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试卷
阅读:1064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4]
5年高考3年模拟分类汇编:文学作品类二
第一部分 六年高考题荟萃
十五、(06上海)阅读下文,完成1~7题。
①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②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像的苦难并战胜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
③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世界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象。母亲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象之中的。冰心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的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
④在冰心的诗中,我、母亲、大海是三位一体的。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最纯真,也最伟大。母亲对儿女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此。这是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无邪、无欲的高贵情感。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以一片婉转女儿心,传达出人间的万种柔情。
⑤大海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可以装下世间一切的苦厄、欢愉和忧思。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在它碧波万顷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夜以继日地起伏涌动,若人的生命之树常青!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软的女儿心,对母亲,对兄弟,对友人,对弱者;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恒久,却从另一面衬托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
⑥在文学经历上,冰心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并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⑦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在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浏览完整试题
⑧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且愈到后来,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
⑨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1.课文中涉及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有 (除本文提及外)。
答案 钱玄同、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李大钊、朱自清、郁达夫等。
解析 本题要求从课文中找,且本文提及的除外。
2.作者认为冰心是“世纪的见证人”,这是因为 。
答案 冰心经历了整个世纪的重大事件
解析 见文章第②段。
3.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 。
答案 都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都参与创造和建设,都具有温情和人性
解析 见第⑥段末尾句和第⑦段首句。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依照作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第⑥段应归为第二层次。
B.第③段中引用了《春水》的话是为了阐明冰心对母爱的强烈渴望。
C.冰心文学世界中的两个基本意象都表现了关爱众生的人间柔情。
D.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
E.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辞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F.冰心晚年笔耕不辍,创作风格愈加刚烈犀利,显示了疾恶如仇的性格。
答案 DF
解析 A项第⑥段应归为第三层次;B项是为了说明大海、母亲这两个基本意象;C项应是“三个基本意象”;E项“词藻华丽”错。
5.依照文意,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
答:
答案 (1)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2)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3)儿童文学上的成就;
(4)晚年创作的影响。(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应从第三个层次里找。
6.五四运动对冰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
答案 使冰心走出狭小的家庭,成为有觉悟的新女性;让冰心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解析 五四运动对冰心的影响表现在第⑥段中。
7.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答:
答案 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首尾两段从内容上看相互呼应,结尾深化了主题。
十六、(06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当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欷歔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的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年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山河,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就是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了一番。我仿佛看到了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贲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来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展开余下试题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1.作者在行吟阁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 (1)想到了屈原的形象和诗句。
(2)想到了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
(3)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馆。
解析 注意找出文中作者遐想的相关语句,加以概括。
2.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①
②
③
答案 (1)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2)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
解析 答题区域在第三、四段,第三段提出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感情,引发相感的因素是作者对屈原的不同认识。
3.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 因为二人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
解析 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说明二者之间有相似点。
4.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1)特征:
(2)作用:
答案 (1)秀美、宁静。
(2)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解析 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以下几种: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
十七、(06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
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
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出发。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迅速地前进,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岗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地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
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新建的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鲁迅先生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 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块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了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掮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展开余下试题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又转过一条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暮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1.“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① ;② 。
答案 ①鲁迅的故乡 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解析 注意分析出“故乡”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2.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 ;该部分的大意
是: 。
答案 “我们还要见面” 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解析 从全文看,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在绍兴城的所见所闻所感。
3.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 分析“好的故事”的用意可从文章写作主旨方面考虑。
答案 是为了说明鲁迅所想望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4.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答:
答案 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
解析 “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这是从山阴道上行的感受,而作者的绍兴一行呢?
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答:
答案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在山阴道上》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多处插叙,体现了散文结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作者开头写他清早起来,开始“今天的旅行”;“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出发”,“中午到了绍兴城”;黄昏时光,开始返程;最后一段,写“又转过一条山路”,就看见远处城市电灯通明,像一片光的海洋,照应开头,结构完整。
如果仅如此构思,不过是一篇平铺直叙的文章罢了。作者构思的巧妙是在这顺叙中间,恰当地进行了多次穿插。在开头看到天空云气沉沉,为旅程担心时,插进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土谷祠”“祥林嫂”等内容,表达了对绍兴的向往。在回来的路上,又插叙了鲁迅先生在《好的故事》中对山阴道上景色的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理想在今天已变成了现实,这不仅使文章结构摇曳多姿,而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总之,插叙的巧妙运用,打破了平铺直叙的呆板,显示出作者构思的高妙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在描叙自己的参观过程时,作者巧妙地运用联想,把“山川的壮丽”和作者心里的巨人形象融合在一起。
开头,从“天空也云气沉沉”,联想到“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表达了作者参观了鲁迅的故居和三味书屋,通过联想,把鲁迅的童年生活与今天儿童的生活进行比较,联想到鲁迅等为了今天的自由生活奋斗的情景,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回来的路上”,由眼前看到的美好景象联想到鲁迅《好的故事》中对山阴道上美好景色的描写。这种景象在鲁迅所处的时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理想而已,而今天却变成了美好的现实,这样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所以,本文运用联想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刻。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一开头写湖水“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衬托自己为旅行担忧的焦急心情。出发时,写“湖水轻轻地拍岸”,暗示着天气转好,作者心情自然兴奋,于是景物也格外惹人喜爱,你看“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一路上,也是“风在欢笑”,“远山也像一起一伏地跟着赛跑”。在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作者通过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心中之情融化了进去,情景相生。
“回来的路上”,作者想到鲁迅在《好的故事》中对山阴道上美景的描写。但这不过是鲁迅的一个美好的理想罢了,今天作者所见的正是鲁迅所梦想的,于是作者描写了一幅宁静、和平、美丽的景象,“在静静的黄昏里”,乌篷船在发光的河上滑行,船尾的农民有节奏地划动大桨,河岸上的青草地里开着红花、黄花,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这一虚一实的描写,更好地表达了对今天美好生活的赞美。
文章的最后也是以景结情,幽蓝色的湖水,通明的电灯,显现出一片光明美好的景象,暗示着未来更加美好辉煌。可以说在本文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解析 本题要求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对《在山阴道上》的相关方面进行赏析,注意切入点要小,选好评论点,以文章相关内容论述之。
十八、(06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绵绵土
牛 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
上一篇:
5年高考3年模拟分类汇编:文学作品类一
下一篇:
5年高考3年模拟分类汇编:文学作品类三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相关:
关于“5年高考3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