匹克运动初起时令人感动的约定之一是赛会期间交战各方一律休战;奥运圣火采集仪式上令人感动的一幕便是与火炬同时高高举起的橄榄枝。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奥林匹克精神理应更加具有理性包容、平等沟通、促进和谐的诉求。在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面前,那些不肯摘下意识形态有色眼镜、受制于冷战思维定势的人们是不是显得距“道义制高点”很远?
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正在以自己的真诚努力见证着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履行着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全球化进程加快了,地球村变小了,诸如奥运会在内的许多关乎大家的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办,也只有通过国际间的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才能将国际社会的好事办好。恰如英国奥委会主席科林•莫伊尼汉所言,“体育运动和奥运会本身是一股向善的力量”,“让中国蒙羞不会赢得任何成果,最终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那些以阴暗心理或阴险举措诋毁、攻击乃至破坏北京奥运会的人,伤及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已经进入21世纪的整个人类文明社会亦将蒙羞。
上述幸灾乐祸者文中有言:“魔瓶已经打开,如何终结尚未可知。”其实,结局可以预料:打开充满偏见的魔瓶后,亵渎奥运者终将自取其辱!
                              ——2008-04-02 06:57:26 新华网
16.下列对“这个世界实在需要一种借奥运会得以承载、传扬的高尚精神”一句话中的“高尚精神”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超越了人类一切宗教的宗教”。
B.是那些人类所推崇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
C.是与火炬同时高高举起的橄榄枝。
D.是赛会期间交战各方一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启东市2007”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