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371
标签:
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71]
苏教版中考文言文试题集锦
文言文试题
[复习过程]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苔痕tāi B. 案牍dú C. 德馨xīn
2. 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______________
(2)无案牍之劳形 形:_____________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段文字从主人的生活环境清幽,__________,自娱自乐及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等四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答案:1. A 2. (1)这(2)形体、身体 3.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 交友之雅
《记承天寺夜游》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乐者(思念)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 怀民亦未寝(睡觉)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四个字概括为:_________
8.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 A 6. 只是少了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7. (4);松柏竹影 8. 被贬后失落悲哀/与友一起赏月的欣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2)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_
10.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案: 9. (1)被选拔,被选用(2)通“增” 10. 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11. 将要承担重任的 12. 略
浏览完整试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桃花源记》)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13. 下列词语中“名”字与“有仙则名”中的“名”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名之者谁 B. 名列前茅 C. 青史留名 D. 至理名言
14.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甲、乙两段哪些内容是环境描写,请你用横线在文中标出,并用简练的语句说说两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甲:
乙:
答案: 13. D 14. (1)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5. 甲:环境描写略;宁静安乐/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乙:环境描写略;清幽,表现了作者乐道于自己高尚的节操。
《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6.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翼然 )醉翁之意
1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醉翁亭”命名的缘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概括选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 (1)像张开的鸟的翅膀一样 2)情趣 17.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18. 太守自称醉翁,并以醉翁命亭名。19.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原因。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0.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是( )
A. B.
C. D.
21.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前人之述备矣 _________________
(2)把酒临风 _________________
22. 结合文段,写出“多会于此”中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
23. 请你写出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情”相一致的内容。
答案: 20. C 21. (1)前人的记述已很详尽了。 (2)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22. 岳阳楼 23. 略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_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_______
25.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则请从 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用文中的句子填空。(1)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3)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
27.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牺牲玉帛________(2)肉食者鄙_______ 28.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包括哪几项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根据第2、3段内容,简要写出曹刿这个人物在作战中的两个特点。(1)
(2)
答案: 24. (1)参与(2)遍及(3)可以凭借 25. (1)这只是小的信用,未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2)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26.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有爱国心或责任心,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 27. (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目光短浅 28.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29. 时间,战争起因,交战双方。
30.(1)有谋略 (2)观察细致,考虑全面
《出师表》(节选)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31.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2)深入不毛 不毛:_______
32.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第(2)段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
34. 文中画线句“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中“是”指代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 31. (1)低微而鄙俗 (2)不长庄稼 32. 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33.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4.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马说》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 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 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 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 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 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 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 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 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展开余下试题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慕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答:庄重而高雅。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样的品格?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 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惩山北之塞( C ) A. 处罚 B. 警戒 C. 苦于
(2)出入之迂也( A ) A. 绕远 B. 迂腐 C. 困难
(3)指通豫南( C ) A. 指向 B. 手指 C. 一直
(4)杂然相许( B ) A. 允许 B. 赞成 C. 答应
(5)且焉置土石( A ) A. 哪里 B. 乃,才 C. 语助词
2. 翻译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带领能挑担子的三个子孙。
(2)投诸渤海之尾。投放到渤海的岸边。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损坏。
3、太行、王屋二山本来在哪里?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4、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5、对愚公要移山众人的态度是“杂然相许” ;解决他的妻子提出的问题的方法是: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6、愚公移山非常艰难。表现劳力少的语句是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表现工具简陋的语句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1)汝心之固,固不或彻(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何苦而不平( )
2. 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说明其含义。
(1)甚矣,汝之不惠(2)河曲智叟亡以应
3. 说明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 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且焉置土石? B. 何陋之有? C. 何以为计?
5. 翻译。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
答案:
1. (1)通达 (2)即使 (3)短乏、不足、尽 (4)愁2. (1)通“慧”(2)同“无”。
3. (1)代词,指愚公。(2)助词,的 (3)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4. B。5. 凭着(你)剩下来的一点时光和力气,并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还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
上一篇:
高二第三册第五单元试题
下一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篇目精彩语段阅读训练精粹
标签:
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苏教版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7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