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96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5]
三明市2008一2009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考试
三明市2000一2009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每句1分)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此情可待追忆, 。(李商隐《锦瑟》)
(2)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3)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4)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荀子劝学》)
(5)不吾知其亦已兮, 。(屈原《离骚》)
(6)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①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谘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搢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①鈇钺,刑戮之具。这里指节度使。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乐一过冀北之野 过:经过
B、罗而致之幕下 致:招入
C、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 縻:被束缚
D、东都虽信多才士 信:相信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①罗而致之幕下 ②做《师说》以贻之
C、①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 ②徐公何能及君
D、①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 ②亚父者,范增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阳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B、文中运用了比喻,把乌公比伯乐,把温生比千里马,但没有直接赞颂温生品德才学。
C、作者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能可贵,似怨实颂,且比正面称赞更有力。
D、乌公慧眼识贤者,一点都没给东都带来不良影响,从而使作者赞不绝口,写四韵诗歌其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句3分)
(1)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译文:
(2)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浏览完整试题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①本诗写于842年,时作者受排挤被外放。②淮阳:指东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最后死于淮阳。“偶求欢”的“欢”,指代酒。
(1)两首诗都写到了“雪”与“梨花”。它们蕴藏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请从杜诗中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3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吴荪甫朝外站着,脸上的气色和平时不同;他一眼看见李玉亭,招了招手,就喊道:“玉亭,请你到小客厅里去坐一会儿;对不起。”端午节过去了,军阀混战一天比一天嚣张,上海的公债市场波动不定,谣言四起。吴荪甫和杜竹斋的纠纷依然没有解决。李玉亭总打算做和事姥,他认为吴荪甫的刚愎自用是祸根。(《子夜》)
B、五四运动发生了,新的思潮唤醒了觉新被忘却的青春,但他不如两个弟弟鹅思想进步,常被他们嘲笑为“作揖主义者”和“无抵抗主义者”就是这两种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蜡起来。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并不觉得矛盾。于是它变成了一个人有两重性格的人。(《家》)
C、聂赫留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复活》)
D、堂吉诃德第一次出门时是独自—人,把客店当做堡垒,把妓女当成名门闺秀,又把店主当成堡垒长官,还要求“堡垒长官”给他封赠。第二天,他回家置办行装。途中,他搭救牧童,把商人当兵马冲杀,结果,他被—个骡夫打下马来,躺在地上动弹不得。最后被同村邻居搭救回家。(《堂吉诃德》)
E、“我只能爱一个能保护我的男子汉”
甘果某脸红了一会,知道那是在责怪他,显然那姑娘指的是两个钟头以前在那危急情况下他没有给她什么帮助.
上面提到的“危急情况”是指两个钟头以前爱斯梅拉达在达格雷沃广—场表演的时候,罗兰塔里那个隐修女对她的威胁. (《巴黎圣母院》)
8简述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字数100字左右)(5分)
(1) 《林黛玉进贾府》中写宝玉出场,先有贾敏的介绍,继有王夫人的似贬实惯的评说,后有林黛玉的内心活动。主要人物出场前已做了铺垫。《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的出场也有相似之处。请简述诸葛亮出场与宝玉出场有何不同。
答:
(2) “宝玉挨打”之后,同是前来探望宝玉的宝钗和黛玉,言行情态各不相同,请你对此作简要叙述。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以下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司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论语》中对“学”多有论述,均体现了孔子对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视。
B、“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句话与他同时代的苏格拉底的名言“我的权威仅在于我知道我的无知”有异曲同工之处。
C、《论语》的核心是“仁”和“礼”。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为人”等。孔子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不做违礼之事,同时又有“仁”的胸怀,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理想社会。
D、《论语》中的有些论述可作为彼此的注解。如“司马牛问君子。子口:“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主要意思就是“君子坦荡荡”。(《述而》)
10.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3分)
孟子见齐宣王,曰: “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①,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镒”,也作“溢”,二十两为一镒.“万镒”言其贵重。
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什么主张:
答: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甲 必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2题。(12分)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
读了10月9日“青年话题”翟春阳先生《感恩不应是件令人恐惧的事》一文,心有戚戚焉。春阳先生针对杭州某小学一次主题队会的主题——当你与妈妈两人中只能有一个人活下来,你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表达了“感恩不是还债、不是伪孝、愚孝”等观点,我完全赞同。
  我发现,这类生命教育很有市场,不仅小学在搞,中学在搞,连大学都在搞。在我编辑的杂志上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澳洲少女的眼泪折射了什么》的文章,作者系本地一所著名中学的语文老师。他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设计了一个心理游戏:写下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五个事物(可以是人、东西或者需求、心愿等),然后一样样进行放弃,看看最后留下什么。结果发现,中国学生在游戏中异常活跃,而澳洲少女在课外则哭成一团。为什么?因为她们没法在God(上帝)和frind(朋友),God(上帝)和parents(父母)之间作出抉择,只能用眼泪表达她们内心的痛苦和不舍。
  类似的活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也曾搞过,心理学老师胡建兵给100多名学生开了一堂心理游戏课:每名同学在白纸上写下对自己最重要的五个人的名字,然后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其中一位,在纸上划去一位,然后是划去第二位,最后剩下父母。
  缺乏生命教育应该说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是到了补上这一课的时候了。老师们试图用此种方式刺激学生日渐麻木的心灵,唤起他们的生命意识和感恩之心。殊不知,动机虽好,可由于方式不当,结果却南辕北辙。


展开余下试题  就以杭州某小学的此次主题班会为例,在生死抉择中,近四分之一的孩子没有选择让妈妈活下来,这就是说,这部分学生选择了自己活,而这一结果恰恰是设计者不愿看到的。按照我们传统的伦理观,学生应该选择让妈妈活下来,标准答案也是这样。否则,学生就是自私的,是缺乏感恩心的表现。
  这里,老师们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即以亲疏远近、贵贱高低来区分生命维度,硬是将生命等级化,这恰恰是不懂得敬畏生命所致。其实,从本原意义上来说,生命都是同质、平等的,凡是生命都值得敬畏。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施韦泽曾说:“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他认为,所谓伦理是一种客观的、普遍的道德准则,它要求敬畏我自身和我之外的生命意志。这里的关键在于,生命是伦理的基础,伦理比无私更高;无论为己为人,都不能成为伤害和毁灭生命的理由。同样,在生死关头,父母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都值得敬畏和珍惜,任何以假想方式要求学生作出抉择的教育方式,只会误导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结果只能培养学生的狠心而不是不忍之心。
  澳洲少女为什么会哭?就因为她们有不忍之心即恻隐之心,对她们来说,不论是朋友还是父母甚至上帝,他们的生命都是不可剥夺的,是无价的。她们在中国式的考题中交白卷,恰恰证明了她们有着健全的生命伦理观,从中也可知她们那儿的生命教育是正确的。而反观同一课堂中中国学生的积极表现,不难发现,他们并不懂得敬畏生命,其生命伦理观多少有些病态。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教育方式错了。
  由此看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对教育者进行生命启蒙。眼下最要紧的是让教师确立敬畏生命的伦理观,然后再去向学生普及有关常识,拒绝自以为是的残忍的生命教育方式。
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老师们试图用心理游戏刺激学生日渐麻木的心灵,唤起他们的生命意识和感恩之心。
B.杭州某小学的此次主题班会,在生死抉择中,近四分之一的孩子没有选择让妈妈活下来,这就是说,这部分学生选择了自己活,而这一结果正符合设计者的初衷。
C.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施韦泽曾说,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
D.在生死关头,父母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都值得敬畏和珍惜。文中这种以假想方式要求学生作出生命抉择的教育方式.将能正确引导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E.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对教育者进行生命启蒙.眼下最要紧的是让教师确立敬畏生命的伦理观,拒绝自以为是的残忍的生命教育方式。
12.(1)文中列举了中国小学、中学、大学进行心理游戏的例子,特别提到了澳洲少女的反应,这有何作用?(3分)
答:
(2)从全文看,结合作者观点,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请简要概述。(4分)
答: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一)(二)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一)文学粪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橘 子 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火车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姑娘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譬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
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13.下列对小说《橘子》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对“我”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坐在横须贺二等车厢里等待开车的描写为小说前半部分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展开余下试题B.一个进城打工的贫穷小姑娘从车窗口给前来送行的弟弟们扔下几个金色的桔子,这种人间亲情深深地打动了悲观厌世“我”。
C、小说中许多处描写是作家精心刻画的一幅画。在这幅画中,充满大量的忧郁、阴暗、厌恶、凄凉的冷色调。
D、文中小姑娘的红脸蛋,三个弟弟的红脸蛋,五六只黄灿烛的桔子呈现为一红一黄的暖色调,但这鲜艳的色彩仍未冲去“我”心中的昏暗。
E、“我”是—个对时代有着强烈失望感人,在厌恶和失望中,丧失了对普通人性人情的向往,拒绝着人类最普通最常见的感情。
14.小说中两次描写“橘子”的颜色,突出它金色、鲜艳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5.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就你认同的人物进行探究.(6分)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勇武校长马君武 林天宏
为民国知识分子的勇武好斗排个座次,马君武想必位于前列。 但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说,马君武虽“性烈”,却有其“烈”的道理。他曾经是孙中山的秘书长,又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者之一。辛亥革命后,历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北京临时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等,实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
这位留德工学博士,精通英、日、德、法等数国文字,又写得一手好诗。首次将《共产党宣言》的纲领译成中文,刊登在《民报》上。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国人。
因固执己见,马君武曾被国民党开除。后来,国民党广西党部欲为其恢复党籍,就让他填个表。表上有“何时入党”一栏,马君武却填上“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党部的官员们哭笑不得,只得作罢。
马君武一度任广西省长,但多次与桂系军阀交恶,其座船被军阀袭击,连随侍身边的妻子都中弹殒命。死里逃生的马君武向老友陆费逵痛陈道:“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 能过的……可惜数千册心爱的书籍和许多未刊行的诗文译稿,完全丢了,实在令我心痛。”陆费逵答曰:“你是文学家、工业家、教育家。我国应该做的事多得很,你的脾 气,不宜搞政治,何不去做本行的事业呢?”
从此,中国政坛上便少了一个“勇夫”,却多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大学校长。
其时,恰逢国立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空缺,全校学生一致公议,要求教育部任命马君武为校长。他的学生回忆,马校长一到,“久不冒烟之实习工厂,亦浓烟冉冉升空;严冬冷寂之教室与图书馆,亦得有煤升炉取暖,全校员生振奋不已。”
在出任广西大学的首任校长后,马君武又奉行“锄头主义”。他要求学生拿起锄头参加建校劳动,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又使家境贫寒的学生通过劳动得到一点报酬,以补贴生活费用的不足。抗战期间,为了让学生适应战斗生活,马君武还大力提倡军训。西大学生过着军事化的生活,戴军帽、扎皮带、裹绑腿,每日三餐,号兵吹号,学生列队进入食堂,有时候还要搞夜间演习。
在用人方面,马君武不拘一格。按照当时国内惯例,大学毕业生必须担任一定年限的助教,才能晋升为讲师。马君武却从中学教师暑期讲习班中选拔人才,来广西大学担任助教。反之,对不安心本职工作、学生不满意的教师,则不管资历、学识如何,一旦聘期已满,立即予以解聘。
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极力推广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但这个一度“恃才傲物”的马校长,却多次因学校的工作低下“勇武”的头颅。他曾求张学良为其捐助一笔办学款,张学良拒见,他便在张的公寓门房外呆了一夜,张学良只好接见。康有为去世后,他的家人将其藏书出售,马君武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人前往,苦苦哀求,才得以花费巨资,将康的藏书收于校图书馆。
1936年,广西当局改组西大,规定校长由省政府主席兼任。马君武请求担任理工学院院长,遭拒,只得离开他一手创建的西大。离别前,他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我一生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别人求我,只有办西大,是我求别人。
但他似乎从未后悔。1939年,58岁的马君武再度出山,重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他的居所位于校区内杉湖旁,门前是他亲撰的一副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有后人评说,这副对联,“早洗净先前勇武之气,显得温情脉脉这般”。
马君武去世时,周恩来写的挽词是“一代宗师”;朱德、彭德怀的挽词是“教泽在人”。(选自2007年12月26日《中国青年报》略有改动)
13、下列关于文本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马君武不仅才华横溢,诗文俱佳,而且性格果敢勇猛,不畏权贵。屡与桂系发生冲突,以致几乎为桂系所害。
B、马君武首次将《共产党宣言》的纲领译成中文,刊登在《民报》上。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国人。
C、国民党广西党部欲为马君武恢复党籍,让马君武填表,表上有“何时入党”一栏,马君武却填上“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表现其狂妄自大。
D、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封建教育体制,与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这位“恃才傲物”的马校长,从未低下“勇武”的头颅。
E、马君武逝世时,周恩来写的挽词是“一代宗师”,朱德、彭德怀的挽词是“教泽在人”。这是对其一生恰如其分的评价。
14、在马君武做大学校长之前,文章从哪几个角度介绍他?这些介绍与下文有何联系?(4分)
答:
15、马君武亲撰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如何理解其所蕴含的思想境界,请就你的观点进行探究。(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6、阅读下列新闻,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评。(内容包括:概括新闻要点,分析评说,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标题不作要求。)(4分)
2008年,大学生青春之歌特别嘹亮
2008年是每一个中国人难忘的一年、刻骨铭心的一年。当代大学生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以及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中,勇于担当、激情奉献,展示了充满理想、大有可为、值得信赖的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5级本科生袁复栋,是一名珠峰火炬手。5月8日9时17分,当袁复栋和队友顺利地护送奥运火炬到达珠峰时,袁复栋挥舞着五星红旗,心情无比激动:“所有的努力和坚持终于换来了成功!”袁复栋回忆说,2008年5月8日,祥云火炬准备登顶珠峰。一路上大家齐心协力,彼此帮扶着向顶峰攀登。当攀登到海拔8100米时,袁复栋的羽绒手套不小心掉了,向下滑了10多米。“在平原上看来微不足道的距离,在海拔8000多米的地方,看着是那么遥远。”袁复栋明白,“一旦没了手套,不仅意味着手指将被截肢,也意味着无法完成后面的任务”,但这个小伙子仍坚持着往上攀登,同时又祈祷不要起风。这时,两位队友正好向他赶来,在队友的帮助下,袁复栋幸运地拿到手套,“那种感谢不是‘谢谢’两个字可以表达的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三明市2008”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