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100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8]
四川省2009年高三语文最新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四川省2009年高三语文最新模拟试题 分类精编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四川省德阳市高中2009级“二诊”考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恒星的颜色
①虽然大多数恒星看起来是白色的,不过最亮的恒星们仍然能看出颜色来,有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冬夜,猎户座有深红色的参宿四、蓝色的参宿七,御夫座则有黄色的五车二;夏夜,天琴座有蓝宝石一样的织女星,而天蝎座有橙红色的心宿二。它们几乎包括了彩虹的全部颜色。
②恒星为什么会发出各色的光?我们可以设想,加热一根铁丝,随着温度的升高,铁丝会开始发光,由红色,逐渐变为黄色,最后成为蓝白色,直到熔化。铁丝为什么发光?这是因为任何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发出电磁波。低温的物体发出的是无线电波,温度高的物体才会发出可见光,而温度非常高的还会发出紫外线或者x射线。恒星之所以会发光,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炽热的气体球,它们发光的实质是热辐射。
③要注意的是,物体热辐射发出的光并不是单一波长,而是一个很宽的波长范围。如果用一台仪器测量物体发出不同波长光的强度,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被称为黑体谱的曲线。这是一条钟形的曲线,曲线的最高处也就是峰值,代表了辐射最强的波段。这条曲线不是对称的,一般在短波一边比较陡峭,而在长波一端比较平缓。对于不同温度的物体,辐射最强的波长是不同的,温度越高,辐射越强,波长也就越短,辐射的能量也就集中在短波波段。比如温度较低的物体发出的红色光最强,而温度比较高的物体蓝色光最强。4500K的物体发出光的峰值是橙色的,加热到6000K(大概就是太阳表面的温度)峰值成为蓝绿色,继续加热,峰值颜色就更加偏向蓝色。最热的恒星发出的光峰值就在紫外波段,也就是辐射的能量更多集中在紫外波段,而不是可见光波段了。
④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太阳发光的峰值颜色是蓝绿色,可是太阳看起来怎么不是蓝绿色的呢?这是因为,虽然太阳发出的光中蓝绿色光最强,可是它还在发出其他颜色的光,各种光混合在一起,结果看起来就是白色了。
5.下面对于“黑体谱曲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仪器测量任何物体的热辐射强度,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一个很宽的波长范围而非单一波长。据此可以描画出一条完整的黑体谱曲线。
B.物体热辐射越强,波段越长,其在曲线上的位置也就越高,它的最高点叫做曲线的峰值,黑体谱曲线因而往往表现为钟形曲线。
C.黑体谱曲线是不对称的。对于不同温度的物体,辐射最强的波长是不同的,我们据此绘出的曲线短波一边越陡峭,长波一边越平缓。
D.从恒星的黑体谱曲线比较可以看出,温度较低的恒星峰值是红色光,最热的恒星发出的光峰值在不可见的紫外波段。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加热铁丝随着温度升高,发光颜色会有由红到黄再到蓝白色这么一个变化过程; 恒星因为其温度不同,也会发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等各种颜色的光。
B.恒星都是炽热的气体球,它们之所以会发光的原因是任何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发出电磁波。与铁丝被加热发光的原因相同。
C.根据恒星的发光原理可知,低温的物体发出的是无线电波,温度高的物体发出的是可见光,温度非常高的物体发出的是紫外线或者x射线。
D.太阳和别的恒星一样,能够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其中蓝绿色光最强。但是各种色光混合在一起之后,我们只能看到白色的太阳光了。


浏览完整试题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迷人的星空中,能够被我们看出颜色的恒星往往是那些温度最高的恒星。
B.因为太阳光的颜色是白色的,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太阳不是最亮的那一类恒星。
C.让我们寄托了数千年美丽想象的织女星原来是一颗温度在6000K以上的最炽热的恒星。
D.最炽热的恒星发出的光是一个很宽的波长范围,其峰值在紫外波段。
5.D(A.必须是“发出不同波长光” 的物体,而非任何物体;B.物体热辐射越强,波段越“短”,其次,应该是先有钟形曲线后有峰值,而非先有峰值后有钟形曲线;C.黑体谱曲线是针对一个物体而言的,而非对于不同温度的几个物体)
6.C(温度非常高的物体除了发出紫外线或者x射线外,还会发出可见光)
7.A(能否看到恒星的颜色与亮度有关,与温度无关)
南充市高2009届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戈5—7题。 .
云朵中的羌族能否幸存? .
四川大地震把羌族推到灭绝的边缘。不过,一些专家希望,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能使这个曾经兴盛的少数民族获得重生的机会。 .
以“云朵中的民族”著称的羌族一直生活在山区和高原地区,如今主要聚居在四川省汶 川、茂县和北川等县,而这几个县都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 .
许多专家认为,此次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的影响近乎灭绝之灾。有些人担0,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可能将意味着羌族文化的消亡。 .
还有些专家指出,羌族文化在地震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已面托生存的困境,经过世世代代与汉族的共生融合,加之缺乏有效的文化保护计划,其民族传统的日渐淡化也是无可避免的结果。他们预计,此次地震将会进一步削弱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 .
但认为羌族在地震之前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的专家指出,羌族没有书面语言,且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他们指出,羌族的“汉化”在北川尤为明显,因为绝大多数羌族传统的吊脚楼都在汶川和茂县。北川的建筑都很现代,只有很少的羌族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能讲羌族话的人就更少了。 .
即使如此,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侯斌认为,北川在地震中损失了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以及绝顶珍贵的活体记载——人。包括北川羌族博物馆珍藏的800件文物在内,许多史料都已永久埋在了废墟下。组建保护羌族文化专家组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许多都已罹难。 .
北川县青片乡是少数几个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业保持村民原有生活风貌的乡镇之一.但地 .
震后由于家园被毁,绝大多数人已离家另谋职业。青片乡正河村村主任杨华武认为,全面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刻不容缓。他说:“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挽救羌族文化。重建羌族自治区首府是重新展现羌族文化的大好时机。” .
(选自2008年6月13日香港《南华早报》) .
5.下列说法不能支持“羌族文化濒临消亡”观点的一项是 .
A.没有制定对羌族文化的保护计划,使羌族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
B.羌族文化在震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 .
C.此次地震加剧了对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的削弱。 .
D.羌族世世代代与汉族共生融合,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 .
6.下列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都已罹难。 .
B.羌族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因而没有自己的书面语言。 .
C.四川大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来说是灭绝之灾。 .
D.有的专家认为在地震之前羌族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 .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在四川大地震中都已经永久埋在了废墟下,这意味着挽救羌族文化的工作举步维艰。 .
B 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羌族文化就可能消亡。 .
C 只要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就能使羌族文化重现生机。 .
D 由于作为弥足珍贵的羌族文化活体记载的羌民在这次大地震中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因此保护羌族文化困难重重。 .
5.A(原文是“缺乏有效的文化保护计划”)
6.D(A项应为“许多都已罹难”;B项错在不构成因果关系 ;C项应为“近乎灭绝之灾”;)
7.C(C项的推断太绝对)
内江市2009届高中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
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单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展开余下试题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
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第2页(共12页)
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选自《新华文摘》08年20期)
5.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
来越明显。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
关了。
C. 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
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
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
的西学东进。
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
物和现实问题的。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
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
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
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 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
制度。
D.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
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5.C(A项中“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错。明清的科举考试依然不是单一的。
三场考试内容也是较全面地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B项“八股文过关了”“就意味着科举
考试过关了”错。“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D项“这一制度本身就是
不合理的”错)
6.C(该项中“它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错,见第二段的论述就可知)
7.D(朱熹、顾炎武不是在科场“屡试屡败”的学者,也没有对科举度本身进行过批判。
四川省珙县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和谐社会”提出的意义
《左传•襄公》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改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中国共产党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今倡导的“和谐社会”,其中的“和谐”二字不只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分类。因此,“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外交部的一本刊物《北京共识》立即赞誉“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
中国人比较熟悉“小康社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小康社会”本来就应当是和谐社会。由于一直被认为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目标,因此,“和谐社会”就变成了主要是指除了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经济与社会是互为前提的。我们都喜欢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完全正确的。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请看世界上有多少“手中有粮”的人心中仍然很慌啊!这个简单的事实告诉我们:如果经济与社会之间不协调,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不行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用现代人的经济眼光看,落后得很呐!为什么流传千古?还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羡慕那既稳定而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社会是经济的环境,社会是经济的导向,社会是经济的动力。环境有好坏,导向有正误,动力有大小,只有和谐社会才是好环境,才是正导向,才是真实的动力、持久的动力。中国人喜欢讲“社会稳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社会不稳定谈不上和谐。在实现了社会稳定以后,紧接着就应当向“和谐社会”迈进。“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稳定是有多类型的。死水一潭,固然稳定得连一点涟漪都没有,可那毕竟是死水,容易腐臭。高压下的稳定是表面的、短暂的,不是真正的稳定;和谐的稳定是内在的、持续的,是真正的稳定。和谐也有多种。静态的和谐固然可贵,动态的和谐更加难得。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和谐不是原地卧倒,不是故步自封。动态的和谐才是美,才是艺术。动态的和谐使人心情舒畅,能调动全社会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和谐”与“稳定”,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动、静相间,社会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
中国人已告别“斗争哲学”多年。那么,应当取“斗争哲学”而代之的是什么?今天明确了,是“和谐”哲学。“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体现。事物之间有矛盾,也必然有斗争,可斗争是第二位的。斗争,不是为斗争而斗争。斗争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和比较和谐的社会。尤其是在两大对立阶级基本消失以后,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大同小异,完全可以做到“和而不同”。各种利益集团之间互惠、互利、互补、互动,更应当以“和谐哲学”为指导。“和谐社会”是当代“和谐哲学”的一种体现。
5.对文中“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康”包含着“和谐”,“和谐”对“小康”有积极的导向作有用。
B.“小康社会”是就经济目标而言的,它重视经济发展,所以就忽视“社会稳定”。
C.“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
D.没有社会稳定,就谈不上“小康”与“和谐”。


展开余下试题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左传•襄公》的话意在说明中国人一直处在政治和社会的和谐之中。
B.作者认为“和谐社会”是指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
C.作者引用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话,说明动态的和谐才是美,是调动社会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D.世界上有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人心中仍然很慌的原因是经济还不够发达。
7.不能支撑“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A.2002年中国共产党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B.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C.“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外交部的一本刊物《北京共识》立即赞誉“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
D.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用现代人的经济眼光看,落后得很呐!为什么流传千古?还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羡慕那既稳定而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
5.B 因果推论,不符合原文意思。
6.C A项,不是“一直处在”而是“一直追求”;B项,原文有“主要”一词;D项,原因是社会不和谐,从两条腿的比喻可以看出。
7.B 说明的是“静态的和谐固然可贵,动态的和谐更加难得”。
四川省雅安中学高2009届4月月考
二、阅读题:(共9分,每小题3分)
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5——7题。
大凡喜好 运动、热爱健康的人都知道,“有氧健身”、“有氧操”等运动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 种健身方式了。然而,如今又有些专家反其道而行之,建议应大力普及低氧健身。
低氧健身,就是用人工的方法使健身房的氧气含量低于正常状态的一种健身方式。研究发现,低氧空气对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治疗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氧的运输和肝脏的解毒作用,提高运动员的训练能力等。有关专家说低氧健身的好处起码有两点。首先,人体处于“低氧状态”,这是对人体正常状态的一种挑战。人体为了适应低氧、低气压的生活环境,心率相应加快,心脏的排血量增多,血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也随之增多,这使血液对氧的运输能力增强,血液扩散到人体组织的功能也必然随之加强。结果,人体对氧的利用率便会相应增加。还有,当健身者在低氧状态下锻炼时,肺的活动量变大,可以使动脉血管扩张,使全身的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因此,低氧条件下的健身与一般自然状态下的健身相比,有增加红细胞数量,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强化脑组织和肌肉对氧的利用等好处。其次,低氧能使人体内蓄积必要的二氧化碳,这对健康十分有益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既要靠氧气也要靠二氧化碳来维持的。人体血液中不仅要有2%的氧气,同时还必须要有6.5%的二氧化碳。如果人体二氧化碳含量过低,就会引起体内气体失衡,造成酸多碱少的碱血症。这将会破坏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和免疫机能,最终导致丧失对疾病的自我防御能力。
其实,低氧健身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美国,低氧健身已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健身运动,许多以往习惯于户外运动的人都转到健身房对此进行经常性的锻炼。比如以前那些喜欢滑冰、爬山和乐于冒险的人,通常也到低氧健身房进行锻炼。另外,前苏联医学专家还曾发明过“缺氧疗法”:让患者反复吸入只有10%氧含量的低氧空气,以启动人体缺氧自卫系统的潜能,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此法不仅对治疗心血管、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均有明显疗效,同时还有缓解疼痛、消除疲劳等作用。
看来,“低氧”挑战“有氧”似有不可逆转之势,现在的问题是,低氧健身必须要在人工特制的低氧健身房内进行,所以其价格自然会偏高。一般来讲,低氧运动的费用是普通健身的一倍左右。有关人士称,随着参加低氧健身人数的迅速增加和健身范围的不断扩大,低氧健身的成本费用应该会下降。也许,这一天真的为期不远。
5.下列对“低氧健身”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用人工的方法使健身房的氧气含量低于正常状态的一种健身方式。
B.低氧空气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氧的运输和肝脏的解毒作用。
C.人体处于“低氧状态”是对人体正常状态的一种挑战。
D.有些专家认为“低氧健身”、“有氧操”等运动已经过时,建议应大力普及低氧健身。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碱血症将会破坏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和免疫机能,最终导致丧失对疾病的自我防御能力。
B.低氧健身在美国已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健身运动,许多以往习惯于户外运动的人都转到健身房进行经常性的锻炼。
C.前苏联医学专家发明过的“缺氧疗法”不仅对治疗心血管、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均有明显疗效,同时还有缓解疼痛、消除疲劳等作用。
D.低氧健身很多时候要在人工特制的低氧健身房内进行,所以其价格自然会偏高,低氧运动的费用是普通健身的一倍左右。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参加低氧健身人数的迅速增加和健身范围的不断扩大,低氧健身将会因价格低廉而迅速普及。
B.低氧健身必须使健身房的氧气含量既要低于正常状态,也要保持一定的含量,否则会危及健身者的健康。
C.前苏联医学专家发明过“缺氧疗法”,启动的是人体缺氧自卫系统的潜能,所以也是属于“低氧健身”的范围。
D.“低氧健身”挑战“有氧健身”似乎具有不可逆转之势,但是“有氧健身”也不会很快失去市场。
5.D(原文并无“‘有氧健身’、‘有氧操’等运动已经过时”的意思)(注:试卷上把“有氧健身”打成了“低氧健身”)
6.D(“很多时候”应是“必须”)
7.A(“将会因价格低廉而迅速普及”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乐山市高中2009届第二次调研考试
二、(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
美国的科学家目前正在进行一项模拟太阳内部热核聚叟的实验,这项耗资12亿英磅的核聚变实验将于明年春天结束。美国国家点火机构(NIF)的科学家们将利用激光聚焦于氢燃料之上以产生激光聚变。每柬激光持续时间大约为十亿分之一秒,浓缩了相当于美国所有电站1000倍总功率的能量。在核聚变反应室内将因此发生一次剧烈的爆炸,并产生巨大的能量。科学家们实验的目的就是利用一粒不超过针头大小的核燃料来产生l亿摄氏度的高温和超过地球气压数十亿倍的高压。如果实验能够成功,将标志着具有实际意义的核聚变发电站 .
建设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人类将拥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来源。 .
国家点火机构项目主任埃德•摩西斯介绍说:“我们正在努力制造出与太阳一样的内部环境。核聚变将成为世界上所有能量的来源,其实也就接近了真正的太阳能量。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物理学成果,可以帮助人类解决许多重大的社会、经济和全球难题,”在国家点火机构内,经过多重透镜折射、镜面反射以及放大器放太,一个单独的虹外线激光将变成一束 .
能量超过家用灯泡功率100亿倍的激光柱。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四川省2009”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