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这段主要是写( ) A. 东京樱花烂漫的景象 B. 我与“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 C. 我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感。 D. 我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二)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也无怪他们疑惑:_________ _ (2)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_________ _ (3)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_________ _ 2. 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 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 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听课。 C. 是日本学生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D. 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4. 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 答:
5. 用一句话概括(二)选文内容准确的是( ) A. 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反感。 B. 日本“爱国青年”的军国主义思想。 C.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D. 电影演的是日本枪毙中国人。 (三) 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场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 抑扬顿挫: (2) 深恶痛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