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一中高2011级第二期语文半期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36分)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执拗( niù ) 拗(ào)口 拗( ǎo)断 拗(niù)不过他 B 朱拓(tuò) 开拓(tuò) 憎(zhēng)恶(è) 可恶(wù) C 吮(yǔn)吸 投奔(bèn) 蛮横(hèng) 埋(mái)怨 D 给(jǐ)以 给(jǐ)予 喁喁(yǘyǘ)私语 畏葸(sī)不前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心慌 兵慌马乱 烦恼 脑羞成怒 B 辩论 辨别是非 自诩 栩栩如生 C 针炙 残羹冷炙 瞌睡 嗑头贺喜 D 国萃 人才荟萃 粉粹 鞠躬尽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翠翠,你人乖巧,爷爷笨得很,话说得不温柔,也莫生气。我 ,说个笑话给你听。 ②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 在水里。 ③还有几位大师 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 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A 信口雌黄 立 拿 走 B 口若悬河 生 带 运 C 信口开河 长 捧 挂 D 滔滔不绝 泡 装 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小火子短小精悍,很招人喜欢。 B 他精明强干,你尽可以把这事交给他办。 C 拍案而起,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D 樊哙面对项羽,怒发冲冠,目眦尽裂。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将汉字按部首归类,这是汉字文学领域一项伟大的创举,其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人也多望尘莫及。 B 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国家财力的增加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的冲击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 C “5•12”大地震后,网络凭借巨大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在失踪儿童父母的寻找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农民工参加医保的方式有“在城镇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流动性比较强的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两种参保途径。 6、下面这首七律,颔联和颈联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七律 祥林嫂 尘芥堆中秋后草,凛风冽雨苦熬煎。 , 。 , 。 可怜冷眼寒心骨,纵有福神也枉然。 ① 漫祷魂灵忧后事 ② 再寡荒村举步艰 ③ 欣捐门槛赎前愆 ④ 初归孺子低头奔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④②①③ D ④③①②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9分)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浏览完整试题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察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内容。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材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自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7、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 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 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的重要考试题型,时务策考察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 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向是( ) A 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 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 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D 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9、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 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察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 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它的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D 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9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游京师,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 ;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遂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肯容,复构以罪罢之。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袖其疏入谏,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钞文可验者,悉以印记其背,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台臣抑而不闻 闻:听到 B 复构以罪罢之 罢:罢免 C. 时斗米直十三缗 直:通“值” D 昼抚膺痛苦 膺:胸口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 即散其家之所有 ② 句读之不知 B ① 遇饿者则赈之 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① 及到官,复祷于社坛 ②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D ①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 ② 作《师说》以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