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022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2]
2009届湘潭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2009届湘潭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 文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试题部分1—6页,答题卷7-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着重/不着边际 裨将/稗官野史 塞责/不塞不流
B.绯闻/缠绵悱恻 方便/便宜行事 蓬蒿/形容枯槁
C.黜免/相形见绌 劲头/疾风劲草 市侩/脍炙人口
D.晕车/晕头转向 契约/锲而不舍 栅栏/姗姗来迟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端午 欠收 明信片 不容置喙
B.部署 本份 水蒸气 指手画脚
C.摈弃 舟楫 一摊血 肆无忌惮
D.车箱 账本 水龙头 宵衣旰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美方代表在解决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毫无诚意,每次涉及实质问题,他们总是虚与委蛇,顾左右而言他。
B.由于压力过大,导致发挥失常,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赛的第一天,被国人寄予厚望的我国射击队选手杜丽深孚众望,没能摘取北京奥运会的首金。
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忘却了曾经的理想,淡漠了身肩的责任,以致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D.究竟是什么成为淮南王的心魔,一定要放下书卷琴瑟,投入一场力所不及、为世人不耻的叛乱呢?
4.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鲁迅的小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入木三分的描写和对人内在微妙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带来的。
B.阅读哲学论文或随笔的过程,应是一个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提高阅读效率,有更大的收获。
C.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D.我国发射载人航天飞船取得圆满成功,令全球瞩目。它表明我国已经具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成以研制、发射、跟踪、测控、回收为主的航天工程体系的能力。
5.填入下面的语段中横线上内容,按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1)他家的庭院简洁素雅,粉墙漆得雪白, , , 。
(2)北京奥运会能否摆脱“行政奥运”的宿命,做到既 , ,
,甚至也像洛杉矶奥运会一样“大赚其钱”呢?
①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 ②映在白墙上
③墙角一株蔷薇老根盘旋 ④传播中国文化
浏览完整试题
⑤又能在财政上取得盈余 ⑥彰显北京魅力
A.③②①⑥⑤④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⑤④ D.③①②④⑥⑤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2001年,两位瑞典的气候学家建立了一种计算未来气温的新模式,对全球变暖的成因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他们指出,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应该是不断增多的水蒸气,而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这个结论一下子震惊了科学界。人们猛然发现,大家似乎被水蒸气“和善”的外表欺骗了,长期忽视了水蒸气和气温升高之间的关系。而且,当人们认真研究水蒸气对气温的影响时才发现,它的“罪行”可能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
首先,空气中的分子吸收辐射的能力,与分子的内部结构有很大关系。占空气成分绝大多数的氧气和氮气,都属于对称的双原子分子。在分子内部,原子的外层电子到两个原子核之间的距离相等,因此分子中的粒子运动状态相对来讲很稳定,于是吸收光辐射的能力就很弱。根据估算,空气中的氧吸收的太阳光只占大气吸收总量的2%,而氮基本上没有对吸收太阳光做出贡献。
而二氧化碳分子、臭氧分子却是三原子分子结构。在这样的分子中,外层电子会偏向一方的原子核而远离另外一方,分子中的粒子运动状态容易受外界能量的影响而改变,因此,这样的结构容易吸收各种波长的辐射。现在来看看水蒸气,它也是由三个原子构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当瑞典气候学家提醒大家关注水分子的时候,人们才注意到,水分子从结构上来看对辐射的吸收能力甚至比二氧化碳还要强。因为在水分子中,氧原子和氢原子的质量差很大,外层电子强烈地偏向一方,这种性质使水蒸气在遇到地面反射回高空的长波辐射时,吸收能力比二氧化碳还强。其次,水蒸气和气温之间还能够相互“促进”。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确实上升了,但是水蒸气的含量也同样上升了。要知道,当化石燃料燃烧时,生成物中最多的两种物质,一个是二氧化碳,另一个就是水蒸气。而且,水蒸气与大气温度能够形成正反馈的机制: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升高,液态水蒸发量增加,更多的水蒸气进入到大气中,吸收原本该返回太空的辐射,气温于是继续升高。
当然,实际情况真要如此,地球很快就将不能居住了,其他的过程阻碍了这个正反馈机制。比如,大气中的水蒸气会改变自身的状态,产生大量的云。天空中的云越多,就会在高空挡住更多的射向地面的太阳光,直接把太阳光反射回太空。在一般情况下,两种效果彼此之间达到平衡,因此在地球的大气中,水蒸气和气温之间不会产生明显的正反馈机制。但是如果人类活动破坏了大气中的平衡,正反馈机制启动,全球变暖就开始了。
最后,水蒸气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会随陆地温度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状态,由气态变为液态或固态,或者反之。水的固体、液体、气体转化的过程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因此,水蒸气对大气的影响比在大气中仅以气态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要大得多。
瑞典科学家把水蒸气在全球大气中的影响因素加进原来的气候模型中,得到了不同气体对温室效应的最新贡献率:水蒸气竟然要对温室效应负60%的责任,而饱受攻击的二氧化碳仅仅负26%的责任。其他气体中,臭氧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是8%,而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明显由人类活动而产生的气体——占了剩余的温室效应的贡献率。
瑞典科学家由此认为,造成全球大气温度升高的最主要气体不是二氧化碳,而是水蒸气!
(节选自2006年第5期《大科技》)
6.根据文意,不能解释“温室效应”的一项是
A.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吸收,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
B.水蒸气能更多地吸收地面增暖后反射回高空的长波辐射,使得全球变暖。
C. 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水蒸气等物质所吸收。
D.水的气态、液态、固态转化过程伴随着吸热和放热,使得陆地温度不同。
7.从原文看,对地球大气中由水蒸气与大气温度形成的“正反馈”机制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升高,地球上的液态水蒸发量也会随之增加,更多的水蒸气进入到大气中,吸收原本该返回太空的辐射,造成地球温度无限制地上升。
B.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升高,如果不赶快控制水蒸气的蒸发量,地球很快就将不能居住了。
C.在地球的大气中,水蒸气和气温之间不会产生明显的正反馈机制,是因为大气中的水蒸气会改变自身的状态,如产生大量的云,挡住更多的射向地面的太阳光,直接把太阳光反射回太空。
D.天空中大量云的存在,阻碍了正反馈机制的形成,因此,即使人类活动破坏了大气中的平衡,对地球温度也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位瑞典气候学家提出的解释震惊了科学界,当人们认真研究水蒸气对气温的影响时才发现,它的“罪行”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
B.水蒸气与二氧化碳分子、臭氧分子都是由三原子分子构成,这样的结构容易吸收各种波长的辐射,因此,凡是由三个原子构成的分子,对地球气温升高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C.在水分子中,氧原子和氢原子的质量差很大,外层电子强烈地偏向一方,这种性质使水蒸气在遇到地面反射回高空的长波辐射时,吸收能力明显比双原子分子的氧气、氮气强。
D.明显由人类活动而产生的气体只占温室效应贡献率的6%,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球气温变暖影响不是很大。
9.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两位瑞典气候学家的解释,二氧化碳虽然仍要为温室效应负责,然而大气中也许还含有一个更该负责的成分,这就是水蒸气。
B.如果水蒸气真的是全球变暖的元凶,那么人类近几十年来为了保护环境而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的环保行动的意义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展开余下试题
C.即使水蒸气真的是全球变暖的元凶,但直接限制它的排放,似乎又不可能实现。面对全球变暖,人类还要探索更科学的环保途径。
D.如果水蒸气真的是全球变暖的元凶,那么地球上许多地方水资源缺乏对保持气温的相对稳定也许是不无好处的。
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①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②,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淮南子•氾论训》
〖注〗①少正卯,春秋鲁人,曾聚徒讲学。孔子为鲁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②邓析,春秋末郑大夫,曾作《竹刑》,办私学,教人诉讼。
10.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 劝:勉励
B.善予者,用约而为德 约:条款
C.子以奸事我者也 事:侍奉
D.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 还:立刻
11.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赵襄子围于晋阳 \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B.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 \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C.遂克晋,虏惠公以归 \(侯生)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D.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 \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12.下面对本文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字,作者通过几个事例,论述了“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就可以“守约而治广”的道理。
B.赵襄子赏高赫,是为了倡导君臣之礼;齐威王烹无盐令,是为了禁绝臣子的欺上瞒下。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有利于国家的治理。
C.野人杀了秦穆公的骏马,穆公非但不怪罪,反而怕他们伤身而给酒喝,这件事使他在后来秦晋之战中得到野人的帮助,反败为胜。
D.倡导仁政的孔子担任司寇时杀了聚徒讲学的少正卯,国相子产杀掉兴办私学的邓析,文章借此说明劝善禁奸的重要性。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2)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
(3)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14. 请简要说明古代“善入”的圣人是怎样做到“入多而无怨”的。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分)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2分)
(2)赵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试作简要赏析。(3分)
16.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古诗默写。(必须默写)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
(2)古诗默写。(共两段,任选一段默写)
乃使蒙恬 , ;
, 。
夫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是又在六国下矣。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
空 巢 朱以撒
南方很难看到空巢。
茂密的枝条浓郁的绿色,总是把内部遮盖得严严实实,让人的目光难以穿透绿色进入内部,因此弄不清绿色的内部隐藏着什么秘密。这种遮蔽是没有季节性的,无论是春夏或者秋冬,一概如此。
但如果冬日去北方,空巢就很清晰的进入眼帘了。
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来,大雪压下来,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
空巢是没有什么实用意义的,但空巢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到淡淡的怅惘。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现代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朋友说不少房子没人住,只是每月请人来打扫打扫罢了。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只不过在这里,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往行人的目光。
展开余下试题
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地繁衍,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尽管屋瓦上长出衰草,天井的缝罅漫上青苔,外人还是羡慕这种大家族的团圆、集合,有时就爱上门说说话儿,沾点旺气回去。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外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只是新春未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影交迭,旧时月色重来。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人们寄寓的心愿,类似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来承担。譬如我们会说,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
每次冬天我到北方,都要目击空巢,这是北方空间中最能吸引我仰望的目标。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也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17. 从全文看,文中写了哪些空巢?为什么会有这些空巢出现?请分条作答。(6分)
18.“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一句中,“歆羡”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你怎样看待村民对空巢的态度?(4分)
19. 文章末尾说“我也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纵观全文,这“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主要是指什么?(4分)
20.现在,空巢现象越来越多,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3分)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①简析《空巢》谋篇布局的技巧
②简析《空巢》表达手法的运用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位70岁的老先生,携一幅祖传名画参加电视台组织的鉴宝活动。他对主持人说,父亲告诉他,这幅画可能价值数百万元,所以他总是战战兢兢地收藏着,不敢轻易示人。
专家的鉴定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这是赝品。
主持人问老先生:“这个结果,一定会让您很失落吧?”老先生憨厚地笑了,说:“这样也好啊,至少以后不用再担心有人来偷这幅画,还可以放心地把它挂在客厅里了。”
请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联系现实生活,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参 考 答 案
1. D 2. C。(A欠—歉;B份—分;D箱—厢)
3. A。(虚与委蛇:指敷衍应付,假意殷勤。深孚众望:很使人信服。豆蔻年华:喻指女子十三、四岁,常常被用来形容少女的纯洁天真和做梦的年龄。不耻:不以……为耻。原句中应为“不齿”)
4.A(“从……带来的”搭配不当) 5.D
6.D(D项不能解释“温室效应”,而且,颠倒了水的“三态”转化与“陆地温度变化”的关系)
7.C(A.“无限制上升”没有科学依据;B.不准确,因为大气中的水蒸气会改变自身的状态,限制正反馈机制的形成;D.不准确,因为如果人类活动破坏了大气中的平衡,正反馈机制启动,全球变暖就会开始。)
8.C(A.错在把可能说成肯定;B.说法太绝对,没有科学根据;D.的“6%的温室效应贡献率”只是瑞典科学家的推测。)
9.D(“缺水对保持气温的相对稳定也许是不无好处的”这一说法错误。)
10.B(“约”,在这里是简约的意思。)
11.D(两个“之”字都是助词,都作定语标志,可以翻译为“的”。其他三项,A项前一个“于”是介词,翻译为“在”;后一个“于”表被动。B项两个“而”字,前者表示假设关系,后者表示并列关系;C项两个“以”字,前者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后者是介词,表示凭借。)
12.D(错在“文章借此说明劝善禁奸的重要性”。) 13.见译文。
14.齐桓公想当霸主但兵甲不足,于是,他下令让那些判了罪和打不赢官司的人以兵甲抵罪,于是补足了武器装备,一举雄霸天下。齐桓公得到了他最想要的霸主地位,而老百姓也因为免除了刑罚而高兴。这个事例足以说明高明的
上一篇:
揭阳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毕业班期末会考
下一篇:
2009届高三考试语文试卷湖南版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09届湘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