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124  
标签:语文版 高一 必修一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4]
宁夏平罗中学语文高一第一次月考试卷
平罗中学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1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艳科”。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浏览完整试题B.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乞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宋义)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弑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间疏楚君臣 疏:使……疏远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私:私心
C.愿乞骸骨,归卒伍 乞骸骨:喻允许自己告老还乡
D.义帝必不能堪 堪:忍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终以此失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羽之杀卿子冠军也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 徘徊于斗牛之间
D.而擢以为上将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汉王用陈平的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但苏轼认为,如果项羽不是自己先对范增有了猜忌之心,反间计就不会成功。
B.苏轼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从项羽杀义帝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项羽杀义帝不但不是范增的本意,而且范增还不会听从项羽的主张,必定竭力谏争。
C.苏轼认为范增与项羽共同事奉义帝,既不分君臣,又不明去就,这不是大丈夫应有的品质。
D.苏轼对范增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既认为范增没有及时离开项羽却想依靠他来成就功业名声太浅陋了,又认为范增确实是人中豪杰。
7.(2)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3分)

②不用其言而弑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3分)
③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4分)
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早寒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  ②襄水,古属楚国。  
8.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的特点的?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答:
9.诗的第颔联、颈联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
㈢、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
(李商隐《锦瑟》)
(2) ,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3)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4)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 )
(5)茅檐长扫静无苔,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6)楼船夜雪瓜洲渡, 。
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 7)壮志饥餐胡虏肉, 。(岳飞《满江红》
(8)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及实用类文本阅读(21分)
注意:第四大题为选考题。以下有两类选考题,一类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另一类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分值均为21分,每一类考题有三个小题。考生只需选择其中的一类作答,不跨大题做小题。作答前填清题目序号。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做11—14题(21分)
雨的抒情
(台湾)季薇
①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
②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但是,雨色一样美丽,雨声一样动听。
③在图画、音乐和诗歌里,有许多描写雨的佳作。线条色彩和音乐旋律,空灵剔透。
④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又轻轻濡湿着衣裳。雨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蒙蒙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四处飘航。
⑤沉默的雨,无声胜有声;逗人的雨,真叫人喜悦。可以不必穿雨衣,在户外踯躅漫步,雨似蜜似酒,滋润着心灵。
⑥——这梦幻似的雨,这奇异的雨,梦幻似的教人幻想。
⑦记得杏花春雨的江南,雨点敲打着船篷,雨中也有梨花的幽香。记得西湖的夏雨,元气淋漓,满湖荷叶被打得笃笃地响。记得天目山的秋雨,重雾深锁,万木萧萧,撑天的松柏经雨洗涤,显得格外苍劲。记得富春江的冬雨,如泣如诉,两岸茅屋炊烟阴阴沉沉,像一幅染湿了的铅笔画。


展开余下试题⑧细雨微风的夜,适宜读诗和散文。狂风暴雨的夜,则宜恐怖神怪小说。要不然,便邀几位知己,泡几杯浓茶,买一包花生米,点上一支洋烛,又当另有一番情趣。风雨更宜怀人,怀人常不寐;一声风一声雨,都似离人低诉。
⑨那年夏天,和友人在春秋阁小坐。那时候,菱角已经成熟,莲池潭上,乡人驾着小船,忙于采摘;天空的白云,和水面的白鹭相映成趣。阵雨骤来,如万马奔腾;半屏山忽然不见了,只有密密的雨,密密地替莲池挂上了珠帘。阵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从容地游移摇荡。船上的人连蓑衣也不穿。
⑩台湾南部雨量不多。尤其是高雄,灰土漫天;树枝树叶上厚墩墩地堆积着尘埃,经阵雨一淋,苍翠碧绿,焕然一新。雨后的寿山,妩媚地俯视默默的爱河;银鳞似的水波也被青青的山染绿了。
○11河堤上,那一排水泥柱上,那一排路灯的瓷罩,白玉球似的镶嵌在山水之间,依稀是西湖的景色。
○12“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看浙江潮?”
11.第⑦段“记得……记得……记得……记得……”这一段照应了上文的_________ , , , (5分)
12.作者欣赏台湾高雄的雨景,为什么会有“依稀是西湖的景色”的感觉?概括为两条。(6分)
① ②
13.作者写了雨的种种好处。从文中看,除了从图画、音乐、诗歌的角度描写雨的好处外,其好处还有哪些?概括为三条。(6分)



14.以下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第③段“在图画音乐和诗歌里,有许多描写雨的佳作”,是从侧面表现雨色的美丽和雨声的动听。
B.第④段写到了雨伞“载浮载沉”,“因风四处飘航”,暗示人生的飘泊孤苦,显出些许的凄伤。
C.第⑥段既是对上文的总括,又很自然地开启了下文。
D.第⑦段回忆故乡大陆各时各处的雨,无不使作者魂牵梦萦,而这每一牵萦,都是对故乡的不舍与留恋。
E.文末引用“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看浙江潮”的诗句,将高雄的银鳞似的水波与汹涌的浙江潮对比,表达了作者尤其钟爱粗犷雄奇之美的美学观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4大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陆星儿记
陈村
假如想在一群人中间认出陆星儿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那个像一阵风似的,边走边说着的,衣着色彩丰富的,发式每周一款的女子,一定便是她了。她是那种一眼看去就很健康的人,肚里没有弯弯绕的心思。
陆星儿属牛,自然是“老三届”,有过当北大荒人的光荣。她的文学生涯便是从那里开始的。那块冷寂的土地据说是很肥沃的,自然还萌生了爱情。陆星儿的激情常常和那里有关。从她的手势,她的谈吐,可以嗅到黑土地的气息。
后来有了机会,陆星儿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那是一个和舞台有关的地方,却不曾把她培养成一个剧作家。虽然也写了一点戏,终究不如她的小说。但是,不管怎么说,文学工作从此成了她的职业。
她把家安在北京,儿子叫陈厦。那时因为总在为房子发愁,迁徙成为她生活中的永远的命题,连美国人也不会搬得这么勤快。“安得广厦千万间”,只是一个梦想,而那个小小的厦厦却是切切实实的。儿子生得眉清目秀,陆星儿怕他长大后难以沉静,怕得没有道理。三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却要分家了。这是一出当代人常常会发生的戏剧,戏剧学院的老师想必没有教过这样的课程,一切全在自己的感觉。
陆星儿带着儿子和小说家的名声回到上海。这是她生活的两大支柱。生活自然不很容易,她却应付过去了,还有闲心写点男人女人一类的文章,当当大众的先生。据说,有许多姐妹们向她倾诉衷肠。作家被动地扮演了一个全知全能者。但是,她的故事去向谁诉说?
只有小说了。陆星儿总在写女人的故事,不很欢愉,也不忧伤。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常是很要强的。她们没有太好的命运,没有辉煌的背景,不做粉色的梦,曲曲弯弯地生活下来并将生活下去。当然,也不作强人状。
陆星儿之所以健步疾行,是因她总是很忙。她像那种很值钱的老钟,不停地摆动。每天起得很早,极少给自己放假。冬天的清晨,她在楼下跳绳,不是为了显示活泼,只是强健身体。钟的摆动是很有规律的,尤其是那种古典的钟,不会摆出很多花样。我曾说过,她是陆地,不是舢板。如今的世界,女人爱木筏,男人爱舢板,要的就是那种动荡和飘流。日子是过给别人看的,唯恐被时尚拉下。有句家喻户晓的话叫作“跟着感觉走”,可惜这感觉是那种“大众汤”似的感觉,俯拾皆是,没有味道。幸好,陆星儿不是这样。
陆星儿的名字很好,既有陆地,又有星空。我们能坦然地对待天地。真正困难的是那些发生在大地之上星空之下的事情。中间那空空荡荡的一段,是我们生活的舞台,也是小说的天地。对陆星儿的人生来说,她正经历的也正是一生中的中年。儿子一天天长大,作品一年年增多,收获的季节早已开始,人生的课题似乎总在回旋。“女人”,不仅对男人是个谜,对女人更是。好在我们有兴致将这个谜猜下去,有兴致被别人猜谜。
不久以后,陆星儿也许又要搬家了。家在浦东。这次不再借住他人的房子。家,是个亲切的字眼。生活又一次重新开始。再也不是“十八岁出门远行”,陆星儿对此有点漠然。浦东的夜晚非常宁静,可以写作,可以遐想。
我想,好文章是人们爱读的,好女人也是人们爱读的。
15.概括陆星儿的大致经历。(5分)
答:
16.文学性的人物小传切忌烦琐的描写,必要时可以穿插一点抒情或议论,要写得精,才能收到文约而意丰的效果。本文即具有这种特色,试举出文中某一抒情或议论的例子,并分析其丰富意蕴。(6分)
答:
17.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你从本文中读到了当代哪些时代特点?请就其中一点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答:
18.下面是对这篇人物传记的整体鉴赏,试找出错误的两项( )(4分)
A. 这篇人物传记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先后记叙了陆星儿北大荒插队、北京安家创作,上海独身闯荡的人生经历。
B. 陆星儿的婚变、漂泊、文学上的艰辛闯荡,准确反应了她躁动不安、跟着感觉走的世俗心态。
C.文章中作者把陆星儿比做“很值钱的老钟,不停地摆动”,充分展现了一位朴实、勤奋、坚强的女作家形象。
D. 陆星儿的创作方向经历了由男女情爱类文章向深入反映现代妇女人生命运的小说的转变过程。
E. 文章结尾处陆星儿又要搬家了,家在浦东。她又一次找到了那种动荡漂泊的感觉,开始了新的生活,她对此有些迷茫。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应用(21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由于楼盘前临碧水背依青山,环境十分优美,发售第一天便十室九空,销售场面十分火爆。
B.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古典诗文名句往往能信手拈来,为文章增色不少。
C.俄总统普京将于3月22日下午到少林寺参观访问,获此消息的各大媒体早已严阵以待。
D.菲律宾东部山区遭受泥石流袭击,村中大部分人被埋在泥石流下,幸存的机会微不足道。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A..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它在中美贸易协定、多种纤维协定和纺织品协定中所应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难以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不会出现逆转。
B.在汶川大地震中,有那么一群普通人,他们在那最危急的一刻,用自己的无私无畏向世人展示着他们的良知,用鲜血甚至生命呵护着每一个幼小的生命,他们铸就了伟大的师魂!
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恢宏而壮观,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受到全世界的瞩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D.六方会谈在危机与转机的反复中曲折前进,其根本原因是朝美在战略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并相互较量的结果。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2008年3月17日,北京奥组委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发布了北京奥运会奖牌式样。奖牌创意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由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组合而成。    在为期16天的北京奥运会上,“金镶玉”奖牌成为了一大亮点。
①整个奖牌尊贵典雅,中国特色浓郁,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观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②奖牌丝带由机织而成,工艺精美,朱地云纹,喜庆祥瑞。
③奖牌背面镶嵌着龙纹造型的玉璧,玉璧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的会徽。
④奖牌的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
⑤奖牌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即展翅站立的胜利发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全景形象。
⑥为了使玉璧和奖牌的颜色合理搭配,金牌镶嵌白玉,银牌镶嵌青白玉,铜牌镶嵌青玉。
A.⑥①⑤③④② B.①⑥②④⑤③
C.⑤③⑥④②① D.①②④⑤③⑥
22.根据要求在横线处仿写句子(6分)
日常生活中常见以“人体部位”为喻的词语,取义各不相同,使用恰当可以增强表达的情趣。例如:期末考试已经迫在“眉睫”。取眉毛和睫毛距离眼睛极近之义,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极紧急的关头。
请参照例句,再仿写两个句子(用“眉睫”以外的例子)。
(1)
(2)
23.近日有位人大代表在“两会”上提议恢复繁体字,引来网友热议,甲方认为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乙方认为不利于语言文字规范。假如你是网民你支持那一方,请发表你的看法:(6分)
24.作文。仔细阅读下面的这段材料,根据材料的中心意思作文(60分)
当土地供给你营养,让你不断攀向高处时,你得低下头来看看土地的面容和伤痕。人往高处走,高处处有无尽的奇观;水往低处流,低处更多的是需要爱心浇灌的土地。人到了高处才觉得低处的广阔,但是人只有在低处,才可以看到山的高伟。人生时时都要面对高处与低处。请以“看高处与看低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参考
1.D(从第4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
2.D(文章并末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3.A(文章并末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
4.B 5.D 6.C
参考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项羽怀疑范增和汉王私下勾结,渐渐剥夺范增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去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让我死在家里!”范增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
虽然如此,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7. ①陈平虽然聪明,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②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③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
8.⑴①树叶飘落,大雁南飞,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突出“早寒”;②用“北风呼啸”渲染“早寒”。(每点2分)
9.①用“遥隔”两字表明了作者离家遥远,不能归去,透露出思乡之情。②用游子泪“尽”他乡这—典型细节,反映出作者思乡之情的强烈。③假托家人遥望“天际”的”归帆”,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巧妙地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答出3点给6分)
孟浩然《早寒有怀》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
标签:语文版 高一 必修一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宁夏平罗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