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971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1]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科期终质量检查试卷
  2008--2009学年度                          
 九年级语文科期终质量检查试卷
一、基础(36分)
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12分)
(1)          ,人不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分)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诸葛亮《出师表》)(2分)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白居易《观刈麦》)(2分)
(4)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       ,           。 (2分)
(5)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下阕默写完整(4分)
         ,       。         ,           。可怜白发生!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身临其境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亡羊补牢
C.欲信大义于天下 / 谓为信然         D.皆次当行/ 行阵和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5题。
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被阳光反射着,一片晶莹,目不暇接。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cēncī(  )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rónghuà( ),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3、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2分)
4、划横线的句子在表意和用词上都有错误,应改为:             (4分)
5、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三个。(4分)
斑斑       谛听      万般柔情      如诉如泣      袅袅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按要求完成第6至8题。
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地政府要求学校组织一次地方资源调查活动,假如你被指定为这次活动的策划人,请你为这次调查活动作一个策划方案,请把你的设想写在下 面。(活动策划中如出现校名、人名,一律用 XX代替。)
6、你打算从哪几方面进行调查? (2分)
7、请你设计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案。(4分)
8、通过调查,你发现当地的自然景观受到了破坏,请写一条广告语,呼吁人们保护我们 生存的环境,珍惜我们拥有的资源。(不超过20字) (4分)


浏览完整试题二、阅读(54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21题。
(一)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9——11题。(12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諏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0、“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句中的“大事”是指(原文回答):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_____。(4分)
11、作者为什么要介绍自己的经历以及提出兴复汉室的目标?(4分)
(二)阅读易中天的《择书如择偶》完成12--14题   (14分)
择书如择偶
(1)有句老话,叫“男怕选错行,女怕选错郎”。
    (2)读书也一样。
    (3)读书当然不等于娶妻嫁人,非得“从一而终”,一辈子厮守不可。换一种书或一类书来读,也不像离婚改行那么困难,更没有什么道德问题。但这决不等于说读什么书是无所谓的。书的意义,有时比配偶还重要。因为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往往就终身爱读甚至只读某一类书。这些书会影响他一辈子,甚至决定他走什么样的道路,有什么样的思想等等。
    (4)即便书不等于偶,至少也近于友吧?读什么书,也就是交什么人。古人云:不知其人而视其友。依我看,也无妨说“不知其人而视其书”。要了解认识一个人(当然是指那些断文识字多少读点书的人),只要看他平时都读些什么书,也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甚至能猜出他的朋友都是些什么人。如果架上多为有思想有品位有分量的著作,自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相反,如果终日里尽读些不三不四的玩意儿,则其人也难免会有些不三不四。不是说他人品一定不好,至少其品位就很可疑。
    (5)人总是愿意有些品位的。提高修养和品位,也是不少人读书的目的和动机之一。如果读来读去,品位没提高,反倒弄得俗气了,岂非南其辕而北其辙?
    (6)这就要有所选择。
    (7)选择也不易。谁来选,怎么选,都是问题。按照导师和准导师们的选择照单全收是不行的。那个靠不住。媒体上的排行榜当然也靠不住。就算是什么“影响世界历史的××本书”,也未必就是最佳选择。过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现在就一定还影响?再说影响世界历史,又关我们什么事?说到底,读书毕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怎么能让别人来包缆?岂非“包办婚姻”?
    (8)那么,自己来选又如何?也很困难。一个人,如果从来就没读过书的,他怎么知道该挑哪类书、哪种书、哪本书?要想学会选择,而且选得不离谱,除非他读过很多。
    (9)其实答案也就在这里:要学会选书,必先多读书。观千剑而后识器。判断力和鉴赏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读书也不例外。因此,初读书时,最好什么书都读,就像结婚之前先广交朋友,然后再从容选择一样。不要才见了一个,便忙不迭地“定了终身”。
    (10)书读得多了,就有了选择。这倒不是说从此就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了。周国平先生说:“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耽得太久也会腻味的”(《人与书之间》)。其实岂止是会腻味,只怕还会造成思想的偏颇和心胸的狭窄,大非所宜。所谓“有了选择”,只不过是有了品位;所谓“有了品位”,也不是说从此只读“雅”的,不读“俗”的,而是说有了判断力和鉴赏力,知道好歹了。好歹和通常所谓雅俗不是一回事。自命风雅者,往往其实是“恶俗”;向为专家学者流不屑一顾的“俗物”,却没准反倒“大雅”。是雅是俗,全看你有没有品位。没有品位,便是《浮士德》或《红楼梦》,也能让他讲得俗不可耐。
    (11)品位只能来自阅读的经验。读的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这就要博览群书。而且那“博览群书”的“博”,还不仅是数量的“多”,更是品种的“杂”。朱光潜先生说:“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文学的趣味》)。倘若无此可能,恐怕也只好挑那公认的经典名著来读。读经典名著,虽然没准会读成个“书呆子”,却肯定不会读成个“二皮脸”。此外,年轻人多读点古书,老年人多读点新书,也是办法之一。青年思想活跃。读点古书,并无碍其创新,反倒能增其厚重。老年最忌僵化。多读些新书,就能保证“生命之树常青”。即便弄得“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没什么不好。但无论老少,最好还是博览群书,什么都读一点。
    (12)那么,就不怕看花了眼,或者变成“野狐禅”么?不怕。择书如择偶,又毕竟不是择偶,其实不妨寻花问柳,见异思迁,“阅尽人间春色”的。何况,“野狐禅”也是禅么!只要能悟得“无上正等正觉”,修成“正果”,管他什么禅呢!
    (13)或许有人要问,如果我读了一辈子书,觉得读什么都好,并没有什么“最”喜欢或“最”合适的,又将如之何呢?当真这样,我就要说,你作了最好的选择。你想,一个人,一生中时时有爱情,处处有朋友,岂非幸福?
    (14)当然,最好是,每个时期都有新朋友,却也有几个可以终身交往的老朋友。少年夫妻老来伴。人到晚年,能有几本心爱的书为伴,而且常读常新,该是多么值得欣慰的事?
    (15)那可真是“幸甚至哉”! 
12、本文以“择书如择偶”一句领起,从哪两方面表达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4分)
13、第(4)段和第(9)段都谈到读书与交友,表达目的有何不同?第(4)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6分)


展开余下试题14、从构思角度看,本文说理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4分)                                                                                                                         
(三)阅读吕啸天的《两个鸡蛋》,回答15—18题(18分)
                两个鸡蛋
下午柱子就要返校了,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
母亲要叫醒他,被柱子拦住了。
“让爹多睡一会儿吧,爹太累了。”
母亲不再说什么。
收拾好柱子的东西,母亲照例出去借钱。
看着母亲的背影远了,柱子打开包袱,拿出两个鸡蛋,进了里屋来到父亲的床前。
①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父亲的头发早已花白。杂乱无章的皱纹,横七竖八地卧在他脸上,像黄土高原上沧桑的沟壑。一双眼睛仿佛承担了太重的压力,已经深深地陷下去。额头上汗珠点点,青筋隐约可见……
父亲老了,是他在顽强支撑这个家呀。柱子鼻子一酸,两颗泪珠滚下脸庞。轻轻地把鸡蛋放在父亲床头,又看看他没有什么动静,柱子悄悄出去,坐在矮凳上等母亲。
院子里似乎发出一阵响声,柱子以为母亲回来了,连忙跑出去。没有人,只有几只麻雀在觅食。柱子就驻足四望。
②不远处贫瘠的土地上是绿色的庄稼,在太阳的照耀下泛出青黄的光。四周黛青色的大山连绵不断,像一条锈得发黑的铁链,把这里的人世世代代牢牢地锁住。
柱子忽然想起父亲的话:儿子,将来你要走出大山。
是的,我一定要走出大山。柱子在心里默默地说。
阳光太毒,皮肤被晒得火辣辣地痛,柱子只好回到闷热的小屋。
看到桌子上打满补丁的包袱,柱子忽然意识到应该检查一下,以免带回的书落到家里。
打开包,几件旧衬衣,一罐咸菜,五本书,没错。咦?
手触到了两个圆圆的东西,掏出来,是两个鸡蛋。
柱子纳闷了:家里只有两个鸡蛋,全给煮了,怎么又冒出两个?怎么回事?
走进屋里,父亲依然打着微鼾,而床头的鸡蛋不见了。
我记得好像已经拿出来了呀?难道----难道我记错了?
柱子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了怀疑。在校期间高强度的学习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早已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这点他也知道的。
于是,他又把那两个鸡蛋放在父亲的床头,然后立在那儿想,还是有点不大明白。
脚步声由远而近,柱子连忙跑出去,果然是母亲,满头是汗。
又数了一下,母亲把那几张皱巴巴的票子递给柱子。
“好好读,别惹事。”
“嗯。”柱子擦去了泛滥而下的泪水,回屋拿包袱。
二十多里的山路,柱子走惯了。天还没黑透,就到学校了。
打开包袱拿书,柱子触电一般呆住了,里面——赫然两个鸡蛋!
当天晚上,柱子跑到校外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天亮的时候,他又异常平静地翻开了书页。 
15、到了学校,柱子的包袱里的两个鸡蛋是谁放的?理由何在?(3分)
    16、本文描写细腻,请阅读文章后完成下面的题。(9 分)
(1)、①处画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说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2)、②处画线的句子是对景物的描写,说说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3)、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写柱子把鸡蛋放在父亲床头,表现了柱子怎样的情感。 
17、读全文后,试着分析最后一段中柱子的的表现。(3分)
18、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3分)
A、这篇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两个鸡蛋。
B、这篇小说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揭示了柱子家乡的贫穷落后。
C、文中写了母亲去给柱子借钱、送别叮嘱等内容,因而母亲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D、这篇小说表现了柱子爹默默无闻的父爱。
E、文中“在校期间高强度的学习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早已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一句表现了柱子读书的勤奋努力。
(四)阅读下文,回答19---21题(10分)
对于音乐家来说,有一个敏锐的听觉那就如同多长了一副脑筋。然而,贝多芬在27时就患上了耳疾,而且,自从耳朵有了毛病以后就再也没有好转过。30岁以后,他的耳病更加严重,他变得孤僻,与世隔绝,痛苦之极,每天都在忧郁中度过,他一度时期绝望了,想到了死。曾想:“作为一个音乐家,没有了听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在他满脑子的“死亡” 念头之中给他的弟弟写下了遗书。在这封遗书中,写下了他自己作为一个音乐家丧失了听觉之后的苦恼与忧愁。这封遗书一直保存到现在。但是,贝多芬并没有死,对他来说用死去解脱耳聋的痛苦显得太软弱无能了,鼓励他能坚强活下去的,就是他心灵中要创作出更美更好的音乐献给全人类的愿望。他打消了自绝的念头。然而贝多芬已经看到耳聋给他带来的悲剧性的生活,他曾说到:“活着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不过对我来说,要活下去却是前途充满了荆棘 。”虽然贝多芬勇敢面对了耳聋这一痛苦现实,但是他创作的”英雄”第三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以及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却是充分表达了他那最悲痛的心境。他的耳聋病一天天、一年年地在加重,而且随着耳聋,他人也变得越来越狐疑,本来已被耳聋的痛苦折磨得相当沉默了,而如今病情的加重,更使他变得寡言了。开始,他使用助听器还能听见人们的说话声,后来,无论用怎样的助听器也听不见了。当他到45岁以后,耳朵完全丧失了听力,任何助听器也无济于事了。从那以后,贝多芬便用笔记本来和别人交谈,代替那失去听力的耳朵,无论他走在哪里,在路上或在家里,他总是默默地把笔记本递到别人面前,如果别人想要和他谈话,就把谈话的内容简要地写地笔记本上。因此,贝多芬的“谈话簿”就被后来研究贝多芬的学者们视若珍宝。
19.本文段选自法国著名作家___   _的作品《名人传》,该书由《贝多芬传》、《__》、《  》三个部分组成。(3分)
20.本文段记述了患上耳疾的贝多芬“一度绝望”、“想到了死”甚至“写下了遗书”的情节,有人认为这对表现这位伟大人物的形象有负面影响,不应写出来,你赞同这一看法吗?为什么?(3分)
21.《名人传》还有个名字是《英雄传记》,作者为什么称贝多芬为英雄?请你结合《贝多芬传》中的相关事例简要说明。(4分)                                                                                                                                                                                                                                                                                                                                                             


展开余下试题三、作文(60分)
22、题目:我真想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四、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1---4题。
乾隆间,苏州乐桥有李氏子。每晨起,鬻菜于市,得钱以养母。一日,道中拾遗金一封,归而发之,内题①四十五两。母见之,骇然曰:“汝一窭人②,计力所得,日不过百钱,分③也。今骤获多金,恐不为汝福也。且彼遗金者,或别有主,将遭鞭责,或逼偿致死矣。”促持至其所以待,遗金者适至,遂还之。其人得金辄持去,市人咸怪其弗谢也。欲令分金以酬,其人不肯,诡曰:“余金固五十两,彼已匿其五④,又何酬焉?”市人大哗。 
    适某官至,询得其故,佯怒卖菜者,笞之五⑤。而发金指其题,谓遗金者曰:“汝金故五十两,今止题四十五两,非汝金矣。”举金以授卖菜者曰:“汝无罪而妄得吾笞吾过矣今聊以是偿而母所谓不祥者验矣。”促持去,一市称快。 
注释: 
①题:标明、注记  ②窭人:穷人  ③分:本分  ④匿其五:从其中藏匿了五两钱  ⑤笞之五:打了五板子。
1、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汝 无 罪 而 妄 得 吾 笞 吾 过 矣 今 聊 以 是 偿 而 母 所 谓 不 祥 者 验 矣。
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2 分) 
(1)归而发之   (2)促持至其所以待
3、故事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3分)
4、当官的最终把银子判给了谁?你认为这样判合理吗?(3分)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九年级语文科期终质量检查答卷
题号 一、基础 二、阅读 三、作文 附加题 总分
得分
一、基础(36分)
1、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12分)
(1)(2分)                               ,                               。
(2)(2分)                              。                                  。
(3)(2分)                              ,                                  。
(4)(2分)                               ,             ,                  。
(5)(4分)                  &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8--2009”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