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91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19]
四川省2009年高三语文最新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古诗鉴赏阅读专题
四川省2009年高三语文最新模拟试题 分类精编
--古诗鉴赏阅读专题
四川省德阳市高中2009级“二诊”考试
12.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注】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李诗是作者于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⑴两首诗中的“梅花”都不是实指“梅花”,而是指曲牌名《梅花落》。据此,简要赏析这两首诗在艺术技巧上的相同之处。(4分)
答:
⑵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
答:
答:⑴(4分)两诗都采用了通感的艺术技巧,由听觉诉诸视觉(2分),即由听到《梅花落》的乐曲联想到看到梅花落下,描绘出与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意境(2分)。
⑵(4分)李诗表达的是怀才不遇、被贬的忧伤愤懑之情(2分);高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戍边战士的崇敬之情(2分)。
南充市高2009届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春游 .
王今 .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
注:春城:扬州,因唐人韩翃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得名。 .
(1)简要分析第一、第二句描写的内容及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简要赏析“醉倚层台笑上楼”旬中“醉”字的多层含义。(4分)
12.(1)诗的前两句渲染了春城的繁华,春游的热闹,描绘了游人的欢乐情态(2分);反衬后两句中的“愁”字(2分)。
(2)酒醉,乘酒兴迷花倚台追欢逐笑;陶醉,沉醉在春游的欢快之中;迷醉,暗讽纵情玩乐的游人不理解自己心中的隐忧。(答对两点,可得4分)
内江市2009届高中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悴。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①上阕描写的秋景有何特点?描写秋景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5分)
②上阕“重叠暮山耸悴”一句,有的版本作“重叠暮山耸翠”,你认为其中的“悴”和“翠”,
用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分)
12.(8分)①(5分)词的上阕描写秋景。前半部分写出了江南水乡秋色平远开阔、疏淡优美的特点(1分)。后半部分,词人选用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意象(1分),描绘了一幅荒寒、凄清、寂寞的秋天傍晚图(1分)。词的上阕描叙秋景,渲染气氛,突出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影响,为下阕抒发悲秋伤别之情作铺垫(2分)。
②(3分)应该用“悴”(1分)。全词抒发的是伤秋之情,这情是因为观傍晚秋景引发的对故人的无尽的思念之情,思念情深却又不能相见,所以诗人心中满腹愁怨,用“悴”能准确表现这种感情(1分)。同时,此句用“悴”字,也开启了上阕后半部分描绘的荒寒、凄清、寂寞的秋天傍晚图(1分)。
应该用“翠”(1分)。词上阕前四句描绘的是一幅平远开阔、疏淡优美的秋景图(1分),用“翠”才与前四句所描绘的意境相一致(1分)。(上述两种答法均可。)


浏览完整试题四川省珙县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 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 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 寒鸦飞尽水悠悠。
(1)两首诗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4分)
(2)请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4分)
12.(1)感情不同(1分)。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3分)(答相同,该题0分)
(2)表现手法:(4分,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像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1分)“日晚”“寒鸦”“江水”,渲染出寂静、空虚的环境气氛,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1分)
四川省雅安中学高2009届4月月考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错,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一、二两句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最后一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诗句?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这首诗抒写了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1分)以及所盼不能实现的愁绪(1分)。第一句借“北雁”“岁欲错”点出季节和时令,第二句用“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不是诗人渴望团圆的情感就是自然显现出来,而秋凉岁昏,对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2分)
(2)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2分)。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增添了诗的内涵。(2分)
乐山市高中2009届第二次调研考试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燕诗
粱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敖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 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
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
顾,随风四傲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匆悲,
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惫,令日尔应知。
① 按照诗人对自己诗歌的分类,这是一首“讽喻诗”,请你谈谈这首诗歌“讽喻”(规劝)的是什么。(4分)
答.

②赏析“青虫不易捕……一一刷毛衣”这10个诗句。(4分)
答:

12.诗歌鉴赏(8分)
①答:规劝年轻人要记住父母养育自己成长的辛苦。(4分,酌情给分)
②答:这10个诗句刻画双燕为了抚育子女而辛苦操劳,为了孩子们能不挨饿而不知疲倦地劳作,甚至消瘦了自己的身体。还写了双燕为了孩子今后能独立生活,负担起了教育的责任。诗人恰到好处地用物类比人,字字写燕,却字字都在写入,起到了很好的感染和教化作用。(内容解说2分,技巧评说2分。酌情给分)
绵阳中学2009级高三下期入学考试题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
暮春归故山草堂 .
钱起 .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
兰竹诗 .
郑板桥 .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
12.(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春残”概括或总写  1分;  三景写全3分)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2分)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调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2分

绵阳中学2009级下期第一次月考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
寄全椒山中道士 .
韦应物 .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 .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
[注]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
(1)试结合全诗分析首句的“冷”字好在哪里。(3分) .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
12.(7分)(1)(3分)“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1分)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1分)。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1分)(未答到最后一点,但前面各点的分析较具体,也可以给3分)
(2)(4分)作者的感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1分)写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想送酒去安慰都是这种情感的表现。(1分)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即作者心中的寂寞之情。(1分)“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身处郡斋的寂寞,想送酒去安慰山中的道士,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化解。(1分)


展开余下试题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09届高三3月月考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乡台 范成大
千山已尽一峰孤,立马行人莫疾驱。
从此蜀川平似掌,更无高处望东吴。
注: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作者由静江府(今广西桂林)调任四川制置使、成都知府。成都北面有望乡台。此诗作于入川赴任之时。这里用它为题,不一定实指其地。
(1)本诗是怎样以“望”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从此蜀川平似掌,更无高处望东吴”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什么感情?请简要赏析。
12、(1)、本诗围绕一个“望”字,写了过去、当前、未来三种情景。首句概括过去几个月的艰难行程,可以是“回望”过去的艰难行程;第二句写“行人”(诗人自己)立马山头,缓辔踟蹰的场面,含蓄表现诗人当时油然而生的特殊感触,可以说是“怅望”;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申述自己立马踟蹰的缘由,可以说是“遥望”,意味深长。
(2)、蕴含了作者思念故乡之情。这两句描述的情景是:诗人即将进入蜀川,再无崎岖之苦,但四周的高山,更加阻隔了与故乡的通路,连登高以望东吴(作者故乡苏州)之处也没有了,这就把思乡之情更加深化了;蜀川,指四川盆地,用“平似掌”来比喻,形象而贴切。诗人面对展现于眼前的蜀川,应是心情开朗,但到了川中,离乡越远,乡思越切,这种相反的心情,构成了此诗深婉而不低沉、萦回而不失开阔的基调,准确表现作者的感受。
南充高中2009级周考(八) 学
12.阅读下列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
感 遇 .
陈子昂① .
 兰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 .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
迟迟自日晚,嫋嫋秋风生。 .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
[注]①陈子昂(公元661—702)梓州射洪(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三十六七岁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建议不被采纳,反受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②兰若:均为香草名。③芊蔚:花叶茂盛状。 .
(1)整体感知这首诗,简要表述这首诗的思想内容。(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试作赏析。(4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1)这首诗描写空绝春夏之间的兰若在秋风起时便枯萎调零的命运(2分),借以抒发自己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年华流逝而芳意无成的苦闷(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与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从表面的内容和诗人实质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结合作答。
(2)托物言志(2分)。前四句从形、色两方面赞兰若风采的秀美,突出其幽雅独特,后四句写兰若摇落,芳意无成,感叹其芳华零落,从而抒发自己对年华流逝,理想破灭的感慨(2分)。或答比兴(2分)。前四句着力赞美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兰若凋零写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答“比喻”“象征”也可,答“借景抒情”适当给分(2分)。(注:试卷上把“白日晚”打成了“自日晚”)[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表达技巧。先答是什么表现手法,然后作分析。
四川省南充高中2009届高三第九次周练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 .
晏几道 .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
(1)词的上片写杜鹃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赏析。(4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反衬。(1分)一、二句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美丽的春景反衬出杜鹃叫声的悱恻动人;三、四句用黄莺的随意飞动,反衬杜鹃的殷勤多情。(指出相对应的意象1分,正确指出意象的特点2分。)题目问的是“主要”手法,如答衬托、渲染、拟人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杜鹃是这首词的主要意象,但上片还写到了楼台、翠微、花、流莺,可见是衬托。再结合各意象的特点分析,可以确定是反衬。
(2)漂泊他乡之愁,思念家乡之情,有家难归、身不由己之叹。(2分)。“行人”行走在绚烂春色中,心情本来是愉悦的,但因为杜鹃殷勤的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念之情、作客之愁。但是抒情主人公虽然思乡情切,却不能自主,杜鹃的多情只能徒增烦恼。(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所抒发的感情的把握。题干已经告诉了我们思考的方向。一要抓住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句,二要联系全词,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答案要准确全面。
四川省泸州高中2009级高三下期语文开学考试试题
1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 步 野 步
周密(宋) 赵翼(清)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答: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4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 :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也可):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4分) (218.6.128.9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四川省2009”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1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