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1043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3]
泸州高中2009级高三语文总复习(18个常见文言虚词)
泸州高中2009级高三语文总复习(18个常见文言虚词)(第一轮)
一、文言部分(答案)
一、选择填空:
(一)“而”字作为连词,有如下意义和用法:
A、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B、表修饰,相当于“着”“地”或不译。
C、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D、表并列,相当于“又”“和”或不译。
E、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F.表顺承,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G.表因果。 H.表目的。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A表转折却)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表转折却)
3.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A表转折却 ) 4.朝而往,暮而归。( B表修饰)
5.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表修饰) 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C表假设)
7.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表假设)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D 表并列)
9.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 表并列 ) 10.骊山北构而西折(F表顺接,然后)
1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F表顺接,并且) 13.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F表顺承就)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E 表递进 )
14.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F表顺承就 )
15.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D 表并列)
1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G表因果) 17.不敢言而敢怒。(A表转折却)
18.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H表目的)
19.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A表转折却 )
2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A表转折却 )
2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表修饰 ) 22.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B表修饰)
2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D 表并列 )
24.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D 表并列 )
25.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F表顺承就)
26.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F表顺承就 )
27.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F表顺承就) 28.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E表递进)
29.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E表递进)30.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表递进)
3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H表目的 )
(二)“何”字有如下意义和用法:
A.疑问代词,作谓语,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B.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
C.疑问代词,作定语,译为什么。
D.疑问副词,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样。
E.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 F、通“呵”,喝问。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A ) ②大王来何操?(B )
浏览完整试题
③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C ) 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E )
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 )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 )
⑦若为佣耕,何富贵也?(D)⑧徐公何能及君也?(D)⑧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F )
⑨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A ) ⑩子何恃而往?( B )
○1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E) ○12然则何时而乐耶?(C )
(三)“乎”有如下意义和用法:
A、表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B、表推测、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C、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E、介词,同“于”。
F.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地”。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大国乎?( A表反问语气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A表反问语气 )
几寒乎?欲食乎?( A表疑问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A表反问语气 )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表推测语气 )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B表推测语气 ) 无以,则王乎?(B表商量语气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B表商量语气 )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C表感叹语气)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C表感叹语气 )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E介词“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E介词“于”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E介词“于”) 以吾一日长乎尔。(E介词“于” )
⑤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F.形容词词尾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F.形容词词尾 )
(四)“其”有如下意义和用法:
A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
A2、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的”。
A3、活用作第一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A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A5.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B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B2.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B3.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C1.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
C2.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D. 音助,不译。
①秦王恐其破壁。(A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1 )成以其小,劣之。(A1 )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A2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A2 )
③不敢以其富贵骄士。(A3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A3 )
亦各言其志也!( A3 )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A3 )
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A4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A4 )
⑤怀其璧。( A5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A5 )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A5 )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A5 )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B1 )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B1 )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1 )
⑦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2 )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B2 )
⑧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B3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B3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B3 )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B3 )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3 )
⑨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1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及邪?( C1 )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非其真邪?(C1 )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C1 )
⑩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C2 ) 其若是,孰能御之?( C2 )
○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D)
二、解释加线的词语:
(一)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你的 )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 你的 )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罢了 ) ④三月而后成。( 方才 )
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何况 )
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 )
(二)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 )
展开余下试题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凭什么 )
③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怎么样 )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 )
⑤客何为者?(作什么 ) 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哪里料到 )
⑦何由知吾可也?(从什么地方 ) ⑧何乃太区区!(怎么能 )
⑨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怎么办 )
⑩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没多久 )
(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才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才 )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竟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反而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竟 )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 却 )
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是 )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是 )
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你的 )⑥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这样 )
⑦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恐怕 )
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 )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恐怕 )
⑧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这样 )
(四)解释下列句中的”且”和“且夫”“且如”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表递进,而且。)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表递进,况且)
且焉置土石?(表递进,况且)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表递进,况且)
且秦强而赵弱。(表递进,况且)
且相如素贱人。(表递进,况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表让步,尚且。)
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表让步,还。)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表让步,尚且。)
示赵弱且怯也。(连接两个形容词或动词,表并列:又……又……)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连接两个形容词或动词,表并列:又……又……)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连接两个形容词或动词,表并列:又……又……)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连接两个形容词或动词,表并列:又……又……)
河水清且涟漪。(连接两个形容词或动词,表并列:又……又……)
磐石方且厚。(连接两个形容词或动词,表并列:又……又……)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副词,将要)
且为之奈何。 (副词,将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将要)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副词,将)
年且九十。(副词,将要)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还有,那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暂且,姑且)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副词,暂且,姑且)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副词,暂且,姑且)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句首助词,同“夫”)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句首助词,表下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句首助词,表下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就像)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还有,那末)
三、分类题
(一)“若”有以下意义和用法,为“若”分类正确的是( B )
A.动词,像,好像 B.代词, 你\你们,你的 C.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D.连词,表假设,如果\假设 E.连词,至,至于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③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⑤其若是,孰有御之。
⑥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⑦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⑧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⑨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⑩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2仿佛若有光。⑤呆若木鸡。
A.①②③⑧○11/④/⑤⑥○12/⑦/⑨⑩ B.①③⑤⑧○11○12/②⑨⑩/④/⑥/⑦
C.①③⑤○11○12/②④/⑥/⑦⑧//⑨⑩ D.①③④⑤⑧○11○12/②/⑥/⑦/⑨⑩
(二)按意义和用法,为“所”字分类:
①臣所过屠者朱亥 ②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 ④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⑤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⑦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⑧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⑩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A:名词,处所,地方 ③⑦⑧⑩
B: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①②④⑤⑥⑨
(三)按意义和用法,为“所”字分类: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⑤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⑥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为……所”格式,表示被动:②⑤
B.“所以”,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是用来……的”: ⑥⑦
C.“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①③④⑧
(四)按意义和用法,为介词“为”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D )
A.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B.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C.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D.对,向。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④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⑦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⑧不足为外人道也。 ⑨臣请为王言乐。 ⑩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展开余下试题
○1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3如姬为公子泣
○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5君为我呼入。
○1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介词,替,给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A:②⑩○12/⑨○17○14○13④/⑧③⑦○17○15/①⑤⑥○11○16
B:①○16/②⑩○12/⑨③⑦○14○17○15/④⑧⑤⑥/○11○13
C:①○16/②⑩○12④○13/⑥③⑨⑤○11/⑦○15○14⑧
D:①⑥⑤○11○16/②⑩○12/③⑨⑦○15○17○14/④⑧○13
(五)“也”作为句末语气词,按以下语气来归类:
A.表示判断语气。 B.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C.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D.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E.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④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⑤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⑥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⑦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⑧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⑨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⑩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A. ⑦⑨ B.①⑥ C.②⑩ D. ④⑤○11 E.③⑧
(六)“以”作介词,有以下意义和用法,请为“以”归类:
A.表工具,把,拿,用。 B.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C.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D.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⑤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⑥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按照
⑦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⑧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拿
⑨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⑩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介词,把
○11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
○1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
○13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14至丹以荆卿为计,使速(招致)祸焉。——用…的方法
○1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凭着
○1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A.⑧⑩○12○14 B.③⑦⑨○13 ○16 C.②④⑤ D.①⑥○11 ○15
(七)“以”字作为连词,有以下意义和用法,请归类:
A.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
B.表承接。前一动作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C.表目的。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D.表因果,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E.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表并列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③忽魂悸以魄动。 ④樊哙侧其盾以撞。
⑤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⑥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⑦不以物喜,不
上一篇:
范家屯一中高一精英班2008年语文第一次作业
下一篇:
2009年六安市城南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泸州高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