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8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选修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2]
福州三中2009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
福州三中2009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
本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阿房宫赋》 杜牧)
(2)锲而舍之,朽木小折;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荀子)
(3)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________,____________。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王为建取妻於秦而美,无忌劝王夺。王已夺之,而疏太子。无忌说王曰:“晋之霸也,近於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使太子居于城父。居一年,乃恶之曰:“建与连尹将以方城外反。”王曰:“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对曰:“以妻事怨,且自以为犹宋也。齐晋又辅之。将以害荆,其事已集矣。”王信之,使执连尹,太子建出奔。
左尹郄宛,国人说之。无忌又欲杀之,谓令尹子常曰:“郄宛欲饮令尹酒。”又谓郄宛曰:“令尹欲饮酒於子之家。”郄宛曰:“我贱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无忌曰:“令尹好甲兵,子出而寘之门,令尹至,必观之己,因以为酬。”及飨日,惟门左右而置甲兵焉。无忌因谓令尹曰:“吾几祸令尹。郄宛将杀令尹,甲在门矣。”令尹使人视之,信。遂攻郄宛,杀之。国人大怨.动作者莫不非令尹。沈尹戍谓令尹曰:“夫无忌,荆之谗人也。亡夫太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今令尹又用之杀众不辜,以兴大谤,患几及令尹。”令尹子常曰:“是吾罪也,敢不良图?”乃杀费无忌,尽灭其族,以说其国。动而不论其义,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以灭其族,费无忌之谓乎!
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注释]①宋:当时楚国北方的一个小国。②动胙者:周天子派来送祭肉的使者。胙,祭祀用的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不町不孰 孰:深思熟虑 B.害太子建,欲去之 去:除去、去掉
C.屏王之耳目 屏:摒弃、撇开 D.以说其国 说:取悦、讨好
3.全都体现费无忌行事阴险诡诈的一项是( )(3分)
①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 ②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
③工说,使太子居于城父 ④建与连尹将以方城外反
⑤令尹好甲兵,子出而置之门,今尹至,必观之已,因以为酬
⑥吾几祸令尹,,郄宛将杀令尹,甲在门矣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9分)
(1)王为建取妻于秦而美。(3》)

(2)我且何以给待之?(3分)

(3)以灭其族,费无忌之谓乎!(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6分)
甲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浏览完整试题乙 秋日 范成大
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洲一带黄。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
(1)这两首诗表达的相同的主旨是什么?(2分)
(2)这两行诗都江南之景起笔,但所写内容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试加以比较,写
—段赏析文字(100字左右)(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 )。(5分)
A、有一天,林黛玉敲怡红院的门找贾宝玉,袭人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黛玉受到严重的挫伤,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她看见落花满地,便触景生情地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芙蓉女儿诔》。(《红楼梦》)
B.爱斯梅拉达带着她心爱的小山羊离开了狂欢的节日广场,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踪她。当来到广场的一条小巷时,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和加西莫多抢走。爱斯梅拉达奋力反抗。刚巧皇家卫队经过,侍卫长弗比斯救下了她。克洛德逃走,而加西莫多被擒获。(《巴黎圣母院》)
C.一天,一位理发师骑着灰驴到小村子服务,因为天下小雨,便把铜盆顶在头上遮雨。堂吉诃德一见,以为来了一个骑花点子灰马、戴金头盔的骑士,便给予迎头痛击。那理发师丢下铜盆逃走。堂吉诃德认为这铜盆原是有名的曼布利诺头盔,被那不识货的人溶化了,拿一半做成这东西,他要找金匠修理一下作为自己的头盔。(《堂吉诃德》)
D.一个秋雨的深夜,玛丝洛娃赶到涅赫留朵夫途经的车站去见他。在灯光明亮的车厢内,她看到他正坐在丝绒的椅子上喝酒找乐。火车就要开动了,她举起冻僵的手敲打车窗,沿着月台拼命追去。列车走了,她仍旧在跑。雨中哭泣的她决定卧轨自杀,经过一个好心的扳道工的劝说,她才平静下来,只是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了。(《复活》)
E、吴荪甫劝告杜竹斋与他合力打倒赵伯韬。他劝杜竹斋凑出五十万,压住公债行情,杜认为那是危险的做法,不同意。吴又劝杜和他一起凑足五十万,并不断鼓励和激将,杜说“冒险的事情我是不干的”,加以拒绝,,最后杜劝吴不要和赵伯韬斗,否则没有好结果。(《子夜》)
7.简述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10分)
(1)《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中,张飞三声大喝吓死曹操一方的夏侯杰,并使曹军仓皇逃窜,刘备却为何说他“勇则勇矣,惜失于计较”?有人说这正集中体现厂张飞的特点。你同意吗,请结合情节内容简要说明。(5分)
(2)在《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的堂弟查理被赶到印度后,作者为什么说“葛朗台家族的血统没有失传”?请简述。(5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注释]①硅硅(k6ng):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3分)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①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 “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②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③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
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④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⑤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手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⑥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展开余下试题 ⑦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粲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
⑧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
⑨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9.以下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文明主要是指人类文化发展的精神成果。
B.生态文明就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存在状态。
C.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不是完全相同。
D.只要进行生态伦理的“东方转向”,就能解决生态危机。
E。孔子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重建生态文明。
10.阐述对第④段中画线句的正确理解。(3分)
11.根据第⑤⑥⑦段,分条概括儒家、道家、佛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4分)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能全选。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
欧洲西海岸的某港口泊着一条渔船,一个衣衫寒碜的人正躺在船里打盹儿。一位穿着入时的旅游者赶忙往相机里装上彩色胶卷,以便拍下这幅田园式的画面:湛蓝的天,碧绿的海翻滚着雪白的浪花,黝黑的船,红色的渔夫帽。“咔嚓”再来一张,“咔嚓”好事成三嘛,当然,那就来个第三张。这清脆的、几乎怀着敌意的声音把正在打盹儿的渔夫弄醒了,他慢吞吞地支支腰,慢吞吞地伸手去摸香烟盒;烟还没有摸着,这位热情的游客就已将一包香烟递到了他的面前,虽说没有把烟塞进他嘴里,但却放在了他的手里,随着第四次“咔嚓”声,打火机打着了,真是客气之至,殷勤之极。这一连串过分殷勤客气的举动,真有点儿莫名其妙,使人颇感困窘,不知如何是好。好在这位游客精通该国语言,于是便试着通过谈话来克服这尴尬的场面。
“您今天一定会打到很多鱼的。”
渔夫摇摇头。
“听说今天天气很好呀。”
渔夫点点头。
“您不出海捕鱼?”
渔夫摇摇头,这时游客心里则感到有点悒郁了。
毫无疑问,对于这位衣衫寒碜的渔夫他是颇为关注的,并为渔夫耽误了这次出海捕鱼的机会感到十分惋惜。
“噢,您觉得不太舒服?”
这时渔夫终于不再打哑语,而开始真正说话了。“我身体特棒,”他说,“我还从来没有感到像现在这么精神过。”他站起来,伸展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他的体格多么像运动员。“我的身体棒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越来越迷惑不解,他再也抑制不住那个像要炸开他心脏的问题了:“那么您为什么不出去打鱼呢?”
回答是不假思索的,简短的。“因为今天一早已经出去打过鱼了。”
“打得多吗?”
“收获大极了,所以用不着再出去了。我的筐里有四只龙虾,还捕到二十几条青花鱼
……
渔夫这时完全醒了,变得随和了,话匣子也打开了,并且宽慰地拍拍游客的肩膀。他觉得,游客脸上忧心忡忡的神情虽然有点儿不合时宜,但却说明他是在为自己担忧呀。
“我甚至连明天和后天的鱼都打够了。”他用这句话来宽慰这位外国人的心。“您抽支我的烟吗?”
“好,谢谢。”
两人嘴里都叼着烟卷,随即响起了第五次“咔嚓”声。外国人摇着头,往船沿上坐下,放下手里的照相机,因为他现在要腾出两只手来强调他说的话。
“当然,我并不想干预您的私事,”他说,“但请您想一想,要是您今天出海两次,三次,甚至四次,那您就可以捕到三十几条,四十多条,五六十条,甚至一百多条青花鱼……请您想一想。”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不只是今天,”游客继续说,“而且明天、后天、每个好天气都出去捕两三次,或许四次——您知道,那情况将会是怎么样?”
渔夫摇摇头。
“不出一年您就可以买辆摩托,两年就可再买一条船,三四年说不定就有了渔轮;您当然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会拥有两条渔轮,您就可以……”他兴奋得一时间连话也说不出来了,“您就可以建一座小冷库,也许可以盖一座熏鱼厂,随后再开一个生产各种渍汁鱼罐头厂,您可以坐着直升机飞来飞去找鱼群,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渔轮作业。您可以取得大马哈鱼的捕捞权,开一家活鱼饭店,无须通过中间商就直接把龙虾运往巴黎一一然后……”外国人兴奋得又说不出话了。他摇摇头,内心感到无比忧虑,度假的乐趣几乎已经无影无踪。他凝视着滚滚而来的排浪,浪里鱼儿在欢快地蹦跳。“然后。”他说,但是由于激动他又语塞了。
渔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着一个吃呛了的孩子。“然后怎么样?”他轻声地问。
“然后嘛,”外国人以默默的兴奋。心情说,“然后您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坐在这里的港口,在太阳下打盹儿——还可以眺览美丽的大海。”
“我现在就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正悠悠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儿,只是您的‘咔嚓’声把我打搅了。”
这位旅游者受到这番开导,便从那里走开了,心里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因为从前他也曾以为,他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对于这位衣衫寒碜的渔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里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丝羡慕。([德国]伯尔《懒惰哲学趣话》)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渔夫的衣衫寒碜和旅游者的穿着人时对比,显示了两人生活处境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B.作者从两人的身份、个性和思想意识出发展开对话,配以心理、神态和动作描写,文章显得场景生动。
C.文中两个人物,他们的生活态度不同,同样对人生目的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D.文章写得轻松随意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活泼的形式和凝重的主题相映成趣。
E.小说开场渔夫“坐在港口打盹儿”暗示了渔夫不思进取的“无知”和“懒惰”。
13.简要分析本文末尾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4分)
14.文中没有对旅游者和渔夫的是非曲直做出评判,而是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请结合作品探究渔夫和旅游者的生活态度,并谈谈你的看法。(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
历史自有评说——张艺谋访谈录(节选)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文化人”?
张艺谋:文化人是一种泛指。谁是文化人?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怎么一回事儿?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有没有联合会?功能在哪里?声音到底怎么表达出来的?我看就是个糊涂账。不过我上面所说的文化人,不是这么宽泛的,而是平时写点文章、开开研讨会的那些人。我跟他们开玩笑说,这就是首都文艺界。有时候一些小导演,被骂了很沮丧,打电话给我,我就劝他:你说首都文艺界有多少人?三千?五千?就这么些人把你骂了,你就这么沮丧?我老这么劝他们。(笑)不过啊,别说三五千人,在首都文艺界有那么三五十人笔耕不辍地骂你,就能把你判死刑了。


展开余下试题 人物周刊:开幕式结束后,你注意到“首都文艺界”的反应了吗?
张艺谋:我没太注意。我没看多少文章,主要看到的都是主流媒体的正面文章,有时候也去网上论坛看看。那天结束后收到很多短信,甚至有个十几年没联系的朋友发来短信说喜欢。这就非常让我感动,这位朋友在电影上可从来没夸过我好。(笑)我的感觉,文化人还没开始呢!(笑)
人物周刊:西方人对开幕式是如何评价的?
张艺谋:有一个共性的回答——所有的外国文化人都有一种担心,认为你可能会把开幕式做得非常强势,变成某种文化上的穷兵黩武。因为你们中国人会认为,可有一个机会了,能吓你们一大跳了!(笑)所以你们会咄咄逼人。但是开幕式之后,他们都很高兴,顾虑打消了。所以最后最好听的一个词儿,就是“一个大国的和平崛起”。(笑)
人物周刊:是不是一定要用“流行”的这个“和”字?
张艺谋:我觉得“和”就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观念啊,它不因为今天“流行”,似乎就不能用了。“和”作为古训多少年了?作为口号才多少年?我们完全是向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致敬。选这个字时,大家就讨论过,我坚持用这个字,那时也有人担心——你这是不是在打标语口号?我说不是,尤其在全世界动荡的情况下,是不是要讲和?当今世界,一个是人跟人的关系,一个是人跟自然的关系,都要讲和。把“和”看做政治标签,太短视。
一度我们说要用“天”、“人”,也是大概念,后来觉得不太合适,“和”,绝对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
人物周刊:对于开幕式的不同意见,有没有你觉得批评得很到位的?
张艺谋:要想大部分人认可,这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你还必须要做到这一点。要从首都文艺界的角度,你当然要丢出许多所谓的“精英意识”,我当然知道在哪个点上给一点文化精英主义,就有文化了、就深刻了、就有内涵了,我都知道。但我能做么?我不能为你一小部分精英去做这个。何况,很多外国人告诉我:艺谋,这是一个节日,应该是快乐的。他们反对负载更多的文化意义。他们是看到我们团队一门心思想着怎样才能不“俗”,才这么说。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
人物周刊:说是节日,其实还是要负载很多东西,比如幽默,开幕式上就没表现。
张艺谋:这是国情嘛。说是放轻松,其实是心态放轻松,你要把它弄成一台轻喜剧,还真就砸了。(笑)民众心理不可能接受这个,中国人始终把欢喜和幽默的东西在文化量级上看得轻,而且广场上表现幽默,是要有情节链的,要有因果,要抖包袱,这很难,更容易俗。
人物周刊:你对中国国情有自己的看法,你也很清楚中国在国外的形象,这对你导演开幕式有何影响?
张艺谋:一直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说外国人曾经怎么看我们,现在又怎么看我们。我最后两周甚至要求所有的演员脸上要带笑容,要快乐,包括向全球征集笑脸,都是我的主意。我很早就敦促我们的法律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发出邀请,就是希望让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另外一面。
不是要通过这个文艺表演来改变中国人的形象,而是要通过它来传递出某种信息:我们是如何来看待这个地球的,我们如何看待人类,看待自己?所有的细节,在我心里都是一个沉甸甸的方向。
我不知道它会在世界上反响如何,我只是看到了我们这里转载的一些好的消息,但我坚信(效果会好)。因为我常常换位:我如果看一个俄罗斯的或者莫桑比克的表演,它给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如果看一个非洲的表演,古老的艺术,好得不得了,但是非常强势,我看完以后会想:这帮孙子我得防着他们啊,现在还没钱,有了钱那不是更不得了了?!是不是?(笑)所以我们花了这么多心思在开幕式中,最少•也是一种善意吧。你相信不相信,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就不管了。但这样一种信息,一定有好处,我坚信。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中国的文化输出?
张艺谋:开幕式还真是一个最隆重的最正式的文化输出。其他东西,电影啊音乐啊,八仙过海呗,谁也不能说自己就代表了中国。谁把文化输出的责任压在自己肩上,你就真的成了一碟菜了。但开幕式是不同的,你躲都躲不掉,我至今认为,我们确定的浪漫的、抒情的基调是正确的,历史自有评说吧。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访谈有关文化人问题的提问,目的是为引出本次访谈的核心,及如何评价本次奥运会开幕式,为后面的访谈做好铺垫。
B.访谈中张艺谋列举一个十多年没有联系的朋友就奥运会开幕式所发的短信的目的,在于说明本次奥运会开幕式受到普遍欢迎。
C.张艺谋认为,开幕式是一个最隆重的最正式的文化输出,因此奥运会开幕式采用的幽默轻松古朴典雅的基调是正确的。
D.访谈中,文章用平和的舒缓的叙事调子,用平实的语言来表达了作为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的所思所想: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时代的恩赐,是时代给了“我” 机会。
E、张艺谋认为,“和”可以诠释人跟人的关系,人跟自然的关系。而人物周刊记者把“和”字看做政治标签,太短视。访谈中,受访者语言平实、亲和,个性色彩浓厚,多用口语;访问者采访思路明晰,问题咄咄逼人,针对性强。
13.文章特地提到外国人对开幕式的看法,其用意是什么?(4分)
14.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各方评价不一,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和自己的切身感受进行探究,谈淡你对开幕式的认识。(6分)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5.根据下面材料,在你了解了人物的心事后,请你以同学的身份,写一句有分寸的宽慰、鼓励对方的短信。(4分)
晓敏时常表现得与别的女孩不一样,闷闷不乐,情绪低落,不爱与同学一起玩,害怕其他同学的目光,更害怕她们背后的交头接耳,常常用自己的冷漠和孤独去对抗别人的热情或嘲笑。我仔细一了解,原来她正为自己脸上的雀斑而懊恼不已。
答:
16.概括下面—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并针对这则新闻内容,进行简要评述。(不超过40字)(6分)
在中华骨髓库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来自深圳的黄伟华从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何鲁丽手中接过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荣誉证书”,他的加入让中国骨髓库库容数字变成了70万。
记者了解到,中国,旨髓库自2001年重新启动以来,已经有70万志愿者加入,可以满足60%患者的初次配型。在70万大军中,有800名志愿者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34名志愿者的造血干细胞还被送往了美国、英国、瑞士等多个国家,去挽救白血病人的生命。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表示,、中华骨髓库已经拥有了70万份资料,但是相对于全球15亿华人人口基数和近百万等待移植的病人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1)[主要内容](2分)
(2)[简要评述](4分)
六、作文(70分)
17.以“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标签:人教版 高三 选修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福州三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