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日常阶段测试

阅读:1264  
标签:苏教版 高二 必修四 日常阶段测试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64]
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配套语段阅读练习
高二语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配套语段阅读练习

(一)
进 学 解 
韩 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日:“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觗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矣。沉浸酿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縻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代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一艺者无不庸        名:拥有、占有
B.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捐:花费、消耗
C.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明:阐明、表明
D.忘己量之所称         称:相当、相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占小善者率以录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B.①冬暖而儿号寒          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C.①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②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D.①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②惟弈秋之为听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方今圣贤相逢 B.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C.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D.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


浏览完整试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B.第一段是国子先生教诲学生的第一句话,激励学生应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这也是韩愈认为的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
C.第二段写学生针对国子先生的教诲提出质问,从三个方面进行有力的反驳。文章从肯定到否定,显出波澜起伏之美。
D.第三段写国子先生针对学生驳诘的辨析,其中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文:
(2)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译文:
(3)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译文:
(二)
答司马谏议书①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②多异故也。虽欲强聒③,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④,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①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宗熙宁二年,身为参政知事的王安石开始推进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②所操之术:所采取的政治主第。术,方法。③强聒:勉强解释。聒:原指语声喧杂,这里是多话的意思。④难壬人:批驳巧辩的人。壬人:佞人,即善于诡辩的谄媚之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原因
B、以致天下怨谤也 谤:诽谤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
D、度义而后动 度:考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议事每不合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以授之于有问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①上乃欲变此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①则某知罪矣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⑤辟邪说,难壬人
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本文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三)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前,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   溢:表露
B.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见:看见  
C.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乡党:同乡
D.将归益治其文   治:研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②浴乎忻,风乎舞雩,咏而归
B. ①入则周公、召公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①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②示赵弱且窃也
D. ①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B.过秦汉之故乡
C..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且夫人之学也
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B. 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内在修养的作用,不太强调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C. 后两段点明了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益治为文,且学为政”。 这本是一篇干谒的文章,但作者既巧妙地说明了自己干谒的目的,又不致于落人俗套。。
D. 全文从论文开始,又在论文中结束,一以贯之,纡徐曲折。在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后,作者顺势而下,点明“养气”的方法,这样,后文的求见自然也成为了“养气”的一个目的所在了,避免了直接求官的尴尬。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2)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3)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四)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世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乐:喜欢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本:依据
C、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涵:雨露滋润
D、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按:按照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因河为池,践华为城
C.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辩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窃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yuè,煮)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背:离开
B、物有以盖之矣 盖:蒙蔽
C、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服:登上
D、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登:(庄稼)成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
B、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
C、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
D、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这篇《超然台记》,首段反面阐述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的道理,表达自己无往而不乐的精神。


展开余下试题B、本文虽以“超然”为题,但我们从中看到的是苏轼与百姓一同粗食陋居,相安为治,可见此“超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超然,而是面对挫折的乐观和旷达,随缘自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C、作者寄情山水,怀想前辈英雄,看似超然,实则仍有建功立业之心,只不过是以退为进,韬光养晦罢了。
D、全文前半记叙、议论,后半才写景、抒情,语言清新自然,整散交错,行文流畅,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
译文:
⑵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译文:
⑶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译文:
(六)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之馀,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木行列 行:一行一行地
B.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睥睨:斜着眼睛看人
C.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 其中:指中心
D.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 两个“所以”均表原因,“……的原因”
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快哉亭命名原因的一组是( )
①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②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③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④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⑤将蓬户瓮牖无所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却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淼水面和壮阔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这样写未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
B.文章第二段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写:“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和可以凭吊故迹。
C.本文表面是写黄州快哉亭,实写人生态度,“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造而非快?”
D.文章自然引录宋玉的《风赋》中所写的有关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极其自然地引向了下文文章主旨的讨论。
4.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译文:
(2)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译文:
(3)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译文:

(七)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 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士,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选自《古文观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行之阳有盘谷 阳:山南水北称作“阳”
B.濯清泉以自洁 洁:使……洁
C.闻其言而壮之 壮:壮胆
D.盘之土,可以稼 稼:种植庄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泉甘而土肥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友人李愿居之 杳不知其所之也
C.从者塞途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伺候于公卿之门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有乐于身”和“无忧于其心”生活的一组是 ( )
A.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B.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C.供给之人,各执其物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D
标签:苏教版 高二 必修四 日常阶段测试
相关:关于“高二语文唐”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6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