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895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5]
内江一中高2011级第二期语文半期试题
内江一中高2011级第二期语文半期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36分)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执拗( niù ) 拗(ào)口 拗( ǎo)断 拗(niù)不过他
B 朱拓(tuò) 开拓(tuò) 憎(zhēng)恶(è) 可恶(wù)
C 吮(yǔn)吸 投奔(bèn) 蛮横(hèng) 埋(mái)怨
D 给(jǐ)以 给(jǐ)予 喁喁(yǘyǘ)私语 畏葸(sī)不前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心慌 兵慌马乱 烦恼 脑羞成怒
B 辩论 辨别是非 自诩 栩栩如生
C 针炙 残羹冷炙 瞌睡 嗑头贺喜
D 国萃 人才荟萃 粉粹 鞠躬尽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翠翠,你人乖巧,爷爷笨得很,话说得不温柔,也莫生气。我 ,说个笑话给你听。
②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 在水里。
③还有几位大师 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 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A 信口雌黄 立 拿 走 B 口若悬河 生 带 运
C 信口开河 长 捧 挂 D 滔滔不绝 泡 装 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小火子短小精悍,很招人喜欢。
B 他精明强干,你尽可以把这事交给他办。
C 拍案而起,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D 樊哙面对项羽,怒发冲冠,目眦尽裂。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将汉字按部首归类,这是汉字文学领域一项伟大的创举,其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人也多望尘莫及。
B 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国家财力的增加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的冲击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
C “5•12”大地震后,网络凭借巨大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在失踪儿童父母的寻找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农民工参加医保的方式有“在城镇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流动性比较强的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两种参保途径。
6、下面这首七律,颔联和颈联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七律 祥林嫂
尘芥堆中秋后草,凛风冽雨苦熬煎。
, 。
, 。
可怜冷眼寒心骨,纵有福神也枉然。
① 漫祷魂灵忧后事 ② 再寡荒村举步艰 ③ 欣捐门槛赎前愆 ④ 初归孺子低头奔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④②①③ D ④③①②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9分)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浏览完整试题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察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内容。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材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自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7、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 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 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的重要考试题型,时务策考察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 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向是( )
A 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 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 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D 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9、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 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察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 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它的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D 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9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游京师,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 ;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遂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肯容,复构以罪罢之。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袖其疏入谏,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钞文可验者,悉以印记其背,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台臣抑而不闻 闻:听到 B 复构以罪罢之 罢:罢免
C. 时斗米直十三缗 直:通“值” D 昼抚膺痛苦 膺:胸口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 即散其家之所有 ② 句读之不知
B ① 遇饿者则赈之 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① 及到官,复祷于社坛 ②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D ①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 ② 作《师说》以贻之


展开余下试题12、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张养浩做堂邑县尹时,拆毁了滥设的祠庙三十多所,免除曾经做过盗贼的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使盗贼们很受感动。
B 张养浩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堂邑县李虎凶恶残暴,原先的县尹没有谁追查。张养浩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
C 张养浩敢于直谏,英宗继位后,适逢元宵节,想在宫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入宫谏阻,皇帝大怒,罢免了他的官职。
D 关中大旱时,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一直住在衙门里,想方设法救助穷人,积劳成疾而死,关中百姓像失去父母一样悲哀。
第Ⅱ卷 非选择题(114分)
四、 古诗文主观题 (23分)
13、翻译下面句子(9分)
①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3分)
② 若属皆且为所虏 (3分)
③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3分)
14、读下面元曲,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越调] 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3分)
答: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3分)
答:
15、名句默写 (8分)
①《自嘲》中能拿来做鲁迅一生写照的两句诗是“ , 。”
②鲁迅对司马迁的《史记》的评价是“ , 。”
③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明他不该等同生死的句子是“固知 , 。”
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对自己没能早日辞官归隐的滋味之句是“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五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16—19题(18分)
中国人的山水观 罗兰
(1)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2)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生机,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在入世的生活中,奋斗浮沉之余,给自己的心灵寻访一个自由逍遥、无人干扰的空间,使人问桎梏得到解脱。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3)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秋水》,借河伯与海若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再到《渔父》,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屑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对照出个人的渺小。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最高境界的“玩水”,是像苏东坡《赤壁赋》里的玩法,是静观的。由观赏“澄江似练”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想象到自己可以“羽化而登仙”。最后体悟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曾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用这种哲思来面对世界宇宙,则不会演变成杀伐黩武或破坏自然生态的可怕结局。
⑷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赋诗,游山是为了寻真,玩水是为了旷怀,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著名登山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⑸ 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只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
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⑹“征服”,是人与自然站在敌对的立场,来显示人类的强大。事实上,人类只可以“到达”却不可能“征服”。用“征服”的心情,专找穷山恶水去冒险,和中国式的游山玩水,在趣味上和格调上,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敌对,后者是爱惜。
⑺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欣赏,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
16、中国人对山水的“纯欣赏”态度有哪些表现?请结文意概括作答。(6分)
答:
17、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义的含义(2分)
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答:
18、本文行文自然,层次清楚,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答:
19、文章结尾作者说“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六、语言运用(13分)
20、阅读下面消息,请你写一句结论,表明消费者代表的观点。不得超过25个字。(4分)
在1月22日国内手机费漫游听证会上,针对一些降低漫游费的意见,北京消费者代表张严方说,手机漫游只是以网络传输信息,其成本与本地通话并无差别。即便运营商对支持手机漫游有一次性投入,在收取了十几年的高额漫游费之后,这项成本已被稀释完毕,因此

21、将①-⑥六个句子的序号分别填在题中六处横线上,使题干句连贯通畅(3分)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      ;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      ;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     。因此,只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①他们只会穷兵黩武 ②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的见识 ③他们只会浅尝辄止 ④贪欲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⑤他们只会坐井观天 ⑥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的进取
22、2008年已经过去,盘点08年国内大事,看点多多。下面是一些热点新闻中的关键词语:华南虎 汶川 限塑令 奥运 山西矿难 神七 三聚氰胺
请任选两个,以“最让我 (遗憾、愤怒等情感)的词语”开头,对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作出简要的评价。(6分)
示例:华南虎——最让我遗憾的词语。虽然无缘得见真正的华南虎是一种遗憾,但比这更让人遗憾的是整个闹剧使我们对社会的诚信与公正产生了怀疑。
(1)
(2)
七、作文(60分) 23、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总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来自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想必你也一定关爱帮助过别人。 关爱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品质,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展开余下试题 请以“关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发表你得的见解,可以记叙你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渴望,书写你的畅想……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 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题目自拟 ④ 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内江一中高2011级第二期语文半期试题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36分 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翻译下面句子(9分)
①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3分)
② 若属皆且为所虏. (3分)
③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3分)
14、读下面元曲,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3分)
答: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3分)
答:
15、名句默写 (8分)
①《自嘲》中能拿来做鲁迅一生写照的两句诗是“ , 。”
②鲁迅对司马迁的《史记》的评价是“ , 。”
③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明他不该等同生死的句子是“固知 , 。”
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对自己没能早日辞官归隐的滋味之句是“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五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16—19题(18分)
16、中国人对山水的“纯欣赏”态度有哪些表现?请结文意概括作答。(6分)
答:
17、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义的含义(2分)
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答:
18、本文行文自然,层次清楚,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答:
19、文章结尾作者说“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六、语言运用(13分)
20、阅读下面消息,请你写一句结论,表明消费者代表的观点。不得超过25个字。(4分)
在1月22日国内手机费漫游听证会上,针对一些降低漫游费的意见,北京消费者代表张严方说,手机漫游只是以网络传输信息,其成本与本地通话并无差别。即便运营商对支持手机漫游有一次性投入,在收取了十几年的高额漫游费之后,这项成本已被稀释完毕,因此

21、将①-⑥六个句子的序号分别填在题中六处横线上,使题干句连贯通畅(3分)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      ;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      ;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     。因此,只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①他们只会穷兵黩武 ②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的见识 ③他们只会浅尝辄止 ④贪欲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⑤他们只会坐井观天 ⑥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的进取
22、2008年已经过去,盘点08年国内大事,看点多多。下面是一些热点新闻中的关键词语:华南虎 汶川 限塑令 奥运 山西矿难 神七 三聚氰胺
请任选两个,以“最让我(遗憾、愤怒等情感)” 的词语开头,对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作出简要的评价。(6分)
示例:华南虎——最让我遗憾的词语。虽然无缘得见真正的华南虎是一种遗憾,但比这更让人遗憾的是整个闹剧使我们对社会的诚信与公正产生了怀疑。
(1)
(2)
七、作文(60分)
语文半期试题参考答案
一1 A 2 B 3 C 4 C 5 B (A.“后无来者”与“后人也多望尘莫及”自相矛盾。C.“失踪儿童父母的寻找”有歧义。D句式杂糅。“农民工参加医保的方式有”与“这两种参保途径”杂糅) 6 C
二 7 C 8 C 9 D
三 10 A (闻:使……听到,上报) 11 D(连词,来)(A①的,也不可译②倒装标志;B①就②就是;C①在②比) 12.C(“罢免了他的官职”错)
四13 ①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多次举起所佩戴的玉佩给他看(示意他)。 给分点在“数目”“示”“三”上
②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给分点在“若属”“且”“为所”上
③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 给分点在“以”“目”和判断句式
14 ⑴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诗人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用“何日是归年”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
⑵以乐景衬悲情(2分)。诗中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
15略
五 16 ①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答“中国人游山是寻幽探胜,欣赏含蓄之美”也可);
②中国人玩水是为了静观自然、体悟人生;
③中国人在山水画中表达出对世界的善意和爱惜(答“中国人在山水画中显现出温柔敦厚之美”也可)。(每点2分,语意相近即可)
17. (2分)“敌意”是指将自然与人类尖锐对立起来,必欲征服而后快的态度。
18.(6分)文章首先将中西方山水观加以对比,概括提出了中国人纯欣赏的山水观(1分);接着以中国人游山玩水以及创作山水画为例具体阐释了中国人的山水观(2分);再通过议论揭示了中西方山水观的本质的不同(1分);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2分)。(语意相近即可)
19.(4分)答案(略)(评分要点:①观点正确鲜明(1分);②举例恰当(1分);③阐释合理(2分))
六 20.手机漫游费应该取消而不仅仅是降低。(仅回答“取消手机漫游费”3分;回答“降低手机漫游费”不能得分)
21. ①④⑤⑥③②(3分,全对得满分,否则0分)
22汶 川——最让我感动的词语。苍天无情人有情。无数个普通人用他们的热血、汗水和泪水谱写了一曲曲爱的颂歌。
限塑令——最让我欣慰的词语。在饱尝苦果之后,我们终于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并真正开始了行动。
奥 运——最让我激动的词语。国人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中华健儿的热血最终铸就了辉煌。
山西矿难——最让我无奈的词语。本可避免的悲剧再一次上演,几百条鲜活的生命在滚滚而来的财富面前竟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神 七——最让我振奋的词语。人类的智慧使我们朝着未知世界又前进了一步,我们的探索永不停息。
三聚氰胺——最让我愤怒的词语。在利益与道德的天平上,有些人又放错了砝码。(评分标准:每句3分,评述得当2分,语言流畅1分)
七 作文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6分) 四等(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内江一中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