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925  
标签:粤教版 高二 必修五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5]
潮阳一中高二第一学期阶段考试
  2007-2008学年度潮阳一中第一学期阶段考试
语文科(必修5)试卷
一、古诗文阅读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
(1)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2、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
3、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24分)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潭。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槨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浏览完整试题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重然诺,好周人急      救济
B. 母如其言,附舟诣潭    往见
C.潭谢不纳,母大困 道歉
D.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给……吃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6.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3分)
A.君何以知燕王     B. 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 何故而至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有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8.断句和翻译(12分)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2)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①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②今安庆守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③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二、现代文阅读
基础知识(9分)
9、选出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3分)
A.诎体(  qū  )  赭衣(  zhě  )  曩昔( nǎng  )   槛阱( jǐng  )
B.亟请(  qì  )  百雉(  zhì  )  虢叔( guó   )   庐冢(  zhǒng  )
C.釜鬲(  gé  )  封识(  shí  )  矜悯( mǐn  )    逋慢( bū   )
D.晡食(  bū  )  击柝(  t uò )   险衅( xìn  )    床蓐(  rù  )
10.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全神贯注   贪赃枉法   殚精竭虑   曲高合寡
B.各行其是   要言不烦   其貌不扬   励精图治
C.鳞次栉比   坚如磐石   忧心忡忡   磬竹难书
D.茕茕独立   夙兴夜寐   身陷缧绁   多行不义必自毖
11.下面均是出自《陈情表》的成语,其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鸦。偏正结构。近义成语:舐犊情深。
B.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偏正结构。近义成语:孤苦伶仃、举目无亲。
C.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主谓结构。近义成语:奄奄一息、朝不保夕。
D.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联合结构。近义成语: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阅读下面的社科文章,回答12-14题。(9分)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展开余下试题12、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
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13、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1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
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 
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5-18题。(18分)
吻  火
梁遇春
回想起志摩先生,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其实他的眸子当然不是银灰色的,可是我每次看见他那种惊奇的眼神,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像正在一页一页揭开宇宙的神秘,我就觉得他的眼睛真带了一些银灰色。他的眼睛又有点像希腊雕像那两片光滑的,仿佛含有无穷情调的眼睛,我所说银灰色的感觉也就是这个意思罢。
他好像时时刻刻都在惊奇着。人世的悲欢,自然的美景,以及日常的琐事,他都觉得是那么有兴致,就是说出悲哀的话时,也不是垂头丧气,厌倦于一切了,却是发现了一朵“恶之华”,在那儿惊奇着。
    三年前,在上海的时侯,有一天晚上,他拿着一根纸烟向一位朋友点燃的纸烟取火,他说道:“kissing the fire”这句话真可以代表他对于人生的态度。人世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是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过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的光辉,数十年的光阴就在计算怎么样才会不上当里面消逝去了,结果上了个大当。他却肯亲自吻着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臭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难怪他的眼睛跟希腊雕像的眼睛相似,希腊人的生活就是像他这样吻着人生的火,歌唱出人生的神奇。
这一回在半空中他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了。
[注]①梁遇春:(1906—1932)现代散文家。
15.作者为什么会觉得徐志摩的眼睛是银灰色的?(4分)
16.“……数十年的光阴就在计算怎么样才会不上当里面消逝去了,结果上了个大当。”这句话该怎么理解?(4分)
17.徐志摩的人生态度是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释你的理解。(6分)
1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 根据文意,我们知道徐志摩是一个不会彻底悲伤的人。
B. 徐志摩不但眼睛跟希腊人相似,而且他的生活态度也跟希腊人类似。
C. 文中最后一句话是对徐志摩死于飞机失事的委婉说法。
D. 作者写人没有拘泥在外貌,性格,轶事等方面,而是选取了“银灰色的眸子”作为视角,进行描写。
E. “恶之华”的意思是徐志摩对那些悲伤的事情采取一种超脱的态度。
三、表达与交流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有的学生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所造成的。
B.网上购物,你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和方便快捷的感受。
C.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发展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它形式的传记文学大都还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
D.当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古希腊是现代文明之源,杜兰博士则认为欧洲大多数文明来自埃及和东方。
20.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七句话,排序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西亚是亚洲西部的简称,                       ,在近代史上,西亚是西方和东方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①西亚处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交结地区。
②它联结着地中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和里海五个重要水域,被称为“五海之地”。
③西亚是欧洲同广大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间的纽带。
④古代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西亚,把我国的锦缎运到古罗马。
⑤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是通过西亚往返于北京和威尼斯之间。
⑥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亚、非、欧三洲之间交往的必经之途。
⑦人们也把这一地区和埃及一起称为中东。
A.①⑦②③⑥④⑤          B.①②③⑦④⑤⑥
C.①⑦③②④⑤⑥          D.⑦①②③⑥④⑤
21.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用一个单句概括出它的中心内容,不超过30字。(4分)
由于科学的进步,有人明确指出,当今的大多数癌症将可以治愈;到2010年前后,预防爱滋病的有效疫苗即可诞生,爱滋病的死亡率将会大幅下降;用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预防方法,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可减少一半,而患者大部分可以正常生活;由于神经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新的脊椎损伤病人可以避免发生截瘫。随着癌症的攻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在2020到2030年间,人的平均寿命突破100岁的国家有可能出现。
                                                                     
                                                                 。
22、根据下面比喻兼排比的句子,表达你对“潇洒”或“风度”的见解。(4分)
例句: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仿写:                                                               


展开余下试题                                                                 。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汉钟离到人间传授法术,指导人们如何“点石成金”。人们蜂拥而来求艺,惟独吕洞宾问道:“点石成金之后,金子还会变回石头吗?”汉钟离答曰:“会,但那是3000年之后的事情了。”吕洞宾大惊失色:“如果有人3000年后本想靠着一块金子来度日,但金子却变回了石头,那岂不害了人家!这法术万万学不得!”
吕洞宾拒绝学“点石成金”的法术——他刚一拒绝,便成了仙。
以上是一则神话传说。现实生活中,期盼能学会“点石成金”的人可谓多矣!请以“拒绝与获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编写故事,但不能超越话题范围。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2006-2007学年度潮阳一中第一学期阶段考试
语文科(必修5)答题卷
一(40分) 二(36分) 三(74分) 评分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一) (二)

一、古诗文阅读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
(1)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2、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
                                                                
                                                                
                                       
标签:粤教版 高二 必修五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潮阳一中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