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278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78]
江苏省淮安市2008-200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查测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2008-200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查测试语文试题
2009-7-6 7:00-9:30
淮阴中学试题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茕茕(qióng)孑立 启碇(dìng) 缱绻(juǎn) 纾(shū)祸
B.无所愧怍(zuò) 赠谥(yì) 户牖(yǒu) 赊(shē)账
C.昙(tán)花一现 攻讦(jié) 瞋(chēn)目 庠(xiáng)序
D.残羹冷炙(zhì) 黜(chù)恶 嘲(zhāo)哳 捧袂(juè)
⒉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3分)
A.他的创作是 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B.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
C.我们不应以偏概全地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唯一尺度,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统摄和取代另一种文化。
D.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起来,讲出这个道理——“我们相信这一点事不可理喻的:所有的人生而平等”。
⒊在某单位的年终表彰大会上,一位受奖人在主持人介绍完后,作了下面一段发言,其中用语又不当之处,请将其改正过来。(4分)
各位领导、同志:
大家好!刚才主持人抛砖引玉,让我介绍一下经验,我就只讲一条感想。作为主要领导就要率先垂范,所以我每年坚持下基层,如果说到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到了海纳百川,虚怀若谷。以后有需要交流的,我一定会不吝赐教。
⒋一年一度的“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已经走进了广大观众的内心。颁奖词,虽只寥寥数语,却以升华的激情和斐然的文采深深打动了我们。请你以“感动历史”为主题仿照示例,为下面某个人写一段“感动历史”人物颁奖词。
要求:语言简洁流畅,有激情、文采,体现主人公人格魅力,80字左右。(5分)
示例:不朽的行者:屈原
当黎明还黝黑时,他就触着长亮而长吟。上下求索,踽踽独行。他使一条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
候选人物:孔子 司马迁 鲁迅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羽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先入关,能破秦,与将军复相见。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羽因留沛公饮。范增数目羽击沛公,羽不应。范增起,出谓项庄曰:“君王为人不忍,汝入以剑舞,因击沛公,杀之。不者,汝属且为所虏。”庄入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因拔剑舞。项伯亦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闻事急,直入,怒甚。 羽壮之,赐以酒。哙因谯让羽。有顷,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置车官属,独骑,樊哙、靳强、滕公、纪成步,从间道走军,使张良留谢羽。羽问:“沛公安在?”曰:“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去,间至军,故使臣献璧。”羽受之。又献玉斗范增。增怒,撞其斗,起曰:“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汉书•高帝纪》)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隙:嫌隙
B.范增数目羽击沛公 目:用眼睛示意
浏览完整试题
C.羽壮之,赐以酒 壮:健壮
D.脱身去,间至军 间:从小道
⒍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军中无以为乐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①羽因留沛公饮 ②哙因谯让羽
C.①籍何以至此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D.①因击沛公,杀之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邦向项羽谢罪,解释说自己并没有称王关中的想法,刘邦欲称王,那是小人捏造的谣言,这是言不由衷。
B.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但是项羽都没有反应,这是因为项羽没有看到范增的暗示。
C.“吾属今为沛公虏矣!”是对结果的严重不满和愤慨,是对形势发展极为失望的推断。
D.刘邦在帐中坐了不久,就出去上厕所,顺便叫上了樊哙。其实,上厕所只是刘邦的托词,借以脱身。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羽鸿门。(4分)
⑵不者,汝属且为所虏!(3分)
⑶项伯亦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清照①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她写的词也独具一格,词多哀愁伤感之作,称“易安体”。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父李格非,北宋齐州人(驻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
②挼,读ruó,“揉搓”之意。
⑴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6分)
⑵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结合诗意加以赏析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⒑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⑵浔阳江头夜送客, 。(白居易《琵琶行》)
⑶有善始者实繁,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⑷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
⑸小楼昨夜又东风, 。 (李煜《虞美人》)
⑹ 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⑺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⑻时运不济, 。(王勃《滕王阁序》)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吃菜根
孙犁
⑴人在幼年,吃惯了什么东西,到老年,还是喜欢吃。这也是一种习性。
⑵我在幼年,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是吃蔬菜和野菜长大的。如果说,到了现在,身居高楼,地处繁华,还不忘糠皮野菜,那有些近于矫揉造作;但有些故乡的食物,还是常常想念的,其中包括“甜疙瘩”。 (A)
⑶甜疙瘩是油菜的根部,黄白色,比手指粗一些,肉质松软,切断,放在粥里煮,有甜味,也有一些苦味,北方农民喜食之。
⑷蔓菁的根部,家乡也叫“甜疙瘩”。两种容易相混,其食用价值是一样的。
⑸母亲很喜欢吃甜疙瘩,我自幼吃的机会就多了,实际上,农民是把它当做粮食看待,并非佐食材料。妻子也喜欢吃,我们到了天津,她还在菜市买过蔓菁疙瘩。
⑹我不知道,当今的菜市,是否还有这种食物,但新的一代青年,以及他们的孩子,肯定不知其为何物,也不喜欢吃它的。所以我偶然得到一点,总是留着自己享用,绝不叫他们尝尝的。
⑺古人常用嚼菜根,教育后代,以为菜根不只是根本,而且也是一种学问。甜味中略带一种清苦味,其妙无穷,可以著作一本“味根录”。其作用,有些近似忆苦思甜,但又不完全一样。
⑻事实是:有的人后来做了大官,从前曾经吃过苦菜。但更多的人,吃了更多的苦菜,还是终身受苦。叫吃巧克力奶粉长大的子弟“味根”,子弟也不一定能领悟其道;能领悟其道的,也不一定就能终身吃巧克力和奶粉。
⑼我的家乡,有一种地方戏叫“老调”,也叫“丝弦”。其中有一出折子戏叫“教学”。演的是一个教私塾的老先生,天寒失业,沿街叫卖,不停地吆喝:“教书!”“教书!”(B)最后,抵挡不住饥肠辘辘,跑到野地里去偷挖人家的蔓菁。
⑽这可能是得意的文人,写剧本奚落失意的文人。在作者看来,这真是斯文扫地了,必然是一种“失落”。因为在集市上,人们只听见过卖包子,卖馒头的吆喝声,从来没有听见过卖“教书”的吆喝声。
⑾其实,这也是一种没有更新的观念,拿到商业机制中观察,就会成为宏观的走向。
⑿今年冬季,饶阳李君,送了我一包油菜甜疙瘩,用山西卫君所赠棒子面煮之,真是余味无穷。这两种食品,用传统方法种植,都没有使用化肥,味道纯正,实是难得的。
1989年1月9日试笔
⒒本文题目是“吃菜根”,文章却从第2节才开始写菜根——“甜疙瘩”。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呢?请简要分析。(6分)
⒓文章第7节的“菜根不只是根本,而且也是一种学问”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作者对此的观点是什么?(6分)
⒔请选择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的一句,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⒕ 第9段写了一位戏中演的教私塾的老先生,试探究作者叙述这一故事的用意。(7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说园
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画家讲画树,要无一笔不曲,斯理至当。曲桥、曲径、曲廊,本来在交通意义上,是由一点到另一点而设置的。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有些曲桥,定要九曲,既不临水面(园林桥一般要低于两岸,有凌波之意),生硬屈曲。行桥宛若受刑,其因在于不明此理(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即坏例)。
⑵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北京圆明园,我说它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预园内。网师园以水为中心。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题。新建东部,设计上既背固有设计原则,且复无水,遂成僵局,是事先对全园未作周密的分析,不加思索而造成的。
展开余下试题
⑶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
⑷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画家语),更为要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书家语)。故颐和园有烟波浩渺之昆明湖,复有深居山间的谐趣园,于此可悟消息。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的巧妙运用其规律。计成所说的“因借(因地制宜,借景)”,就是法。《园冶》一书终未列式。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体宜)。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如果定一式使学者死守之,奉为经典,则如画谱之有“芥子园”。文章之有八股一样。苏州网师园是公认为小园极则,所谓“小而精,以少胜多”。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苏州园林基本上用此法。网师园东部新建反其道,终于未能成功),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象一个小园格局。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体”。
【注】计成,明朝人,园林理论著作《园治》一书的作者。
⒖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但造园者巧妙随直设曲,使游人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
B.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因为曲折较多,行桥宛若受刑,北称为园林中曲直设计的坏例。
C.桥本是为连接两点而设计的,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使它失去了原来的用意。
D.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其中曲是根本,在此基础上,曲中寓直,曲折有度。
⒗根据选文第二段,简析新建网师园东部的失误之处。(6分)
⒘结合文本,分析为什么说“造园有法而无式”?(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17题。
宁静的史铁生
⑴史铁生是经常能给我们以惊异的那种作家,也许因为他特殊的身体状况给了他人所不及的感悟力。
⑵史铁生的出语惊人并不表现为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他总是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一些平事实的文章,然后令你大吃一惊,这有点像有人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宣布与大伙生命相关的消息,并不因为其音量小而被忽视。比如他在《我与地坛》里对我们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⑶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他有一具残疾的身体,更因为他有一副健全过人的大脑。这么多年来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这么多年了度过绝望的青年生活,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思想本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切思想必定是忧郁的,何况如史铁生这样从第一天得知自己将永远不能再站立起来的时候,就一刻也不能停顿地冥思苦想着的人。这时候,我们忘了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最沉思的时刻,才是敏锐富有也是最强大的时刻,这大约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只是由于肢体的完整,由于行动的灵便,由于俗务的纠缠,更由于欲望的循循善诱沉思的机会,会于我们越来越远,史铁生则不然,他有的是机会让自己强大,尽管他被迫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唯其强大,才可能这样的谈论死亡。既不夸张对它的向往,也不回避它的到来,就像一个操心家务的农夫,安排惊蛰开犁清明下种的农事,也预告秋季的收成一样寻常。
⑷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
⑸真正获得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为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以为素不相识的弱智女孩而担忧,他激赏刘易斯不态的美感,他对牙去世的母亲怀有深深地歉疚,对一直关心和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充满感激之情,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⒖下列对文题中的“宁静”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宁静就是静止不动,波澜不惊。
B.宁静是历经苦难后的“看破一切”“万念俱灭”。
C.宁静的人因为经历过绝境而麻木生硬。
D.宁静的人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人。
⒗本文题为“宁静的史铁生”,从全文看,史铁生的“宁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⒘造就“宁静的史铁生”的原因有哪些?(6分)
七、作文(70分)
⒙阅读下面的提示语,根据要求作文。
拥有幸福的时候
我们常常熟视无睹
总是抱怨这也不顺心,那也不如意。
其实,我们痛苦,不是因为获得太少,而是拥有太多。
请以“其实很幸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性文章。
注意:简要叙述与精当的描写相结合,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适当抒情、议论。
江苏省淮安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09-7-6 7:00-9:30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⒈C(3分) (A.缱绻quǎn B.赠谥shì D.捧袂mèi)
⒉D(3分)(不可理喻,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应该改为“不言而喻”。 不言而喻:不需解释就可以明白。形容事理简单、明了。)
A.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B.斑驳陆离:斑驳:色彩杂乱;陆离: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纷杂。
C.以偏概全:以:用;偏:片面;概:概括;全:全部。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⒊(4分)
⑴“抛砖引玉”改为“主持人过奖了”或“承蒙主持人厚爱”;
⑵“垂范”改为“作出表率”;
⑶“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改为“虚心待人”或“虚心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
⑷“不吝赐教”改为“和大家探讨”或“我一定随时恭候”。
⒋⑴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睿智的语言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或 永恒的智者:孔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他用一生的探求创造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构筑了一个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家园。他如一座不灭的灯塔,引领着我们向着光明前行。
⑵忘却荣辱书写历史:司马迁
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
展开余下试题
⑶笔尖上的舞者:鲁迅
一支笔划开万丈天幕,长夜无明的旧中国透射出点点星光。你弃医从文,把边缘人群唤醒;你以笔代刀,令魔鬼无处躲藏。声声祝福,声声呐喊,你正义的声音穿越百年时空仍然鼓舞人心,余音绕梁。若干岁月过去了,你的作品没有化为烟埃,并且无疑将长久不熄,普照文学和思想的殿堂。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⒌C(3分)壮:以……为健壮
⒍B(连词,趁此,于是;A. 助乐/替 C.凭/用 D.他/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分)
⒎B (3分)(“因为项羽没有看到范增的暗示”错)
⒏ (10分)
⑴沛公第二天一早就率领一百多骑兵到鸿门百件项羽。(4分)
⑵如果不是这样,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刘邦)俘虏了。(3分)
⑶项伯也起身舞剑,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地掩护沛公。(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⒐⑴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 (6分)
⑵本词中“挼尽”二句,说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泪把衣襟都湿透了。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⒑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⑵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⑶能克终着盖寡。(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⑷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⑸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⑺虽九死其尤未悔。(屈原《离骚》)
⑻命途多舛。(王勃《滕王阁序》)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⒒本文题目是“吃菜根”,文章却从第2节才开始写菜根——“甜疙瘩”。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呢?请简要分析。(6分)
⑴总领全文,引出抒情对象,引起下文对终身爱吃菜根的回忆;(3分)
⑵写的是作者一生的经验总结,点明主题,说明吃菜根并非一时之好,而是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况味。既突出了作者对“吃菜根”的爱恋之深,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3分)
⒓文章第7节的“菜根不只是根本,而且也是一种学问”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作者对此的观点是什么?(6分)
道理:菜根不只是蔬菜的根,不只是活命的根本,也是值得研究品味的,它甜中带苦,与生活相似,还能对人生有所启迪,对后人有所教益,是一种做人的学问。
观点:作者不忘根本的同时也不忘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⒔请选择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的一句,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A句运用了衬托(或对比)的手法,以现在居住环境的优越和众多遗忘了的家乡人事,反衬对“菜根”的深情依恋,难以忘怀。
B句朴实的口语写出了落魄文人的窘迫,富有乡土气息;为下文议论阐发吃菜根未必有用,而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的道理作铺垫。
⒕ 第9段写了一位戏中演的教私塾的老先生,试探究作者叙述这一故事的用意。(7分)
承上启下。既证明了上文提出的“更多的人,吃了更多的苦菜,还是终身受苦”,同时又引出作者的看法“者也是一种没有更新的观念”,加深了文章的内涵。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⒖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但造园者巧妙随直设曲,使游人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
B.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因为曲折较多,行桥宛若受刑,北称为园林中曲直设计的坏例。
C.桥本是为连接两点而设计的,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使它失去了原来的用意。
D.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其中曲是根本,在此基础上,曲中寓直,曲折有度。
⒗根据选文第二段,简析新建网师园东部的失误之处。(6分)
⑴违背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园林设计原则;没有考虑到全园的整体布局,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⑵东部无水,显得僵硬,与该园整体风格不协调,网师园原是以水为中心,但是新建的东部没有水了,失去原来以水为中心的特点。
⒘结合文本,分析为什么说“造园有法而无式”?(6分)
⑴园林虽千姿百态,但其核心设计原则是相同的,即“因地制宜”;
⑵造园是创造性地艺术,造园者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各异,园林所在地的地理条件、特点也各不相同,园林的具体形式也就不同。
乙、实用类文本
⒖下列对文题中的“宁静”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宁静就是静止不动,波澜不惊。
B.宁静是历经苦难后的“看破一切”“万念俱灭”。
C.宁静的人因为经历过绝境而麻木生硬。
D.宁静的人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人。
⒗本文题为“宁静的史铁生”,从全文看,史铁生的“宁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文学创作方面:他总是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一些平实的文字,虽然看后让你大吃一惊。生活方面:他对人事万物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
⒘造就“宁静的史铁生”的原因有哪些?(6分)
⑴史铁生的独特人生际遇使他的思想趋于成熟、深厚;
⑵人生的绝境使史铁生变得坚强;
⑶史铁生有一种敏感、温厚、丰富而又坚韧的心。
七、作文(70分)
⒙阅读下面的提示语,根据要求作文。
拥有幸福的时候
我们常常熟视无睹
总是抱怨这也不顺心,那也不如意。
其实,我们痛苦,不是因为获得太少,而是拥有太多。
请以“其实很幸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性文章。
注意:简要叙述与精当的描写相结合,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适当抒情、议论。
优秀习作:
其实很幸福
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幸福的。
“妈!出去逛街都不可以吗?”“不可以!”
“妈!接手机玩一下啦!”“先做作业!”
“妈!怎么又要看练习?!”“要考试了!”
“妈!我累死了!!”“信你才怪!”
学习。每天的生活实质都一样:上课——作业——上课——又是作业…单调的生活,就像一杯浓浓的黑咖啡,苦涩而无味。活动也无法缓解我的疲倦和无奈,还有郁闷。我不快乐,很不快乐,因为总是不被理解。
时间像水一样,不经意从指间流走,带走你的好多东西。带走回忆也带走身边的人,更是把熟悉变成陌生。心底的茫然和痛楚——岁月,残忍,冷漠。
我不幸福。失去太多,眼睁睁看着它们消逝。无奈。
可是,其实幸福可以很简单。
昏暗的天空,闷热的空气。
上一篇: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结性水平测试
下一篇:
江苏省淮安市2008-200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查测试语文试题
标签:
苏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淮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7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