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330  
标签:苏教版 高二 必修四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30]
苏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普通高中阶段性评估练习题
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39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臼(jìu)齿 夤(yín)夜 茕茕(qióng)孑立 强(qiáng)颜欢笑
B.龟(jūn)裂 船坞(wù) 水流湍(tuān)急 呱呱(guāguā)而泣
C.祓(bá)除 关卡(qiǎ) 不可小觑(qù) 虚与委蛇(yí)
D.僭(jiàn)越 浸渍(zì) 殒身不恤(xù) 对簿(bù)公堂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租赁 文身 曲意逢迎 狼奔豸突
B.笑魇 脉搏 不落窠臼 委曲求全
C.喝彩 稔知 人才辈出 拾人牙惠
D.蛊惑 赧然 秣马厉兵 共商国是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 了。
②鹰族 翱翔蓝天,即使到了老年,也不会因体衰力弱而放弃搏击云霄的努力。
③教育部经过慎重研究,再次 了学生条例。
④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 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唱歌。
A.蜕化 终身 制定 淹没 B.退化 终生 制定 湮没
C.蜕化 终生 制订 湮没 D.退化 终身 制订 淹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2008年奥运会火炬的设计别有用心,体现着浓郁的中华民俗风情,给世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B.文章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C.印度外长辛格对美国的制裁威胁置若罔闻,当着赖斯的面宣称“期待伊朗在管道项目上履行承诺”。
D.在最近十多年里,各种语文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的却屡试不爽,效果不尽如人意。
5.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B.反正铜丝对于他们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
C.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D. “两节”期间,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在调整居民生活必需品和基本服务的价格时,确保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因价格调整而降低。
⒍下列标点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部《考试法》的范围只包括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类考试,例如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自考等。其他部门和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考试,如司法考试、托福等不包括在内。
B.当庞贝城居民被维苏威火山岩浆吞没时,他们能有什么慰藉?地震,海啸,瘟疫,绝症等大自然的恶势力能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或我们的亲人毁灭。
C.古人不是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吗?
D.峰顶有平坦处,舒舒展展地仰卧在上面,顿时山啊、云啊、树啊、鸟啊,都一起屏息,只让你静静地休息。
二、阅读下文,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玉: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般来说,文字的出现被各国学者公认为是文明的起源,但红山遗址出土的文物使专家发现,玉器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诞生。因为这里出土的玉器比文字出现的时间还早。


浏览完整试题人为什么会在距今5000年到6000年的时候突然进入了文明社会,而不是在距今4000年或是更晚?因为玉器在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从1979年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村发现的一组专门供作大型祭祀活动用的石砌建筑遗址中所出土的玉器,一为双龙首玉璜,另一为绿松石鸮就说明这个问题。
远古的祖先,他们找出了部落中最有智慧的人,任命他们为整个部落的巫师。每当需要出征战斗、旱天祈雨甚至是每逢大型的祭祖活动,巫师会穿上缝制上玉器的法衣,于是这块玉被称为通神的工具,上天将神的旨意传达给玉,而巫师又通过玉接受到了的上天的旨意。他或许是嘴里默默自语,又或是像癫痫病发作一般,最后焕然清醒将神的旨意告诉部落的子民:是否应该出征;是否会有雨等等。
久而久之巫师通过这项活动控制着自己部落的子民,而玉正是起到对内产生凝聚力、对外达到统一的作用。
人们为什么会选择用玉来通神?早期的玉是透闪石,这种石头的物理性质使人们产生了敬畏。
北京大学玉文化研究中心于明认为:早期人们是用石头,石头的选取是因为它既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容易开采,经过加工后还能出现一种美感,而最早的玉就是一种透闪石。这种透闪石的硬度很高,不便于加工,而它又长在山顶上,因此人们认为这种石头可以通天。由于硬度高,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加工的,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打磨出一种动物的雏形,于是部落里就出现了一个制玉部落。玉器的制作工艺就这样和神圣的神权结合了起来,成为了特权阶层的“神器”。因此,被统治阶层作为神器的玉器才被专家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红山文化晚期的玉器已非一般性装饰品,也非个别性礼器,而是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志墓主人级别高低的用玉制度。玉礼制系统形成,这也是目前所能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礼制形态,对夏商周三代用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底蕴深厚,存在着共同的信仰基础。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龙的实物形态之一,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遥相呼应。这一南一北相距数千千米之遥的史前文化中,大约同时出现具有龙的形象的玉器。这种体成卷曲的龙成为了后来中华民族的信仰中地位最高的灵性动物,这一点颇耐人寻味。这种情况可能暗示出当时在相当广阔的地域之中,存在着龙的神话传说和对龙的崇拜,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基础。
摘自《百科知识》(2008年第1期 有删改)
⒎不能说明玉器与中华文明起源有关的一项是
A.玉被视为通神的工具,有对内产生凝聚力、对外达到统一的作用。
B.早期的玉是透闪石,硬度高不便加工,而且多在山顶,被认为可以通天。
C. 玉器除了用作“神器”外,还是生活中的装饰品。
D. 玉器被用于墓葬,可表明墓主人级别,形成了明确的玉礼制系统。
⒏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在选材、构造方面极为相似。
B.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制造时间基本相同。
C.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说明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D.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信仰基础。
⒐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玉器的出现要早于文字的出现。
B.红山文化时期,玉器已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
C.红山文化的玉礼制系统,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礼制形态。
D.五六千年前,龙是中国大地上所有民族的先民们共同的图腾。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2题。(12分,每小题3分)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也?”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全祖望《梅花岭记》)
⒑ 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誓与城为殉 殉:殉难
B.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克:失败
C.承畴大恚 恚:怨恨
D.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旧:老交情
⒒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虽世殊世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⒒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史可法的“浩然之气”及其影响的一组是
①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②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及以衣冠葬之。③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④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⑤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展开余下试题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⒔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州城破之时,史德威被诸将所拥而行,未能帮史可法以死殉城。
B.从文中记述有人传言史可法未死的事实看,史可法舍生抗清、誓死殉城,深得人们拥戴。
C.孙兆奎对洪承畴的反问,目的是用洪承畴的未死来证明大江南北的传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D.从文中的议论部分来看,作者认为未死传言、神仙之说纯属画蛇添足,对此持一种批评态度。
第Ⅱ卷(共111分)
四、(21分)
14.把下列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3分)
⑵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4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两小题。(8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远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4分)

(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4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闲云潭影日悠悠, 。 (王勃《滕王阁》)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2)欲以究天人之际, , 。(司马迁《报任安书》)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 ,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4) ,须臾鹤发乱如丝。(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
春江潮水连海平,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五、(12分)
17. 将下列各句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上下文衔接,表意清楚。(4分)
美国当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洛斯提出了“健康的儿童性”的概论,认为成年人应具有双重视角, , ; , , 。
①揭示社会的底蕴
②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拭掉
③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
④一方面像成人一样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
⑤一方面以儿童的天真、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
排序:
18.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根据内容拟一个形象生动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
本报讯(记者窦浩智)9月29日,记者从市旅游局获悉,我市各旅游景点已准备好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迎接“十一”黄金周的到来。
城区的富华游乐园举行吴桥滑稽欢乐节和大河之舞爱尔兰艺术风情节,使游客在尽享疯狂娱乐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到异域风情。金宝游乐园举办金秋果实采摘节,游客可以在游玩中体验“丰收的喜悦”。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继续上演保留节目,游客可以在这里赏年画、扎风筝,体验淳朴的民风民俗。
各县市区的旅游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昌乐借助正在举办的宝石节邀请百家旅行社到昌乐踏线采风;青州第八届花卉博览会和花卉交易会,内容丰富,好看好玩;临朐将举行文化旅游艺术节、石门坊红叶观光月、沂山金秋果实大采摘、老龙湾地方戏曲展演等活动;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将举行钓鱼邀请赛、划船比赛等;诸城将举行恐龙公园揭牌仪式等活动。
19. 阅读下面材料,请分别从不同角度辩证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4分)
2008年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在授课时迟到,当他发现很多学生逃课时,便生气地斥责学生。一个女生认为杨教授“在上课时骂学生,十分无聊”,打算离开教室。杨教授则认为女生“中途离开,扰乱课堂秩序”,便阻止她离开。随即两人发生口角,并引发肢体冲突。该事件引起一片争议。


六、阅读下面散文,完成文后题目(18分)
晚照残红的歌声
吕娅南
①九月枣似的柔柔的绸缎,被老天爷轻轻一抖,罩住了远远近近的山峦。九曲弯弯的黄河静静地在崇山峻岭间蛇似的游走。俯仰之间,万世飘零。那山那水,伴随日月星辰,将至永远。
②高原牧人伴着高原的阳光和风雪在这片土地上代代奔走,蜿蜒曲折的山道和遥远清澈的长天练就一副钢铁般硬的腿骨和锐利真纯的目光,羊群撒着欢儿在洒满阳光的草地上品味芬芳,牛偶尔低吼着悠闲地漫游。
③当河水的涛声消失在远处,伴着高高的山岩,牧人的歌声就随着西下的斜阳响起:
“阿拉古山上的烟瘴大,黄河里的水大……”
④音调在高潮中拉得如泣如诉,婉转低回,昂扬直入云霄又嘎然而止,一线收束,把韵律插入灵魂又兀自静默,悲抑苍凉的回声在天幕下久久徘徊,远远望过去,牧人身穿半旧黑衣,腰扎绳索,脖颈围着经久耐用的滞腻毛巾,一手拿着牧鞭,拉腔扬颈,表情专注,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我聆听着他的歌声:
“天上的白云飘着啊,地上的牡丹开着啊……”
⑤夕阳掉在河对岸高高的山峦后面,草地在黄昏的暮色里如水墨画似的由淡变浓,天幕上的星星像小灯泡似的一颗颗亮了,河面上吹来的晚风带着丝丝凉意,牧人的歌声也渐行渐杳。断断续续的冗长的曲调在高远的天际苍凉的飘逸,就像夜晚山野间流动的一束萤火。
⑥在那些寂寥广阔人迹罕至的苍茫漠野,有些终身与白云、大山、草原、牛羊为伴的牧人,上天赋予他们歌唱的才华,天生一幅音域宽广的歌喉,在高天厚土的地域柔肠百结地唱一首“花儿”,那悲情沉厚、激越感伤的曲调,总能勾起人荡气回肠的情结,远山近野的苍茫辽阔容纳了牧人一生的风雨,他孑然独立在天地间放逐自由的心灵,与“现代”远离,与繁华无缘。那绮丽诡异的晚照下,雕塑似的牧人,昂然挺颈,揪心扯肺的歌声,如海啸般由远而近滚滚而来,没有喝彩,没人献花,没有缤纷的布景设计,他的听众乃是浑然山川、茫茫旷野及蓝天白云下的牛羊,他的舞台是黄褐色的山道和洒着金色阳光的草场,唯西部豪雄、野性的大风肆意地来来往往雕刻着他的岁月,为纯真悠远的歌声添加了灵魂中蕴积的厚重。当我背着囊括半生风雨的行囊在茫茫天际踽踽独行,忆起那天地之间的孤独的树,那野韵博大的高原上袅袅依依的仙境中如神妇甩落的长长的绸子似的略带忧伤苍凉的歌声,那旋律苍劲悠缓绵长,舐舔着在坎坷中磨砺的伤口,像一次漫长的阅读,感受着血液的奔涌和灵魂的跳跃,抚慰着疲惫、无奈的辛酸,它化为我心灵深处锥骨的感动和对滚滚红尘万千诱惑的深一层感悟。
⑦迷蒙的细雨濡润着漂泊的灵魂,我在意念中找寻牧人的歌声。人生多愁怨,让情感附着悠远的韵律和粗犷的长调在高天浓云飘飘洒洒。悲抑苍凉的歌声回荡在青春的梦里,已恍若前朝旧事,我耳畔响起的是由窗而入的邻人那时而悠扬,时而欢快,时而沉郁的笛声。在冬雨弥漫的黄昏奔腾.跳跃.飘零,或抒情,或低诉的曲调,一会儿如潺潺流淌的小溪,一会儿似哗哗如雨迅疾的马蹄。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吹笛人与听笛人共在音乐的通道里缠绵,在城市的嚣声里找寻宁静的一隅,享受片刻高贵的孤寂。
⑧当心灵的尘埃落定,心灵的本色和纯真逐渐清晰明朗,生命的原体追求在如烟似雾的梦里愈显珍贵,亲切、柔和、沙哑、激越的喉音在远逝的青春岁月里如夏夜的闪电,一晃即逝,杳然无踪,让我留下半生的惆怅,在思念的长夜品享那飘忽的美感和心灵的寂寞。
⑨高原的花儿,高原的牧歌,因为有高原滔滔奔涌的江河和高原纯净博大的天地作陪衬,才有了悠远、悲抑、苍凉、雄浑。在一个歌如海潮的时代,引起我灵魂悸动的歌声,仍是那忘情于山水之间飘荡在那片土地上空的“花儿”旋律,那屹立在苍茫天地之间的粗豪、伟岸的牧人是我心中永远的歌唱巨星。 (《散文百家》 2008年第3期)


展开余下试题20.文章①②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1.在歌如海潮的时代,高原的“花儿”有什么特点?请分条概括。(6分)
答:
2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两句话的含义。(4分)
(1)断断续续的冗长的曲调在高远的天际苍凉的飘逸,就像夜晚山野间流动的一束萤火。
答:
(2)迷蒙的细雨濡润着漂泊的灵魂,我在意念中找寻牧人的歌声。
答:
23.从全文看,第⑦段写邻人笛声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七、(60分)
24. 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对象,并以此为题写一篇议论文。(60分)
与 同行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普通高中阶段性评估练习题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D(A. 强qiǎng B. 呱呱gūgū C. 祓fú)
2.D(A. 狼奔豸突→狼奔豕突 B. 笑魇→笑靥 C. 拾人牙惠→拾人牙慧)
3. 答案B(“蜕化”意为虫类脱皮,比喻腐化;“退化”指生物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消失。“终身”,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事说);“终生”,从出生到去世的一生。“制定”制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创制拟定。“淹没”,水漫过;“湮没”指埋没,多指抽象)
4. 答案C(A项“别有用心”贬义,应为“别具匠心”。B项“楚楚动人”意为姿态娇柔、纤弱、令人怜爱,用于写文章不合适。D中“屡试不爽”指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此处用反了。)
5. 答案D(A 项说网上的“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主谓搭配不当; B句主客体倒置,应为“他们对于铜丝”; C句句式杂糅,“其根本原因在作怪”只能保留其一)
⒍答案A(B中“地震”“海啸”“瘟疫”后面的逗号应为顿号; C去掉冒号; D前三个“啊”后面顿号改为逗号)
二、(9分,每小题3分)
⒎B(B是人们选择玉来通神的原因,而不是玉用于生活的体现文明的内容)
⒏D(这句话是用来说明中华文明有着共同的信仰基础的)
⒐D(不是所有民族先民的图腾)
三、(12分,每小题3分)
⒑ B(克,成功)
⒒ C(第一个“为”是“作为”,第二个“为”是句末语气词。A项“而”表修饰。B项“之”为主谓之间D项“也”表判断)
⒓ A(②是德威的行动 ③表示史可法对德威的信任)
⒔ B(A被拥而行的是史可法;C反问的目的是揭露洪承畴的叛国行为,反衬史可法的民族气节;D“持批评态度”不对)
参考译文:
顺治二年四月,江都被包围,情况很危急,督师扬州的宰相史可法知道局势难以挽救,就召集众将告诉他们:“我发誓与此城一起殉难,但仓促之中我不能落到敌人手里而死,谁能到时帮助我完成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慷慨地应允。史可法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以同姓的身份做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给母亲,将你列入族谱的孙辈之中。”
  二十五日城陷落了,史可法拔刀要自杀,将军们果然争着上前抱住,史可法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流着眼泪而不忍拿刀,于是史可法被将军们簇拥着走了,到小东门,清军的兵士象树林般密密麻麻地来到,兵马副统帅马鸣騄、扬州太守任民育、以及众将如都督刘肇基等都死了。史可法就瞪大眼睛对敌人说:“我就是史阁部。”于是他就被抓住并带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来称呼他,劝他投降,史可法大骂敌人而被杀。当初史可法曾留下遗言:“我死后,应把我葬在梅花岭上。”到此时,史德威找他的尸骨却找不到,就把他的衣帽葬了。
  有人说:“当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到史可法穿着青衣戴着黑帽,骑着白马出了天宁门投江而死,未曾死在城里。”自从有了这一说法,在长江南北两岸,都传说史可法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的抗敌义军迅猛发展,都假托史可法的名义,好象陈胜托称项燕之名一样。苏州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押送到南京,经略洪承畴过去同他有过交往,问他:“先生在军队里,可详细知道原来扬州的宰相史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孙公回答道:“经略从北方来,可详细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统帅洪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洪承畴大怒,急忙喊叫部下推出杀了他。可叹啊,那些讲神仙的奇诡荒诞的说法,说颜真卿太师因尸解而成仙,文天祥少保也因悟得“大光明法”而解脱升仙,其实并没有死;他们不知道忠义是圣贤立身的根本准则,那种刚正之气异常充沛,长久留存于天地之间。何必用解脱成仙和在世为人的面目出现?那些关于神仙的说法,正如所谓的画蛇添足。但就史可法的遗体来说,却是不能找到了!百年之后的今天,我登到梅花岭上,同游客讲述史可法的遗言,没有一人不泪下如雨,想象当时围城的情景,这就是忠烈的面貌,仿佛可以看到一样,这是不必去追问他是否真的脱离人世而成仙,更何况假托他没死的名义的那些人呢?
四、(24分)
14. (1)以此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呀!(“所以”用来,“极”尽,穷尽,“信”实在或确实,各1分)
(2)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切地知道原先扬州的史阁部公果真是死了,还是没有死呢?(“审”确切,“抑”还是,“故”原先,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这就是忠烈公的音容面目(让人)仿佛可以见到(的情形)了,这样也就不必再去探究他是否果真解脱成仙成佛了,更何况是冒充他还没有死的名号呢?(“遇”见到,“而况”更何况,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5. (1)一个“断”字将作者被贬蛮荒、和家人音讯隔绝的处境,真实地再现出来;一个“复”字又将作者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看似不经意,实则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作者久居岭外,没有家人音讯,既思念家人,又担心家人的命运,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16.(1)物换星移几度秋 晓来谁染霜林醉(2)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桂影斑驳,风移影动,(4)宛转蛾眉能几时 海上明月共潮生(注:此题多写、少写、错写都不得分,共6分)
五、(12分)
17. 答案:④①⑤②③
标签:苏教版 高二 必修四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苏教版高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