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029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9]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08-0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语文)苏教版
语文(必修2)结业考试试题(卷)(苏教版)
说明: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诗文原句和文学常识填空。 (5分)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______。(《荷塘月色》)
(2)想当年:金戈铁马, __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苏轼是 朝大文学家, 词派的创始人。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了赤壁的壮丽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2分)
A.沈从文在《边城》中描写了翠翠和祖父之间相敬如宾的感情,同时叙写了翠翠和傩送初次相见的故事。
B.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
C.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一下,一个盲人,一旦见到光明,周围平常的世界是多么的新鲜和神奇。
D.史铁生解悟到了生命的内涵,于是顺理成章地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而不再恐惧。
3.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琼珊心中所牵挂的最后的几片常春藤叶,既是她不断凋零的生存愿望,也是她尚未完全放弃的最后一丝生命寄托;贝尔曼画出的那片常春藤叶是生命的杰作,它既是贝尔曼的生命绝唱,也是琼珊的生命序曲。
B.《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因战争刚刚失去了双臂和一条腿的“我”,被送到改造为战时医院的母校救治,这一精心设置的巧合凸现了深刻的社会悲剧,使得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蛮、学生与炮灰、健康与残疾的冲突触目惊心。
C.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提倡用现代诗歌来开拓散文的新境界。在《听听那冷雨》中,他借助通感手法,将不同感官的感觉联结在一起,使形象在联想中得以凸现,让读者与作者沐浴在“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意境里
D.《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时而笑,时而哭,忽又转悲为喜,安慰黛玉,吩咐婆子,逢迎贾母,显耀自己,面面俱到,处处讨好,鲜明地表现出这个人物完全不守做孙媳儿媳的规矩礼数的性格特征。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7分)
①擅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m②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利的曲调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③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④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犹如明天你再不能品尝嗅闻。⑤充分利用每一个感官,通过自然给予你的种种接触手段,为世界向你显示的所有愉快而美好的细节而自豪吧!
(1)用汉语拼音给文中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佳肴( ) 给( )予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
应改为 应改为
(3)“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感官”一句应放在原文中 句与 句间最合适。(只填序号)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对产生语病的部分作恰当的修改。
改为
5.给下列材料拟一个简明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 ) (4分)
浏览完整试题
塑料袋消费者中的一些人不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是贪图个人便宜。在他们眼中,“塑料袋”等同于“方便袋”——现买东西即送袋子,省事省力又免去了上班拎布兜、菜篮的尴尬。殊不知,环境保护是利人利己、造福子孙的大事,每人每天使用一两个塑料袋,享受一两次方便,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将产生多么庞大的白色垃圾,给后人造成多大的麻烦。消费塑料袋看起来不过是芝麻大点儿的小事,但却与祖国的环保事业息息相关。
标题:
二、阅读与鉴赏(4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6~7题。(5分)
[越调]小桃红
(元)杨 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①。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②,司马泪痕多③。
[注]①兰舟:相传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以后用为对船的美称。 ②南朝旧曲:指陈后主所制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③司马泪痕多:指白居易《琵琶行》中“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句。
6.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____
7.《荷塘月色》中引用《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中的采莲人和本曲中的采莲人的情感是否一致?为什么? (3分)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阿房宫赋》选段,完成第8~12题。(14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 _____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_
9.作者认为六国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_ 10.古人评价本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你认为杜牧的未尽之意是什么? (3分)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段主要运用 、 等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赋体文铺陈渲染的艺术特色。
(2分)
12.仿照例句,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用浅易的白话文进行评点 (3分)
例句:不敢言而敢怒。
评点:秦皇的暴虐,天下的愤恨,一语道尽。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评点: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评点:
(三)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13~16题。(10分)
温家宝总理看望季羡林先生
新华网北京8月2日电 八月的北京,天蓝草绿,阳光灿烂,处处洋溢着迎接奥运的喜庆气氛。2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看望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季羡林老人,向他致以亲切问候。
“季老,我提前给您祝寿了。”走进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温家宝趋步向前,握住了季羡林先生的手。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和教育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4天后的8月6日,这位学贯中西的老先生将度过97岁寿辰。
这已是温家宝2003年以来第五次看望季羡林先生。每次相见,两位老朋友都能坦诚交换意见,聊得十分愉快。
房间宽敞明亮,桌子上摆放着一个大大的“寿”字,季羡林特地穿上了一身银灰色的中式服装。
“因为过两天比较忙,今天提前来给您祝寿。”落座后,温家宝亲切地问季老:“我记得您今年97岁了。思维还这么清楚,是不是和常用脑有关?”
“对,大脑要不停地活动。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今年灾害多,年初是冰雪灾害,‘5•12’大地震也是多少年没有的。”
“地震以后政府反应快,威信大大提高,对当地人民也是教育。”
“我常讲,几千年来,我们国家都是灾难和文明进步伴随在一起的。有一句名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是恩格斯说的。”看到季老反应这么敏捷,大家都笑了起来。
“我们的历史总是和洪水、干旱、地震等灾难联系在一起,但我们这个民族从没有溃散过,反而愈挫愈奋。”温家宝说。
季老表示同意:“一个民族和一个人一样,灾难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也能锻炼一个民族的意志。”
“我想起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温家宝望着季老说。
“是的。”季羡林肯定地回答。
(原文有删改)
13. 以上新闻题目简要地点明了发生的事情。如果从新闻主题的角度再命一个标题,你认为应该是什么? (2分)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⑴趋步向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学贯中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
15.文中称温家宝总理和季羡林先生是“两位老朋友”,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来证明这一表述。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不动笔墨不读书”,摘录和批注是阅读的重要方法。请根据下面读书卡片栏目,仿照示例完成相关内容的填空。 (2分)
读书卡片 编号: 36
文章题目 温家宝总理看望季羡林先生 时 间 2008.8.2
名 句 摘 录 批 注
示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 恩格斯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启示和提示人们应该正确面对灾难。
(四)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7~20题。(11分)
冬日香山
梁衡
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开会三天,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丰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嫩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的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枝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呈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枝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袖手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他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我却又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来年她会有更好的花叶,更浓的芳香。
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17.文章着力在描写冬日的香山,为什么反复写到春日、夏日和秋日的香山景象?其用意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对香山景物的称呼不同,称“灌木”为“它”,称松树为“他”,观察冬景有了感悟以后又将香山称为“她”。结合文章内容,想一想作者如此表达的用意各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3分)
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嫩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会给人们许多生命的启迪。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和梁衡在《冬日香山》中的感悟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3分)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与交流(4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08年12月23日,寄寓着两岸人民希望远离战争尽快团圆的美好期盼的大熊猫——“团团”“圆圆”终于顺利抵达台湾,两岸人民为之欢欣鼓舞。
请以“让战争永离台湾海峡”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700字
语文(必修2)结业考试试题(卷)(苏教版)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1)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气吞万里如虎 (3)北宋 豪放 卷起千堆雪 (5分,一空1分,每空错一字即不得分)
2.A(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用于祖父与孙女之间,显然不合适。)(2分)
展开余下试题
3.D ( 错在“完全不守做孙媳儿媳的规矩礼数”。 )(2分)
4.(1)yáo jǐ (2)“擅”改为“善” “铿锵有利”改为“铿锵有力” (3)放在①与②之间 (4)语序不当,应改为“犹如明天你再不能嗅闻品尝”(7分,⑴⑵⑷小题每题2分,⑶小题1分)
5.小小塑料袋,污染大环境(只要概括出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即可) (4分)
二、阅读与鉴赏(40分)
(一)6.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的兴亡之感。(2分)
7.不一致。《西洲曲》表现采莲人的思恋之情,本曲表现了采莲人对国事的淡漠之情。(3分,每点1分)
(二)8.(1)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宫殿变成了一片焦土! (2)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它为鉴(或“借鉴它”),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4分,每句2分)
9.不施行仁政。(2分。答“不爱人民”给2分,答“秦爱纷奢”给1分)
10.借古讽今,向唐朝乃至后世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3分)
11.排比 夸张(2分)
12.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意思对即可。 示例:(1)以夸张手法写尽秦的贪婪、挥霍,豪奢极侈。(3分) (2)肯定与否定相互补充,论述有力而严谨,一语道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3分)
(三)13. 灾难能锻炼一个民族的意志(2分)
14.⑴指温总理疾速快步往前走,表达了对季老的尊敬和关爱之情。 ⑵指季老学问渊博,精通中外文化,表达了对他学术地位的肯定和对他的崇敬之情。(4分,每词2分。意思正确但没有结合语境回答给1分)
15. ①连续五次会面 ②能坦诚交换对国家建设方面的意见 (2分)
16. 摘录:一个民族和一个人一样,灾难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也能锻炼一个民族的意志。——季羡林 批注:具有深刻的哲理,民族的意志其实就是人民的意志,人民的意志坚定了,民族就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2分,摘录1分,批注1分)
(四)17.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以其他三个季节的景色作陪衬,突出香山冬日的特点。(2分)
18.灌木在冬日已经完全没有了生命力,作者将其作为纯粹的植物,因而称“它”;冬日香山的松树不畏风寒,如同壮汉,作者对其表达崇敬之情,因而用“他”;游览香山后,悟到了香山的可爱风韵,表达对其倾心之爱,因而用“她”。(3分,每词1分)
19.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人即使处于逆境,也应该努力减掉各种世俗的不必要的负担,获得心灵的澄静安闲。(3分,答出“拟人手法”1分,后面内容2分)
20.相同:都是从处于严酷环境中的事物身上获得感悟。不同:史铁生从地坛卑微、衰落的事物身上,感悟到了生命面对挫折应该具有的镇静安详;梁衡从冬日寒风中的香山身上,感悟到了生命面对逆境应该具有的铮铮硬骨和浩浩正气。(3分,相同点1分,不同点2分)
三、表达与交流(40分)
20.作文(略)
作文评分标准
类 别
内 容 语 言 结 构
一类文
35-40分 主题突出,立意新颖,
选材精当,内容生动具体 生动流畅,基本无语病(病句不超过2个),能用议论、抒情等手法 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过渡自然,详略得当
二类文
29-34分 主题明确,立意较新颖,
选材适当,内容具体 生动通顺,偶有语病(明显的病句不多于2个) 结构较完整,条理清晰,详略处理得当
三类文
23-28分 有较为明确的主题,立意一般,选材尚可,内容较具体 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明显的病句不多于3个)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较清楚,详略处理较恰当
四类文
16-22分 基本上有一个主题,选材一般,内容不够具体 语言不够通顺,语病较多(明显的病句不多于5个)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不够清楚,详略处理欠恰当
五类文
15分以下 无主题,内容空洞或题材荒诞不经 文理不通,辞不达意,病句太多 结构不完整,没有条理,不会分段
说明:作文中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60.220.215.34)
上一篇:
初中三年级语文综合素能竞赛
下一篇: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山西省山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