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0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1]
杭州二中2008学年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杭州二中2008学年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卷 .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戍边 恕罪 庶民 追本溯源 .
B.刨冰 曝晒 龅牙 孢子植物 .
C.诤言 铮亮 症状 饮鸩止渴 .
D.垂询 锤炼 边陲 椎心泣血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他历经坎坷,饱经沧桑,70多年的酸甜苦辣,大致反映在他等身的著作中,可惜,直到晚年,他的一系列煌煌巨著才相继问世。 .
B.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
C.我瘦削的手指刚刚抵住磨砂玻璃光滑的表面,就听到楼下传来熟稔的咳嗽和喷嚏声,父亲能够把他的咳嗽和喷嚏弄得震耳欲聋,这曾经是我们一家人谈笑的话题。 .
D.《生命中的那个夏天》没有长篇累牍、谍谍不休的说教,却让少年幡然醒悟,意识到只有努力创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生命中的那个夏天,少年铭记于心。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 .
A.一些技术落伍、管理理念落后的中小企业,要以目前的实力,去和跨国大公司争夺有限的国内市场,简直是蚍蜉撼树。(螳臂当车) .
B.张大妈对着那个刚来的人撇了撇嘴:“一看这个年轻人穿得那么稀奇古怪,就知道是个不三不四的人。”(不伦不类) .
C.借给他钱,只是扬汤止沸罢了,钱花光了,他一样会面临生活危机,要想帮助他真正摆脱困境,只有让他彻底改变自己的观念才行。(釜底抽薪) .
D.王道长为人沉默寡言,神情慈祥温和,只求能栖息道观,虽箪食瓢饮,却能安之若素。(箪食壶浆)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昨天下午,沈红要去机场接客人,走之前,她蒸好了米饭,炒了两个孩子爱吃的菜,留了一张纸条,就匆匆去了机场。 .
B.网易、新浪等14家网站联合向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号召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消息,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家长的强烈要求和保障未成年人的迫切需要。 .
C.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艳丽的秦俑彩绘如何保留成为当务之急。 .
D.近日,恐怖分子在印度最大城市孟买的19处重要地点,进行了“协调一致”的一系列袭击,造成当地局势和社会秩序的骤然紧张。 .
5.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不得改变原意)(4分) .
为了使普通百姓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凭借有限的知识基础,最大限度地了解当代科技前沿的发展概况,普利高津、霍金、马古利斯等站在自然科学前沿的大师们以其敏锐的创造力、丰富的想像力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平白如话的语言介绍给他们。 .
① .
② .
③ .
6.如今不少广告词常用“改字成语”,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请参照示例,从以下四条广告词中任选两条分别点评。要求观点明确,理由恰当,每条点评不超过30字。(4分) .
示例1:感冒药品广告“咳不容缓”(仿“刻不容缓”):符合医理的忠告,给人以亲切关怀之感,体现了治病救人的温馨。 .


浏览完整试题示例2:某除汗剂广告“无汗终生”(仿“无憾终生”):句子过于夸张,不合常理,一辈无汗谁受得了? .
①牙科广告“牙口无言”(仿“哑口无言”) .
②酒类广告“饮以为荣”(仿“引以为荣”) .
③胃药广告“无胃不治”(仿“无微不至”) .
④蚊香广告“默默无蚊”(仿“默默无闻”) .
序号( ): .
序号( ): .
7.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并回答问题。(4分) .
调查问题:你喜欢看话剧吗? .
调查对象:中学生 .
参与人数:186人 .
调查结果统计表: .
调查 .
情况 喜欢 不喜欢
经常看 时间紧久未看 内容不合胃口很少看 票价太高很少看
人数 9 25 30 30 92
比例 5% 14% 16% 16% 49%
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是: .
① .
② .
.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中,两个兄弟民族的和解,不能说不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而王昭君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角色。
  当然,汉元帝的政府不会把它的全部匈奴使命交给这个年轻的、没有实际政治经验的姑娘,他们知道,在这个姑娘后面,还有一条万里长城。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昭君出塞是汉王朝用真人真事表演的一出滑稽剧,以此作为战争中的插曲。应该指出,昭君出塞这件事,对于汉王朝来说,是一个政策的转变,即从战争政策回到和亲政策。和亲政策,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维持民族友好关系,主要是通过两种办法,或者是质之以盟誓,或者是申之以婚姻,后者就是和亲。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主要的是和亲政策,只有在这种政策不能产生效果的时候,才采取战争政策。因此,他们对昭君出塞是非常重视的。史载汉元帝为了纪念这次和亲而改元竟宁,就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的发展是符合于汉王朝的期望的,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一直到王莽执政时期,由于王莽的政府推行一种分化匈奴人的政策,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才受到损害。
  五十年的和平,在历史上不是一件小事,而这五十年的和平是与昭君出塞有密切关系的。当然这种和平的出现,不完全是王昭君个人的作用。作为个人,不论她生得如何美貌,也不论她具有多大的政治才能,都不能转移作为一个部落联盟的匈奴统治集团的政治方向,至多只能从匈奴单于处获得对她个人的宠爱和信任。西汉初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西汉初,尽管汉王朝不断地与匈奴单于和亲,但并没有因此而免于匈奴部落贵族的侵袭,只是没有使这种侵袭发展成为真正的战争而已。
  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恢复,是中国历史发展到公元前一世纪所形成的客观形势的必然趋势。当时的客观形势是:一方面匈奴已经由于部落贵族之间的分裂而趋于衰落;另一方面,汉王朝也进入了它的全盛时代的末期。在这种形势下,双方都无力发动侵略对方的战争,特别是双方的人民,都迫切地向往和平。甚至一部分匈奴贵族也由于内部矛盾的尖锐化而感到必须与汉王朝和解才能稳定自己在匈奴中的统治地位。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决定款塞入朝,和汉王朝恢复友好关系,就是接受以匈奴贵族左伊秩訾王为首的主和派的意见。
  和平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不能就得出班固所说的“和亲无益”的结论。不可想象,假如当时的汉王朝拒绝与匈奴和亲,单靠历史的必然性,就可以自动地发展出五十年的和平。
  史实证明,在昭君出塞前,这种形势是存在的,但并没有因此而导致和平,甚至在呼韩邪单于两度入朝以后,汉王朝还不得不在它的西北边境线上保持相当的军事戒备。
  和亲以后,情形就不同了。史载汉元帝以王昭君赐呼韩邪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之民。”虽然汉王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但从此以后,双方都从思想上撤消了仇恨的堡垒。燃烧了一个世纪的烽火熄灭了,出现在西北边境线上的是和平居民的炊烟。
8.关于“和亲政策”的评述,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和亲政策是比战争政策好得多的、在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唯一 .
行之有效的办法。
B.关于“和亲政策”,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评价,但它在封建社会是维护民族友 . 好关系的最好的办法。
C.汉王朝政府不可能把和平的希望寄托给并没有政治经验的出塞者,因此“和亲政
策”不过是战争政策的前奏曲。
D.匈奴单于可以给和亲者以个人的宠爱和信任,但决不会因此就转移统治集团的政治
方向,因此“和亲无益”是毋庸置疑的。 .
9.昭君出塞前后,“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关于其历史条件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汉初,尽管汉王朝不断地与匈奴单于和亲,但并没有因此而免于匈奴部落贵族的
侵袭;同样,“昭君出塞”也不可能改变匈奴王朝的政治方向。
  B.汉和匈奴王朝都在政治上失去了强势状态,双方都已无力发动战争。
C.汉和匈奴的统治者都有与对方和平相处从而获得时间化解内部矛盾、巩固自己统治
的需要。
  D.汉和匈奴双方都在边境线上都保持了相当的军事戒备,相持不下。
10.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是汉王朝的民族政策由战争政策改为和亲政策的重要 .
标志。
  B.“昭君出塞”的成功除了当时具备了民族和解的历史条件外,还因为在她后面有一
条万里长城。
  C.“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历史
事件的作用。
  D.“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如果不是因王莽的反对和破坏,其历史作用无疑会更大。
11.关于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请用不超过30字加以概括。(3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0分) .
泰国掠影(节选) .


展开余下试题 陈忠实 .
(1)这就是泰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素可泰王朝的遗址。
  (2)断垣残壁,折断的石头立柱,石头铺垫的走道。所有这些残留的建筑物,全都是一种马蜂窝状的石头,红色上结着黑色的锈斑。据说这东西原本不是石头,是一种泥土,一种奇异的泥土,垒墙立柱之后,风吹日晒,渐渐地由稀软的泥巴而变为坚硬的石头,有如水泥。
  (3)这就是800年前鼎盛一时的素可泰王朝的王宫遗址。这儿曾经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阙。这儿曾经有过宫女娇娥翩跹的舞姿和欢愉的歌声。这儿曾经发出过国王征服邻国的军令。这儿……现在是一片废墟!
  (4)城内有城河蜿蜒绕流。近年间,从飞机上鸟瞰,才发现了古河床的踪迹,开始挖凿已经干涸淤塞的河道,引进流水,才恢复了这一泓清流,立即使荒凉的王宫恢复了生气,恢复了活力。30年前,国家开始修复古城,每年逐次拨款,逐渐恢复。现已遍植草皮,绿茸一片,树木已经粗壮,遮下一片绿阴。庞大的恢复工作尚待日后。任何一个民族都珍重自己的历史遗迹,不惜破费财力物力去重现当年盛况。
  (5)汽车沿着古城的城墙开行,可以看到城墙坍塌以后所留下的土堆,长满了杂草和藤蔓。城墙平行三道,中间夹两道城河,可谓防备森严。整个古城呈四方形,每面开城门,就有东西南北四个大城门,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一堆略呈白色的土堆。完全可以想见,古城当年的雄伟姿态。
  (6)当我徜徉在清清的水畔,绿茸茸的草地上, 残垣断柱的王宫宫殿废址上,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一幅悲壮的画面:
  (7)从中国云南的崇山峻岭中,正有一队队浩浩荡荡的傣族人,大象开路,壮男执矛捉刀,杀死侵袭的土著,砍开热带丛莽中的藤萝,辟出一条路来,保护着妇女和儿童向南前进。这就是苏联学者柯尔涅夫描述的惊心动魄的傣族南迁的悲壮画面。这种民族大迁徙的行动从中国的唐朝时期就开始了,一直断断续续延续了几个世纪。这些傣族人在湄南河流域的肥沃土壤里发展壮大,最初形成了小小的素可泰部落,最后发展成为泰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8)泰族是傣族南迁的结果,这种理论,连泰国的历史学家也是这样肯定的。只是到了近年间,考古学家在西北部的杜赫洞穴里发现了打制的砍伐工具,磨制的矩形石斧、石刀和绳纹陶器,堆积的植物和播撒的种籽,才证明了泰国境内的杜赫人存在并从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历史。现在,泰族即傣族南迁的后裔的构想被怀疑了,动摇了。
  (9)素可泰王朝先后12次派使前往中国的元朝政府,可见交往之密切,而中国元朝的统治只不过百年的历史。中国元朝的使者于1293年和1295年先后访问了素可泰王国,增进了了解。
  (10)素可泰王朝有整整200年的历史,坤南甘亭之后,他的子孙腐败无能,国力大衰,终于为南方新兴的阿瑜陀耶王国所征服、吞并,泰国的历史便进入第二个阶段——阿瑜陀耶王朝。
  (11)我曾在阿瑜陀耶王朝遗址的废墟上兴叹不已。因为这个王朝的覆灭也是统治者腐败的结果,招致外族入侵,灭了国。这是一个被许多封建国家的封建统治者重复了不知多少次的教训,无法逆转。郑王在位仅只短短的15年,最终的教训也大此莫属。泰国进入第三个王朝——曼谷王朝——以后,又延续了数百年,为新兴的资产阶级议会所取代,现在仍然保留着王朝的形式,进入到九世王时期了。
  (12)我从曼谷到阿瑜陀耶,再到素可泰,循着历史的河流溯流而上,终于走过了800年的历史航道,从那些残留的废墟中,看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演进的历史,粗略读完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教科书。 .
12.请指出12段中“溯流而上”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2分) .
13.指出第三段中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表达作用。(4分) .
14.既然现在“泰族即傣族南迁的后裔的构想被怀疑了,动摇了”,作者为什么还是用一段近200字的文字来描绘脑海中浮现的傣族南迁的悲壮画面呢?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写法的?(6分) .
15.文章在结尾说,“我”“从那些残留的废墟中,看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演进的历史,粗略读完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教科书。”“我”看到的是怎样的演进历史?(3分)这本历史教科书又能让你读出什么?(5分) .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8分) .
武昌九曲亭记① 苏辙 .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③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
(选自《栾城集》) .
【注】①此文作于元丰五年,当时苏氏兄弟贬官黄州与筠州已经三年。②陂陁(pō tuó):不平坦。③蹇(qiān)裳:提起衣服。③洒然:惊异的样子。 .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
B.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瞩:注视,观望。 .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验证,证明。 .
D.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斥:开拓。 .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知其久也 其皆出于此乎 .
B.而姑寓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
C.不足以席宾客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D.相携徜徉而上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3分) .
A.扫叶席草 B.子瞻杖策载酒 .
C.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
B.苏轼面对废弃的九曲亭“睥睨终日”,表现出对败落的九曲亭的痛惜以及对“遗址甚狭”、难以重建的无奈;这和后文“子瞻于是最乐”形成对比,趣致盎然。 .
C.文章最后议论苏轼的“以适意为悦”,“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暗合了苏轼建亭的意图,但也流露出一丝为人处世的消极情怀。 .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 .


展开余下试题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3分) .
译文: .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3分) .
译文: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6分)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21.简要说说本诗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22.有人说这首诗的颔联在篇中如石韫(蕴藏之意)玉,似水怀珠,是全诗精妙之所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3.你是否赞成孔子的观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滕王阁序》)
(3)志士仁人,无 ,有 。(《论语》)
(4)江东子弟多才俊, 。(杜牧《题乌江亭》)
江碧鸟逾白, 。(杜甫《绝句二首》)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唐代诗人王湾的名句,诗句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诗句在描绘大江日出的壮美意境中,形象地昭示出新、旧事物更替的客观辩证之理。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 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③ 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杭州二中2008学年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4
答案

5. ①

③ (4分)
6.(4分)
序 号 ( ) :

序 号 ( ) :

7.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是:(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题号 8 9 10
答案
11.(3分)


12.(2分)
答:

13.(4分)
答:

14.(6分)
答:


15.(8分)
答:
(3分)


(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题号 16 17 18 19
答案
20.(6分)
(1)译文:
(2)译文:
21.答: (2分)
22.答:

(4分)
23.(4分)
答:

24.(6分)
(1)
(2)
(3)
(4)
第五次月考参考答案
1.D
2.C(A.皇皇巨著 B.炫目 D. 喋喋不休)
3.A(蚍蜉撼树: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螳臂当车: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不三不四:指不正派或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4.C(A“炒了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杭州二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