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试卷

阅读:112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3]
5年高考3年模拟分类汇编:曲
第一部分 五年高考题荟萃
  2009年高考题  
  (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答案 借代,反问。
  解析 “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
  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
  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析 《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
  第二问:“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备考意见:诗歌鉴赏材料像今年这样直接出自高中语文教材的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虽然如此,但得分不一定就让人满意,特别是第二个小题。反过来看,今年诗歌鉴赏所设的问题,与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关联度极大,这说明重视文本教学的重要性,比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一句,问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想一想,这与学过的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多么相似。这正验证了“考题出于课外,知识来源课内”。
  附赏析: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


浏览完整试题  的表达。
  2008年高考题
  1.(08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清杜甫篇。
  【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
  答:                                              
  答案 (1)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解析 要分析此曲的层次,须细读作品,看写了哪些内容,从中理出作者的思路。开头两句写春花秋月、杜鹃归雁;三、四句写由此而生的感慨——岁月如箭,人情似云。以下各句则写想像中的隐居生活——耕种居住,诵读诗文。对修辞手法的赏析,要落实到具体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08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解析 散曲前两句写远景,故能放眼“万里”,远山看似“数点”;而又紧扣秋景,故秋江澄澈,静如白练,秋山苍翠,青如蓝靛。三、四两句写近景,俯视江上轻帆,仰视庐山飞泉。大江宽阔浩瀚,故江帆显得如几片苇叶,惟其轻灵,故疾如飞箭;庐山巍峨高耸,故瀑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惟因陡峭,故飞如闪电。五、六两句写云和月明灭之变,又是整个画面的背景。傍晚,天空云气飘浮,旋又凝聚渐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低空,这是暗;晚霞在天边消失,初月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仿佛是一把半圆形的团扇,这是明。结句写北塞鸿雁到来,点明秋季时令,使人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苍莽雄浑境界。
  2004~2007年高考题
  1.(06上海)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的问题。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⑴“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
  答案 曲牌名
  解析 “黄钟”为小令的曲调,“人月圆”为小令的曲牌,“山中书事”为小令的题目。
  ⑵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答案 B
  解析 A项“委婉”错;C项用意分析错;D项“舒适生活”错。


展开余下试题  ⑶“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 “倦”字既包括了作者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解析 对诗词曲作品的赏析,最终要落脚到某些词语上,对词语的赏析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体会词语使用的好处。分析“倦”的好处,首先分析“倦”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再分析词语在整首曲中表达的感情。
  2.(06浙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 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 ”的代称。
  ⑴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湿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⑵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                                               
  答案 ⑴流水 白云
  ⑵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
  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解析 ⑴中紧紧抓住“温润柔美”和“飘逸渺远”,框定前四句,沿特点找意象。 ⑵中要明白是借景抒情的写法,要从景物中分析作者的感情。还要调动学过的知识来理解。
  【评注】 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该题的难点就在于只可意会而不可言答,掌握鉴赏技巧,明白解题规律,应该是重点。
  3.(05上海春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3)题。
  [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⑴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       的盛况。
  ⑵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答:                                              
  ⑶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两段场景描写。(80字左右)
  答:                                            
  答案 ⑴元宵
  ⑵如:“涌”首先将灯光比喻为“波”,花灯层出不穷,就像“涌动”的美景。“飞”字将无形之声形象化,写出一派热闹的景象。
  ⑶如:“万家灯火,十里江岸,华丽明亮。水上浮灯,五光十色;船上花灯,龙飞凤舞。灯火倒映江中,随
  着水波闪动变幻,江岸水上,交相辉映。美丽可爱的元宵之夜啊,灯船在水上闪现、巡游,使人如入蓬莱仙
  境。香烟缭绕弥溢,笙歌喧闹震天,整座城市如在祥云之中,真是如幻如梦的世界。
  解析 ⑴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推断。从诗歌的题目“江岸水灯”和句子“万家灯火闹春桥”“可怜宵”可以推断。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词语的赏析,试题所选的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要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阐明。
  ⑶本题查考理解和想像能力,是对文意的个性化表达,是一个创新的题目。突出重点词语,如“灯火”“闹”
  “桥”,想像合理,描写生动流畅。
  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
  2008年联考题
  1.(河北正定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双调]殿前欢梅花景
  元启(元)
  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祥老笔①应难画,别样清佳。
  据胡床再看咱②,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③梅花是我,
  我是梅花。
  【注释】 ①逃祥老笔:南宋家杨无咎,号“逃祥老人”,以擅画梅花著称。②据:靠。咱:句末语气词。③大都来:只不过。
  (1)“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一句中的“疏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山妻骂,为甚情牵挂”一句,似神来之笔,摹态传情,十分生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3)请简要分析“梅花是我,我是梅花”一句的含义。
  答:                                            
  答案 (1)月下梅影
  (2)作者以妻子的嗔怪(或骂)(要点嗔怪、娇嗔或骂),侧面描写(或者爱梅之情深或对梅花的痴情)(要点“爱梅情深”或“对梅的痴情”)。
  (3)作者以梅花自比(或“与梅花融为一体”)(要点“以梅花自比”或“与梅花融为一体)”,表现了对梅花的挚爱)(要点“挚爱”),寄寓了高洁的情趣(要点“高洁的情趣”)。意思对即可。
  2008年联考题
  (08东北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寿阳曲
  潇湘夜雨
  (元)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1.开篇“渔灯暗”中的“暗”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暗”字,写出了夜晚“渔灯”的昏黄暗淡,巧妙地体现了题目中“潇湘夜”的特点,同时,以“暗”字开篇,为全曲奠定了暗淡感伤的氛围。(意思对即可)
  解析 “暗”的表达效果需联系全曲的内容来分析。所以答案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即环境特点、与标题的关系和对全曲基调的烘托。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
  2.“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这两句是怎样表现“心碎”的,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 第一句是叙写离人之状,间接表现离人之苦。第二句直接抒发离人之情(直抒胸臆)。“孤舟五更家万里”中的“孤舟”是暗写离人的孤单和孤苦,“五更”言夜之深,“万里”则言离家之远。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人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间接表现“心碎”。“是离人几行情泪”,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思家的痛苦,是“心碎”的具体情状。(意思对即可)
  解析 前一句的“孤舟五更”写景,“孤”字明写舟,实写人,这是借景来间接抒情 。“五更”说明诗人深夜不能眠,也从时间上间接烘托了“孤”的心情。后一句的“离人”一词点出了“孤”的由来,而“泪”是孤寂感情的外现,这些都属于直接抒情。
  2006~2007年联考题
  1.(07福州高三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展开余下试题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
  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
  答: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答:                                                                                          
  答案 (1)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
  主题的句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
  实中人老发白的凄凉,告诫游子不要再留念他乡,而要“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2.(06黄冈部分学校高三模拟考试)阅读《桃花扇?哀江南》中的一段唱词,然后回答问题。
  折桂令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销。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
  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瘦红叶无个人瞧。
  ⑴《折桂令》这支曲在写景上有何特点,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⑵ 有人评论这段曲“感慨寄于景,由此面翻见彼面”,翻见,就是反问推想而见出。你赞同这种评论吗?请结合套曲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⑴该曲写的正是深秋时节,菊花开日,霜叶红时,却只见“有些蝶飞”“无个人瞧”,飘浮在这里的是无边的寂寞。从这一曲中我们可以想像到“秦淮十里水盈盈,夜半春风送美人”的景象:绿水画舫,游人如织,舞榭歌台,笙箫彻夜。但现在,国家覆亡,歌女逃了,游人不见了,看见的只有窗户上迎风飒飒作响的破纸,秦淮河里夜打空的潮声。此曲融情于景,景物描写中饱含今非昔比、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这支曲子描述的是沉默,蕴含的是仇恨,表面上是一派寂静,内心藏的是火一般的激情。(意思对且言之成理即可)⑵赞同。唱曲者旧地重游,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寄托于眼前的衰败景象之中,由“破纸”“坏槛”推想出当年漂亮的新窗纸和色泽鲜亮的槛栏,由今日粉黛不见、笙箫不闻、灯船不闹、酒旗不挂,反推出当年秦淮的繁华,这种衰中见盛就是“由此面翻见彼面”。(意思对且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部分 创新预测题精选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元)薛昂夫
  【楚天遥】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
  【清江引】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⑴“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                                             
  答案 ⑴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伤春之愁恨,桃花也懂得,红红白白
  的花瓣,点点飘落,宛如洒泪。意境极为凄美。作者将那点点落红看做对自己的同情和安慰,形象地写出了
  诗人内心的忧愁。  
  解析 解答修辞手法题,一要把握各类修辞手法的特征,二要能准确分析各类修辞手法的作用,不仅要掌握
  运用某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还要结合所给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⑵全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表达了作者“惜春常怕春归去”的情绪。他想挽留春天,可是春天不可留,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离去。但毕竟对春天难舍难分,于是通过幻想,将春天拟人化,想像春天也在为美好时光的飞逝而痛彻心扉。最后三句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因春天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怅惘之情。全曲抒发了珍惜时光,珍惜青春,珍惜人生的感情。
  解析 分析全曲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要抓住曲中重点词句进行理解,如“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等,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就能看出作者所抒发的惜春伤春之情。
  2.阅读下面的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沙门岛张生煮海
  第一折
  李好古
  【那吒令】听疏剌剌晚风,风声落万松;明朗朗月容,容光照半空;响潺潺水冲,冲流绝涧中。又不是采莲女拨棹声,又不是捕鱼叟鸣榔动,惊的那夜眠人睡眼朦胧。
  【鹊踏枝】又不是拖环佩,韵玎 ,又不是战铁马,响铮 ;又不是佛院僧房,击磬敲钟。一声声諕的我心中怕恐,原来是厮琅琅,谁抚丝桐。
  【注】 《张生煮海》是一出神话剧。第一折写的是青年书生张羽游学海滨,寄居石佛寺,夜间抚琴,被闲游海上的龙女琼莲听到,引起她的爱慕。上文写的是琼莲出游,忽闻琴声时的感受。
  ⑴上文中的“那吒令”“鹊踏枝”是      。
  答案 曲牌名
  ⑵作者从写景入手的目的是什么?
  答: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相关:关于“5年高考3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