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55  
标签:苏教版 高三 选修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5]
宿迁市2009届高三五月份语文仿真试题
宿迁市2009届高三五月份语文仿真试题
淮北中学 张喜德 综合并审校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徇私/ 驯熟 咆哮/ 肖像 惬意/ 提挈 济济一堂/无济于事
B.漂白/饿殍 与会/参与 胴体/ 栋梁 拈轻怕重/拈花惹草
C.投奔/奔命 着急/ 着火 标识/ 识别 强词夺理/ 强人所难
D.丧气/沮丧 殷实/ 殷红 蜡烛/ 污浊 螳臂当车/ 安步当车
B (A.xùn xiào qiè jǐ/jì   B.piǎo   yù  dòng   niān   C.bèn zháo zhì/shí qiǎng D.sàng yīn/ yān zhú/zhúo dāng/ dà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4月23日,中国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海上阅兵,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60周年,潜艇群、驱逐舰群、护卫舰群和导弹艇群组成的舰艇编队鳞次栉比地通过阅兵舰。
B.对于陈水扁夫妇将被追加贪污等罪名,岛内舆论沸沸扬扬,甚至预测“以陈水扁的贪得无厌,该判多少年才合乎比例”。
C.制片方透露,《非诚勿扰》完成版本与最初有所偏离,更多的笑料来自冯小刚对当下热门事件的调侃,让该片的剧情变得扑朔迷离。
D.朝鲜即将发射卫星的问题最近两个月来把日、韩和美国闹得心神不宁,威胁要把飞越领空的朝鲜导弹打下来的有之,扬言要把朝鲜发射基地连根拔掉的有之,在幕后好言相劝试图大事化小的也有之。
答:D(A鳞次栉比,用于形容房屋建筑等非常之多;B沸沸扬扬,形容声音吵闹。也多用于不切实际的或不好的舆论;C扑朔迷离,形容真相难以辨清。)
3.某中学成立了一个文学社,拟创办一个社刊,取名为《流年》,请你将青春、文学等内容同刊名联系起来,写几句抒情的刊首语。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答:

答:(1)流年似水,青春如歌,让我们带着青春和梦想一路欢歌。
(2)似水流年,在岁月的长河里,流淌的不仅是我们的青春,还流淌着我们不灭的文学梦。
4.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哪些在用词、语法、表意方面有毛病,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湖阴县教育局最近吊销不合理收费项目5种,②清退学生违规收费18万元,成为我省③首批“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达标县(市、区)”。近年来,县教育局狠抓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工作,坚持从严治标,从实治本,县教育局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④酌情配合。去年以来,他们⑤联合县监察局与财政局对全县中小学财务进行清理整顿,⑥同时加强自纠、自查的组织领导,使中小学收费走上规范化轨道。
答:

答:①处“吊销”改为“取消”;②处“学生”改为“学校”;③处最后应加上“之一”;④处“酌情”改为“积极”;⑥处“自纠”与“自查”调换位置。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夏统,字仲御,会稽永兴人也。幼孤贫,养亲以孝闻,睦于兄弟。每采梠求食,星行夜归,或至海边,拘螊以资养。雅善谈论。宗族劝之仕,谓之曰:“卿清亮质直,可作郡纲纪,与府朝接,自当显至,如何甘辛苦于山林,毕性命于海滨也!”统勃然作色曰:“诸君待我乃至此乎!使统属太平之时,当与元凯评议出处,遇浊代,念与屈生同污共泥;若污隆之间,自当耦耕沮溺,岂有辱身曲意于郡府之间乎!闻君之谈,不觉寒毛尽戴,白汗四匝,颜如渥丹,心热如炭,舌缩口张,两耳壁塞也。”言者大惭。统自此遂不与宗族相见。


浏览完整试题后其母病笃,乃诣洛市药。会三月上巳,洛中王公以下并至浮桥,士女骈填,车服烛路。统时在船中曝所市药,诸贵人车乘往来如云,统并不之顾。太尉贾充怪而问之,统初不应,重问,乃徐答曰:“会稽夏仲御也。”充使问其土地风俗,统曰:“其人循循,犹有大禹之遗风,大伯之义让,严遵之抗志,黄公之高节。”又问“卿居海滨,颇能随水戏乎?”答曰:“可。”统乃操柂正橹,折旋中流,夺长梢而船直逝者三焉。于是风波振骇,云雾杳冥,俄而白鱼跳入船者有八九。观者皆悚遽,充心尤异之,乃更就船与语,其应如响。欲使之仕,即俯而不答。充又谓曰:“昔尧亦歌,舜亦歌,卿颇能作卿土地间曲乎?”统于是以足叩船,引声喉啭,清激慷慨,云雨响集,叱咤欢呼,雷电昼冥,集气长啸,沙尘烟起。王公以下皆恐,止之乃已。诸人顾相谓曰:“若不游洛水,安见是人!”充欲耀以文武卤簿,觊其来观,遂命建硃旗,举幡校,分羽骑为队,军伍肃然。须臾,鼓吹乱作,胡笳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又使伎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绕其船三匝。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统归会稽,竟不知所终。
(选自《晋书•夏统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岂有辱身曲意于郡府之间乎 辱:侮辱
B.会三月上巳 会:恰巧,恰逢
C.太尉贾充怪而问之 怪:觉得奇怪
D.统危坐如故 危:正,端正
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夏统被众人所称“木人石心”的一组是(3分)
①统自此遂不与宗族相见 ②诸贵人车乘往来如云,统并不之顾
③太尉贾充怪而问之 ④欲使之仕,即俯而不答
⑤若不游洛水,安见是人 ⑥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族里的人认为夏统是一个清廉、质朴、正直的人,可以在郡里为官,如果和官府朝贵结交,一定会很显贵。
B.夏统之所以心甘情愿地在山林隐居,在江湖河泽中终此一生,是因为他认为他所处的是一个介于清平与混浊之间的时代。
C.夏统对家乡会稽风俗人情的极尽礼赞,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贾充的蔑视。
D.贾充试图通过炫耀自己带来的文武仪仗队的方式,来引得夏统前来观看,结果夏统对此置若罔闻,视若不见。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幼孤贫,养亲以孝闻,睦于兄弟。(3分)

(2)统时在船中曝所市药,诸贵人车乘往来如云,统并不之顾。(3分)

(3)观者皆悚遽,充心尤异之,乃更就船与语,其应如响。(4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A(辱:使……受辱)
6.(3分)D(①非众人所见;③⑤是间接)
7.(3分)C(对贾充的蔑视没有根据)
8.(10分)
(1)(3分)(夏统)幼年丧父,家里贫穷,侍奉母亲,以孝著称,与兄弟关系也很和睦。(“养”1分;“睦于兄弟”句式1分;语义通顺1分)
(2)(3分)夏统当时正在船上晒他买回的药,许多达官贵人的车骑来来往往如云彩一般,夏统却不看他们。(“曝”1分;“不之顾”1分;语义通顺1分)
(3)(4分)观看的人都感到恐惧,贾充的心里尤其觉得奇怪,就又靠近他的船和他说话,夏统的回答像回声一样。(“异之”1分;“就”1分;“响”1分;语义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夏统,字仲御,是会稽永兴人。幼年丧父,家里贫穷,侍奉母亲,以孝著称,与兄弟关系也很和睦。经常拾柴捡谷寻求食物,披星戴月,半夜才回家,或者到海边去拾一些蚌蛤帮助生活。很擅长言谈。同族的人劝他出去做官,对他说:“您清廉、质朴、正直,可以在郡里为官,如果和官府朝贵结交,一定会很显贵,为什么要心甘情愿地在山林隐居,在江湖河泽中终此一生呢?”夏统听了后勃然大怒,说:“你们各位就这样对待我吗?假如让我处于太平盛世,我可以与元凯共评议同出入,如果遇到混浊的时代,一定会和屈原一样自沉江河,以死抗争;如果处于这两种时代之间,则自然会象长沮和桀溺一样隐居遁世,哪能在朝廷官府间使自己受辱委屈求生呢?听见你们这样说,不觉寒毛尽竖,汗下如雨,面红耳赤,心热如炭,目瞪口呆,两耳嗡嗡作响。”说的人非常惭愧。夏统从此后不再和本族的人见面。
后来夏统的母亲病重了,他到洛阳去买药。正好碰上三月上巳这天,洛阳王公以下的人都出游到浮桥上,男女并驾齐驱,华丽的车子、服装照亮了大路。当时夏统正在船上晒他买回的药,许多达官贵人的车骑来来往往如云彩一般,夏统却不看他们。太尉贾充觉得奇怪,就问他是什么人。夏统一开始并不回答。贾充又问了一遍,他才慢慢地说:“我是会稽人夏仲御。”贾充使人问他会稽的风俗人情,夏统说:“那儿的人彬彬有礼,犹有大禹时代的遗风,太伯时代的仁义和谦让,严遵所具有的高亢的志气,黄公所表现的高风亮节。”又问他:“您在海边居住,很识水性,能撑船搏浪吧?”夏统回答说:“是的。”夏统于是操舵正橹,在大浪中盘旋,撑一下长长的船梢,船就向前越进三次。当时风大浪高,云遮雾绕,一会儿功夫就有八九条白鱼跌入船仓。观看的人都感到恐惧,贾充的心里尤其觉得奇怪,就又靠近他的船和他说话,夏统的回答像回声一样。贾充想让他出来做官,夏统则低着头不说话。贾充又对他说:“过去尧也唱歌,舜也唱歌,您能唱你们当地的民歌吗?”夏统于是用脚在船板上打着拍子,引吭高歌,声音清越高昂,大风受到感应刮了起来,卷起海水喷向天空,电闪雷鸣,光影交加,雷雨大作,长风呼啸,岸上沙尘烟雾般地涌起。王公以下的人都很恐慌,阻止夏统,夏统才停止唱歌。众人都各各相对看着说:“如果不来洛水边游玩,怎么能够见到这样的人!”贾充想炫耀自己带来的文武仪仗队,希望夏统前来观看,就下令竖起赤色大旗,高举各种仪仗,将骑兵排列成行,队伍肃然待立。不一会儿,军鼓号角响声大作,胡笳长鸣车马涌动,在大道上纵横驰骋,又派歌伎舞女穿着艳丽的服装,点缀着耀眼的首饰,密密地绕船三周。夏统端坐如旧,好像是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贾充等回去后说:“这个吴地的小子是木头人石头心。”夏统回到会稽,最后竟不知何年何月死于何处。


展开余下试题三、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
9、(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简析“炼字”这一技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答四组字词1分,分别点出作用3分,共计4分)
(2)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乐景哀情。(2分)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2)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 ▲ 。”(韩愈《师说》)
(3) )人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孟子》)
(4) ▲ ,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5) 汩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骚》)
(6)子日: “ ▲ ,小人喻于利。”(《论语》)
参考答案:(1)谈笑有鸿儒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 匹夫不可夺志也。 (6)君子喻于义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斑驳都江镇
张劲
① 21世纪的皮鞋叩击在18世纪的石板路上,踏响的并非都是历史的回声。这取决于历史对于现实的触发,以及来访者对于历史的兴趣。
② 我们在三都县都江镇上流连。装饰一新的音响店里,正播放着爱死爱活的流行歌曲;缤纷的时装铺面,正叫卖着绿肥红瘦的女裙男衫;延伸出去的街面上,正斑驳着汽车、拖拉机和摩托车留下的车辙、油迹……古镇已兴奋在时尚之中。当时尚在历史上面趾高气扬的时候,历史索性埋下头去,闭目养起神来。
③穿过古旧的城门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们才听到了历史的短叹长吟。街身已经凹陷,一如老人瘪皱的脸,五官歪斜,但鳞次栉比的木房、砖房仍顽强而艰难地撑持着,关闭了近三个世纪的嘴角,默守着心中的万语千言。雍正九年(1731年),实行“改土归流”的清政府,曾在这里设立都江厅,建筑城垣,驻扎绿营兵镇守。厅城初为土城,为防止苗民造反,两年后改为石城。石城周长三里七分,设城门、城楼各四,炮台八座,城内诸般官廨齐备。都江厅所辖地界“广七十里,袤一百八十里”。至乾隆年间,城内再建文昌阁、关帝庙、城隍庙、万寿宫等,时“商旅出于途,汉苗杂于市”,厅城已成为都柳江上游一带的军事重镇和商贸重镇。
④ 如今,270多年时光流去,古镇只剩下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一小段城墙遗迹了。立于城楼之上,四顾苍茫。迎接我们这些隔世目光的,除了山坡下的都柳江水,四面的层峦叠嶂,剩下的便是秋阳与秋风了。秋阳下的断墙残垣,像一截干枯的蛇蜕,蜷伏在丛莽之中,任凭着野草、荆棘的蔓延与承包。浩荡秋风频频入怀,它在向来客表示礼节性问候的同时,也在反反复复地叙说着一个主题——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⑤清咸丰五年(1855年),本地苗族首领罗光明等人在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组织“斋教”义军,反抗清政府的暴虐统治,其根据地便设在附近大坪山上。义军数次攻克都江厅城及周边州、县,拉锯战持续了十六年之久,至同治十年(1871年)方告失败。我们脚下便是当年的古战场,昔日帐前鸣战马,今朝城下泣秋虫,那些纷纭杀气,淋漓鲜血,早都交与冷月秋风了。据《三都县志》等资料记载,咸丰、同治年间上江城内常住人口约1800余户,6000余人,有地方官吏、绿营兵士及其家属,也有经商、务农和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市民。绿营兵士、商贩,多为江西、湖广等外籍汉人,家属和普通市民则多为本地汉人和世居的少数民族同胞。战乱结束后,只见“田地荒芜,人烟萧索,枯骨枕野,惨不堪言”,于是便有了后继官员的治理,有了“城乡义冢”即“万人坟”的诞生。
⑥“万人坟”是战争创伤结的痂。它不高大,却甚有名,圆形土丘掩映在松柏丛中,站立成南门外的一道特别的风景。坟墓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地方官吏配合当地士绅所建。据碑文显示,当时“城厢内外,尸骸遍野”,十余年无人拾捡,墓内所葬,乃收集来的“枯骨数十担”。引起我兴趣的是,这数十担枯骨,有阵亡的绿营兵官军,有无辜市民,也有不少起义军将士,而墓碑上皆以“万古流芳”颂之,以“祭扫维新”、“体魄长存”悼之。这种不分敌我、不问民族、不管阶级、不计尊卑贵贱,无论生前怎样,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坟墓里的做法,是因为白骨缠野,确实难以区分所致,还是因为本就不想区分,一律皆视之为大清子民,同墓合葬,以显示胜利者的大度仁心所致……这就只好交给历史学家去研究了。
⑦ “万人坟”不远的岗峦上,有民族小学一所,小学就建在当年都江厅通判衙门的旧址上。它三重石阶引路,一对石狮把门,居高而立,面对碧水青山,气势仍颇为雄壮。学校前身原为厅城义学,开办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当时贵州巡抚奏准办“苗疆义学”,计划吸收苗、水等少数民族子弟入学,除武力征服外,再施以文治教化。但义学所收实际只为城内绿营官兵子弟和外籍商贩子弟,与原来的设想大相径庭。到咸丰五年,罗光明义军反清战事起后,义学也就停办了。至战乱结束,“万人坟”修建之时,也恰是义学恢复之日。因此,前者恰似一部旧书的后记,而后者,则如一册新著的序言了。此时义学的学生,有厅城官兵、居民的子弟,也有附近村寨的少数民族子弟。直到后来义学被新式小学取代,学校历史也与都江古镇一样地久长。
⑧我们去学校参观时,适逢学生中午放学。下课的钟声在空气中敲出了层层涟漪,秋风里有淡淡桂香弥漫。学生们正是花季少年,个个都出落得活泼可爱。他们谁是绿营官兵的子孙,谁是本地少数民族的后裔,谁家爷爷的爷爷来自赣、湘、蜀、桂、粤,谁家奶奶的奶奶来自水、苗、瑶、侗、布依,不但我们弄不清楚,就连他们自己也不十分明白。时代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已如山脚下的都柳江水,只见到它奔腾不息,而无法确知其沿途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纳了多少山溪流泉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11期)
11、“穿过古旧的城门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们才听到了历史的短叹长吟”,这里“历史的短叹长吟”包括那些内容?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6分)


展开余下试题答:
参考答案:① 凹陷的街身 ②古镇只剩下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一小段城墙遗迹
③万人坟 ④ 都江厅通判衙门的旧址上的民族小学
答出三点得满分。
12、请解释第⑦节中“前者恰似一部旧书的后记,而后者,则如一册新著的序言了”一句的具体含义。(6分)
答:
参考答案: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2分),形象地揭示了“万人坟”结束了都江镇一带战乱的局面(2分),而小学的兴办则开启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2分)。
13、第⑧节中“下课的钟声在空气中敲出了层层涟漪,秋风里有淡淡桂香弥漫”,这句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答:
参考答案:渲染了秋天宁静的气氛(2分)。与文章对历史的思考的主题和谐一致(2分),也暗示了民族融合的正确道路和美好前景(1分)。
14、第⑥节中,对于“万人坟”做法的原因,作者说“这就只好交给历史学家去研究了”,你认为是因为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这种不分敌我、不问民族、不管阶级、不计尊卑贵贱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坟墓里的做法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象征,说明无论经历多少流血,多少牺牲,多少艰难险阻,民族团结与融合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的小题。(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孔孟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阳耻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
(节选自《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孔子在衣食方面还有所挑拣,但孟子提出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却更具有平等思想,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成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和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答案:B(A原文意在强调二者的不同,不是要比出高下之分;C战国时代的动乱大大超过春秋时期,但不等于给社会造成了全面的动荡;D“从此以后”属于无中生有)
16. 第2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
标签:苏教版 高三 选修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宿迁市2009”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