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25  
标签:鄂教版 高三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5]
黄冈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八月月考语文试题
黄冈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八月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下载(zǎi) 给予(jǐ) 脊梁(jǐ) 博闻强识(zhì)
B.遒劲(qiú) 歆羡(xīn) 通缉(jī) 悄声细语(qiǎo)
C.发酵(jiào) 龟裂(jū n) 棱角(lénɡ) 自出机杼(shū)
D.翘首(qiáo) 编纂(zhuàn) 偌(ruò)大 流言蜚语(fē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辐射 狼籍 文过饰非 山青水秀
B.缘分 喝采 不经之谈 老羞成怒
C.坐落 差池 各行其是 再接再厉
D.凭吊 踌躇 精美绝仑 声名鹊起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只有以冷静的心态沉着应付,等闲视之,才能开
拓创新,化危机为机遇,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B.一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C.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D.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所有芸芸众生,但我仍然很高兴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自从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打出招聘王小丫的“魅力搭档”的广告后,应聘者达
到4000多人,其中还包括30位博士生也去一显身手。
B.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帮助你走出
这片陌生的领地。
C.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和儒家经典伦理的作用,并赋予它
新的时代内涵。
D.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电影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生存?还是毁灭?”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揭示出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命题,那就是人的生存价值是什么?
B.“以前觉得国学都是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位市民告诉记者说:“听了谢教授的讲座,才发现它其实就在生活中,它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
C.在我的印象里,江南小镇的模样依然停留在戴望舒的诗歌里:油纸伞、雨巷、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等……
D.如果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那里有两家饭店,一家是麦当劳,另一家是不知名的当地
小店(有本地风味的食物),你会到哪一家去吃饭?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人称为音盲。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发现,有些人缺乏把握音调的能力是因为从小没有受过音乐训练,这些人只要经过训练即可逐渐恢复音乐能力;而有些人可能患有“失歌症”,正是这种病症夺去了他们的音乐本能。
早在19世纪就有文献对失歌症进行了描述,文献里记载了许多人终身对音乐没有认知的轶事。不过,直到2002年,第一份研究失歌症的论文才正式发表。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珀利兹。


浏览完整试题 珀利兹说,多数人都能轻易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但对失歌症的患者来说,即使两个音相差一个八度,他们仍然察觉不出变化。此后,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又发现了许多类似的病例。这些人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如果听不到歌词,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们也听不出来。不和谐的和弦令大多数人避之不及,他们却不觉得难听。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不过,他们往往意识不到,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
失歌症可能存在很多种情况。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发现,大约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韵律认知方面有问题。但是,还是有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因为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另外,在有的失歌症患者听来,音乐会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过,觉得音乐难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数,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音乐只会令他们感到困惑。
据统计,大约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而且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究竟是什么导致失歌症?珀利兹推测,人脑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这个部分发育不全时,人们就会出现失歌症症状。正因为如此,失歌症单单影响患者的音乐认知,而对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如果珀利兹推测正确的话,那么音乐同语言一样,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有些研究人员不同意此观点。他们发现,失歌症不单纯是音乐上的不足,还与语言或空间处理等能力有联系。例如,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当别人通过改变语调来表达情绪时,他们辨别不出对方传达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难以领会对方的“弦外之音”。因此,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另外,失歌症患者的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例如,给他们看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建筑物的照片,他们不能分辨出照片上的是同一幢建筑。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他们的右脑的早期发育有关。
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脑部进行了扫描,目前,他们已经发现,失歌症患者的一个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这个区域与辨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研究人员还在寻找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
现在,失歌症已成为科学家了解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随着研究逐渐深入,那些不能享受音乐的人有可能重新获得音乐带来的乐趣。
6.关于“失歌症”及其研究,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音盲和经过训练不能恢复音乐能力的人称为失歌症患者。
B.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但是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目前还没有找到。
C.与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不同,珀利兹等人认为失歌症是一种单纯的音乐上的不足,他们发现此类患者大脑中与音乐相关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
D.其他研究人员与珀利兹的研究观点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失歌症可能与人的脑部发育有关。

7.关于珀利兹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表现分析,以下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失歌症患者不能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即使两个音相差很大,他们仍察觉不出变化。
B.一些失歌症患者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大多数曲调他们听起来没什么差别,不和谐的和弦他们也不觉得难听。
C.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而大多数患者对音乐感到困惑,少数患者觉得音乐难以忍受。
D. 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无法辨别出别人话语中传达出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直到珀利兹的论文发表后,关于失歌症患者的描述才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B. 有些研究人员认为,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
C. 对于失歌症患者来说,音乐会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
D. 音乐和语言一样,都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出现失歌症症状是人脑中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发育不全造成的,由此可以推知失歌症对人的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
B.2002年以前,科学家没有把了解脑部奥秘当作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是因为那时人们还没有研究失歌症。
C. 随着科学家对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深入研究,失歌症的成因有可能被揭开,失歌症患者有可能被治愈。
D.如果一个人能较为轻易地辨别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幢建筑的不同照片,那么我们可以判定此人不是失歌症患者。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悉厘而革之 厘:整理。
B. 为《学规》俾守之 俾:并且。
C. 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
D. 有短朱熹者 短:诋毁,指摘。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
A. 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箪瓢屡空,晏如也
B.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 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 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所著书皆行于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 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 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 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4分)

(2)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分)

(3)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 竹 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填空。(6分)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⑷ 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⑸ 现当代作家___________ 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的小说因为充满诗情画意而被称为“诗体小说”。
⑹ 匈牙利爱国诗人___________一生都在为自由歌唱,为爱情讴歌,他的代表作有《自由与爱情》、《我愿意是激流》。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中国人的山水观
罗兰
①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②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生机,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在入世的生活中,奋斗浮沉之余,给自己的心灵寻访一个自由逍遥、无人干扰的空间,使人间桎梏得到解脱。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③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的《秋水》,借河伯与海神若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再到《渔父》,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屑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对照出个人的渺小。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最高境界的“玩水”,是像苏东坡赤壁赋里的玩法,是静观的。由观赏“澄江似练”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想象到自己可以“羽化而登仙”,最后体悟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用这种哲思来面对世界宇宙,则不会演变成杀伐黩武或破坏自然生态的可怕结局。
④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赋诗,游山是为了寻真,玩水是为了旷怀,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⑤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⑥“征服”,是人与自然站在敌对立场,来显示人类的强大。事实上,人类只可以“到达”却并不能“征服”。用“征服”的心情,专找穷山恶水去冒险,和中国式的游山玩水,在趣味上和格调上,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敌对,后者是爱惜。
⑦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欣赏,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
(有删改)

16.中国人对山水的“纯欣赏”态度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文意概括作答。(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④段中举旅行家徐霞客一例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行文自然,层次清楚,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结尾作者说“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展开余下试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2分)
20.把下面关于“科学发展观”概述的长单句改为三个短句。(3分)
科学发展观是在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前提下,按照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我国使用普通话情况的两个特点。(4分)
国家语委近日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民众中没上过小学的有0.36%的人会使用普通话,上过小学的有4.69%的人会使用,上过初中的有56%的人会使用,上过高中的有75.76%的人会使用,上过大专的有86.77%的人会使用。普通话在城市里已成为校园语言,城市教师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90%。在农村地区普通话也基本用作教学语言,农村教师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6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及修辞手法,另外写一个你所欣赏的文人。(5分)
(柳永)他婉约,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多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执著,“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生活中,但现实生活往往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于是,我们又都生活在一定的理想生活中。这种理想的生活因人而异,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使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我们感到生活的美好。这种向往,也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之一。那么,你的生活中有怎样的缺憾?因而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呢?
请以“我向往这样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黄冈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八月月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A载—zài C杼—zhù D纂—zuǎn)
2.C(A山青水秀—山清水秀;B喝采—喝彩;D精美绝仑—精美绝伦)
3.B(判若云泥:比喻差别悬殊就像云彩和泥土的距离那样大。合乎语境,使用恰当。A.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事,不加重视。不合语境。C.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盛行,形成风气。感情色彩不当。D.“芸芸众生”与“所有”重复。)
4.D(A项句式杂糅,可以去掉“也去一显身手”。B项主客倒置,改为“对于我们来说,‘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C项“中华传统美德”和“儒家经典伦理”是种属关系,不能并列。)
5.D(A将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最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B将冒号改为逗号;C省略号与“等”重复,将“等”去掉。)
6.A(有的音盲不是失歌症患者)
7.D(此项不是珀利兹研究小组的发现)
8.B(A此前已有文献对失歌症进行描述;C原文是“有的”失歌症患者有此现象;D原文是说在珀利兹的推测成立的前提下才有此结论。)
9.C(A项关于人们出现失歌症症状与大脑某个部分发育不全的关系是珀利兹的推测,也就无法推出失歌症对听力、智力有无影响;B项前后无因果关系;D项推断过于绝对)
10. B(俾:使)
11.D(A项前一个是表现朱熹的年轻有为,后一个表现朱熹的安贫乐道;B项前一个表现朱熹耿直、倔强的性格;C项后一个表现朱熹高尚的气节。)
12. D(不是“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而是“含混隐晦”。)
13.(1)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值:逢,遇;岁:一年;全活:得以保全性命)(4分)
(2)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惮:害怕;引去:弃官离去;所部:所管辖的境内)(3分)
(3)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没:死;训:训诂、解释;立:设立、建立)(3分)
14.(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1分),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3分)。(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2分)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2分)
15.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犹且从师而问焉 ⑶别有幽愁暗恨生 ⑷恐年岁之不吾与
⑸孙犁 ⑹裴多菲
16. ①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答“中国人游山是寻幽探胜,欣赏含蓄之美”也可);②中国人玩水是为了静观自然、体悟人生;③中国人在山水画中表达出对世界的善意和爱惜(答“中国人在山水画中显现出温柔敦厚之美”也可)。(每点2分,语意相近即可)
17.一是要说明中国人游山即使不是纯欣赏,也只是向大地求知 (或:也是对自然保持一种谦卑);而不是以“征服”为目的(2分);二是使文章说理更严谨、更透彻(2分)。
18.文章首先将中西方山水观加以对比,概括提出了中国人纯欣赏的山水观(1分);接着以中国人游山玩水以及创作山水画为例具体阐释了中国人的山水观(1分);再通过议论揭示了中西方山水观的本质的不同(1分);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1分)。(语意相近即可)
19.提示:同意此观点(1分),可结合人类善用自然或破坏自然而遭到惩罚的事例加以简单阐释(3分)。
20.①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论。②它的总体要求是实行统筹兼顾。③它的前提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每句各1分)
21.①民众使用普通话人数的多少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影响;(2分)②城、乡教师普通话水平高、低有别。(2分)(意思对即可)
22. 示例: (苏轼)他豪迈,唱“大江东去”;他狂放,“老夫聊发少年狂”;他多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5分。得分点:运用排比,诗人特点与其诗句相对应,诗句默写正确。)
23.【写作点拨】这个作文题一是考查学生的思想素
标签:鄂教版 高三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黄冈中学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