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0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8]
宁夏银川一中200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宁夏银川一中200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Ⅰ卷(阅读题)和Ⅱ卷(表达题),共4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指定位置。
2、单项选择题,填在答题卡上。多项选择题填在答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试卷不交。
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45分)
一、 社科类现代论述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和谐社会”提出的意义
《左传•襄公》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改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中国共产党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今倡导的“和谐社会”,其中的“和谐”二字不只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分类。因此,“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外交部的一本刊物《北京共识》立即赞誉“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
中国人比较熟悉“小康社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小康社会”本来就应当是和谐社会。由于一直被认为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目标,因此,“和谐社会”就变成了主要是指除了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经济与社会是互为前提的。我们都喜欢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完全正确的。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请看世界上有多少“手中有粮”的人心中仍然很慌啊!这个简单的事实告诉我们:如果经济与社会之间不协调,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不行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用现代人的经济眼光看,落后得很呐!为什么流传千古?还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羡慕那既稳定而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社会是经济的环境,社会是经济的导向,社会是经济的动力。环境有好坏,导向有正误,动力有大小,只有和谐社会才是好环境,才是正导向,才是真实的动力、持久的动力。中国人喜欢讲“社会稳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社会不稳定谈不上和谐。在实现了社会稳定以后,紧接着就应当向“和谐社会”迈进。“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稳定是有多类型的。死水一潭,固然稳定得连一点涟漪都没有,可那毕竟是死水,容易腐臭。高压下的稳定是表面的、短暂的,不是真正的稳定;和谐的稳定是内在的、持续的,是真正的稳定。和谐也有多种。静态的和谐固然可贵,动态的和谐更加难得。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和谐不是原地卧倒,不是故步自封。动态的和谐才是美,才是艺术。动态的和谐使人心情舒畅,能调动全社会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和谐”与“稳定”,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动、静相间,社会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


浏览完整试题中国人已告别“斗争哲学”多年。那么,应当取“斗争哲学”而代之的是什么?今天明确了,是“和谐”哲学。“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体现。事物之间有矛盾,也必然有斗争,可斗争是第二位的。斗争,不是为斗争而斗争。斗争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和比较和谐的社会。尤其是在两大对立阶级基本消失以后,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大同小异,完全可以做到“和而不同”。各种利益集团之间互惠、互利、互补、互动,更应当以“和谐哲学”为指导。“和谐社会”是当代“和谐哲学”的一种体现。
  1.对文中“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康”包含着“和谐”,“和谐”对“小康”有积极的导向作有用。
B.“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
C.“小康社会”是就经济目标而言的,它重视经济发展,所以就忽视“社会稳定”。
D.没有社会稳定,就谈不上“小康”与“和谐”。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左传•襄公》的话意在说明中国人一直处在政治和社会的和谐之中。
B.作者认为“和谐社会”是指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
C.作者引用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话,说明动态的和谐才是美,是调动社会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D.世界上有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人心中仍然很慌的原因是经济还不够发达。
  3.不能支撑“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A.2002年中国共产党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B.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C.“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外交部的一本刊物《北京共识》立即赞誉“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
D.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用现代人的经济眼光看,落后得很呐!为什么流传千古?还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羡慕那既稳定而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8题。(第4-7题,每题3分;第8题8分)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①楚狱②。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④,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⑤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入。”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⑥,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及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忤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有改动)
注:①考案:审处。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③显宗:汉明帝刘庄。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样。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为忠、平所诬            诬:诬陷
B.冀以自明                  冀:希望
C.左右方引去                引:拉
D.帝意解                    解:解释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            B.①乃上言建等无奸
②(屠)以刀劈狼首                       ②陈胜、吴广乃谋曰
C.①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D.①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寒朗执法严明、事实求是的一组是(  )
①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      ②乃上言建等无奸      ③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
④是以考一连十              ⑤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A.①④⑤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⑤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寒朗和三府的属官一起审查处理楚王刘英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耿建等四位大臣。皇上知道后非常气怒,令寒朗等把与案子有牵连的人一律被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等四人否认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了他们编造假供诬告四人的情况。
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等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供的动机,并解释审查完耿建等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


展开余下试题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楚王一案牵连,已经造成不少冤案,而大臣怕负责任,不敢说真话。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敢以情恕者。(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10分)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①
                       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②,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①谢眺楼:又称谢公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李云。
②蓬莱:指东汉时藏书的东观。建安骨:指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刚健清新,被后世称为“建安凤骨”。
  9.(3分)这首诗通过在谢眺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苦闷,也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浪漫主义特色。
  10.(5分)“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际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分)这两句诗(长风万里送秋雁…)与作者《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称为“异曲同工”。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2.默写填空。(8选6,共6分)
  (1)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莲喻“君子”的品行___________________,灈清涟而不妖。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声音的描写很有特色,其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4)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蜀道之高险时,用这样的句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是这样写王照君的“千载琵琶作胡语,_________________。”
  (7)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荀子在《劝学》中谈到思和学的关系中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25分)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3-16题。(25分)

            柯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她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她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是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帐,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倘佯。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用两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巷”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又作为全文的纲领,展开下文;结尾含蓄婉曲,表达了作者赞美“巷”的意义所在。
B.第3自然段中“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这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写照,崭新的前景使人心境豁然开朗。
C.第4自然段中,作者说小巷“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但又反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意,尽管“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但全然没有今非昔比的伤感。
D.文章隐含了作者对这不平等社会的不满情绪,为排遣这种怨气,这“小巷”便成了好的去处。一进小巷,便别有洞天,虽是人间,但胜似天堂,宠辱偕忘。
E.最后一段,铺陈芸芸众生、社会百相,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人以群分,应各归其所;言辞简洁却锋芒犀利,一个“请”字,实则是一个“滚”字。作者的爱憎直书纸上。
  14.(1)第2自然段中,作者对“乡村的陋巷”和“上海的里弄”都作了描述,根据这些描述,分别用三个评述性的词语概括出它的各自特点。(6分)


展开余下试题乡村的陋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的里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描述衬托了巷的什么特点?也用三个评述性的词语来表达。(3分)
  15.第3自然段说:“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而第5自然段却说“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从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考虑,这种写法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16.文章对“巷”所用的代词一忽儿是“她”,又忽儿是“它”,这种用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0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宁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象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宁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善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还是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
泰的著作的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17.下列对这篇文章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此文的在于批评“现代派作家”只追求文学技艺而忽视作品的内容的倾向。
B.此文将托尔斯泰与现代派作家进行对比,其目的在于说明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文学大师。
C.托尔斯泰之所以是真正的文学大师,因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的深深的爱,而非语言技巧。
D.作者写托尔斯泰“试一试刀刃”和“给了他们一些钱”的目的在于说明托翁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E.在此文中作者充分肯定了宗教对托尔斯泰创作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18.根据文意,分别解释文章第一段与第六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                                                                        
②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宁夏银川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