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204  
标签:苏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04]
苏州实验中学2006—2007学年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苏州实验中学2006—2007学年高二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I卷和II卷;(2)I卷答案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包括必做题160和附加题40分。理科考生只需做必做题,答题时间150分钟;文科考生除必做题外,还需完成附加题,共200分,答题时间180分钟。
必做题160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看顾/看涨  笼络/烟笼雾锁  泥沙俱下/泥古不化
  B.挣扎/挣钱  未遂/称心遂愿  应对如流/应运而生
  C.阑珊/删改  提挈/锲而不舍  字斟句酌/真知灼见
  D.堤岸/提防  妃嫔/落英缤纷  故态复萌/海誓山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灯会,夫子庙地区进行了改进,北口的一些商业楼被拆除,气宇轩昂的状元楼前辟出了一片绿地。
  B.第79届奥斯卡颁奖日前揭晓,《满城尽带黄金甲》无功而返,《颖州的孩子》则拿下最佳纪录短片奖铩羽而归。
  C.在记者招待会上,看到英国首相布莱尔故作幽默的滑稽样子,一位女记者忍俊不禁地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D.美国近日决定在东欧的捷克和波兰部署反导系统,同时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理由,即防范伊朗的威胁。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今年1月中旬,“熊猫烧香”病毒的制作者李俊被湖北警方逮捕,成为我国破获的国内的首例制作计算机病毒大案。
B.可惜,这部他创作了很久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C.要正确处理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选取新的工业项目,利用新科技提高“环保”手段,改善人居环境。    
D.关于陈凯歌与胡戈就《馒头血案》发生纠纷一事,电影导演陆川发表自己的看法:“他的动机我不好猜测,但不管动机如何,都是一种不聪明的做法。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解答4—7题。
中华人在其生命形态和文化形态早期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太极说”;西方人在其生命形态和文化形态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伊甸说”。正是“太极说”与“伊甸说”分别构成了中西文化和审美意识的“母结构”,即源头性总体构架。“太极说”实乃哲学层面上的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互动互生的动力构架;“伊甸说”则是神学层面上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设定的众生框架。前者认为天、地、人(“天”、“地”、高二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
“人”均为哲学范畴)互生、互大;后者认为上帝单向度创造宇宙人类与人类单向度被创生,同时人又为万物的主宰,人类是宇宙万物中惟一的一个中心“主体”。
在思维方式上,中华人重整合,重悟性,西方人重分析,重实证;在对自然的认识上,中华人重万物的灵性,西方人重万物的物性;在对人自身的态度上,中华人重人的身与心的
协调性,西方人重人的肉体与灵魂的相悖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华人强调人对自然的亲和性,西方人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华人强调人的人格修养,西方人强调人的个性张扬;在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上,中华人是宗教式的,西方人是纯宗教的。


浏览完整试题    对于人类自我或曰人格问题框架,在古代中国孔子最先给了明确的表述。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知之”、“好之”和“乐之”三元结构,相当于西方自我即人格论中的“理性”、“激情”和“意志”三元结构。只有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
使人的生命活动与审美活动进入理想的境界。庄子也这样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名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番话,几乎将理性(成理)、情感(大美)和意志(明法)三元结构进行了完美的统一。
    中华美学中的自我人格三元结构“合命题”思想,源于伏羲“易”创世说。正如《系辞传》所阐释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其中的“观天”、“观地”、“观人”不仅是伏羲八卦的由来,而且本身就是一种通观天地人的全方位的、立体的大审美观。这种大审美观,实现了审美本体论与审美方法论的高度辩证统一,成为一种大观照、大智慧、大运作的精神实践活动。反观整个西方哲学包括美学,虽经苦苦探索,至今仍未能真正走出理性何以规定经验、经验何以掌握整体的两难境地。
4.对“太极说”和“伊甸说”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太极说”与“伊甸说”分别构成了中西文化和审美意识的源头性总体构架,即“母结构”。
    B.“太极说”认为天、地、人三位一体互动互生; “伊甸说”认为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上帝单向度创造宇宙人类,人类单向度被创生。
    C.“太极说”属于哲学层面,“伊甸说”属于神学层面。
    D.中华“太极说”主张“天人合一”,西方“伊甸说”认为“天主宰人”。
5.对中西比较内容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
    A.中华人重整合,重悟性,重灵性;西方人重分析,重实证,重物性。
    B.中华人反对人对自然的征服,西方人反对人对自然的亲和。
    C.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中华人特别重视人的人格修养,而西方人特别重视人的个性张扬。
    D.中国古人很早就实现了审美本体论与审美方法论的高度辩证统一,而西方至今仍未能真正走出理性何以规定经验、经验何以掌握整体的两难境地。
6.下列对文章内容整合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华人与西方人在审美母结构层面上的差异对中西方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影响深远。
    B.由于生命意识和审美意识上的主要差异,中西方各自生成和发展出了不同特点、不同形态和不同范畴体系的美学思想。
    C.中华古老的《易经》无论从哲学的角度,还是从美学的角度看,都可以为解决当代西方哲学、美学难题提供求解的途径。
    D.中华美学儒道两家的审美观完全一致。
7.下列对原文涉及的话题进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西文化在各自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发展,长期缺少密切的沟通,是造成差异的主要高二语文试题   第 2页 (共 8 页)
原因。
    B.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中西双方需要在沟通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C.当代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科技与艺术、理性与情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与日俱增的矛盾,给中华通观天地人的大审美观的更新与拓展带来了良机。
    D.孔子的“知之”、“好之”和“乐之”,三者是一种并列关系。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展开余下试题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是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高二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8 页)
四、(25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2)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3)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选自《唐诗宋词选读》71页)
(1)你觉得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2)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怎样的风雨,实际上指的是什么“风雨”?作者对这样的“风雨”是怎样的态度?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这种态度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3)古今不同的人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你的看法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及其理由。(2分)
 
13.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8小题作答)(8分)
(1)斜月沉沉藏海雾,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 《醉花阴》〕
(4)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冥》〕
(5)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书怀》〕
(6)                    ,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7)新帖绣罗襦,                   。〔(唐)温庭筠《菩萨蛮》〕
(8)                           ,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9)二十四桥仍在,                    。〔姜夔《扬州慢》〕
(10)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17题。
孤独是一种高贵①
刘烨园
①诸多文章常常误把孤单当成孤独,然而它不是。似乎只有久久地体验过孤单与孤独不同的人,才能深悟二者的真谛。孤单是个人独处的一种“生态”形式,就人而言,它是物质的——即身体的,它的最高的精神活动,大抵止于思念。游子在外,远离故土,离别家人,其状态便是典型的孤单,有如离群的孤雁。想想当年告别都市,独在异乡的插队生涯,几乎每一个知青,都会有孤单的彻骨之感。原有的市井生活被隔断了,原来熟悉的一切消失了,高二语文试题   第 4 页 ( 共 8 页 )
身份改变了,环境陌生,语言陌生,生活习俗陌生,人也陌生,连自己也成了乡间的陌生的“异类”。理想在哪儿,抱负在哪儿,情调在哪儿,书籍在哪儿?于是孤单所固有的茫然感、无着落感、飘浮感、凄凉感、寂寞感,唐诗宋词里的落魄感、恐惧感、渺小感、虚无感便一一涌来,有如在黑夜中,举目无光。这是人远离同类、远离人群、无所依托的被抛弃被疏离被伤害的寒冷,从人性之根那儿升起的寒冷。而当我们说尼采孤独、鲁迅孤独、梭罗孤独时,就已经不是孤单了。它们不同质。
    ②孤单有时是和孤独连在一起的。孤独在物质——身体上,也许呈现出孤单一人的生存形态,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独自搭起木屋,靠砍柴、钓鱼自食其力一样。但更多的时候,孤独却是在熟悉的人群里,习惯了的故土上,家人环绕的天伦中。孤独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之态,
它远离了现实,超越了现实,是精神永远向上,不停地已经走得很远了的必然。它已经难以
得到世俗的理解和认同了。起初也许“高处不胜寒”,但绝无恐惧,绝无寂寞,也绝无虚无、
渺小等等低层次的人性之气。人的思绪和本质将渐渐征服“高处”的“独自”而豪迈和坦然。
这时灵魂特别丰富,往事和历史特别亲切,尊严和信念特别坚定,情感和美特别纯粹;这时
人心特别容易和人类永恒的真理及创造了这一切的大师和他们的书籍沟通,特别能够蔑视和
可怜现实的卑琐无聊——和人类、时空、精神、生命相比,现实委实太渺小太短暂了;这时
人心充满着过另一种生活的冲动和自信,像白云在远处、深处漫游和攀援;这时生活中的那
个为生计为琐事而奔忙而恼怒的自己不存在了,人间烟火被忘记了,思路清晰,领悟力大增,
灵感奇异,情欲难忘,判断深刻,周围环境杳然而去,你完全是你自己了,世界仿佛只余你
自己……然而你又不是你自己,是所有血肉的化身,是一缕精神的量子。不管以后的日子将
怎样,不管你还会做些什么,不管生活如何依旧,你已不是从前的那个你了。这是很丰富也
很有力量的瞬间。似乎没有什么是你不可征服的,也似乎没有什么能再征服你。你倏然长大
了,长壮了。你是自己又是“人”。你和人类在一起,和精神在一起,和纯粹和彻底在一起;
你得到的体验、滋润、养育、信念、人格、美好、深刻都是现实不能给予的,也是生活无法


展开余下试题相抵的。你也许痛苦,但苦得美,苦得有价值有滋味有充实,是以后坚定的日子再生的前奏。
你不再是那只装满子各个码头各条街道各种世俗灰尘的旅行包,你抖落了它们,还原了人的
真谛一一这时的孤独,一种高贵的质在熠熠闪亮。
    ③不可弄混了涵义,不要贴错了标签,不能玷污了孤独——它可不是人人都会有的。那些把“孤独”诉说得那么无力那么苍白那么愁思如海的人不妨认真读读尼采、鲁迅、梭罗、罗丹、贝多芬、茨威格、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等等一切真正孤独的人的著作,他们并不孤单,永远和横亘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血脉息息相连,源远流长。
    ④孤单离孤独远着呢!也许一生也到不了。
⑤孤单令人同情,使人理解,但很可怕,难以忍受;孤独给人底蕴,激人向往,充满希望和无限风光。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孤单,是孤独。它是优秀的标志和家园,犹如被污染的都市稀有的一角晴朗。
(选自苏教版《写作》课本)
14、作者说孤单与孤独“不同质”。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别写出孤单与孤独的“质”。(4分)
孤单:                                                                          
                                                                                
孤独:                                                                          
                                                                                
15、作者把哪些情形看作是孤单?请分点回答。(6分)
 
高二语文试题   第 5 页 ( 共 8 页 )
16、阅读第②段,说说孤独中的人具有怎样的特征?请分点回答。(6分)
 
17、根据作者的意思,人们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够理解什么是孤独?(6分)
 
六、语言运用(15分)
18.下面的示意图是对学习过程的一个形象概括,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其过程复述出来,语言要简洁明了。(5分)
 
 
 
 
 
 
答:                                                                         
19.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习惯”下定义。(5分)
    ①习惯是人的一种特殊倾向  ②这种特殊倾向是后天养成的  ③它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  ④它的特点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些动作
答:                                                                        
                                                   &nb
标签:苏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苏州实验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0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