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8.下面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在小说《药》中,伴随着小栓一阵阵剧烈的咳嗽,康大叔都要强调一句“包好,包好!”说明康大叔对人血馒头能治好小栓的病是很有信心的。 B.《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借项链参加舞会,说明她有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一面;但她能够为了还债而忍受十年的艰辛,说明她还有恪守信誉、自尊自强的一面。 C.《荷花淀》中水生嫂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从中可以看出水生嫂深明大义,对革命支持,并且对家庭很有责任感。 D.“两人的目光,都仿佛要在他的身体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从中可以看出老栓夫妇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透视了他们的愚昧麻木。 9.下列有关小说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药》的结尾出现的乌鸦,不仅增加了小说阴冷的氛围,而且还是一种呐喊的象征,这乌鸦的叫声正是一种“寂寞里的呐喊”,带有一种明显抗争的意味。 B. 小说《项链》的结局让人感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是因为在前文已作了多次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项链可能是假的。 C. 《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开头用一连串的“梦想”,把她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D.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荷花淀》中这处景物描写烘托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信念,洋溢着革命豪情。
四、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10~11题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0. 下列关于《从军行》主题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升起大片阴云,使远处的雪山显得暗淡,孤城戍守,四望荒凉,玉关屹立,显示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B.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 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11. 下列关于《从军行》艺术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句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B. 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对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烘托作用。 C. 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D. 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13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2. 下列关于《声声慢》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本词又题为“秋情”,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哀愁,情调哀伤凄苦。 B. 首句七组叠字渲染愁苦之情。“寻寻觅觅”实写词人的动作行为,表现空虚怅惘的心态;“冷冷清清”是寻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直接表白内心情感。 C.“梧桐”句描写黄昏细雨,梧桐叶落,更添愁思。“兼”和“细”细腻道出愁人的苦闷。“点点滴滴”活现细雨连绵,暗示愁苦的不可断绝。 D. 全词借景抒情,透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景象,表现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读之催人泪下。 13.下列诗句与例句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本大题3小题,共24分。 14.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2) 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山围故国周遭在,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石头城》) (4)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5)__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6)低眉信手续续弹,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7)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8)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9)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10)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5.翻译下面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 园客者,济阴人也。貌美,邑人多欲妻之,客终不娶。尝种五色香草,积数十年,服食其实。忽有五色神蛾,止香草之上,客收而荐①之以布,生桑蚕焉。至蚕时,有神女夜至,助客养蚕,亦以香草食蚕。得茧百二十头,大如瓮,每一茧缫②六七日乃尽。缫讫,女与客俱仙去,莫知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