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95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0]
福建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精编--文化经典阅读专题
  福建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调研语文卷精编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
(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邹与鲁讧①。穆公∞问日:“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
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日:“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
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日:‘戒之戒之!出乎尔者,
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梁惠王下》)
    【注】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
害。⑥尤:责备、归罪。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
尽节。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
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
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
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
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3分)
答:
二、(i6分)
(一)(10分)
  6.(5分)
  A D(A.①“曹操觉得华佗讥笑他胆小”有误,应是曹操认定华佗是来为关羽报仇
的。②曹操杀了华佗,而不是关进牢狱,长期监禁折磨他。D.①“第一次出游”有误,
应是“第二次出游”。②“想砍断风车的翅翼”有误,应是用长枪刺进了风车的翅翼。)
  7.(5分)
  (1)京官后代王狗儿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与王夫人、凤姐的娘家联宗,便让岳母
刘姥姥到荣国府求助。刘姥姥进贾府,见到王熙凤时,风姐说起家事的难处,刘姥姥以为
告助无望,可凤姐还是给了几十两银子,刘姥姥千恩万谢地归去。
    (2)特•篷风把这一条作为让欧也妮独居的条件,目的是在欧也妮死后能得到她的全
部财产。可是,他没有得到欧也妮的遗产,因为在欧也妮三十几岁时,他当上代表索漠的
国会议员之后仅仅一星期,就死了。
二)(6分)
    8.(6分)
    (1)(3分)
    C(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
救。)
    (2)(3分)
    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


浏览完整试题也”这种情况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
义”情况的产生,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
(福建省泉州一中2008-2009学期期末考试)
㈡文化经典阅读(6分)
材料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材料二: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7.⑴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
 ⑵材料二中所讲的是         和         的关系。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
出什么道理? (2分)
㈡文化经典阅读(6分)
7.⑴答案: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1分),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2分)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1分)
⑵答案:“言”和“行”的关系。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了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的道理。(2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译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孔子说:“先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从宰予的表现改变了先前对人的态度。
(福建省福州八中2008-2009学期期末考试)
六、文化经典阅读(10分)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①,其视颠颠②。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马蹄》)
   【注释】
①填填:稳重的样子。     ②颠颠:专一的样子。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3分)
译文:                                                          
②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3分)
译文:                                                          
(2)庄子在本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社会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0分)
16.(1)(6分)
①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天性,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这就是人类共有的德行(本能)。(“常性”“同德”各1分,句子通顺1分)
②人人都蠢笨(无智慧),人类的天性也就不会丧失;人人都无私欲,这就叫做“素”和“朴”。 (“同乎”“无知”“离”各1分)
(2)(4分)人人平等,没有等级;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无知无欲。(共三点,答对1个方面得2分,说出两个方面就可得满分)
[参考译文] 
    我认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就不是这样。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本能和天性,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这就是人类共有的德行和本能。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浑然一体没有一点儿偏私,这就叫做任其自然。所以上古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时代,人们的行动总是那么持重自然,人们的目光又是那么专一而无所顾盼。正是在这个年代里,山野里没有路径和隧道,水面上没有船只和桥梁,各种物类共同生活,人类的居所相通相连而没有什么乡、县差别,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遂心地生长。因此禽兽可以用绳子牵引着游玩,鸟鹊的巢窠可以攀登上去探望。在那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年代,人类跟禽兽同样居住,跟各种物类相互聚合并存,哪里知道什么君子、小人呢!人人都蠢笨而无智慧,人类的本能和天性也就不会丧失;人人都愚昧而无私欲,这就叫做“素”和“朴”。素朴的人就是得了天性的人。
(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展开余下试题(《论语•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 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3分)
                                                                             
8.(1)A(“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2)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福建省柘荣一中2008-2009学期期末考试)
(二)经典文化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共10分)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节选自<<论语•季氏>>)
鸿蒙曰:“心养(3)。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4),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5),各复其根而不知(6);浑浑沌沌(7),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云将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再拜稽首,起辞而行。<<庄子外篇•在宥 >>
【注释】(1)愆:音qiān,过失。(2)瞽:音gǔ,盲人。(3)心养:养心。(4)吐:当是“咄”字之讹,“咄”与“黜”同,废弃的意思。(5)根:根本。(6)知:感知。(7)浑浑沌沌:各任自然。
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6分)
6、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   )
A.还没有问到你,你就说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是隐瞒.
B. 还没有问到你,你不知道什么是急躁;已经你的时候,你却不知道什么是隐瞒.
C. 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
D. 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你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出隐瞒的事情.
7、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   )
A.你传授我对待外物和对待自我的要领,你晓谕我清心寂神;我弯下身子探求大道,如今才有所领悟。
B.你把对待外物和对待自我的要领传授给我,你把清心寂神的方法晓谕给我;我亲身探求大道,如今才有所领悟。
C.你把对待外物和对待自我的要领传授给我,你把清心寂神的方法晓谕给我;我弯下身子探求大道,如今才有所领悟。
D. 你传授我对待外物和对待自我的要领,你晓谕我清心寂神;我亲身探求大道,如今方才有所领悟。
8、以上两个语段都谈到修身的问题,其中有何不同,请你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4分)
6、C
7、B
8、经典文化阅读(评价题4分)
孔子在这语段中认为修身应做到三愆、三戒、三畏,克已复礼。庄子在这语段中认为修身要做到能身处无为之境,依乎事物本性,顺应自然。
  评价:可支持一方或谈儒道的兼合,要强调理由,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
①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想改变客观世界,一个强调顺应自然;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②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跳出世俗评价标准,不图虚名,不用巧智,与世俯仰,保持生命的本真
③《论语》强调的是社会生活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强调要用礼乐调节约束自己,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典文化阅读译文】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鸿蒙说:“唉!修身养性。你只须处心于无为之境,万物会自然地有所变化。忘却你的形体,废弃你的智慧,让伦理和万物一块儿遗忘。混同于茫茫的自然之气,解除思虑释放精神,像死灰一样木然地没有魂灵。万物纷杂繁多,全都各自回归本性,各自回归本性却是出自无心,浑然无知保持本真,终身不得背违;假如有所感知,就是背离本真。不要询问它们的名称,不要窥测它们的实情,万物本是自然地生长。”云将说:“你把对待外物和对待自我的要领传授给我,你把清心寂神的方法晓谕给我;我亲身探求大道,如今方才有所领悟。”叩头至地再次行了大礼,起身告别而去。
(青于蓝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期末综合冲刺训练(下编•福建卷)(一))
9.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周瑜用以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的计策,把刘备骗到东吴,逼诸葛亮交出荆州。诸葛亮用计,派孙乾前去拜会孙权的母亲,使刘备得到了夫人;新婚之夜刘备借机与新夫人逃出东吴。周瑜派兵追赶,又被诸葛亮埋伏的军队打败,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B.爱斯梅拉达带着她心爱的小山羊离开了狂欢的节日广场,而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随着她。当来到广场的一条小巷时,忽然弗罗洛和加西莫多冲了出来,想将爱斯梅拉达抢走。皇家卫队经过此地,侍卫长法比救下了她。弗罗洛逃走而加西莫多被擒获。
C.来到郊野,堂吉诃德远远望见三四十架风车,他对桑丘说:“我打算去跟他们交手,把他们打死咱们得了战利品,可以发财。”他不听桑丘的劝告,横托着长枪就向风车冲杀上去,可风车把他连人带马都甩出去,堂吉诃德翻滚在地,狼狈不堪。


展开余下试题D.回到上海后,出于礼貌方鸿渐去拜访了苏文纨。在苏家,他见到了苏文纨的表妹、清纯女孩唐晓芙,并对其一见倾心,不断追求。苏文纨知道后,将方鸿渐以往买假文凭、与鲍小姐鬼混等丑事添油加醋地告诉了唐晓芙,使方鸿渐遭到唐晓芙的拒绝。 
E.宝玉神志不清,贾府决定给宝玉娶亲冲喜。袭人得知是宝钗要做宝二奶奶,怕宝玉承受不了,便把宝玉和黛玉交往的情形告诉了王夫人。贾府感到为难,王熙凤献了个掉包儿计,在贾府公开宣扬宝玉要娶黛玉。洞房之夜宝玉虽然不太高兴,但婚后身体还是逐渐恢复过来。
9.A E(A.①“派孙乾前去拜会孙权的母亲”说法有误,孙乾没有去拜会孙权的母亲;②“新婚之夜刘备借机与新夫人逃出东吴”应是婚后。E.①“在贾府公开宣扬”说法有误,只是贾母几个人知道;②“婚后身体还是逐渐恢复过来”说法有误,应是宝玉更加糊涂了。)
(福建省古田一中2008-2009学期期末考试)
 (一)文化名著阅读。(6分)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下》)
7.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做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8.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3分)
7.D.
8.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孔距心及时醒悟。(意思相近既可)(1分)
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2分)
(福建省金丰中学2008-2009学期期末考试)
阅读以下二段文字,完成11--12题(10分)
夫寿陵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庄子《庄子•秋水》)
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庄子•列御寇》)
11、翻译
(1)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3分)
                                                        
(2)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3分)
                                                        
12、这二段文字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4分)
                                                        
11(1)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 
(2)用了三年的时间学成了屠龙之术,却没有地方使用他的技术。
12.学习要因人而异,讲求方法,讲求实效。 (218.93.104.18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福建省各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