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8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9]
璧山中学09级高三语文三月份试题
璧山中学09级高三语文
三月份试题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戛然而止∕嘎巴 亘古∕垣墙 为虎作伥∕为虎添翼 拾级而上∕威慑
B 佝偻∕伛偻 心广体胖∕肥胖 靓妆 ∕靓仔 蹊跷∕促膝谈心
C 皈依∕岿然不动 垂涎∕筵席 人影幢幢∕憧憬 得鱼忘筌∕甲醛
D 赍恨而亡∕觊觎 蚊蚋∕方枘圆凿 桎梏∕栉风沐雨 对峙∕舐犊情深
2、下列词语无错字的一组是( )
A名闻暇迩 趋之若骛 利兵秣马 沧海一粟
B前恭后倨 默守成规 掩旗息鼓 怙恶不悛
C斐声中外 沤心沥血 再接再励 金榜提名
D不胫而走 骁勇善战 湮没无闻 纵横捭阖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愉悦的享乐、丰美的衣食、 的生活,这一切若不成为为人类作贡献的条件,也不能充实人生的意义。
②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 ,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
③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 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这种人 他有多大的本领,我们也不能委以重任。
A.舒服 呆板 进而/不管 B.舒服 刻板 因而/尽管
C.舒适 刻板 进而/尽管 D.舒适 呆板 因而/不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今日凌晨把一颗气象探测卫星用“长征三号”火箭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B.当前,“文革”时期的当事人逐渐离世,史料不断散失,“文革”史的研究亟待抢救和开掘。
C.“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返回,不仅在政治与科技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 效益,而且对中国“航天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D止咳祛痰片是我厂里新产品,它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2007年11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53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物。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苕溪和良渚河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底部铺垫的石头都很尖锐,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29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分之三为水域。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想而知。明代修建的故宫占地只有72万多平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时间。
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众多,其像天圆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众多的璧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说文解字》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已完成了由石钱向玉钱的转变。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功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浏览完整试题关于古代用玉等级制度,《周礼》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郑玄注曰:“全,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经鉴定,在城内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中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有假玉;而较一般的浙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时最高阶层居住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的用玉等级制度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
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文字是人类思想成熟的表现,只有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一,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5.下列不能作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
B.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C.可以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
D.使原先一鳞半爪的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
6.下列对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功用和用玉等级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在良渚文化时期不仅是祭祀的礼器和法器,也可能代表着良渚人的财富。
B.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后,不再是砍伐和打仗的武器,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的象征。
C.从古城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推断,良渚古城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心。
D.中国古代用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之前的良渚文化时代。
7.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可以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提供丰富的史料。
B.由于尧舜禹时代尚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因此这个时期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对它的了解应主要依据良渚古城出土的文物。
C.建造城墙使用的泥土不是良渚一带的灰黑色淤泥,而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表明了当时统治者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势力范围。
D.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所发现的刻划符号,属于最早的象形文字,它为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完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於是罪止弃市。陛下之法在象魏,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
帝幸汾阳宫,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俗言盛服过者,致风雷之变,更发卒数万改驰道。仁杰曰:“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避邪?”止其役。帝壮之,曰:“真丈夫哉!”出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
张易之尝从容问自安计,仁杰曰:“惟劝迎庐陵王可以免祸。”会后①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后怒,罢议。久之,召谓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於是,仁杰与王方庆俱在,二人同辞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文皇帝蹈身锋镝,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於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仁杰降拜顿首,曰:“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后然之。更令太子舍龙门。具礼迎还,中外大悦。初,吉顼、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后虽忮忍,不能无感,故卒复唐嗣。
注:①后,武后,武则天。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就诘,众争辨对。 诘,查办。
B、吏让之。 让,责备。
C、郡人勒碑以颂。 勒,雕刻。
D、故卒复唐嗣。 卒,死。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犯不至死而致之死 位尊而无功
B、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且姑侄与母子孰亲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D、后乃使王出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仁杰力谏唐高宗,认为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虽误砍伐昭陵的柏树,但罪不至死,还引用汉文帝在处理盗窃高庙玉环的事来说服他。
B、唐高宗皇帝要到汾阳宫,并州长史李冲玄使几万士兵改道,原因是原先的路要经过妒女祠。
C、武后做梦不吉利,从根本上使她最终放弃了让侄儿武三思作太子的意图。


展开余下试题D、狄仁杰力挺庐陵王作太子,而不看好武三思,是因为庐陵王深得人心,又符合继承传统,这还对武后有利。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 用“/”给下面一段话中断句,并翻译全文。(断句4分,翻译6分,共10分)
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双调]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①.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人认为 “偏”是诗眼,为什么?请结合全曲简要赏析。(3分)
答:
②这首诗所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13.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6分)
(1)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2)君当作磐石,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3)故垒西边,人道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 赤壁怀古》)
(4)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5) 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墙上的斑点》,通过象征暗示、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表现“内心真实”,属于 (填写流派)
(6)《家》、《春》、《秋》是我国作家巴金的代表作品,合称“ 三部曲”,他的另外三部小说《雾》、《雨》、《电》被合称为“爱情三部曲”。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一17题。
舞蹈的蚕
罗春会
  端阳节快到的时候,已经是晚春后的夏季了,春蚕不再如雪般的白嫩,开始变黄。这是蚕行将老去的末日,预示着蚕将吐尽丝线后死去。
  女儿的老师布置了一项课外活动——观察蚕是怎样吃桑叶、结茧的。而恰恰就有了卖蚕的人。妻子对卖蚕的人说,买几条让女儿玩。卖蚕的人因此有些像心疼儿女似的责备妻子:“莫说造孽的话,蚕也是一条命啊!”随后又说,她实在是没有闲暇的时间采摘足够的桑叶,又不忍这些可爱的蚕宝宝因吃不到桑叶而饿死,便拿出来让别人去养,所以她几乎是把蚕送给人的,因为十条蚕只收一角钱。妻子不太理解卖蚕人的话,也并不说什么,便就买了数十条,放在纸盒里,每天陪着女儿到附近的坡上采些桑叶回来喂蚕。
  卖蚕的人说蚕对桑叶很挑剔,沾上露水、雨水和不干净的桑叶它都不吃的。因此遇到有雨的天,采回的桑叶,妻子和女儿就一片一片地擦净晾干才会放到盒子里,干净鲜嫩的桑叶像绿色的地毯,蚕的兴奋表现在很快地爬上去,有时它们会静静地躺一会儿,似乎要感受身下清凉般的舒适,然后跨步移动,寻找最佳的啃食方位。我没有见到蚕是怎样吃掉一片片桑叶的,一个柔软而细小的爬虫要消灭掉一片桑叶似乎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女儿告诉我蚕是这样吃的,她仰起自己的头在空中划了个半弧,然后到胸前,并如此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女儿有趣的模仿让我产生了好奇。于是我也坐下来仔细地看,果然如此。蚕的脚太微小了,小得只是一个小小的点,就依附在桑叶的边缘,头就如女儿示范的动作在桑叶上不停地划弧,随即桑叶上半圆形的缺口就不停地扩大。任你提起桑叶,蚕也不会掉下来,也不停止它的动作,兢兢业业一心一意地专食它的桑叶。蚕没有手,口是它捕捉食物最主要的工具。蚕永远相似的动作就像是跳着一曲美妙的华尔兹。静静的空气里沙沙沙地咬食桑叶的声音是它们的舞曲。它们一边啃桑叶一边用自己发出的声响为自己的舞蹈伴奏。爱生命的蚕在无休止地舞着,懒惰的蚕却躺在软绵绵的桑叶上睡大觉,上面还要盖一床绿色的桑被。
  一个多月过去,蚕要老了。原来还是那么白嫩,人们亲爱地称它们为蚕宝宝,慢慢地就发育成了一个个青春鲜艳的姑娘,它们天天在绿色的地毯上动情地跳着华尔兹,以至长大的时候就渐渐地人老珠黄。
  蚕不再啃食桑叶了,它们爬上盒子光滑的两个相邻的盒壁上左右地摆动,至晚间,瞧见有了明晃晃的丝线紧紧地附在盒的两壁上,而蚕的头就在丝线之间上下左右地摆动,身子也跟着不停地摆动,一个透明的网已经把蚕自己网在其间、此时的蚕又像一个娴熟的舞蹈者认真地跳一曲探戈。原以为蚕茧会不自然地就结在盒子里的任何一个地方呢,没想到蚕结茧也需要一个平台做支撑,茧子就在盒壁上那些闪光的丝线的中央,悬浮在空中。我于是明白了任何事物都不会是空中搭建的楼阁,海市蜃楼只是虚幻的景象而已。就如一口气可以吹走的蚕茧,仍然需要数根丝线为它建造一处固定的支架。
  蚕在认真地左右摆动,没有一丝焦躁情绪,进一步,退一步,前一步,后一步,伸手、摆头、踢腿、转身,似乎和舞场上的舞者一样进退有度,伸缩自如,旋转有方,上下并举。闪、让、伸、展,一丝不苟。
次日,一个个黄色的白色的如一颗颗花生一般的茧子已经静静地悬在那些丝线之间,已经看不到蚕了。蚕已经吐尽了丝线,把自己深深地包藏在茧子里。   
多年以前,我还不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含义。我好奇地用利刃小心地割开薄薄的蚕茧时,原来足有二寸多长的蚕已经缩小成一个不足一寸的虫子。无疑,蚕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多年以前,我不是真正明了“作茧自缚”说的就是蚕。现在我明白了蚕拼命地吃桑叶不是为人制造丝绸原料,是准备为自己造一个埋葬生命的棺材——茧子。那实在是一处完美的归宿,是自己倾其一生把绿色的植物造化成荧荧之光的丝线,然后绾结成一方无风无雨的空间,自己就清净地躲在这方世界里独自逍遥。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我深深同情农人的苦楚。当我看到我的那些年年稼穑、日日劳作一生都衣着朴素、粗茶淡饭的父老乡亲的时候,我便清楚了是谁在为我们织着身上的衣,种着腹中的食。日益彰显现代文明社会的今天,贫穷依然困扰着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底层人,他们勤劳,善良,朴实,憨厚,默默无声地满足着既有的一点生活质量。而又有多少人却还在过着寄生的日子,他们还大喊痛并快乐着,而瞧不起像吃桑叶的蚕却结出我们身上的丝绸一样的农民。
  我以为蚕已经死去,结过茧子的蚕因为自造的坟墓将自己埋葬了。可不,几天后,蚕破茧而出,它们已化成了一只只蚕蛾,成双成对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灰白色的翅膀奋力地扇动。不久,蚕茧上就有了蚕蛾排出的无数密密麻麻如芝麻粒大小的卵。次年的春天,这些卵将再变成幼蚕,它们便又开始了生命的下一个轮回。
  我以为蚕已归去,原来,它们是以另一种方式不断地延续着生命,以舞者的身姿绘制生命的轨迹,给不断生命的人制造着身上的华衣。
  蚕啊,那些终生欢快地舞蹈着的蚕仅仅只是为了给自己结一个遮蔽风雨的茧子么!
                 (选自《中华散文》2008年第6期)
14.文章第二段写妻子买蚕的情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分)
15.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试举例分析?(6分)
    
16.文章的标题以及文段中多次提到蚕的“舞蹈”,几处有关“舞蹈”的描写与含义有何异同?(6分)
    
17.联系全文,说说“蚕啊,那些终生欢快地舞蹈着的蚕仅仅只是为了给自己结一个遮蔽风雨的茧子么!”的含义。(6分)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18.西方基督徒在吃饭前要祈祷一番:“感谢主赐给我们食物。”我国许多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还有人把“感恩”列出“菜单”:3月5日学雷锋日--------感谢别人的帮助,奉献自己的爱心;3月8日妇女节-----感谢妈妈、感谢奶奶、感谢外婆,使我们懂得尊重女性、尊敬长辈、感悟亲情。


展开余下试题以下三项也是“菜单”中的内容,请任选两个节日,仿照例句各写一句感谢的话。要求突写出各节日的特点,句式大致相同,但内容一定要有新意。(6分)
端午节
“五四”青年节
国庆节
19.依照示例,扩展下面两组词语,扩展的语句要生动形象,富有意蕴。(扩展时三个词语不分先后,可有词序的颠倒)(6分)
示例: 果实 花 叶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专心地垂看绿荫的。
(1) 走兽 鱼 鸟
扩展为:
(2) 拱桥 弓 虹
扩展为:
20.由下面一段记叙描写的内容进行联想,用反问句的形式,抒情的笔调,扩写一句结束语。(4分)
太阳刚露出笑脸,树梢上挂一抹朝霞,田野里绿茵茵的秧苗又悄悄地抽出一片篇嫩叶,新叶上挂着晶亮的小水珠,水珠在朝阳的映照下,一闪一闪的。我无限深情的凝视看眼前的景色,再看看身边这群少先队员,不禁想到(限40字以内)
七 写作(本大题60分)
21.《现代汉语词典》对“真情”的释义有:①真实的情况。②真诚的情感。……
请以“留下真情从头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套
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B (A、jiá戛然而止∕嘎gā巴 ge亘古∕yuán垣墙 weì为虎作伥∕weì为虎添翼 shè拾级而上∕shè威慑 B gōu 佝偻∕yǔ伛偻 pán 心广体胖∕pàng肥胖 jìng靓妆 ∕liàng靓仔 qī蹊跷∕促xī膝谈心 C guī皈依∕kuī岿然不动 垂xián涎∕yán筵席 人影chuáng幢幢∕chōng憧憬 得鱼忘quán筌∕甲quán醛 D jī赍恨而亡∕jí觊觎 蚊ruì蚋∕方ruì枘圆凿 zhì桎梏∕zhì栉风沐雨 对zhì峙∕shì舐犊情深)
2 D ( A“暇”改“遐”“ 骛” 改 “鹜”“利”改“厉” B“默”改“墨”“ 掩”改“偃” C“斐”改“蜚 ”“ 沤”改””呕”“ 励”改“厉”“提”改“题”)
3.D(“舒服”侧重表示人身体、精神的主观的具体感受,多用于口头语;“舒适”侧重表示客观环境或东西给人的综合性感受,多用于书面语。“刻板”侧重指不会变通、缺少变化,多用于学习、经验等方面的生搬硬套,多用于书面语,多用于形容做某事;“呆板”侧重指不自然、不生动,多用于艺术创作和为人处事中的墨守成规,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既可以用于形容人,也可以用于形容做某事)
4.C. (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用‘长征三号’火箭把一颗气象探测卫星……”。B主语“研究”与谓语“抢救和开掘”搭配不当。D. 句式杂糅。或说“成分是远……氯化铵等”,或说“由……等配制而成”。)
5.D (“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原文无表述,属无中生有)
6.B(原文说是“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7.C(A.原文是指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且是“同时代中国”最大的。B.“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即“良渚文化时期”,是尧舜禹时代的早期,因此对尧舜禹时期的了解应“主要依据”良渚古城出土的文物不合情理。D.因果倒置。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完善统一是文字出现的基础。)
8.D ﹙卒,最终。﹚
9.B ( 以,认为,动词;以,因为。而,转折连词 却; 且, 况且 ;乃,才。)
10.C(“从根本上”错)
11. 断句(4分,每根斜杠0.5分) 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翻译(6分 ) 墨子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贵重的.现在有人说:'(我)给你帽子和鞋,砍断你的手脚,你愿意做吗 '(你)一定不肯做.(这)是什么原因 是(因为)鞋帽不如(你的)手足贵重啊!
12. 1.“偏”字。它于暗夜开放,偏好与同是一尘不染、洁白无瑕“雪月”交往,暗香袭人,不愿招摇,(1分)一个“偏”字,道出了梅花迥异群芳、独立不群的个性。(2分)2. 此曲咏月夜梅花。采用拟人手法,(1分)“破”、“泄漏”、“交”、“惹”、“来”等动词都极恰当地表达了梅花的特征,且有拟人手法之传神。写出梅花纯洁高雅的品性,表现作者崇尚高洁,不慕名利的高尚人格(2分)
13. 1 三顾频频天下计 2 妾当作蒲苇 3 三国周郎赤壁 卷起千堆雪 4 俯察品类之盛 5 意识流 6 激流
14.①从情节上看,为下文描写蚕的“舞蹈”作铺垫,(1分)②从表达情感上看,买蚕时卖蚕人说的一番话和妻子的“不太理解”为下文作者逐渐理解蚕身上所蕴含的品质,表达自己赞美的情感,设伏笔,作铺垫。(2分)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1分)
15.文章主要运用了象征、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文章用“蚕”象征了“年年稼穑、日日劳作一生都衣着朴素、粗茶淡饭的父老乡亲”,表达了对“勤劳,善良,朴实,憨厚,默默无声地满足着既有的一点生活质量”“像吃桑叶的蚕却结出我们身上的丝绸一样的农民”由衷地赞美之情。(2分)对比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我”对“蚕”生命意义的理解的前后变化。“多年前的我”无法理解“蚕”的生命意义,“现在的我”已经深刻地理解了“蚕”的生命意义。(2分)
16.相同点:“舞蹈”指的都是蚕为了实现生命的意义而奋斗终生的欢快劳动。(2分)不同点:①标题中的“舞蹈”和结尾处的“舞蹈”是升华为精神意义的“舞蹈”,体现的是“蚕”实现生命意义的精神。(2分)②蚕宝宝时的“就像是跳着一曲美妙的华尔兹”和“蚕”到晚年时的“又像一个娴熟的舞蹈者认真地跳一曲探戈”中写的“舞蹈”,是具体描绘“蚕”在生命历程中的奋斗情形。(2分)
17.①蚕的结茧并不是它们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下一个轮回。它们是以另一种方式不断地延续着生命;(3分)②那些像蚕一样的父老乡亲在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时实际上也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的优秀品质会不断传续,人类发展的历史也会因此而不断延伸。(3分)
18. 端午节——感谢我们的先人,为我们中华民族树立了崇高伟岸的风范,爱国爱民,忠贞不渝,志洁行廉,刚正不阿。五四青年节——感谢我的年轻伙伴,让我们共同享受友爱的欢乐,永葆青春的情谊。 国庆节——感谢祖国母亲,为我们创造了和平优越的生活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19.⑴陆地上的走兽是喧闹的,水里的游鱼是自由的,但是让我做一只鸟吧,鸟是在空中永远唱着快乐的歌儿的。⑵拱桥能把人们渡向彼岸,弓能使箭射中目标,但是还是让我做
一弯彩虹吧,彩虹虽是短暂的存在,却留下永久的美好。(该题考查仿例造句与扩展语句,评分时参照这两类考点的评分。标准评分:每题所提供的三个词语必须用上,少用一个扣1分)
20. 这些时代的新苗不也正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在茁壮成长吗?
21 作文(略)
附译文
狄仁杰,字怀英,井州太原人氏。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族中有人被杀害了,官吏就此事前来盘问,众门人争辩、回答。狄仁杰仍诵读书文不放下,官吏责备他,他回答说:“我正在书卷中与圣贤对话,哪有空闲与你这一般小吏说话呢?”后来通过明经科的考试考取了举人,被任命做汴州参军。
被任命为大理丞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璧山中学09”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