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关于珀利兹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表现分析,以下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失歌症患者不能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即使两个音相差很大,他们仍察觉不出变化。 B.一些失歌症患者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大多数曲调他们听起来没什么差别,不和谐的和弦他们也不觉得难听。 C.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而大多数患者对音乐感到困惑,少数患者觉得音乐难以忍受。 D. 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无法辨别出别人话语中传达出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直到珀利兹的论文发表后,关于失歌症患者的描述才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B. 有些研究人员认为,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 C. 对于失歌症患者来说,音乐会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 D. 音乐和语言一样,都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出现失歌症症状是人脑中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发育不全造成的,由此可以推知失歌症对人的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 B.2002年以前,科学家没有把了解脑部奥秘当作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是因为那时人们还没有研究失歌症。 C. 随着科学家对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深入研究,失歌症的成因有可能被揭开,失歌症患者有可能被治愈。 D.如果一个人能较为轻易地辨别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幢建筑的不同照片,那么我们可以判定此人不是失歌症患者。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悉厘而革之 厘:整理。 B. 为《学规》俾守之 俾:并且。 C. 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 D. 有短朱熹者 短:诋毁,指摘。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 A. 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箪瓢屡空,晏如也 B.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 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 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所著书皆行于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 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 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 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