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8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9]
江西省抚州市200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江西省抚州市200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饶礼喜 黄凯民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凯觎(jì)  渊薮(sǒu)  闭门羹(ɡēnɡ)  卷帙浩繁(chì)
B.悭吝(qiān) 荼素(tú) 潜水艇(qiǎn) 追根溯源(sù)
C.召唤(zhào) 框架(kuànɡ) 一场雨(chánɡ) 畏葸不前(xǐ)
D.闷热(mèn) 倔强(jué) 唱主角(jué) 力能扛鼎(gā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安详  家具  震撼  穿流不息
B.缔造 撕打 座落 委曲求全
C.焦躁 昏聩 赝品 甘败下风
D.影碟 闲暇 果腹 计日程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有的领导干部总喜欢外出学习取经,但他们并未真正脚踏实地地去考察去研究,这如同披沙拣金,毫无收获。
B.乐贫甘贱的李桂林、陆建芬,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C.光绪年间,“沪上梨园甲天下”,上海的戏曲舞台与北京成南北掎角之势。
D.中国军舰赴索马里海域打击海盗,完全符合有关国际法的规定,同时也是我国明哲保身之举,因为那里常年有大量商船驶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过了一些天,年轻的记者朋友们很挂念吴庆恒老人,经过了辗转打听,终于知道了老人的家,等走过弯弯曲曲的巷子,看到的却是老人已经去世的消息。
B.公婆饼因其突出民族风味和特殊制作工艺,深受人们喜爱,被评为恩施地区十大名小吃。
C.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去接触台湾同胞。
D.穿过2008这平凡而又伟大的一年,我们由衷地从心底里发出一个声音:“中国加油!”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大家都知道,南昌,英雄城,省会城市,九江,港口城市,也是交通枢纽,景德镇,瓷器之都,另外还有抚州,也是商品粮基地……所以环鄱阳湖地区是一个战略意义的构想。
B.围棋的魅力,在于它斗智斗力,充分展现了人们的博弈技巧;围棋的魅力,在于它源远流长,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说围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C.高考考生也需要有专门的歌曲来鼓舞他们的斗志,我国第一首“高考歌”——《迈向考场》即将拍成音乐电视与观众见面。
D.菲律宾海军司令费迪南•戈莱斯15日出面反驳了该国近日出现的针对中国的指责,《菲律宾星报》16日援引他的话说,“中国渔政船前往南海,是任何对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的正常活动,菲律宾公众不应该对此感到忧虑。”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漫话古籍的保护与研究
来新夏
从周秦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就有了以竹木为材料的特定载体,形成中国的最早图书——简书,为中华文化提供了根本立足点。以后又逐渐发展为帛书、纸书,而在装订形式上亦从卷轴、方册、鱼鳞、蝴蝶、包背到线装,构成中国藏量极大的书群,这就是古籍。
中国古籍数量之多,已难确切估计,只能用其汗牛充栋和浩如烟海等等词语来形容。但珍惜古籍却缘起甚早,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入咸阳,首先命萧何收集图书。惠帝时,又“大收篇籍”。武帝时,已是“书积如丘山”。成帝时,刘向父子主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编目,将国家藏书分为六类,编成《别录》与《七略》。清乾隆时,按“经、史、子、集”四类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10254种172860卷,几乎涵盖了清乾隆以前,尤其是元代以前的各种主要著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古籍藏量。


浏览完整试题经过不断制作、搜求、典藏、整理的大量古籍,包容着自然和人文两大内容。各门学术无不纳于其中。是以中国古籍可称中华传统文化之总汇,也即时尚所谓国学之所在。
中国古籍如此浩繁,从竹木简书到宋元善本,以至一般古籍,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遣产。作为中华子孙应有继承与保护的责任,而不能坐视其被损坏与弃置。当前的重任就是保护好古籍。保护古籍主要有三条渠道。
其一是原生性保护。主要是改善庋藏条件和修补残损。中国历来注重藏书保护,特别是私人藏书,更为藏家所珍视。从汉代始,就用箧(竹制小箱子)分类置放图书。东汉以后,用黄檗染纸防蠹。魏晋时,曹曾筑石窟藏书。隋炀帝分三类抄存副本,使得大量古籍得以完整保存。明人范钦筑天一阁为藏书所,制定了许多防火、防蠹、防潮、防散失等保护措施。古籍修复技术,代代相传,技艺日精,许多残破古籍经过修补、垫衬、描画,已经恢复原貌。
其二是再生性保护。历史上是传抄、刻印,而当代则是再造。在雕板印刷发明以前,主要靠书手受雇传抄。雕板时代为阅读方便,配补不足,或恢复散失,也有单册抄写的。正因抄书日渐普遍,社会上出现佣书的专门行业。有些藏书家在所藏毁损后,又大量抄存,形成大规模的再生行为。有些藏书家参与和推行刻书活动,不仅刻自己的著作,更多的是刻印重要古籍甚至珍本秘籍。当前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再造工程,则是在更精细完美的情况下,对古籍进行再生性扩量保护,对充实馆藏,普及传统文化,产生极大影响。
其三,加强流通,开拓流通渠道。流通是书籍的重要功能之一。古籍的流通,历来靠两种途径:一是读书人之间通过借抄交换,有无相通;另一途径是通过市场。古籍市场始于汉,到明清时已基本形成。近年旧书业让古籍走上拍卖市场,使古籍成为商品,客观上对古籍有保护作用。我国若干大馆,馆藏古籍复本较多,如《史记》有一二十套,《四库全书》有数套,若能通过市场调剂,则各缺藏馆得以充实而知所珍惜,大馆也可以增补所缺。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古籍不受损伤的阶段,还应对古籍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全面研究,使古籍能更完美,更便于使用。历来除官方的整理研究外,藏书家和学者都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对古籍的内涵和外延均有所研究。清代学者对此有更显著的贡献,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清代学者都对古籍进行过丰富完美等创意性工程。他们在研究古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校勘、版本、目录、考证等专学。这四学构成清学的四大支柱,为乾嘉朴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古籍的质与量,至今文史学者犹受其惠。在完善内涵之外,他们又做了大量的外延工作,对多种古籍撰写了注、补、表、谱,考证等新著。如一些知名学者为二十四史增补了史志目录,使中国自汉至明连缀成贯通的图书目录,这是图书文化中罕见之举。因此清人著作成为了解和研究古籍的门径。
6.下列关于“古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简书、帛书、纸书构成中国藏量极大的书群,为中华文化提供了根本立足点。
B.我国古籍的装订形式主要有卷轴、方册、鱼鳞、蝴蝶、包背、线装、平装、骑马装订和活页裱头装。
C.中国古籍浩如烟海,包罗万象,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华子孙应有责任继承与保护它。
D.保护古籍共有三条渠道,即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和加强流通。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所说的古籍藏量,就是收书10254种172860卷图书的《四库全书》,它涵盖了清乾隆以前的各种著作。
B.传抄、刻印和再造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古籍再生性保护的几种措施。
C.古籍流通主要有两种途径:以前是文人间的借抄交换,现在是市场上的买卖调剂。
D.古籍从业人员应进一步了解古籍,研究古籍,保护好古籍,发掘其蕴藏,为传统文化提供研究依据和创造古籍新著,为古籍扩量尽力。
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原生性保护,还是再生性保护,都应属维护行为而非创意行为。
B.国家图书馆定期在各地举办全国范围的修补培训班,有意识地培养古籍修补专业人才,旨在延续古籍生命。
C.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写成后,“豪贵之家竞相抄写”。这种行为属于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
D.清人校读整理古书和创作古籍新著是空前的,清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我们进修的阶梯,所以读古书只读清人有关著作即可。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糜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
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星宿名),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帷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
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根本,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


展开余下试题 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
(选自司马光《家范》)
9.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捍外患也             捍:捍卫
B.毋俾城坏,毋独斯畏 俾:使
C.君其图之 图:考虑
D.亲之以德,皆股肱也 股肱:辅佐的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 皆好词而以赋见称
B.彼愚者则不然 手其身也,则耻师焉
C.必不可,君其图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0.汝丧而宗室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11.下面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证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一组是
①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 ②汝取一支箭折之 ③单者易折,众者难摧 ④弃其九族,远其兄弟 ⑤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 ⑥亲之以德,皆股肱也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说人类团结的重要性,接着又用树木枝叶与根干的关系进行形象的论证。
B.吐谷浑阿豺在临死时以折箭为喻,意在告诫慕利延等保住自己祖业的重要性。
C.古代的贤德之人知道仅仅自己本宗族的力量太单薄,所以又用甥舅关系、婚姻关系来做辅助。即使如此,仍觉不够,所以又爱护百姓,让百姓来做自己的保护。
D.本文说理清楚,论据充分,言辞恳切,正反阐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第Ⅱ卷 (共114分)
四、(24分)
13.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4分)
译文: 
 
(2)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3分)
译文: 
 
(3)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客中九日
[明]王灿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1)诗歌的后两句哪个字运用非常巧妙,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 
 
 
(2)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请结合这首诗歌谈谈情景的妙用。(3分)
答: 
 
 
15.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   和白朴。小说《复活》的作者是   。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屈原《离骚》)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白居易《琵琶行》)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憔悴损,       ? (李清照《声声慢》)
(5)地也,       !天也,       !(关汉卿《窦娥冤》)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怀念一种树
晓东
①离开故乡近30年了。时常怀念那个生我养我的偏远山村,怀念村外田塍上一种名叫茶叶树的小树。它们在春天爆着绿芽,在冬天吐着白花,装点着我清苦而快乐的童年。
②那时,故乡没有专门的茶园。山上长的几乎都是松树和油茶树,田里也只栽水稻。留给茶叶树的生存空间,便是村外那一条条田塍。远望去,田塍上的一排排茶叶树,就像一道道绿色的篱笆,将一口口稻田分隔开来,成为故乡一种标志性的风景。茶叶树四季常青,但长得慢,似乎总也长不大,长到人头高后,几乎就停止向上长了,更多的是从根部斜生出不少细枝,环抱在主干周围,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家族。
③每年清明前后,母亲总带我和弟弟去自家田塍上采摘茶叶。采茶叶,最需要耐心,得一个嫩芽接一个嫩芽去掐断,不能漏掉,更不能一会儿到这棵树上采采,一会儿又到那棵树上掐掐;母亲能双手采茶叶,频率也快,像麻雀啄食一样。而我只会用右手,笨手笨脚,大半天仍站在一棵树前,站得腿脚发麻,往往一个上午也采不完几棵树。我时不时望着被茶叶汁染绿的手指发呆,嗅着手上的苦涩的清香。看到我泄气的模样,母亲总笑着说:“顶个人头活命不容易,你真要好好读书!”
④在采来的茶叶中,清明茶最佳,嫩而香。不过,老叶也不是毫无用处,可以制作擂茶。老茶叶用井水洗净,晾干,连同芝麻、甘草、食盐等一起放进大擂钵,再用擂棍慢慢捣烂,最后装入陶罐密封。待到暑天,冲碗擂茶喝,咸而不齁,清凉解暑。
⑤如果说采茶是对耐心的莫大考验,那么,烤制茶叶则是对细心的强烈挑战。茶叶太娇了。烤茶叶得用文火。一般烧稻草,把锅慢慢烧红,然后把当天采来的茶叶分批倒入锅中,一次不能倒太多,半锅就够。母亲用锅铲不停地翻炒,动作极快,紧接着,她将双手插入茶叶中,上下翻动,反复摩挲,直到茶叶被烫得发蔫,打卷,缩成团粒状,茶香飘满一屋,才将茶叶从锅中盛出,放进团箕里,最后装进热水瓶的胆芯封存起来。母亲一天要炒几锅茶叶,连衣服上都薰透了茶香。然而,茶叶很不经炒,看到大半锅嫩叶最后缩成一二两茶叶干,我打心里惋惜。想起当年母亲烤制茶叶的活计,我至今感到心疼和辛酸啊。
⑥冬天,家里的农活少了。母亲逢集便去街上卖茶叶,换点零钱补贴家用。平时,我家里不舍得泡茶叶,但春节和端午节例外。正月,家里来客,母亲便热情地泡茶待客,说家里没什么好东西,并包些茶叶赠给客人。端午节,母亲常把年前剩下的陈茶叶用来煮茶蛋,茶香直渗入到蛋黄里,那口味才正宗地道呢。
⑦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数十寒暑过去。我不知道故乡的村妇们从何时起都不再手工烤制茶叶了。但我可以肯定,母亲是在十几年前放弃那门手工制茶的手艺的。一是因为子女先后考上了大学,相继参加工作;二是因为市场上的茶叶应有尽有,手工制茶效益太低。从此,手工制茶的技艺,就这样在故乡这个小山村里永远失传了。我感到欣慰,又感到惋惜。
⑧古人曾说,茶可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这自是人生的高远境界。故乡的村民可望不可及。如今,值得庆幸的是,故乡村外的田塍上的茶叶树仍被保存着,尽管它们早已丧失了实用价值,没有人在意其枯荣。它们一如既往地站在村外的田塍上,像一排排篱笆一样。它们照样在春天萌芽,在冬天开花,依旧散发出苦涩的清香,还会结出造型优美的果实,像一个个微型南瓜。它们年复一年地守望着那方遥远而宁静的田园,像在回忆如烟的往事,又仿佛在期盼远方的游子。
16.作者为什么说“我感到欣慰,又感到惋惜”?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17.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 
 
 
 
18.文章末尾关于茶叶树的描写有何特点?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答: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运用从容散淡的语言,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作者清苦而快乐的童年,表达了对阔别30年的故乡的思念之情。
B.故乡标志性的风景就是茶叶树,这种树四季常青,春天萌芽,冬天开花,能散发苦涩的清香,可结出造型优美的果实,因而作者时常怀念它。
C.文中用“我”采茶叶时的笨手笨脚反衬“母亲”的心灵手巧,又用“母亲”放弃手工制茶的手艺,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D.“茶可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这两句诗在文中旨在说明故乡的村民有着人生的高远境界。


展开余下试题E.文章表面上写的是对故乡茶叶树的怀念之情,实际上表达了对手工制茶这种工艺失传的深刻反思和对世事沧桑的深沉感喟。
六、(9分)
20.阅读下面四句话,找出加点词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①杰富瑞,一条来自大洋彼岸的鲇鱼,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能够避开全球化的浪潮吗?
②课堂气氛显得死气沉沉,而在这个“船舱”中放进几条生气勃勃的“鲇鱼”,便能打破沉闷,增强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③在中国当今的金融格局中,中资银行无疑是沙丁鱼,而外资银行肯定是一条鲇鱼……
④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面对各种诱惑,你不但要动心,更要动脑。否则,你就会变成一条贪心的“鲇鱼”,一个“拳头”也会轻易地把你钓起来……
答: 
 
21.仿照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续写下面的语段。(5分)
某些商家在广告中对用户作出承诺,但往往不能兑现,国家有关法规将对此进行严厉处罚。因此,承诺不是水面上的浮萍,轻盈、自在,承诺如同珍珠,它的莹润是蚌磨砺出的结晶,也是蚌的荣耀;承诺不是    ,    、    ,承诺如同    ,    ,    。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是个寻找的过程。找回曾经拥有的,于是寻找是一种呼唤,一种精神回归,一种坚守,一种珍藏;追寻不曾拥有的,于是寻找成了一种向往、追求、进取,为了渴望而探索。
请以“寻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得套作和抄袭。

高三语文答案 第页(共2页)抚州市2009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A帙,zhì;B潜,qián;D闷,mēn)
2.D(A穿—川;B撕—厮,座—坐;C败—拜)
3.B(A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挑选精华。B乐贫甘贱:乐于贫困的生活,甘于卑贱的地位。C掎角之势:比喻作战时分兵牵制或合兵夹击的形势。D明哲保身:原指明达事理、洞见时势的人,善于择安避危,保全自身。后亦指为了个人得失而丧失原则的庸俗处世态度)
4.C(A搭配不当,“看到……消息”应改为“听到……消息”或“得到……消息”。B不合逻辑,应在句子末尾加上“之一”。D成分赘余,“由衷地”与“从心底里”意思重复了,任删其一)
5.C(A为了区分大小层次,“省会城市”“交通枢纽”“瓷器之都”后面的逗号均应改为分号。B将冒号改为句号。D句号应移到引号后面去)
6.C(A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中国的最早图书——简书,为中华文化提供了根本立足点”。B增添信息,“平装、骑马装订和活页裱头装”分别是现代书籍、杂志和票据、信笺等的装订方法。D“保护古籍共有三条渠道”错,原文说的是“主要有三条渠道”)
7.D(A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四库全书》……几乎涵盖了清乾隆以前,尤其是元代以前的各种主要著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古籍藏量”。B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历史上是传抄、刻印,而当代则是再造”。C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古籍的流通,历来靠两种途径:一是读书人之间通过借抄交换,有无相通;另一途径是通过市场”)
8.D(“只读清人有关著作即可”的说法绝对)
9.A(捍,抵御)
10.B(A连词,“用来”/介词,“凭借”。B均表转折,“却”。C副词,表祈使语气/代词,“自己”。D代词,“你的”/连词,“如果”)
11.D(①是作者所反对的,②是吐谷浑阿豺让母弟慕利延做个游戏,④是愚者的行为;③⑤⑥都能证明“团结就是力量”的观点)
12.B(举吐谷浑阿豺的例子是要说明宗族互相保护才能够强大的道理)
13.(1)如果大家不团结起来抵御外患,就会反被其他动物吞食。(4分。得分点:“苟”“异类”各1分,被动句1分,句意通顺1分)
  (2)那戎狄人,尚且知道宗族互相保护才能够强大的道理,何况我们中原内地的人呢?(3分。得分点:“犹”1分,判断句1分,句意通顺1分)
  (3)如果能够这样,那么自己就会安稳如泰山,长寿如星辰,别人怎么能够侮辱你呢!(3分。得分点:“如是”“安得”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人的爪牙再锋利,也比不上虎豹;力量再强大,也比不上熊罴;跑得再快,也比不上麋鹿;飞得再高,也不及燕雀。如果大家不团结起来抵御外患,就会反被其他动物吞食。因此有贤德的人用礼法来教导人们,告诉人们父子兄弟应该相亲相爱。一个人如果爱戴他的父亲,就同样会爱他的兄弟;热爱他的祖宗,就同样会爱他的宗族。人与自己家族的关系,就如同枝叶依附于根干,手脚长在身体上,不可分离。哪里只是为了清楚明白和秩序井然以达到表面上的繁荣景象呢?实在是希望互相保护,抵御外敌啊。
吐谷浑阿豺有二十个儿子,他患病快死的时候对儿子们说:“你们各拿一支箭给我,我要玩个游戏。”一会儿对母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来折断它。”慕利延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去拿十九支箭来,将其折断。”慕利延却不能折断。这时阿豺对儿子们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很容易折断,众多的箭在一起,就难以折断。只要你们戮力同心,国家就可以稳固。”说完就死了。那戎狄人,尚且知道宗族互相保护才能够强大的道理,何况我们中原内地的人呢?
古代的贤德之人知道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所以又用甥舅关系、婚姻关系来做为辅助。即便如此,仍担心它不够,所以又爱护和抚育百姓,让百姓来做为自己的护卫。所以说,爱护自己的亲戚,是用来爱护自己的;爱护天下的民众,是用来爱护自己的亲戚的。如果能够这样,那么自己就会安稳如泰山,长寿如星辰,别人怎么能够侮辱你呢!所以,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都是先亲近自己的本族远亲,然后能够施加到他人身上。那些愚蠢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抛弃九族,疏远与自己的兄弟们的关系,想用这种方法来自己独占利益。却不知道你一旦孤立无援,别人就会来戕害你,最终能得到什么利益呢?从前,周厉王抛弃九族,当时的人们写诗来讽刺他:“君王广施仁德国家才会安宁啊,宗族子弟是王室的坚强护卫。不要损坏自己的护卫啊,不要独任其力。如果什么事都自己独断专行,这样实在是太可怕了!”
宋昭公将要去掉群公子,乐豫说:“不能这样做,整个公族好比是公室的枝叶。如果去掉这些枝叶,那么公室这个树根就没有庇护了。连葛藟这种植物都懂得去庇护它的根,所以君子都用葛藟来比喻做人的道理,而况国君呢?这就是谚语所说的‘受到它的保护却任由别人用斧子砍掉它’,这肯定不行,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对待本家公族,应当用仁德来亲近他们,这样他们就都会成为你的强有力的辅佐。天下有谁敢对你有贰心呢?为什么要去掉他们呢?”昭公不听乐豫的话,果然导致了国家的大乱。
华亥想取代他的兄长合比成为右师,便到平公那里去说合比的坏话,让平公把合比赶走。左师说:“你这个华亥呀,早晚必定要灭亡!你削弱你的同宗本族,对别人会怎么样呢?别人又会对你怎么样呢?”过了不久,华亥果然死了。
14.(1)“笑”字运用非常巧妙。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黄花以人的情感。黄花笑关山客在家人团聚齐登高的重阳日却独自在异乡登高,此句从黄花的视角看关山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抚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