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日常阶段测试
阅读:990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日常阶段测试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0]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班级 姓名
第 Ⅰ 卷(客观题 33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肚脐 跻身 侪辈 雨后初霁 人才济济
B. 蹒跚 栅栏 册封 姗姗可爱 删繁就简
C. 疫苗 病殁 骰子 没齿不忘 芟夷大难
D. 谙熟 歆羡 暗淡 万马齐喑 音无声息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发奋 发愤图强 嘉宾 佳宾满座
B. 哄动 轰动全城 侦查 侦察敌情
C. 大意 大义灭亲 融解 冰雪溶解
D. 献身 现身说法 销魂 黯然销魂
3、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奥运会上,李小双一套出神入化的双杠动作,赢得了裁判的一致好评,最后以9.95的高分夺得该项赛事冠军。
B. 美国出兵阿富汗,很快就捣毁了塔利班政权,但“基地”组织并没有彻底扫除,所以美国兵不解甲,重整旗鼓,继续追击。
C. 我男足将士第一次征战世界杯,虽然没有一粒入球,但他们在球场上表现的那股威武不屈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D. 你别看他长得五大三粗的样子,他可是个满腹经纶的莘莘学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代表们从尚法守信,励学思进、务实求真、勤奋实干等方面对如何更好地体现首都精神风貌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B.历史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制定了按土地肥瘠定赋税的轻重,按年成的丰歉定纳粮的多寡。
C.经科学家观测,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十二年,比地球上的一岁大十二倍。
D.时隔两日,在距离这一地点40公里的林场,又一只野生东北虎出现,并把一村民咬成重伤后死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英吉利亚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与本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30多倍。
科学家们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海洋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科学家小组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
A、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成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B、向南极海域倾倒硫酸铁。
C、向南极海域投放硫酸铁以增加浮游生物数量。
浏览完整试题
D、向南极海域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
6、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它们的相互作用保持了空气含量
的平衡。
B、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大气
中二氧化碳含量将出现负增长。
C、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减少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将更显著。
D、不同海域中生成与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
吸收温室气体,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7、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向海中释放的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既可检测硫酸铁的去向,也可辅助硫酸铁起到相应的作用。
B、海洋生产力包括让蓝色海洋变绿,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使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成倍增长。
C、在南极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既有该海域的特殊性,又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D、向海内投放硫酸铁后,可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但又形成新的温室气体来源,需慎重行事。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每小题3分)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②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①木主:灵牌。②虞、夏:虞舜、夏朝。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帮助 B、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厌恶
C、余甚惑焉:疑惑 D、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通“殂”,死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则群聚而笑之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吴之民方痛心焉
及饿且死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10、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伯夷、叔齐“义”的一组是( )
①孤竹君欲立叔齐,及卒,叔齐让伯夷。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③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④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⑤(伯夷、叔齐)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继帝位互让,不食周粟,崇尚神农、虞、夏都是“义”的思想表现。
B、作者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赞扬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C、作者以“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作类比,为伯夷、叔齐持义而饿死鸣不平。
D、本文“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竟以寿终”,与《窦娥冤》中“却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对“跖”的态度一致。
第 Ⅱ 卷(主观题,117分)
四、完成下列各题(19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 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3分)
译:
⑵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3分)
译:
13、用 \ 为下面材料断句。(4分)
北 海 若 曰 牛 马 四 足 是 谓 天 落 马 首 穿 牛 鼻 是 谓 人 故 曰无 以 人 灭 天 无 以 故 灭 命 无 以 得 殉 名 (摘自《庄子•秋水》)
14、赏析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效果?(2分)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3分)
15、背诵默写(两组中只选一组,4分)
(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
(2)苏询在《六国论》中写道:“苟以天下之大, , 。
羁鸟恋旧林, 。开荒南野际, 。
五、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
“超女”是一剂精神蒙汗药
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常委刘忠德先生,因为日前高调批评“超女让年轻人受到毒害”,并强烈主张“作为政府文化艺术有关管理部门来讲,不应该允许超女这类东西存在”(4月25日《华夏时报》),而在社会以及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有论者认为这只不过是刘先生没有被聘为“超女”评委的酸葡萄心理而已,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免有点过于以己度人,刘先生闻听此言,一定会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
但刘先生的批评也确实存在盲点。他仅仅是笼统地指责“超女超男玷污艺术”,呼吁“要让人民不断接触高雅艺术,提高审美层次”。然而关键在于,何为“低俗”,何为“高雅”,这本来就是一个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偏好不同而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他提出的让“管理部门”用行政手段直接介入的主张,更违背了文化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前高级行政官员的思维惯性和惰性。
展开余下试题
那么,“超女”问题的要害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就在于它用华丽的包装、宏大的场面、成千上万“粉丝”的积极参与,共同营造了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现代神话。这个神话在客观上起到了遮蔽青少年面临的真实社会问题、麻醉他们心灵的作用,说是一剂精神蒙汗药也不为过。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当今社会的年轻一代,面临许多困扰:如升学、就业、因为买房而下降为“房奴”、因为生病而变为赤贫、跻身于中产阶级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这从大学生的工资逐渐和农民工趋同这一趋势就可以看得出来)等。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家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关键在于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的成因?
在我看来,个人的努力不够或者运气不好,仅仅是诸多原因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总的来说,这些问题是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造成的。对于这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需要青年们直面它、严肃认真地思考它、并本着对个人、对国家、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一起动手来解决它。在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们并无捷径可走。
但“超女”这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现代神话,其所传递的全部暗示却是:并不需要这样累,只要成名,所有这些问题就全部自动消失,而成名却是人人可能的。你看那些今日大红大紫的超女们,一年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嘛!
在这样一个神话面前,所有严肃认真的思考,都显得十分可笑,所有试图通过推动社会进步而改变自身命运的努力,其成本都显得过于昂贵。显然,年轻一代服了这剂蒙汗药并沉沉睡去,对于那些能够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中最大限度地获得好处的既得利益阶层来说,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剂蒙汗药害处多多,但超女本身是无辜的,她们仅仅是做了别人的工具;成千上万参与其中的“粉丝”们也是无辜的,他们仅仅是在追求快乐;甚至连策划、主持其事的公司和电视台,也是无辜的,他们仅仅是在追求利润。超女神话可以说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社会通过“复杂的共谋”共同制造出来的。而那些像刘忠德先生这样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却没有及时出来大声疾呼,唤醒青年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无保留地反对用行政手段禁止“超女”。因为禁止“超女”,并不能自动导致年轻人的觉醒;而在年轻人真的觉醒并看穿了神话的非现实性和不可复制性之后,“超女”也就回归于娱乐本身,不复有蒙汗药的危害了。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超女们由“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神话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使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一夜成名,而不必经过艰苦奋斗。
B. 作者认为,用行政介入的方法来制止“超女”现象是不可取的,只有让“超女”远离炒作,回归到娱乐本身,才能真正杜绝“超女”现象带来的弊端。
C. 由于当代年轻人面临着许多生活的困扰,导致他们对“超女”盲从,他们觉得只要自己能成名,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
D. 作者认为,因为那些说话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没有及时唤醒青年直面社会现实,所以造成“超女”现象泛滥。
17、文中为什么说“超女”是一剂精神蒙汗药? (3分)
18、针对“超女”这一剂“精神蒙汗药”,对此作者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3分)
六、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面各题。(16分)
周 庄 ——世俗文化的启示
徐卓人
“周庄的商业气息太浓了!”听见一些游过周庄的人这么说,似乎尽兴之后还带着一种遗憾。我觉得,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不过我听到这样的感叹倒是欣慰,因为我从受众者那里看到了世俗文化的力量。
周庄从来不是桃花源,“商业气息”是说对了,周庄从来是个商业繁华的集镇,可以说,没有商业,就没有周庄,与今天许多享誉中外的名镇、名城一样。
雏形的周庄与村落相差无几,到了1127年金十二相公随宋高宗南渡,落泊到这里时,人烟才逐渐稠密。后来来了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那还是在元朝中叶,沈家因为经商逐渐发迹,带动了南北市河两岸的商业,形成了以南北市河为主的旧集镇,及至明清时期,镇廓扩大,人气更旺,南北西河道两侧渐成列肆,江南大镇形成矣。
不能否认巨商沈万三的作用。沈万三看来是个有经济头脑又思想开放的商人,周庄天然而原本封闭的水道在他的眼光里都变成了致富的途径,利用白岘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干起了出海贸易的大事来,他这一干,不仅使自己富甲天下,竟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等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周庄的丝绸、刺绣、竹器、脚炉还有白酒原本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从此就这样沿着古河道风风火火的出海去了。商事的频繁又呼唤出大量的旅社、客店、饭庄,周庄焉能不繁华?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山西平遥,这里有票号“日升昌”,作家余秋雨把它称作“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后来这里终于成了山西财富的中心之地,从今日平遥这些苍老而森严的高墙、精雅的屋宇走过,可以想见这里是如何人丁兴旺,繁荣红火,无数的商人“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他们留下了什么?是代表着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的洋洋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是今天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山西平遥!
还记得明清时期与徽商、晋商、闽商、粤商并驾齐驱称雄中国商坛“东山帮”吗?今天你踏上这块吴中福地感受到最多的是什么?庭园的美丽,建筑的恢宏,历代状元的华光,总括说,是享用不完的文化。
如果再扯到苏州这座古城,这话题就更贴近也更丰富了,只消说一句:如果没有姑苏的繁华史,就没有吴文化的辉煌。
我们无法否认商业在整体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发现这其实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商业文化。周庄的前景不仅来自曾经有过的商业繁荣,我发现,今天乃至将来重要的还仍然是商业文化,这是本色,也就是特色,个性。你不见,周庄所有的居民几乎与其他集镇都不同?那一排排永远保持着整齐而油亮的饰板,那一扇扇永远干净而敞亮的街窗,意味着什么?那些水巷,原本不是为了搭建在那里留给今天的旅游者看的,哪怕“船从家中过”的经典之作也只是为了买卖的方便,可以说,周庄的民居,从来不为精庐怡老,也不为金屋藏娇。这个热闹的地方,不是叫人清心寡欲,而是生的乐趣,人,好世俗之乐也!
今天走过周庄每一条街,发现真的还是户户经商,家家开店呀,与当年红火的景象相比,只是换了一种形态。这于周庄,是多么妥贴!
这是一种世俗的文化,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人间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如果这样,又何必要把周庄生硬地认作桃花源呢?
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
19、第一段中的“桃花源”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4分)
展开余下试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在写周庄的同时还写到了平遥和苏州,这样写目的何在?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1、最后一段“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一句有何深层含义?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3、4两段不惜篇幅写周庄的繁荣过程,是为了阐明这样的观点,即:周庄本来就是靠着商业起家的,商业化当然是它的特色。
B.与周庄相比,山西平遥才算做是真正的商业文化的代表,有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这样的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为证,而周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贡献上都无法与其相比。
C.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其实就是商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D.同属吴中福地的周庄同苏州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苏州是历来被称作人间天堂的著名商业繁华胜地,而周庄只不过明代才开始闻名于世,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没有苏州的商业化程度高。
E.本文对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持赞成的态度,认为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这个观点是针对有人把周庄当作桃花源而言的。
七、语言表达和运用(12分)
23、将下面一段话中葛晓音教授的观点以“中学语文课本”为开头进行整合重组,变成一个单句,保留最基本的信息,不得改变原意。(3分)
“金庸的小说雅俗共赏,不但一般民众喜欢,一些高层次学者对作品的评价也很高。金庸作品入选语文课本,能促进教材的多元化,”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认为。“近年来中学语文课本不断改进,作为与统一教材配套的辅助读本变得越来越丰富。金庸小说的文笔很不错,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认为:中学语文课本
。
24、根据所给材料,推断出一个合理的结论来。(3分)
看看我们的周围吧。每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每一只鸟,都不化妆。面对骄阳,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它们会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种真实啊。
结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
25、按照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6分)
①3•15晚会将在3月15日8点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直播。②晚会的主题是“关爱互助,共建和谐”。③晚会将充分满足广大观众渴望了解种种消费投资陷阱和一年来发生的重大侵权事件的收视期待。
(1)把①②句改成一个长句。(2分)
答:
(2)把③句改为两个短句。(4分)
答:a
b
八、作文(60分)
26、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师问我:“教学楼的勤杂工叫什么名字?”我回答不上来,尽管每天喝着他烧的茶水,走过他扫过的洁净的楼道,甚至自以为浪漫的把碎纸漫天抛洒。老师说;“你该记住他的名字。人生如旅,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或许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都值得你去注意、关心,哪怕是回报一上微笑。”
要求:请以《感恩的心》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第一次质量监测答题纸
班级 姓名 成绩
第 Ⅰ 卷(客观题, 33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题号 7 8 9 10 11
答案
第 Ⅱ 卷(主观题,117分)
四、12、⑴ 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3分)
译:
⑵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3分)
译:
13、用 \ 为下面材料断句。(4分)
北 若 牛 四 是 天 马 穿 鼻 谓 人 故 曰 无 以 人 灭 天 无 以 故 灭 命 无 以 得 殉 名 谨 守 勿 失 是 谓 反 其 真
14、(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效果?(2分)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3分)
15、(4分)(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
(2)苏询在《六国论》中写道:“苟以天下之大, , 。
羁鸟恋旧林, 。开荒南野际, 。
五、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17、文中为什么说“超女”是一剂精神蒙汗药? (3分)
18、针对“超女”这一剂“精神蒙汗药”,对此作者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3分)
六、19、第一段中的“桃花源”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在写周庄的同时还写到了平遥和苏州,这样写目的何在?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上一篇:
四川省德阳市高中2009级“二诊”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江苏省兴化市顾庄学校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苏教版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日常阶段测试
相关:
关于“2008-2009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