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59  
标签:粤教版 高三 选修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59]
2009年广东省高考热身训练题
潮阳一中2009年高考语文热身卷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完全不一致的一项是 ( )
A.白术/江湖术士 铜臭/乳臭未干 拙劣/咄咄逼人
B.埋怨/隐姓埋名 孝悌/感激涕零 自诩/栩栩如生
C.扁平/一叶扁舟 对峙/有恃无恐 歼灭/纤尘不染
D.呼吁/长吁短叹 筵席/垂涎三尺 渎职/穷兵黩武
2.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无极》让陈凯歌的声誉跌至低谷。昨天剧组正式拍板由黎明来演“梅兰芳”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京剧界和观众的议论,议论的焦点是黎明像不像“梅兰芳”和陈凯歌是否能借《梅兰芳》咸鱼翻身。
B.尽管赵本山大叔今年春晚的作品《不差钱》并没有给观众带来太大的惊喜,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本山大叔还是蝉联了第十个“小品王”。
C.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精彩纷呈,但有不少观众对中央电视台直播开、闭幕式时的解说不满,认为过于煽情。今天,中央电视台也首次公开承认,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解说不尽人意。
D.第6尊中超冠军奖杯将花落谁家?上海申花?山东鲁能?还是几乎退出夺冠行列的 陕西中新会上演奇迹呢?现在看来,冠军只能在沪鲁之间产生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为了让百姓在高涨的物价下仍能享用烛光美酒美食,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宣布开放 政府资助的餐厅,敞开供应低价美食和高档服务。
B.关于圆明园兽首拍卖可谓一波三折,英国一位艺术专家透露,有两名竞拍者被蔡铭超击败,其中一位华人原本打算将其中一个兽首送回中国,他曾出价1千万欧元竞拍。
C.对于中国来说,徘徊于廉价劳工模式的外向型经济的潜力已全部释放殆尽,低技术经济发展模式已走到末路。
D.中国飞人刘翔日前回国,国内媒体不仅产生了轰动,国际媒体也加以了积极的关注。法新社以《刘翔手术成功瞄准伦敦》为题,对刘翔回国一事进行了报导。
4.把下列句子填入横线上,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于是 ,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
②人又能攀多高?
③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
④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向。
⑤这话不是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
⑥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人能走多远? 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A.⑤②⑥④①③ B.⑤②④①⑥③ C.④②⑤①⑥③ D.④②⑤⑥③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患盗论
宋•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其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浏览完整试题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曰:“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①升龠(yuè):都是象酒杯一样的容器。救以升龠:意思是用一点点水救大火。 ②臧武仲句:臧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亦同样是有罪当罚。 ③沈命之敝:为了捕盗,汉武帝制定一项法律叫“沈命法”,规定捕盗不满额的官员要判死罪。结果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盗窃案情,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慢:缓慢
B.为盗乃甚逸也 逸:快活
C.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 齿:列入
D.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 坐:因……而获罪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衣食不足,盗之源也 ②且招怀之,不能尽得
B.①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 ②不若起而图生也
C.①然后可教以礼义 ②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
D.①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 ②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不赞成对盗贼采用“严刑峻法”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②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③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
④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⑤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除盗的关键在于阻止盗贼产生的根源,而盗贼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三个:衣食不足、政赋不均和教化不修。
B.本文指出,如果不从根本上抚恤百姓,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反抗。
C.本文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并认为,国家要改变施政措施,发展生产,注重解决民生问题,让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D.“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作者认为当今律法尽管严酷,却无法收到“止盗”的功效,原因在于百姓没有畏死之心。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为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也。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
[南宋]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作此词时,作者住在浙江湖州。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3分)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屈原《离骚》)
②乱石穿空,____,____。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鹏之徙于南冥也, , 。(庄子《逍遥游》)
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荀子《劝学》)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散文的知性与感性(节选)
余光中
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效。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
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则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且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为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展开余下试题短短九十个字,回旋的空间虽然有限,却一波三折,层层逼进,而气势流畅,议论纵横,更善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形成对照,再对鸡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强,所以虽然是知性的史论,却富于动人的感性。在美感的满足上,这篇知性的随笔竟然不下于杜牧或王安石自己咏史的翻案诗篇,足见一篇文章,只要逻辑的张力饱满,再佐以恰到好处的声调和比喻,仍然可以成为散文极品,不让美文的名作“专美”。
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
……
唐宋号称八大文家,而后世尤崇韩、柳、欧、苏。其中道理,当有专家深入分析。若以知、感兼擅为多才的标准,来权衡八大,则苏洵与曾巩质胜于文,几无美文可言。苏辙最敬爱兄长,也确有几篇传世的感性美文,亦能诗,堪称多才。剩下一个王安石,能文之外,兼擅诗词,当然称得上多才。不过就文论文,他笔下的感性固然胜于老苏与曾巩,但比之四大,却也较为质胜于文。拿《游褒禅山记》跟《石钟山记》来比,两篇都是游记,也都借题发挥,议论纵横而达于结论。然而借以发挥的那个“题”本身,亦即游山的感性部分,则苏轼的文章感性强烈,如临其境,显得后文的议论真是有感而发;王安石的文章却感性平淡,未能深入其境,乃显得后文的议论滔滔有点无端而发。总而言之,苏文的感性与知性融洽,相得益彰,王文的感性嫌弱,衬不起知性。 因此我不禁要说,同样是散文家,甚至散文大家,也有专才与通才之分。专才或偏于知性,或偏于感性,唯有通才始能兼擅。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按正确的给分。多选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分) ( )( )
A.所谓知性,即散文中作者的议论,也就是作者对世事与人生的见解,亦即作者在文中的“言论”的部分。
B.所谓感性,则是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广义地说感性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好的散文中,精彩的议论也富于感性。
C.知性和感性不可截然分开。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而非两者之分。
D.一般说来,散文常有议论文、描写文、叙事文、抒情文之分,前两者应归于知性散文,而叙事文、抒情文则为感性散文。尤其是纯抒情的散文可谓“感性十足”,难怪有人云:“纯抒情散文是梦,是星空烟雨,是三月的柔思,十月的秋云。”
E.文章中的知性与感性,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有杆无旗,便失之软性;有旗无杆,又失之硬性。
13.下面作品属于“知性文章”的一项是(3分)  ( )
A.江淹的《别赋》 B.苏轼的《前赤壁赋》
C.李密的《陈情表》 D.诸葛亮的《出师表》
14.作者为什么说“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4分)
15.作者认为散文的“感性”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蓝窗帘
王哲
一扇四翼紧闭的小窗,被一袭绿色的印有大芭蕉树图案的窗帘笼着,那窗,便有了一幅雨打芭蕉的南国意境。
她站在窗下,醉在这意境中,心,不知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还是脱出到渺远的神往里,竟飘飘悠悠地升忽。两眼被升忽弄得涩涩的,涩出几分凝滞。
她在这儿住了四年,又离开了四年。八年了,一个女人,能从记忆中搜索出几个八年?她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儿,也许就因了那场变故。其实,有了这场变故,她更不该来。小窗内,曾有她那么多青春的梦幻,就是这场变故,把那些美的、甜的梦幻,包括她的青春一古脑儿全葬了。可她,还是来了,来到这四翼紧闭的小窗前,像要找回那场变故使她丢失的一切。
小窗还在,却到底没有了当年的痕迹。
当年,她20岁。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八个姑娘天南海北地聚到一起,共同拥有了这扇小窗。那时的姑娘心细哟,定期擦玻璃,抹窗框……每人尽八分之一的主人之责,她揽下了做窗帘、按时拆洗窗帘的活儿。她上街了,在一匹匹花布中徜徉。最后,她选中上一块淡蓝色的涤府绸。淡蓝,象征平和,宁静。她愿八个八分之一相加,永远等于八分之八。
小窗的尺寸是用皮尺精确地拉出来。买布的钱是八个姑娘嘻嘻哈哈凑份子凑的。可她却让售货员按尺寸的一倍剪下那布,多一倍的钱是她自己付的。
她找来八根细铁丝,在小窗四翼的上下底边处各拉上一条,淡蓝色的府绸也剪成了四块,穿在铁丝上,两头一拉直,多出一倍的布料就折出一道道极规则极细密的皱,一轮轮,煞是好看,姑娘们都赞她的手艺。她也为这杰作颇自得了一番。
每年寒暑假,她都把这蓝窗帘带回家去,轻轻地揉净,细细地熨平,又一轮轮挂起。寒来暑往,四个春秋,她从没有忘记。
就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最后一次洗熨这窗帘,望着日照风蚀得已有一些泛黄的皱折,她落泪了。她精心地把窗帘留下来,为将来的姑娘,留下一片淡蓝色的温馨。
一走就是四年。四年中,她梦一般地结了婚,又梦一般地离了婚。充满淡蓝色温馨的生活,有吗?她惶惑。她不甘。她欲找回青春的梦幻。于是,她来了,来到这扇小窗前,像凭吊古迹般站着。她在凭吊逝去的岁月。
是她站得大久了?小窗那紧闭的四翼忽然洞开,伸出张圆乎乎的姑娘的脸。一张写满了青春活力的脸。像她当年一样。她不禁怦然心动。那眼就又有一丝酸涩。
“你,找人吗?”
“不。看看。”她的眼,望着飘拂的绿色。
“看什么?这窗帘吗?你喜欢它?”
圆脸姑娘问了一长串。她点点头,是想不辜负姑娘的企盼,凭直觉,她猜出这窗帘一定是这姑娘买的,挂的,像她当年一样。但是,她毕竟不甘心。那一片淡蓝色的温馨呢?她似乎是为了寻找这个而来的。
“你,在这屋里住了四年吗?”
“对。马上要毕业了,真有些不舍。”
“刚来时,这窗上有窗帘吗?”问话时,她有些小心翼翼。
“有。淡蓝色的,许是高班同学留下的。”
她分明感到一阵激动。
“为什么不挂呢?”
“早换了。干吗还挂那泛了黄的东西。”姑娘擎起了一片绿色。
姑娘的话证实了她开始的猜测。她最后望了一眼大芭蕉树的绿窗帘,望了一眼被绿色映了的圆脸姑娘,转身走了。
换了,换成新的。是呀,日子不也一天天都是新的么?逝去的,已经逝去。难道只有到往昔的梦幻中,才能找到淡蓝色的温馨吗?她这样问自己,步子便一下下坚定起来,她走去,再没有回头。(选自《福州晚报》1987年1843期)
16.小说中写道“但是,她毕竟不甘心”。请联系全文,简述“她”为什么不甘心。(4分)

17.从全文看,小说以“蓝窗帘”为标题有哪些方面的作用?(5分)


18.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纯属画蛇添足,删去更好。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要申述你的理由。(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展开余下试题情系国徽
  这是灵魂的白夜①。
  银河的潮汐汹涌着,星光漫过堤岸,荡起一片灿烂水声。
  在这个春天里,有一种来自星外的音乐,它的手指正缓缓地抚摸着树木、花草、岩石、水和金属,所有醒着的心灵被浸润、被催生,到处是愿望拔节的声音。那琴弦正被一双看不见的手拨动着,每一次颤动,都是一次热烈而又真挚的降落。
  这个房间里的灯光,已经几夜未熄了。这里是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小组的设计室。林徽因和她的助手们,围着一张桌子,热烈地讨论着。满桌子满墙壁都是他们画出来的草图。
  今天白天,梁思成从新政协筹委会国旗国徽评委会上,带回了国徽图案参考资料,那是从上千件应征作品中遴选出来的。
  1949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刊登了公开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的启示,征稿截止日期为8月15日。梁思成和林徽因领导了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工作,同时,梁思成还担任了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顾问。
  国徽征稿结束时,已收到了全国各地、包括海外侨胞设计的900多件图案,但都未被选用,政协筹委会决定把设计国徽的任务交给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
  梁思成带回来的国徽参考资料,一张一张摊在桌子上,大家认真评论着。大家反复看这些应征的稿件,像商标的为数不少。林徽因又和大家讨论起国徽和商标的区别。林徽因说:“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它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意志,一个政党的主张。中国的国徽要有中国的特征,政权的特征,形式也要庄严富丽,应该表现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商标只是商品的标志,它只具有商品注册的意义,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必须加以区别。”
  林徽因找出一些国家的国徽,指点给大家看,还找了一些古代的铜镜、玉环、玉壁等工艺美术作品,作为参考资料,从中启发灵感。
  梁思成传达了国徽审查小组要求在国徽图案中有天安门图像的意见。林徽因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构想,立刻派兼任秘书工作的朱畅中去画天安门的透视图。
  一张又一张图纸,一场又一场争论,大家的设计思想越来越明确了。林徽因始终主张,国徽应该放弃多色彩的图案结构,采用中国人民千百年来传统喜爱的金红两色,这是中国自古以来象征吉庆的颜色,用之于国徽的基本色,不仅富丽堂皇,而且醒目大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女儿宝宝从南方回来探家,一进门大吃一惊,往日整洁有序的家,现在像个大作坊,满地堆的都是资料和图纸,地毯遮住了,没有下脚的地方,更使她惊讶地感到,往日病得爬不起来的母亲,此时精神焕发,显得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清华小组先后做了二三十个正式完成的国徽图案,陆续送政协国徽审查小组和中央领导同志审阅。
6月,经过3个多月的昼夜奋战,一枚定型的国徽图案诞生了。迎接终评的前一天,林徽因和大家都很兴奋,但也有隐隐不安。确定评选方案的那天,梁思成和林徽因都病倒了,便让朱畅中去参加评选会议。林徽因一遍遍叮嘱着:“畅中,我等候你的消息,评选结束了,多晚也要赶回来。”
  评选结束后,已是深夜,朱畅中没吃夜宵就急着赶回了清华。
  第二天,林徽因和梁思成立即组织国徽小组研究讨论周总理的指示,大家群情激奋,只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修改任务,重新画了大幅国徽图案,在图纸上首,林徽因用红纸剪了“国徽”两个字,图的下方写了“国徽图案说明”:
  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修改后的国徽图案立即送往中南海。
  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召开,林徽因被特邀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上,在毛主席提议下,全体代表起立,以鼓掌的方式通过了由梁思成、林徽因主持并设计的国徽图案。
  当掌声在大厅里回荡的时候,林徽因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病弱的身体,已无力从座位上站立起来答谢了。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公布国徽图案的命令。
  这一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
  开国后的第二个国庆日,病骨支离的林徽因,由梁思成、莫宗江陪同来到天安门金水桥头。仰望着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国徽,林徽因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那枚金红色的朝暾在她眼前飞升、幻化,她仿佛正沿着一条光的道路,进入虹的拱门,她倾听到了一个声音,那个声音从历史的方阵上空传来,她的内心渗出这声音的光芒。
  没有拥有,只有这光的召示,此刻她脚下的位置,便是世界的全部。
这是她用自己的骄傲捧出的辉煌。
(选自林杉《林徽因传》,有删节)
注释:
① 所谓白夜,是在纬度(中高纬)达到一定度数的地区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只能达到一个很小的角度。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整夜天并不完全黑下来。
19.“这是灵魂的白夜”在文中有什么含义?(4分)
20.文章除了直接描写传主的言行之外,还充分利用了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一个例子说明。(5分)
21.从选文的最后三段看,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是什么?请分条列出。(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根据下面提供的一段材料,用最简明的一句话,把“指付通”的特点概括出来(不超70个字)(6分)
现在,消费者哪怕不带现金和银行卡,也能在部分商家从容消费了。昨天,本市千余家商户正式开通“指纹支付”,包括百盛百货,可的、光明便利店,DQ冰淇淋等,涵盖百货零售、超市卖场、餐饮娱乐等各消费行业。上海也是亚洲首个实现指纹支付的城市。
被称为“指付通”的指纹支付业务并不复杂。已拥有农行账户的市民,可以到农行长宁支行的下属营业网点办理。将手指指纹与本人账户绑定,并设置身份识别码,即可免费开通并使用该业务。消费者在商场的指纹支付终端上按下手指后,系统通过认证识别出指纹已绑定的付款账户,并从该账户自动转账支付消费款项。此外,市民也可在中国联通、罗森便利和可的便利等各网点先完成指纹注册、开通“指付通”电子钱包,并与自己指定的银行账户绑定。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因此,相比于刷卡消费中的“卡+密码”的确认方式,指纹支付的安全系数相对更高。据运营商立佰趣公司介绍,该业务采用的是活体指纹特征点数据识别技术。任何人即使非法获得指纹数据信息,也无法逆推出指纹图像或仿制指纹。有关技术专家同时表示,因为准确的指纹识别离不开健康的指纹基础。有极个别人群因先天不具备指纹或后天指纹劳损,以及因病理原因造成的手指严重蜕皮、干裂、过度潮湿等情况,是无法识别通过的。一般而言,99%以上具有消费需求的中、青年人,均可成功开通并正常使用该业
标签:粤教版 高三 选修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9年广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5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