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21  
标签:粤教版 高二 选修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1]
揭阳华侨中学2009年度高二级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二级语文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请用黑色钢笔或者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填入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不得擅自更改题号,否则答案无效。
3. 不准使用改正液、胶带纸等涂改答案,否则将作违规处理。
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揪心/啾唧 纰漏/脱坯 奴颜婢膝/刚愎自用
B.散步/散记 空当/空闲 否极泰来/臧否人物
C.碣石/竭诚 地壳/甲壳 间不容发/黑白相间
D.新鲜/鲜有 喝彩/负荷 弱不禁风/忍俊不禁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安详  缔听 钟鼓撰玉 趁心如意  B  忖度  精典 再次启用 提名候选
C 瞻养  饿殍 终生幸福 过度时期   D  篡位  家具 座右铭 不肖子孙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2008年广东“两会”期间,来自广州的省人大代表认为,广州要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就要“筑巢引凤”,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
B.西方媒体不断抛出伊朗拥有秘密核工厂的报道,美国情报机构不断发现伊朗地下核试验的秘密,这同当年美国制造“伊拉克45分钟生化武器’’的伎俩异曲同工。
C.新年真好,过去的所有悲伤仇怨都可以新年的名义一笔抹杀,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只要自己愿意,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头再来。
D.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方向,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方针,就必须深入基层,必须作仔细的调查,必须改变目无全牛的工作作风。
4.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这就是汉字!我的祖屋,我的家!我迷恋它雕梁画栋的亭阁楼台,我更迷恋它朝晖夕阴中隶楷行草的万千气象:       ;        ;      ;      !
①赏心悦目的,是耀眼的光箭穿过宽阔而幽深的甬道,照亮祖屋的身躯,优雅而颀长
②心驰神曳的,是光线将祖屋分明的棱角隐去,只留轻盈身姿,飘飘欲飞
③令人陶醉的,是道道金辉,铺撒祖屋的胸襟,舒展高贵,气度雍容
④最最摄魂夺魄的,当是斑驳的树影中,祖屋如龙蛇行走,曼妙莫测
A.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④②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5—9题。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名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浏览完整试题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始皇帝二十一年——二十三年)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 ②顿舍:停驻,休息。 ③怚(cū) 中:粗心。  ④超距:跳远。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败李信,入两壁   壁:城墙。 B.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及:趁着。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 委:托付。 D.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略:攻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将军老矣,何怯也   ②夫何远之有
 B.①久之,王翦使人问   ②空自苦亡人之地
 C.①乃悉国中兵以御之   ②汉亦留之以相当
 D.①杀其将军项燕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王翦为将才干的一组是(   )
 ①王翦谢病不能将         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③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王翦坚壁不与战
 ⑤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  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认为灭楚的兵力“不过用二十万”,虽然其勇可嘉,但毕竟流露出了轻敌的情绪,因而在  其后的伐楚之战中,由开始的节节胜利最终导致了惨败而归。
 B.王翦与李信相反,他实事求是,做事谨慎,老谋深算,运用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  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C.李信和王翦在灭楚上的不同看法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这一科学的真理。
 D.王翦虽然为秦国灭楚立下了大功,但是他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宅,这  种做法,并不可取。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4分)
译文:
②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3分)
译文:

(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0.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6分)
                                            
                                          
                                             
(三)默写:
11.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8分)
1.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昨夜西风凋碧树, , 。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三.现代文必考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15题。
西便门茶话
李国文
如今,在大城市里,平民化的茶馆屈指可数,广东虽有早茶一说,但那里的吃喝与茶馆的茶趣,已不完全是一回事了。北京也有大碗茶一说,而且冠以老舍先生的名字,然而外宾日多,堂会日盛,与旧日平头百姓、贩夫走卒的茶馆文化,颇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我并非国粹主义者,从来不认为凡旧东西皆是古董,就必定应该珍惜,应该保留。但这种绝对中国式的联络感情的交往方式,渐渐退出社会生活,走向消亡,实在是有点遗憾的。
这种天南海北,胡诌八咧,云山雾罩,谈笑风生的茶馆,与西方注重精神的交流,讲究繁文缛节的文化沙龙,品味是迥然不同的;也与现代年轻人喜欢的倾向于享受人生、主题在于谈情说爱的派对,也毫无相似之处。中国人的茶馆,说实在的,是一种大众化的乐趣,是一种比较雅致的俗文化,是一种老少咸宜、对谁都敞开门户的活动,是一种绝不强求一致,允许自行其是,不干左右纷扰,但愿心安理得的讲究“怡悦”二字的聚会。
茶,是一件好东西。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国人几乎都好喝茶,但不知为何,同胞们却不十分懂得茶的宽容精神,茶馆里的自由气氛,以这种精神和气氛指导自己的人生,实在很奇怪的。在茶馆里,不必像沙龙那样,都得谈一个高雅的题目,穿燕尾服,戴白手套,有话没话,总是要绉上几句,以示自己不是傻瓜,一定要作出绅士或贵妇状,作出有学问的深沉状。泡茶馆的饮客,那可自由多了,衣着不必整齐,坐姿不必考究,花钱不必太多,更重要的,言谈不必咬文嚼字,引经据典,卖弄学问,摇头晃脑。更不必学文坛上那些假洋鬼子、二道贩子,杜撰几个洋名词来吓唬人。坐在长条板凳上,喝着滚烫的热茶,想说就说,愿骂就骂,谈天说地,神侃胡聊。或陈谷子烂芝麻,旧日情怀,往事余韵,沉湎于回忆之中,不觉日之将午。或街谈巷议,稗史演义,小道消息,花絮轶闻,以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讲者信口,闻者随便,喷饭叫绝,拍案而起,那该是何等爽快和惬意啊!


展开余下试题 做一个自然的而不是矫揉做作的人,那岂不也是难得的幸福嘛!再说,时髦青年的派对,那一个“对”字,音译得实在是很传神的。于是,就有小儿女们成双成对的好戏,必然出现或卿卿我我,喁喁情话;或搔首弄姿,撒娇嫉妒的很费心力去应付的场面。而到茶馆里来坐一坐的饮客,很少有不识相在那么多双眼睛下,示爱调情的。这些喝茶的,本求一个轻松自在的忘我境界,恐怕就不会在这种场合,掀起感情上的波澜了。所以,一杯在手,虽然说不上四大皆空,万念俱灰,但至少在茶水的香味中,暂时把生活的烦恼,日子的艰窘,工作中的不愉快,事业上的阻难,家庭里的纠葛,妻子儿女丈夫情人之间的矛盾,上级的白眼,小人的不可得罪等等头疼事,放在一边,这就是只有一盏清茶能起到的功效了。对一个在沙漠中跋涉的旅行家来说,有一片歇脚的绿洲,岂不等于上帝的笑脸嘛?
琴弦绷得太紧,就有断的危险;茶杯陡冷陡热,很可能就会爆裂;一个人,神经要是总处于紧张状态之中,没准会生出毛病。所以,要学会饮中国茶,要懂得饮茶的宽容放松之道。君不见茶馆里何其熙熙攘攘,又何其气氛融洽?高谈阔论与充耳不闻并存,驴吸鲸饮与徐徐品味同在。在茶馆里,没有什么一定要领袖群伦的人物,大家平等,彼此彼此,谈不上谁高谁低,谁大谁小。只有这样一杯清茶的氛围,心能静得下来,气能平得下去,这就只有茶能起到调和作用。如果是酒的话,火上加油,双方肯定剑拔弩张不可。
因此,以茶代酒,永远不会胡说八道。以茗佐餐,必然会是斯文客气。这世界上只有喝茶人最潇洒,最从容,不斗气,不好胜,我们听说过喝啤酒的冠军,喝白酒的英雄,但饮茶者才不屑去创造这些记录呢!有一份与他人无干,只有自己领受的快乐,就足矣足矣了。咖啡太强劲,可可太甜腻,饮料中防腐剂太多,汽水类含有化学物质,唯独茶,来自本国土地的饮品,有着非舶来货所能相比的得天独厚之处。清心明目,醒脑提神,多饮无害,常饮有益,尤其茶的那一种冲淡清逸,平和凝重,味纯色雅,沁人心脾的品格,多多少少含有一点做人的道理在内。茶馆是渐渐地少了,但饮茶之道还是应该提倡的。
1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说“实在是有点遗憾的”,是因为平民化的茶馆文化逐渐消亡。
B.在文中,作者对平民化茶馆的怀念,实际是对中国茶馆文化表现的人际环境的赞赏、追求。
C.作者认为茶馆的种种趣味能够交流思想、调节生活,必能提高国民的素养,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
D.作者列举“广东早茶” “北京大碗茶”的事例,在内容上与本文所推崇的平民化的茶馆进行对比,突出具有茶趣及平民化特点的茶馆文化。
E.文中行文多处运用对比,且语言风格鲜明,寓庄于谐,寓生动形象于平实的记叙之中,使说明的道理浅显易懂。
F.作者认为西方文化沙龙注重精神的交流,让人感到高雅,流露出作者对中国茶馆的委婉批评。
13.不能够用来证明“要学会饮中国茶,要懂得饮茶的宽容放松之道”观点的是( )(3分)
A.琴弦绷得太紧,就有断的危险。
B.茶杯陡冷陡热,很可能就会爆裂。
C.在茶水的香味中,暂时把生活的烦恼、日子的艰窘等等头疼事,放在一边。
D.喝着滚烫的热茶,想说就说,愿骂就骂,谈天说地,神侃胡聊。
14.请分析说明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3分)
对一个在沙漠中跋涉的旅行家来说,有一片歇脚的绿洲,岂不等于上帝的笑脸吗?
     
     
15.作者在文中说:“茶馆是渐渐地少了,但饮茶之道还是应该提倡的。”作者认为应该提倡的“饮茶之道”是什么?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概括。(6分)
     
      
      
四.现代文选考题(15分)(注:本次选做文学类文本阅读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采。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展开余下试题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6.“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 (4分)
                                              
                                              
17.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6分)
                                           
                                            
                                            
18.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5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永不安分的灵魂
李 辉
最后一次见到沈从文先生,是在他去世之前两个星期。
那一天,我走进他的位于北京崇文门外大街的宅所。他依旧坐在他的那张老藤椅上。久病的他,显得尤为虚弱。右手已经完全失去知觉,萎缩无力;左手也极少动弹,一直放在腿上。不过,他说话虽然有些含混不清,但思路尚清晰,谈到往事时,记忆依然让我感到惊奇。说到高兴处,说着说着,抿嘴想笑,但又笑不出来,憋上好久,才呵呵地发出笑声。
那是1988年的4月下旬。我在笔记本上记下了那天的探望,记下了这位老人留给我的最后印象。今天,当他的百年诞辰来临之时,我不由得又一次回忆起最后见到他的情景,老人抿嘴而笑的可爱模样,重又浮现于眼前。后来,我又建议和敦促沈师母和沈公子虎雏先生编选了《从文家书》。正是这样的研究与阅读,我感觉到自己触摸到了一个真正的灵魂。
沈从文常自称为来自湘西的“乡下人”。此话甚是。从当年只身来到北京执着地从事写作那天起,他身上一直带有湘西人特有的倔强、自信与不安分。三十、四十年代,在文坛发生的多次论争中,他常常是参与者,有的甚至就是因他而起。不仅仅文学,他还对政治、社会等问题发表议论,读他的这些文章,看他在论争中的活跃身影,我从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平和的人。相反,这绝对是一个不安分的灵魂。
就是这样一个不安分的灵魂,对文学一生未曾放弃过。在这一点上,我特别看重《从文家书》所包含的意义,特别是他在50、60年代的那些信。已经告别了文学创作的沈从文,他的全部语言才能,全部艺术感觉,可以说只是在诸如此类的一些书信中才得到了充分表现。书信对于他,当然不再仅仅是互报平安的功能,而是他的另外一个创作天地。他描写风景,他议论音乐与美术,他把大自然与自己心中的艺术紧紧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使他的家书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人们说沈从文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就在于他的艺术感觉总是那么新鲜,他从大自然那里可以体会到生命的丰富和伟大,找到爱与美相交融的情感。用他的话来说,这就像寻找到一种伟大的宗教一样。
在这些家书中,沈从文还一直关注着文学现状,并以自己对文学特性的理解,对创作提出许多意见。即便不得不离开文坛走进故宫,但沈从文对文学本身是那么留恋,那么喜欢评说,就如同三十年代一样。在这样的家书中,我分明看至他的灵魂在躁动,他并非自甘寂寞。
在沈从文去世后的第二年,我第一次去湘西凤凰旅行,听沈从文的亲戚讲述了他1983年最后一次故乡行的故事。他们说,沈从文提出要在早上去菜市场看看。人们提醒说,他年岁太大,怕人多挤坏了他。他却执意要去,并晃晃肩膀说:“挤一挤那才有意思!”他果然去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穿行在水灵鲜亮的青菜之间。我想,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沈从文。他愿意挤在故乡人之间。在拥挤碰撞之中,他一定是在重寻流逝已久的感觉,重温那些存在于天性中朴实、天真、自由。他便是以这样的方式在拥抱故乡,拥抱童年,拥抱他的从不安分的灵魂。
一个不安分的人,才有可能为这个世界创造出那么多优美的作品,才能使他的作品永远漫溢出生命的活力。
16.题目是“永不安分的灵魂”,试结合全文,概括沈从文先生“不安分”的表现。(4分)
                                            
                                            
17.讲求细节是人物传记的一大特点,请举例加以赏析评价。(6分)
                                            
                                            
                                               
18.作者认为“书信对于他,当然不再仅仅是互报平安的功能,而是他的另外一个创作天地。”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五.语言表达及运用(12分)
19. 下面这段话有三处毛病,请找出来并改正。(6分)
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量珍贵的地方文献,①翔实地反映了广州历史的变迁和发展。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经蠹鱼风化之蛀蚀,兵燹水火之摧残,②大量的地方典籍日渐损毁或失传。而作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广州的基础性文化工程,③《广州大典》整理编纂已于2005年5月正式启动。④《广州大典》由广州市宣传文化基金会出资2000万元,拟分10辑1000册,计划3至5年完成。⑤《广州大典》如果得以顺利编辑出版,那么人们可通过新版图书看到大量珍贵古籍善本(古代书籍在学术或艺术价值上比一般本子优异的刻本或写本),不必翻阅文献原件。
(1)序号 改为
(2)序号 改为
(3)序号 改为
标签:粤教版 高二 选修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揭阳华侨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