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182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82]
高一必修2第一、第三单元检测(月考试卷)
高一(必修2)第一、三单元检测题
命题人:czx119119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30分)
一、(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桂棹(zhào) 蓊郁(wěng) 潭柘寺(zhè) 弥望(mí)
B.枕藉(jiè) 倩影(qiàn) 参差(cēn) 煤屑(xiè)
C.羞涩(sè) 酣眠(hān) 着衣(zhuó) 冯虚御风(pínɡ)
D.扁舟(biān) 敛裾(jū) 潜意识(qiǎn ) 宛然(w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啼叫 岐韵 橄榄 锋芒毕露
B、嘶叫 细腻 秋蝉 涸辙之鲋
C、笼罩 点缀 脑怒 没精打采
D、撕打 惦记 葱茏 揠苗助长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八月十五的月亮)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B.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的季节。
C.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了。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树缝里也____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③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____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④薄薄的青雾____起在荷塘里。
A.泻 漏 荡 浮 B.照 漏 摇 浮
C.泻 洒 荡 飘 D.照 洒 摇 飘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6、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包括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引吭高歌,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B、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8月8日8点准时开始,整个开幕式美轮美奂,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浓缩在了四个小时的表演中。
浏览完整试题
D、新疆运动员在此次奥运会上前仆后继,奋勇拼搏,夺得了一银两铜的好成绩。
7、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8、选出加点字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 (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北面)名(命名)之也
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道(说)也哉
B.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
不得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夫游之乐也
C.火尚足以明(明亮)也 非常(不平常)之观(景观)
D.以其求思(探究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好游者不能穷(贫困)也
9、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10、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和②句用法相同,③和④句用法也相同
B.①和②句用法相同,③和④句用法不同
C.①和②句用法不同,③和④句用法相同
D.①和②句用法不同,③和④句用法也不同
阅读下文,完成9-14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句中,加点的“因”意思是 ( )
A.原因 B.凭借 C.随着 D.由于
1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句中,加点的“修”意思是 ( )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美好
13、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 )
①岂不痛哉 ②死生亦大矣 ③当其欣于所遇 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 ②感叹句 ③宾语前置句 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介宾结构后置 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陈述句 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 ②反问句 ③介宾结构后置 ④省略句
14、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所得到的欢欣,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5、判断下列各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的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第Ⅱ卷(120分)
二、阅读理解(共2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12分)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展开余下试题
16、在荷塘四周的情景描写中,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17、“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8、文中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有什么作用?
19、选段用了不少叠音词,像“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等,这样用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3题(14分)
暮色擦着玉米端庄的叶片落下来。在虫吟与蛙唱织成的宁静里,庄稼的香味弥散开来。我在打谷场的空地上铺开席子。满天钻石般晶亮的星星缀满了头顶那湛蓝湛蓝的天幕。星光的辉煌壮丽使我心静神凝,脑海里充满了天问。一种透明的从灵魂里荡漾出来的美好感觉盈满了胸怀。在懵懂的童年,头顶的星空给我的记忆提供了难忘的背景,构成了我回忆往事不可移易的现场。
头顶的星辰对应着我们内心的星辰,心中有星星的人头顶才有星空。我常常独自一人,长久地仰望星空。在我能看得见星空的任何地方,星星离我或远或近,有着深深浅浅的层次。我看见的星光,不知要穿越多少光年,隔着无数时代,进入我的瞳仁,激动我的性灵。星光穿越时空,从宇宙深处穿梭而来,簇拥着我,朗照着我。我如立于光之海洋的婴孩,接受星光的雕塑。我被星空那无限的深邃、苍茫和神秘,深深地震撼。我被引领到无思无言之境,变成了一粒小小的黑点,化入星空与万物。这启示哲人灵思、灌注诗人情怀的星空,在五千年的历史里荡漾,荡过秦汉,漾过唐宋,漫漶于明清……在奔腾的长江里洗涤过;在澎湃的黄河里沐浴过。那星空可否留有屈子悲愤的目光,可否留存李白狂放的精神吻印和东坡深情的指纹……
灵魂的生长,思想与智慧的生长,是无声的,看不见,如同树木。她们需要星空的覆盖,星空的静谧。我想,这无数盏华灯布置的盈盈星空,是上苍为人类特意安排的。因为只有人类,才能昂扬头颅仰望星空,而动物只能俯视大地。缘此,动物王国里没有哲学家。人类鸿蒙的心之器官,是从仰望星空审视天意中开启心智的。老子悟天地本原为道,万物皆由道而生;孔子遵天命而行;庄子以为“天地于我并在,万物于我为一”。人与自然永远相互依存。柏拉图创建了欧洲哲学。爱因斯坦把宇宙作为自己探究和思考的对象。浩瀚无限的星空使他们获得天启,熔铸了一颗颗崇高、清澈而智慧的心灵,使他们有了与星空相对称的伟大的灵魂。
那璀璨的星空依旧如亿万年前一样,浩瀚壮美,而星空下却少了仰望的目光,少了与之对称的灵魂。人类的目光更多地沉溺于物质的狭窄空间。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贫富贵贱,都能获得星光的恩赐。星光是无私而公正的,她是上苍对人类大慈大悲的馈赠。可是,又有多少双眼睛去领取她呢?!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她思索得越久就越是对她充满赞叹和敬畏:‘那是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一旦,我们切断了与星空的联系,就会沉沦为物质中的浮生动物,我们离生命的内核就会越来越远。如果我们能把目光从物质的泡沫中打捞出来,从名枷利锁里解放出来,从权势的磨盘下挣脱出来,停靠在那头顶的星空中,我们的心灵就会得以净化、提升,我们的灵魂就会变得宏阔、通达、高远而澄明。
星空是人类孕育智慧与美德的最终本源。
20、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常常独自一人,长久地仰望星空”这一内容?(4分)
21、文章列举了老子、孔子、庄子、柏拉图、爱因斯坦这些人物,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2、作者认为“那璀璨的星空依旧如亿万年前一样,浩瀚壮美,而星空下却少了仰望的目光,少了与之对称的灵魂”,从文中来看,在“星空下却少了仰望的目光”及“与之对称的灵魂”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还提出了仰望星空、净华提升我们心灵的设想,具体的设想有哪些?(4分)
展开余下试题
23、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请选择其中的一、二句作些评价。(2分)
三、(34分)
24、翻译下面文言文。(10分)
(1)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上一篇:
初二下学期期末复习试卷
下一篇:
阜阳市第十五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高一必修2第”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8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