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217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7]
高中语文必修3(苏教版)结业试题
语文(必修3)结业试题(苏教版)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诗文原句填空。(5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__。
(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曷故哉?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4)——————————,哀民生之多艰。
(5)吾所以为此者,————————————————。
(6) ,吾将上下而求索。
(7)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扼腕墓道, ?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普希金,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代表作有诗体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2)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北方》一诗成名。
(3)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榖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做“春秋三传”。
3、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屈原崇仰真理,有着高尚的人格,所以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在他的思想中,他是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
B.《五人墓碑记》一文开始时的主题思想并不明确,直到文章的结尾才明确地说出来,那就是“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C.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一诗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吟唱战士的悲歌,对林肯总统的死寄托自己的悲痛之情。
D.《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写的一篇奏疏。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十个需要经常考虑的问题,指出了一个国君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眼前的各种事务。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的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消亡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筛选,并经过积淀、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必需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 )在社会积聚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1)用汉语拼音给文中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积淀( ) 一蹴( )而就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
应改为 应改为
(3)在括号中填上相应的关联词。
(4)文中画虚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对其作恰当的修改。
改为
5、用一句话概括下段文字所表达的观点,不超过15个字。(4分)
利用电脑网络,人们可以进行经贸洽谈,发布产品信息,进行异地购物,大容量通信,与朋友聊天,查阅资料。但也有人利用电脑网络具备的多媒体功能,传播不健康的图文信息,对青少年身心造成危害;再加上网上冲浪易使青少年上瘾。影响学业;另外,电脑网络也容易遭到“病毒”“黑客”的袭击,从而泄露政治、经济、军事机密,造成工作系统的瘫痪。
浏览完整试题
二、阅读与鉴赏。(40分)
(一)阅读下面艾青的诗歌《太阳的话》,完成题目。(5分)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1942年1月14日
6、诗中的 “你们”指谁?(1分)
7、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1分)
8、诗中的太阳象征着什么?(2分)
9、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1分)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11.这段的中心要旨是( )(2分)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
12.“十思”内容全面,但又琐细。请选出最重要的几项( )。(2分)
①劳神苦思 ②虚心纳下 ③念高危 ④谦冲自牧 ⑤因怒滥刑 ⑥满溢 ⑦慎始敬终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⑦ C. 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13.请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5分)
①魏征的写作目的:
②其语言特点为:
(三)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
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他“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
8天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尽。
为何悲剧总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更需要哪些帮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高考贫困生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
调查显示,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其中,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0%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费大而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已不是新闻了。江西省赣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长说,以前指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现在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费一路看涨,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开锅了。村里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生约占32.7%,西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他们当中,品学兼优者占52.2%。调查发现,11.5%的贫困生在高中期间曾经辍学,12.7%的人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上大学。
调查中,62.8%的高中教师认为,能否支付大学第一年学费往往决定着贫困生能否圆大学梦。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六成贫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2.5%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3%的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我听说大学里有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我先贷款,再挣奖学金,假期还能想办法打工赚钱。”家住沂蒙山区的张慧今年9月马上就要成为山东大学的学生了,头一年的5000元学费是父母东拼西凑筹集的。对于未来,她充满了信心:“已经考上了,再难都要熬过去,往后就能替家里分忧了。”
和张慧一样,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25.5%),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6%——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人是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家住安徽省固镇县马林村洪庄、就读于固镇一中高三10班的张莹莹在调查中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会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和亲戚的支持完成学业的。”
面对上大学后将面临的经济困难,94.7%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后将争取获得奖学金”,88.2%的人“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收入来补贴生活费”。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大学期间要省吃俭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开支。
14.结合文中调查,简要概括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3分)
16.本文在新闻调查情况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2分)
17.调查中有位同学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高考贫困生该如何消除这种想法,结合全文分析,社会该为此做点什么?(5分)
展开余下试题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2分)
《史记》的书生私见
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自称书生,当不为过。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图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⑦又过了30年。我已入耄耋之龄。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1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①说:“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 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⑧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他似已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索隐》②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⑨半夜不寐,似有所悟。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不朽的人类心态。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
⑩“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是60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叮咛。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费孝通。)
注释:①《集解》:南朝裴 注释《史记》的著作。②《索隐》: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的著作,《述赞》是其中的一篇。
17、文章第1段既写满地的书,又写心头的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
18、文章第3段和第10段前后两次出现“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句话,含义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2分)
19、文章第3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第5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这前后两次出现的相似性的话语,所指与含义有何不同?请作阐述。(5分)
20、综观全文,概括本文所要表达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观。(3分)
三、表达与交流(4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鳏、寡、孤、独,生、老、病、死等等;生命也有多种多样的状态,如贫、富、优、劣,高、低、贵、贱等等。古今中外,感叹生命、思考生命的人是非常多的,生命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让人说不尽,道不完。我们也已有了十几年的生命,并将还要拥有几十年的生命……
对于生命,你是如何看待的或者你有什么感受、感想、观点、见解呢?请就此材料写一篇文章。文题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
1\略。 2 D。3 B (B项文章的主题思想一直是明确的,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尾用议论作了概括)4、(2)必需 应改为 必须 , 积聚 应改为 急剧 (3)但是、即使 (4)筛选与积淀互换 5、电脑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困惑(或“电脑网络让人喜欢让人忧”、“电脑网络有利有弊”等)
二、阅读与鉴赏 6、“我”是太阳,“你们”是指人民。7、用第一人称让人倍感亲切,同时又激起了人们对“花束”“香气”“露水”“亮灯”这一类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催人奋进。8、象征着光明、希望和胜利。9、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10略。 11 C , 12 D .
13 (1)规劝唐太宗,要牢记隋亡的教训,提出君主治理朝政应注意的事项。 (2)全文几乎都用偶句,但文辞质朴;使用大量排比句,词汇却朴素自然。
14.多数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多数贫困生品学兼优,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多数贫困生渴望得到社会经济资助,对未来充满信心。15.主要使用百分数表达调查的情况,这样便于直观看出每种调查情况涉及的人数比例,某一问题的普遍程度。
16.高考贫困生要认识到贫困不是自己的过错,没必要为此背负过重的精神负担;贫困是奋斗途中的困难,寻求援助是正常的事;社会救助要规范化,它不是随意施舍,要充分考虑受助者的自尊。
17、两者对比,表明作者钟爱《史记》,有久藏心里的话要说,引出下文。
18、第一次只是老师的嘱咐,第二次已经融入了作者的感悟,成为作者的自我告诫。
19、第一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司马迁,读者阅读时无不感到司马迁在写他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化入了多种多样的历史人物,把他们写活了。第二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读者,意思是说一个读者在命运坎坷之际读《史记》,会和书中人物、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至于觉得两千年前司马迁竟然写出了读者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20、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人世生生不息、难言止境、历史的舞台永不落幕。(所谓历史观指作者对历史的看法,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否则酌情扣分。)
三、表达与交流
21、【写作点拨】
“生命”是一个很抽象,范围很大的话题,如果笼统而写,将是很难写好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该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去写。可选取一个侧面或某一点去写,而不必面面俱到。如写生命的四季、生命之痛、生命的养料、生命的境界、生命的化妆等等,切取一点而写,可以不及其余。
其次在观点上,我们基本上都要写到生命的积极意义、生命的高尚境界等等,而最好不要写出悲观、厌世的生命的消极意义或庸俗、低级境界。
最后在具体成文方面,可以写形象一些,可以抛弃笼统、概括、抽象的理论叙述,物体化、景物化、生动化。如可采用一些比喻、拟人、排比等的修辞手法。可从自身自己感受过的、思考过的熟悉的东西入手,避免写一些不熟悉的、人云亦云的东西。
(一) (124.165.185.9)
上一篇:
城关中学七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卷
下一篇:
2009年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二模)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高中语文必”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