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39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9]
广东省广州六中20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测试卷(语文)
  广州六中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考试卷
2008-9
一、 基础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数落(shǔ)     多财善贾(gǔ)       传记(zhuàn)     杳无音信(miăo)
B.毗邻(bì)      前后相属(zhǔ)      侍候(shì)        洁身自好(hào)
C.便笺(qiān)    济济(jǐ)           静谧(mì)        博闻强志(zhì)
D.混淆(xiáo)    信手拈来(niān)     徜徉(cháng)    稳操胜券(quà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国际油价近日连破新高,由于价格属性的变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的走势还很难_________。
②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亮剑》播出前并未__________宣传,可播出后却成为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③一个合格的人大代表,____________要思考重大的原则问题,__________要敢于在涉及这些问题时提出和坚持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性意见。
A. 捉摸   大肆     不仅/也                B.琢磨     大事     既/更
C.琢磨   大肆     不仅/也                D.捉摸     大事     既/更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
B.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乳交融。
C.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毫无怨言。
D.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运多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对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B.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因是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C.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D.建设部要求,各地要把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10题。
催  科①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浏览完整试题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日:“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尓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躧(xǐ):踩,踏。⑥蠲(juān):减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            
B.阳城以拙蒙赏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C.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其制稍异于前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3分)
                                                                     
(2)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3分)
                                                                     
10、给下面这段文字用“/”断句:(4分)
呜 呼 世 之 为 令 但 管 钱 粮 完 不 管 百 姓 死 何 以 异 于 此 医 也 哉 夫 医 而 至 于 死 人 不 如 听 其 驼 之 为 愈 也 令 而 至 于 死 百 姓 不 如 使 赋 不 尽 完 之 为 愈 也 虽 然 非 仗 明 君 躬 节 损 之 政 下 宽 恤 之 诏 即 欲 有 司 不 为 驼 医 不 杀 人 可 得 哉?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汉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明月何皎皎
无名氏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1、请说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3分)
12、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如何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变化。(4分)
四、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⑴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潜《饮酒》)
⑶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              。(郦道元《三峡》)


展开余下试题⑷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城市文明”问题在当前的提出,我想有两个背景最值得关注:一是从全球范围看,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地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城市社会学家所谓的“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直接影响到当今世界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对中国来说,这既是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必然表现,也是“城市文明”在当前备受关注的直接原因。但另一方面,我们在现实与理论上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
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先行解决。首先,什么是文明,它有哪些具体的层面与内涵,这些具体层面与内涵的相互关系为何?这是建构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使城市文明和谐、健康地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一整套用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形式符号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中国古代的“文明”主要指“政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明”也多有论述,核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由此可知,“文明”的基本内涵决定了其功能相应有三:在“物质文明”层面,以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它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在“政治文明”方面,以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创造与运用为标志,它表现为一种与野蛮时代或野蛮民族有着本质差异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精神文明”层面,以伦理、艺术等人文精神的创造为最高目标与理想,它是一种在大自然、动物界及野蛮社会中不可想象的艺术生活方式与审美精神境界。
其次,要弄清“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从起源上讲,“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中西皆然。英语的“文明”(civilization)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最初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荷兰学者彼得•李伯庚在研究欧洲文化史时就指出,在16、17世纪,欧洲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是“农村里没有城市里那么文雅”。早在中国的周代,人们就把祭祀与礼仪中心看作是“城市”的标志,这意味着,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同时也是最初的城市文明形态。
尽管城市文明的内涵也主要有三层,但它的核心无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礼”与“乐”,用今天的话说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文明史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越往上追溯,城市的重心就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因为只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与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才能顶住野蛮人或外来文明的军事压力,以及维护好内部的安定团结。但随着城市在当代的发展,基础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最高理想。或者说,由于“文明病”、城市问题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态相关,因而中国古人最看重的“礼”与“乐”,在当前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还可以说,在“礼”与“乐”之间,由于“礼”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目标是建设和谐城市,所以,“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代表了人类城市文明的最高目标。
                                         (选自《艺术与城市文明》,有删节)
14、下列关于“文明”的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的“文明”主要指“政治文明”,是因为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
B.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创造与运用,艺术生活与审美活动的开展,从不同的层面显示了“文明”的功能。
C.“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早在16、17世纪的欧洲,城市与农村就已在文明的程度上有了高下之分。
D.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文明”的内涵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的论述。
15、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分。多选不得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2分)
A.城市化进程是“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B.“城市文明”在当前虽然备受关注,但我们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
C.文明史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城市的重心越来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
D.“文明病”、城市问题的大量涌现,使“礼”与“乐”在当前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E.“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因此它是城市文明的核心。
F.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主要是解决什么是文明以及“文明”与“城市”的关系这两个问题。
16、根据第二段内容,分点概括“文明”的三种功能。(4分)
17、结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城市文明”这一问题的。(4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的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下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 20  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份。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没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完全而宁静。于是,十个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展开余下试题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空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18、下列对作者举林和靖例子的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择中国知识分子远避官场和市嚣的大彻大悟。
B.赞扬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公平的现实社会中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安贫乐道的机智。
C.批评那些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的知识分子。
D.批评那些自卫和自慰,具有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却在民族文化的高坡前把才华埋没掉的知识分子。
1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
A.白堤和苏堤之所以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是因为它们的建造不是为了风雅和文化上的目的,而是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
B.林和靖的隐居孤山,使得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C.与统领一代民族精神的意义相比,建造白堤与苏堤的意义就小得多了。
D.用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掩盖志向的泯灭,必然会使民族精神颓废,妨害文明的突进。
E.第二段中“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其中的“更大的意义”是指文化人格。
F.文章借用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赞颂白居易、苏东坡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20、第2 段中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4分)
21、针对文中所说的“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的状况,你开出疗救的药方是什么?(3分)
七、语用题(共12分)
22、学生习作《中秋月儿圆》中有这样一个语句,语言稍显单薄,请你添加两三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使之丰富起来。(4分)
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好一个美丽的夜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用一个精炼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其寓意。(不超过10个字)(4分)
螃蟹妈妈对儿子说:“我的孩子,你别再横爬了,直爬多好看啊!”小螃蟹回答说:“好妈妈,一点儿不假。如果你叫我直爬,我一定能学着做。”螃蟹妈妈用了各种方法尝试直爬都不行,于是她才明白起初那样要求孩子有多愚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拥有巨大市场的某电子集团,在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沉重打击如雪上加霜般作用于今年以来已经不景气的世界信息产业时,也不能不做出裁员的反应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60分)
一个孩子对着大山喊:“你是个坏蛋!”大山回音,“你坏蛋,坏蛋……”孩子哭着跑回家对妈妈说,“大山那边有个坏孩子,他骂我坏蛋。”妈妈对他说,“你试着向他问好,或许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了。”于是孩子又对着大山喊:“你好吗?”大山回音,“你好,好,好……”
     这个故事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首先就应改变你自己,改变你对世界的态度,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世界。当你抱着这种态度对待人生时,很多难题就会在你面前低头。
     请以“改变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答案:
1、D项,A项“杳”读“yăo”,B项“毗”读“pí”,C项“笺”读“jiān”。
2、D项。“琢磨”思索、考虑。“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大肆”无顾忌地(多指作坏事);“大事”指大力从事。“既/更”比“不仅/也”在兼顾两方面的基础上多了一层强调后者的作用,语义更有强调的意味。
3、C项正确,“甘之若饴”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难、痛苦。A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相遇,一般用于人。B项“水乳交融”指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在此用来形容“画面各部分”不妥,可换成“浑然一体”。D项,“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4、D项。A项“必不可少”与“必需”重复,删除“必不可少”。B项“批评的人”概念不明确,可指“文章批评的人”,也可指“批评他这篇文章的人”。C项否定不当,应把“不足”和“不当”删去。D项成分短缺,应在“一腔热血”后加“的人”。
5、B.缴纳(赋税)。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  A.从成语“无济于事”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广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